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读书笔记
论语的读书笔记
《论语》这本书,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有关论语的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论语的读书笔记篇1
《论语》十则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几则中,教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不要不懂装懂,要聪明好学,学习永不感到满足??学习方法中教我们要时常复习旧的知识,在学习知识时,既要学又要思考;与别人在一起时,要学习他的长处,他做的不好的.地方如果自己也有的话就要加强改正??而最使我欣赏的一则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它讲了要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一点。同学们都认为自己很了不起,从不向其他同学和老师请教,既使是自己不懂的地方也不会“哼”一声,不懂装懂。这样使有的同学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各方面得不到发挥和发展。在课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典型的人物?孔圉。他就是爱好学习,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因而得到了人们的称赞。我们就要向孔圉一样,经常向同学和老师期间,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论语》十则虽是十条语言简洁的语录,但它给了后人很多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我以后会以这十则《论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为自己走向成功搭一座坚固的桥。
有关论语的读书笔记篇2
在这个盛夏中,我仔细地阅读了一本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一本中华经典读物《论语》。
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它传递的是一种朴素而又>温暖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的言行的一本名着。论语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它是儒家思想的着作,古人有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熟读《论语》之后的人知识有多么渊博啊!
在《论语》这本书中,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相信每个人都非常熟悉这句名言,而且也经常挂在嘴边。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说学习了知识又按时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读了这句话,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孔子希望我们学习了一样本领后就要经常去练习,这样才不会忘记。
读完《论语》就会觉得它主要引导我们怎样学习、复习;怎样为人处事;怎样去合作??而且都围绕一个字“德”。
希望同学们也去阅读一下《论语》这本书,也去领略其中的道理。
有关论语的读书笔记篇3
最近,我读了不得一本《论语》。刚开始,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下午,闲着没事,我随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几篇。我是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文章这样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以后,能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这正是我学习上应该做到的。
在学校,老师每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许多。如果经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他所说的正是“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记住很多知识而得到快乐,也就“不亦说乎?”了。
我爱读书,更爱读《论语》这样的好书。它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哲理。
论语述而篇读书笔记
论语述而篇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论语述而篇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述而篇读书笔记1 俗话说的好:好曲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现代名著是这样,古代人留下来的经典著作也同样如此,比如孔子的论语就是一部很好的书!
《论语》的作者孔子也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聪明好学,青年时期便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493章,大部分内容为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一部分不属于问答,只是孔子的言论。《论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涵盖哲学、政治、经济、论理、美学、文学、音乐、道德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
《论语》中的知识是无穷的,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每天回家都关起房门苦读.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只有一部《论语》,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的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的确不超出《论语》。过去臣用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足以使天下太平!”
《论语》里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东方智慧,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已得到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成为了世界的财富。
