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哥“俗眼看社会”之——
守孝的一般礼节
虽说现在很多事情都简办、新办了,但了解一些丧葬必要的形式和简单的规定也是有必要的。对于子女为老人守孝这事,当然是活时尽孝心,死了尽孝礼最好,而孝礼则多是一些形式。
其一,葬礼的简单流程。葬礼是大事,是对老人孝敬的最后总结,是家庭形象的集中展现,是整个家族整个村庄和谐共处的文明行动,是传承文明教育后人的有效载体,也是社会规矩的一次再教育。
老人走了,最好的是儿女子孙侄子女婿能守在床前,断气也会些许安然,一般长子用细棉絮丝放在死者的鼻孔前以示最后确认,然后赶快动手穿准备好的孝衣,由长子先反套在自己双臂之上,然后面对面往死者身上翻套,一般人走时都会有遗屎尿的,最好用温水清理一下,内衣内裤必须除去,不穿半截衣服入土。衣服穿好之后,是要烧倒头纸的,并用黄裱纸盖脸,铜钱咬唇,腰下鞋底最好也垫上两枚,然后放鞭炮告知左邻右舍。
一般村上都有管事的,家人去请来先虑一下大致事宜,然后着人通知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现在通讯工具发达了,过去这件事是大活,当然姥娘家是要孝子亲自去的,着重孝,步行入村,见人下跪,到姥姥家门口长跪,直到家人扶起起屋,门边躬立,是坐不得的,舅舅再让,最多低凳屈身,向舅舅哭诉老人死亡的细节,痛恨自己的不孝,舅舅劝着,说出办事的一些要求,比如用棺、用孝、去多少人、行什么礼、出殡时辰、埋葬方式等,讲究人家详细到每一细节,孝子一一答复,然后叩首告退。
一般现在多排三(即死后的第三天)入葬,也有排五、排七的,排九已经是国葬了,一般人家不敢用,前两天死者榻前烧纸燃灯,远亲及死者或子女朋友可前来吊唁,以默哀礼即可,至于丧事的具体吃喝招待事项,丧事“大总理(类似于治丧委员会主任)”已吩咐定了,不必操心,村里人也早已各负其责了。
葬日到来的前一晚上,孝子是要顶供的,是在老人灵堂前的一次祭拜仪式,对于年轻人也是一次礼仪现场教学,顶供多用二十四拜,应该是三拜九叩(周礼规定用于天地君师父的至高礼)礼的升级版,三上香三献爵二十四个响头是最基本的,细节也不怕,礼仪先生有指挥,在跪、拜、起、进、上香、献爵的高声里完成也不太难。
葬日一早,若不火化,是要移灵入殡的,一番烧拜之后,长子抱头,次子侄子女婿抱腿托腰,把老人移入棺材,放平扶稳,盖上棉被,三长两短到位,棺盖错缝,以供瞻仰,现在各地推行火葬,此程序多是撒灰入棺了。
移棺入灵棚,孝子献祭,各家亲友随来随祭,一般一礼四叩或是行默哀礼,仪式进展也快,姥姥家是最后出场的,孝子贤孙远迎长接,到家先入席吃饭,然后孝子三请罪,姥姥家主事的领人祭拜,孝子长跪答礼,舅父开口,合棺钉盖,礼仪高喊起殡。
起殡的讲究颇多,孝子跪请各方,众人抬棺起灵,孝子背幡拄杖,牢盆摔碎,孟婆汤倒撒,村口路口换人再祭,至坟坑前停丧现场孝子复祭,舅舅家祭,子侄女婿外甥等再祭,祭毕,众人解杠去鞕,孝子肩扛棺头,众人绳索稳抬,下葬三祭封土,烧纸结束葬礼。
其二,谢孝。是葬礼后的第二天,子女媳婿侄子等到舅舅家谢孝,舅舅家上的礼物如数送回,有的还要加倍,舅舅家拉出矮凳子招待,众人谢舅舅家的付出,承谢不尽之意,出门去重孝衣,着孝章或孝箍代替。
其三,守五七。每七一祭奠,在此期间,孝子不动荤、不饮酒、不搞娱乐庆典、不理发、不行房等等,侄子也大致如此,当然女婿则不必,在葬礼上,女婿是低于儿子的,身不着麻,孝不过膝,腰不系绳,守(墓)不过七,(禁)荤不过六等等。
其四,百天。人死百天,子女祭奠,以示纪念,可以圆坟了。
