馒头我们叫粑粑,也叫馒头,米饭我们则简单地叫饭。还是古人叫的比教科学。他们把所有吃主食都叫饭。把现在的米饭叫(饣+贲,分开的意思),意思煮熟了,一粒一粒分开的,当时吃麦子也是把麦子煮熟,一粒一粒的叫麦饭。磨成面后,就不再分开了,而是合在一起了,并在一起了,叫饼,不同做法就是不同的饼,面条,水煮的叫汤(古人把热水叫汤,不是我们现在喝汤)饼。火上烤的,叫胡饼(西域胡人带来的)…馒头叫蒸饼,避宋赵祯讳,改为炊饼(武大郎卖的就是包子丶馒头之类,可不是烧饼噢)…我们地处江淮之间,米面通吃,以米为主
我们这馒头叫馍,小米稀饭叫米汤,大米饭就叫大米饭。上世纪七十年代生活水平低,有人说,能吃上黄面窝窝头和米饭就知足了。另一个人说,我能吃上香油白面就知足了。我个人喜欢吃面条,一天三顿吃面条也吃不厌。
“馒头”我们这里把馒头叫【馍】,我更喜欢叫【馍】,因为多年养成的习惯,已经成本能。
至于“米饭”就叫“米饭”,基本一样。
馒头原来是因为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起因: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将士打仗在外整天驻露地帐篷,雨水多湿气太重,江河暴涨。北方人经常食用大米很不习惯,北方人又不太识水性。军队将士不但水土不服,经常生病拉肚子、甚至严重发烧感冒士气溃败。为鼓足士气杀敌,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他明知道将士是水土不服,心中生计,解除心理忧虑鼓舞士气。
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蛮头太大,祭过河神后用刀一分为二劈开,分给将士食用。士兵们吃上了小麦面粉蒸出的蛮头馍。士气大增杀敌也有了力量。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温水融化酵母,徐徐倒入面粉中,用筷子搅拌成雪花状后和成面团;加盖保鲜膜,面团发酵至1.5—2倍大小;面团平分成4份,取一份,擀成厚薄合适的面片,均匀涂上色拉油,撒上椒盐;从一面叠起,折成4折,断成段;将断成的段两两重叠,用筷子从中间压下;将压好的卷两端尖尖的部位对着捏起来,收到花卷底部;剩下的面以此类推做成小花卷。上屉,醒发15分钟,开火蒸15分钟,关火,2-3分钟后打开锅盖即可。买了小笼屉,特别喜欢,虽然和家里的锅子们根本不搭调,但是总想着让它们片片中露下脸,小小的器具,儿时的纪念,仿佛当中盛着妈妈做的美味主食!心中满是欣慰。我把它盛了小花卷,家常的主食,自己做的麦香味儿十足,口感暄软而有嚼头!椒盐口的,白口吃都很香。不用装饰也镜头感十足的迷你花卷,借用甄嬛的一句话“我便是要这样洁净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