论语述而篇读书笔记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主流位置,是中华文化最明显的特征!儒家文化就浓缩在《论语》中,其中以仁这一博爱思想著称。说起论语,就想到了于丹曾写过一本《论语心得》,里面详细介绍了论语中的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下面就介绍一下我心目中对论语的理解。从初中开始就接触论语,那时就对里面的一些“名句”熟记于心,比如督促人学习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授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风度。儒家思想深深扎根在中华文化中,表现在中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论语对于中国人来说,也绝不仅是一本书,更多的是我们规范行为,完善品格的法典。20xx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获得巨大成功,人们在感叹这是一部优秀的作品时也能体会到里面包含的儒家思想。在解释“鲜”这一词时,说“鲜”既出自五味,又凌驾于五味之上。菜品的成功就是使各种食材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既保留各自的特色,又获取了其他食材的优点,从而获得最佳的舌尖体验。在描写制作一种鱼时,要用鱼生长的湖水煮,以最大限度的保留鱼的原味和鲜味,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想要获取自然的馈赠,就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当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更体现出儒家思想的先瞻性和正确性,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当代社会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有力表现。
《论语》既是后人根据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对话所编,就代表了其蕴含的思想是多人的成果,而孔子对其弟子教诲的话语确是毋庸置疑的。孔子的“因材施教”亦是对后人启发深远,即使现在,因材施教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只有采用不同的手段,不同性格、资历的学生才能发挥所长,也才能各生千秋。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是论语中中庸思想的体现,中庸即不偏不倚,淡然置之的态度。“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在当时周王朝礼崩乐坏的环境下,孔子提出中庸之道,目的就是稳定社会秩序,使原本满目疮痍的周氏王朝重新找到一丝活力。环顾当下,中庸也是大行其道,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日益频繁,如何正确处理这种关系尤为显得重要。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待人接物能够做到不偏不倚,正直公正,你的人际还会有猜疑和不满吗?中庸的另一个含义是中正、平和,即指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面对事情时能够面不改色,波澜不惊。人生需要淡定,人生需要中庸。孝道。“有父母,不远游”。这是孔子孔子对他弟子的忠告,虽然不知道当时对其弟子的影响如何,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必须了解,也必须遵从的指导语。横观当下,多少年轻人只顾在外打拼,只为在社会赢得立锥之地,却忽略了家里孤独的老人。老人在急切的盼望孩子们回家团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剧仍在上演!父母对于我们期待的并不多,哪怕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就足以赚钱他们脸上的微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则以喜,一则以忧。”父母的生活本可以很美好,只是没有我们的陪伴,也就变得不美好了。君子与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字当头,小人以利字当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与小人的`差别在于为人处事的态度自己面对利与义的抉择。子曰:“:“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做到正直,而非谄媚,阿谀奉承,即有视钱财为粪土的明智,又有舍生取义的决心,这就是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说话一定兑现,做事一定果决。这是不懂变通的小人呀!不过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信则是这一切蓝图的前提,没有信誉,人则寸步难移。取信于人,才能换去别人的尊重,才能获得支持,做好事情。
《论语》是几千年来人们为人处事的宗旨,儒学则一直占据着传统思想的主流位置,古人学习论语以决战科举,求取功名,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论语》的对人们在现实中的指导意义仍然重大,孔子仍在几千年之前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今人们也仍在不断的解读论语,发现新的东西,以求从这位老者身上获取更多知识。
论语述而篇读书笔记3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及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大学》、《孟子》、《中庸》合成为“四书”。
其中,表示学习和思想的论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学习了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迷惑。
其中,一句很好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是:我每天三次反省我自己: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讲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论语》虽然已经流传了千年,但是其中很多的名句在现在还用来警惕人们。你说:这样的好书,我们能不读吗?
论语述而篇读书笔记4 《论语》是一本流传已久的经典著作,内涵丰富,语言简洁却蕴含了人生的大仁大道和做人的道理。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推荐,在这个寒假我拜读了这本书。
《论语》这本书中我最喜欢这一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它的意思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努力做到最好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有没有说谎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这句话就如同一个警钟长鸣在我的耳边,这句话让我明白,帮助别人做事要尽心竭力,同朋友交往要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要反复复习就像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而我却只知玩乐,学习成绩也不怎么理想,以后我要好好学好各门学科。做一个脚踏实地,有理想有抱负的,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然而我还喜欢: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伪善面目的人,仁德是很少的。”这句话让我想起爸爸妈妈对我说过的话:“人的一生中交朋友是很重要的。”是这句话让我明白,面目伪善,花言巧语的定是狐朋狗友,不宜接近。这句话还让我明白此人是好是坏。