其五,周年。每周年子女至亲祭奠大多是仪式了,有的地方三周年是大事,把父母灵位请回家,亲戚都来随礼,祭奠,有办喜事的感觉,三周年已过,才算真正的除孝。
各地规矩不一,俗人也是一知半解,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您好,题主,乡辣梅子为您回答。农村老人去世有什么传统礼节
农村老人去世每个地方的礼节都不一样,梅子就拿自己的家乡来说吧。我们这里老人去世后礼节比较多,从去世当天到出殡最少要三天。
去世当天:我们这里每个老人几乎在五十岁左右就会念佛,在念佛的时候就会把寿衣做好备着。去世当天子女给老人擦身后就会把寿衣给老人穿上,在老人的身下还会压麻绳,所压的麻绳在法事的时候麻绳就要绑在后代的腰上。
梳洗完毕后把老人放在厅里,并在脚底点上蜡烛,蜡烛是不能熄灭的,如熄灭代表着不好的预兆,因此都会安排一个专人看着蜡烛。
去世第二天:我们这里做法事都是第二天开始做的,这天嫡亲后代必须穿上麻衣,男的戴上帽子,圆圆的那种,女的则戴上长长的帽子,帽子上要缝一个黄色的布条,布条必须拖地,这种做法听老一辈说是给逝者扫去路上的障碍,使其路更好走,到底是不是真的我们也不懂。
这天不仅要做法事,同时还要请人来做纸屋,纸屋做得越豪华老人在下面就住得越舒适,纸屋通常是在出殡后的下午就要全部烧掉。其次这天还要请比较亲的亲戚来跪拜,比如舅舅、叔伯等,当念到谁的名字的时候,此人就要上前跪拜逝者,当跪拜开始时,所以的后代必须穿麻衣跪在灵堂门口,表示对逝者和亲戚的尊重,如亲戚多的情况下要跪一两个小时,这一两个小时后代是不能起来的,必须全程跪着。
到了晚上就要有人守夜,像上面所说的蜡烛不能熄灭,同时也是尊重逝者的一个表现,跟逝者更有伴。守夜的人一般是子女或是子孙等,当然也有一些跟逝者关系比较好的人,比如逝者的兄弟姐妹等。
出殡当天:出殡当天早上就要到村里去打锣,打锣是告诉乡里乡亲出殡仪式马上开始了,请他们前来。帮忙做事的人很早就会熬稀饭和切吉饼放在门口给村民吃,因为送逝者是不能空腹送的,因此大家都会喝点粥或是吃点吉饼,也代表这日后万事大吉。
在出殡前后代还要进行游行,就是对着骨灰盒游圈,结束后儿子端骨灰盒,长孙端灵牌前往安葬地。出殡全程要放鞭炮,而且鞭炮是不能停的一直到安葬地,出殡的顺序是后代在前面,随后是花圈,最后是乡里乡亲,同时每个人都要拿一根香,到了目的地后就把香插在路边上。
到了安葬地后代还要跪拜亲戚,就昨天的规矩重新来一遍,在跪拜的过程中乡里乡亲可以到指定的地点领一个红包,也就是饭钱,因为很多人不会在主人家吃饭,这个钱就当是饭钱,通常为20元。
下午就是烧纸屋,烧纸屋前要往屋子里塞冥币和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金元宝、车、衣服、麻将等,这些都是纸做的,塞的人必须是女性,比如女儿、孙女等,要边塞边哭,苦得越大声越好。塞好后就点火烧,在烧的过程中还要拿一个纸人游圈,避免这些东西被孤魂抢走。很奇怪,通常逝者在哪里安葬,烧的灰烬就会往哪里吹,这大家都无法解释。
梅子懂得这些是因为去年我刚失去了两个爷爷,两个爷爷去世的时间相差2个月,当时感觉天空都是灰色,也不知道怎么过来的。现在想想只能说逝者安息,生者如斯,好好的活着,为了自己也为了后代。
朋友们你们家乡老人去世的礼节风俗都有哪些呢?是否与梅子家乡相似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哦。最后祝愿看到本文的人日后大吉大利,万事如意,平安幸福!
