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解析(清明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清明节习俗解析
(一)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二)游览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三)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明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一、清明节气的特点和风俗。
1、祭祀扫墓。
在清明节气正好是祭祀扫墓的时候,这是一个比较肃穆的节气,但同时也是大家接近自然的时候,很适合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再折几根嫩绿的柳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或者收拾供品打道回府。现在的扫墓可能就比较简单,只要送上鲜花就可以了,毕竟土葬已经很少了。
2、踏青。
清明时节是最适合踏青的,这个时候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最好的春游时机,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节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追思先人,踏青是一个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所以在这个时候可以选择跟家人一起踏青。
3、吃青团。
清明时节是有吃青团子的习俗,其实所谓的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这种吃食在江南一带可能会比较流行,是属于他们的民间食俗。
二、清明节气的由来。
清明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到来的时候跟很多都是有联系的,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渊源。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另《岁时百问》是这样解释的:“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节俗丰富,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个节气是具有划分意义的,从这个时候开始,天气也在慢慢回暖,是一个比较让人舒服的节气。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有如下:
一、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盛大的祭祖大节,因此扫墓祭祖是其中最重要的习俗。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一是信仰天地,二是信仰祖先,扫墓祭祖不仅弘扬了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而且还可以加强家族甚至民族的凝聚力。
二、扫墓后在山上野炊
在我们云南有清明节吃羊肉的习惯,在这一天一个家族的人会聚集在一起,带上提前杀好的羊、水、菜、锅碗瓢盆在墓穴不远处野炊。一般一个家族的人都会到场,很是热闹,一家人聊家常,述说着对未来的憧憬。
三、踏青游玩
清明节期间正是春意盎然、春风得意的时节,在这个家族难得聚集的日子,人们会利用扫墓的机会,一大群人在山野间游乐、享受春天的乐趣,不仅放松了心情,而且还增加了亲情。
四、戴柳条“驱鬼辟邪”
“戴柳条”就是把柳树的枝条编织成一个环状,然后戴在头上。柳树枝又称为“鬼怖木”,具有驱鬼辟邪的作用,而清明节阴气很重,很多地方称之为“鬼节”。
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经过很多坟墓,在荒郊野外有的坟墓已经成为荒坟,长时间无人打理已经看不出坟墓的形状,在这一天“戴柳条”可以防止人招惹上不吉利的东西,寓意着平安。
五、吃青团
做青团的主要原料就是“清明菜”,这种美食做法很简单,这里不再赘述。吃青团不仅能预防疾病,而且青色代表有活力、长寿,寓意着一家人健健康康。
清明节传统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传统节日风俗:祭祖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
一、祭祖扫墓
祭祖扫墓,这是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很多种形式,扫墓是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也逐渐在简化形式。因为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人们就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而取代扫墓的习俗。
二、踏青
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满眼绿色,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出外郊游的好时光。
三、荡秋千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历史也很古老,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流行。在最早的时候,叫千秋,不叫秋千,后来为了避忌讳,才改为秋千。古时候的秋千,一般用树枝作为架子,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
四、蹴鞠
蹴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皮,里面再用毛塞紧。蹴鞠其实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一项足球运动,只是与现在足球的规则不同而已。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非常喜欢玩的一种游戏。
五、放风筝
这也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放,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也都可以放。在过去有人把风筝放上天空之后,就把牵线剪断,任凭风筝飞到天涯海角,据说这样可以除病消灾,给人带来好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churuzhichang/41637.html
下一篇: 中国文明网网上祭先烈活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