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的风俗习惯(长沙过年的风俗)
长沙的风俗习惯
长沙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楚汉名城”、“潇湘洙泗”之称,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有马王堆汉墓、四羊方尊、三国吴简、岳麓书院、铜官窑等历史遗迹,境内发生过清末维新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爱国救亡运动,有黄兴、蔡锷、毛泽东、刘少奇、雷锋等名人,凝练了“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那么长沙有什么风俗习惯呢?一起来看看吧。
长沙的风俗习惯
婚礼习俗
成婚之日,男方用4人或8人抬的花轿接亲,或称取亲,导以旌旗、铜锣,后有挑牲笼的,笼内鸡、鹅成双。
鸡鹅成双源于“奠雁”古礼:先秦时新婿到岳家需献双雁作见面礼,取雁不失节,不失时,长幼行止有序之品性,意不再偶也。因雁飞行时成行成线不失群,若失偶则行单影只终身不聚,行路排在末尾。后来由于雁不易找到,渐用鸡鹅作为“奠雁”的象征。
婚礼风情之“背灰扒”
城内,多数还有“亲迎成婚”古礼。乡下则由媒人或家庭其他成员迎亲。新娘着凤冠、霞披(俗称披纱)、盖红头巾。上轿前由年长妇女一手持浸有菜油、点燃的红纸捻子,一手拿镜子在轿内外照几遍,俗称“照轿”,意以驱除邪秽。
新婚当晚,闹新房不拘礼节,以逗笑新娘为乐事。有的将主家长辈男子拖至洞房,强迫其背灰扒子。比较文雅的节目是赞茶,由新郎新娘抬着茶盘送茶,贺客必答以押韵的赞词,如:“一进新房,灯烛辉煌,金银满地,儿孙满堂。”又如:“抬茶托盘四四方,抬茶新人比鸳鸯,今晚洞房花烛夜,来年生个状元郎”。
待客习俗
待客 长沙民风普遍好客。客人进屋,无论寒暑,少不得要泡茶接待。
宁乡、望城等地,杯中时放些炒熟的黄豆芝麻之类,叫芝麻豆子茶。
浏阳北乡则兴茴香茶:茶中放一爪或多爪小茴香,溢放出一 种特别的香甜味。客人喝完一碗,热情的主妇又会端来一碗。客人如不推辞。要连喝五六碗之多。如果尊长莅临,主人要出门恭迎,让客先行;客人讲话,要注目倾听。
祝寿习俗
祝寿 旧语“六十曰下寿,”即六十岁以上老人整生(逢十)贺生日才能称为“寿”。长沙人讲“男进女满”即男做虚岁,女做实岁。60岁以前做整生者,长沙人有“男不做三,女不做四”之俗,即满29岁,女满40岁不宴客,不愿做生日者,或先期向亲友辞谢叫辞客;或外出回避叫躲生。
过节习俗
接春 节令习俗,流行于长沙地区。民间认为立春才是一年的开始,故很重此节,有“新春大如年”之彦。
立春时刻,设香案于门外对礼拜,鸣放鞭炮迎春。立春的节日食品为春卷,以白面皮卷夹韭菜肉丝。立春禁忌很多,忌吵架打破东西说不吉利说话及借钱、借火、借物给人。
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 农历三月三,古称上已节,这天人们到江边去洗涤,清除污垢,消灾得福。后来盛行于长沙城乡的习俗是“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城乡居民用地菜子、生姜、红枣合鸡蛋煮食,谓可去风湿,护肝明目。
立夏吃笋 立夏节和夏历四月八,习吃笋子炒肉。名为“助力”,又叫“接力”。据说可以健腿,象竹笋一样节节拔高,坚韧有力。有“立夏不吃笋,瘦得光梗梗”等民谚。
伏日吃姜 夏日炎热,民间有伏日吃老姜炒子雄鸡的习俗。姜要多放,有人吃时要将门窗关闭,吃得大汗淋漓,意在散发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长沙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
賽龙舟,是湖南地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已不见踪迹。在这之后,人们把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来作为纪念屈原的一项重大活动,用意是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现在的赛龙舟已被列入国家的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都会举行“屈原杯”龙舟赛,湖南每年也会在端午节前后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让赛龙舟盛传于世。