红白喜事,尤其白事,礼节很多,说事很大。在山西阳泉,人死一咽气,穿好装郭停铺起,门口先放炮,三个二起一把鞭,向全村左右邻居报丧,讣告。先讲总管和账房先生。首先得写生卒牌。生卒牌;中间的字数是单数,不可双数,如双数,年龄中间加个又字。男写:故显考㐅(姓)府君(左偏写小字)讳ⅩⅩ(不写姓)(中间继续写)享X(比如耋、耄)寿年ⅩX又几岁(双数加个又)之灵柩。女:故显妣(不写君)偏写小字(不写讳)Ⅹ氏(姓)Ⅹ㐅(名字)(中间继续和男的一样写)。牌的左边小字写:生於Ⅹ年X月X日。右边写;卒於Ⅹ年Ⅹ月㐅日。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又叫春龙节、农事节,是中国民间颇受重视的传统节日。吃龙鳞饼、理发……一系列习俗令这个身处春天的节日暖意融融。
“二月二”为什么是“龙抬头”?
“二月二”起源较早,据说可以追溯到伏羲氏时代,还有“春龙节”、“春耕节”的别名。谚语常说“二月二,龙抬头”,这实际跟古代对天象的认知有关系。
古人仰望苍穹,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分别代表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叫做“二十八宿”,以此作为观测天象参照物。
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二十八宿”又被划分为四组,按照它们大致的模样,“四象”就产生了: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不难看出,东宫7宿正是被想象成一条巨龙。
而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晚上,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接近子夜时分,代表“龙爪的星宿也现身了,这就是“龙抬头”。又恰逢春生机勃勃的春天,后来便衍生出“春龙节”等种种说法。
“‘二月二’习俗非常多,各地都有。有一种说法认为,在农业社会,蚕桑业占有重要地位。传说蚕神为女性,所以,古时设有先蚕坛,供皇后祭祀之用。所以,这一天,皇帝的‘亲耕’,皇后要主持蚕桑仪式。” 民俗学专家王娟解释。
炒黄豆、炸豆萁,“二月二”的小零食
人们从小到大总会经历很多节日,中国素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不少传统节日的习俗都会多少跟饮食沾边。对山东女孩芦岩来说,“二月二”的记忆,就跟“吃”有关。
“山东传统民俗,这一天要吃炒黄豆、炒豆萁。”这里的豆萁跟“煮豆燃豆萁”里提到的不一样。芦岩说,那是一种炒或者炸的零食,做法挺简单。
“油炸豆萁”的原料很常见:面粉、鸡蛋、牛奶,再加一点儿盐和糖。先把和好的面放十多分钟,再在面板上揉匀,擀成薄薄的一层面皮,叠好、切条,再改斜刀切开。
油烧到六七成热时下锅炸,变成金黄色后,豆萁香酥的气味在空气中飘散开来,盛盘即可。
“来北京之后,我才知道‘二月二’要理发。”她也乐得“入乡随俗”,只要有时间,每年“二月二”都要剪剪头发,“实在没空,就自己剪掉几根头发意思意思,取个好彩头”。
过“二月二”?当然要去理发啊
如芦岩所讲,对北京女孩周晶而言,“理发”确实是过“二月二”的必备项目。
“以前家里有讲究,说正月里剪头发对舅舅不好。所以在整个春节期间,我们都不会去理发。”周晶回忆道。
“二月二”就是禁忌被打破的一天。周晶记得,小时候,是父母带着去理发店。那时候的理发店大多门脸不大,一群等着剪头发的人挤在一起,家长里短,热闹得很。
民间确实流行“二月二”理发,认为这代表着“龙抬头,走好运”,美其名曰“剃龙头”,实际上代表着对新一年交好运的祈盼。
另外,周晶说,有些老北京人还多半会在“二月二”吃一顿“盒子菜”,跟立春吃的春饼意思差不多,就是酱肉、肘子一类的吃食,用刀切成细丝,再配上几样家常炒菜,正如豆芽之类,卷进薄饼里就是了。
传统节日里的文化味儿
“二月二”的习俗当然还不止这些。由于龙的吉祥寓意,“二月二”的不少饮食被加上了“龙”的头衔:饺子叫“龙耳”,面条叫“龙须”,馄饨叫“龙眼”……一日三餐这样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也变得有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