《论语》这本书中的道理与我们的学习、生活、交友、对人、对事惜惜相关。俗话说半部《论语》走天下,《论语》中还有更多道理要我学习和理解。
论语述而篇读书笔记5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的。他不仅教会人们应该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
傅佩荣论语三百讲读书笔记(11)
9.1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解读——罕言,很少说。一是利益,二是命运,三是行仁。因为利益使人纷争,命运难以预料,行仁因人而异。虽然孔子多次谈到仁,但都是回答弟子提问,他自己很少主动谈及。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读——不凭空猜测,不坚持己见,不顽固拘泥,不自我膨胀。此外,孔子还谈到三忘,忘食忘忧忘老之将至。这跟老子谈到的三去,去甚去奢去泰,都属于人生的减法,值得思考。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解读——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孔子旷达的胸怀。在论语里还有,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解读——这里有孔子的自述家世。孔子认为,年少家贫,能够激发努力做事。而且,暂时不被重用,也可以主动作为,学而知之,让自己多才多艺,这是成就君子的一个途径。当然,多才多艺跟生活贫苦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关键在主观努力。
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解读——第一句,自问自答,孔子自谦的话。第二句,有人想我请教问题,我似乎也是一无所知的。说明人生有涯而知也无涯。第三句,我根据他所提的问题,梳理来龙去脉,正反对此分析,追根溯源,尽量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9.11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矣。”
解读——孔子多次盛赞颜回,颜回也对老师不吝高度评价。师生二人完全是惺惺相惜的互夸模式。第一句,老师很高大,需仰视才见。老师很深刻,越钻研越精深。老师很灵活,忽先忽后,几乎跟不上他的思路。老师很耐心,循循善诱,博约文礼。让我们对学习欲罢不能。即使我倾尽才智,好像有所成就了,但真正想与老师同步,却还是没有途径可以遵循。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解读——这段话应该是孔子晚年所说。孔子病得很重,爱徒子路组织弟子们组成一个治丧委员会,以便操持后事。孔子病稍好,对子路说:你做这样名不符实的事很久啦!我明明不应该有家臣却让你把弟子们组成家臣,我这是要欺骗谁呢?欺骗老天爷吗?况且,我与其病死在学生之手,也不愿意死于家臣之手。即便我不能享受大夫一样隆重的葬礼,难道会死于荒郊野外吗?
9.13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解读——子贡确实能言巧语,问话十分恰当。他说:假如在这儿有一块美玉,是收藏在匣子里呢,还是等待合适的商家而出手呢?孔子听了,知道子贡是用美玉比喻他,于是说:卖了吧,卖了吧,我正在等待恰当的商家啊。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解读——君子不在乎外在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多么奢华,而只重视自身理念和价值的践行和实现。所以,虽偏居蛮夷之地,也不觉得简陋不堪。这让我们想到刘禹锡的《陋室铭》。
9.16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解读——这是孔子自我反思的四个生活细节。其中,不说别的,能做到不为酒困就很难啊!在另一篇中,孔子也说:唯酒无量,不及乱。这就是孔夫子难能可贵的自我约束精神。平时讲究生活规范,所以他活到了七十三岁高龄。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读——孔子经常用自然现象或事物来说明人生修养的道理。比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比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同样,道家也有类似的话。比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还有《易经》里面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时光飞逝的无奈。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用文言文说就是:濯足长流,举足复入,已非前水。
9.19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解读——这一章强调自我努力的重要性,表现儒家也是很重视个体发展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追求。
9.20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9.21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9.22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解读——这三段都可以认为是写颜回的。告诉我们三个道理:一是学习要勤奋不懈,二是学习要不断进步,永不停歇。三是学习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生根结果,回归生活。
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解读——后生可畏,孔子对青年人和未来充满信心。
9.24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解读——听从告诫,固然不错,但更可贵的是知过能改。好听悦耳的话,谁都爱听,但理性客观分析才可贵。表面听从却不改正,只顾高兴而不加分析,这样的人真是无可救药啊。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读——这句话具有孟子般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9.27 子曰:“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解读——这句话是赞扬子路的。不嫉妒不贪求,怎么不会受到赞美呢!子路不追求外在荣华富贵,重视友情,不以恶衣恶食为耻。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读——这句话自然让人想起类似的语句:君子固穷,小人斯则滥矣;时穷节乃见;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荀子》里面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解读——《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所以君子三达德强调三个条件,一是勤奋好学,二是努力实践,三是犯错脸红,知过能改。
9.30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解读——孔子认为交友的几个层次是:
1.共学,一起读书学习。
2.适道,走上人生正路。
3.与立,遵循坚定原则。
4.与权,懂得通达权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churuzhichang/49621.html
上一篇: 围城读书笔记
下一篇: 《论语》读书笔记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