2.包粽子、吃粽子
每到端午节前,家家户户都会买来2至3斤糯米,在里面放入碱、红枣或绿豆,扯上几根麻绳,拿上几张小椅子,大家一起坐在家门口包粽子。这个时候,那些手艺好,包出的粽子有棱有角的姑娘、大婶总会得到街坊邻居的一番夸讲,而不会包粽子的就会躲在一旁观看、学习,准备等到来年的端午节来一显身手。粽子包好煮熟后,在端午节这天,每家每户都会把自家的粽子送给街坊邻居们品尝,自家包的粽子一般自家都吃不到,吃的都是别人家送来的粽子,而且吃起来也显得格外香。现在的粽子品种多起来,购买起来也方便,包粽子习俗也在慢慢失传,大家都更加怀念儿时的香粽。
3.做咸鸭蛋
自己动手做咸鸭蛋也是在端午节前经常看到的。大人把买回来的新鲜鸭蛋先用盐水泡上一段时间,再在上面敷上黄泥巴,等到端午节这天拿出来食用时,那种蛋黄被腌得金黄金黄、往外流油的咸鸭蛋最受欢迎。不过蛋黄好的咸鸭蛋一般蛋白比较咸,我们经常是将蛋黄一个个悄悄吃掉,剩下的蛋白部分就成为了生性节俭的父母们的专利了。
4.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5.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现在的长沙市民至今还保留着用艾叶给小孩洗澡,以驱瘟祛毒的习俗。
长沙中秋节习俗
●团圆
中秋之日家家团聚,妇女一般在中秋节中午回娘家,晚上回婆家,团团圆圆。故中秋又称“团圆节”。
●食俗
除月饼外,餐桌上常有牛肉炒茭瓜、芋头炖牛肉、鸭子、菱藕等。农村有食芋头者,将剥芋头皮称为剥鬼皮,寓意辟邪消灾。此习俗在南中国地区广泛流行。
●拜月
旧时,长沙有拜月习俗。不过遵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规。拜月时,陈瓜果等食物于庭院,祈拜月亮。未婚少女则摆鲜果拜月,祈获佳偶。
●提节
俗谚云;“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娘家中秋将已嫁姑娘接回家过节,午后归家,出嫁女向娘家馈赠月饼、菱藕等物。亲友间亦互馈月饼、瓜果,俗呼提节。
●偷南瓜送子
中秋之夜,乡土长沙亦流行“偷南瓜送子”,即将所偷南瓜放在久婚不育夫妇床上,而南瓜瓜内多子,俗信以为可使生子。有的还说吃偷来的南瓜“可治腰痛”。一些人家故意摆出南瓜让小孩来偷,还摆上油灯,以点缀瓜棚豆架之下节日气氛。
长沙过年的风俗
长沙过年的风俗主要有,一是过年时要团圆宴,家人围坐一起吃年夜饭,二是祭祖,家人们准备祭品拜佛祭祖,以祈福,三是杀牲口,这是传承至今的民族习俗,家家户户都会杀猪、鸡、鱼等来祭神,以示向上的恩泽。
过年期间还有烟花爆竹,放入除夕夜天色未暗,便可听到烟花爆竹的声音,可以把气氛搞得热热闹闹,传递春节的喜庆气氛,最后就是拜年了,家家户户祝人新春快乐,拜祝福,表达亲们之间的爱。
此外,长沙过年还有许多小传统,如贴春联、穿喜服、扭秧歌、状元突破等,这些都是长沙人传统习俗的体现。
长沙春节习俗
长沙习俗很多,先说一个古老的习俗:
清嘉庆《长沙县志》记载:正月元旦,设香烛、楮钱、米面、果品、酒醴。四鼓长幼悉整衣冠拜天地、家神、宗祖,然后少长以次拜贺,谓之贺年。黎明出行,响爆竹,择方与时之吉。友交相拜贺会饮。城市择日,然后列肆。是日占风之方向,以验岁之丰耗,北主丰,南主歉,观天色明暗,明多晴,暗多雨。立春日,官行迎春礼后,胥役别以小牛、丝鞭鼓乐送乡达,谓之送春牛。
1、杀年猪。在年前腊月进行的,杀年猪很讲究的,一般来说,要看日子,不能乱杀,乱杀年猪家里有可能不利顺。
2、熏腊肉。一到腊月,长沙娭毑就开始准备腌腊肉了,去市场选肉、调料、腌制、风干,每一样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来。
3、扫扬尘。腊月二十左右,家家户户开始给家里做全面的大扫除,“扫扬尘”就是把房屋里沉积了一年的灰尘打扫干净以迎农历新年,也寓意将过去一年的霉运扫去,迎接新一年的好运。春联也可以贴起来了。
4、祭灶神。在小年究竟是哪一天这个问题上,南北方出现了差异。一般情况下,北方是大年二十三过小年,南方是大年二十四过小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在小年祭灶神的习俗,又称“送灶神”。
5、压岁钱。无论在哪儿,过年的习俗中都必须要有的夕压岁钱:让孩子的嘴,沾上甜的蜜除夕夜,一家人守岁围炉向火。长沙有句俗语:“大人子望插田,细伢子望过年”,过年小孩子有新衣新帽穿,更有压岁钱领。
6、开财门。除夕封财门,初一开财门:财神菩萨进门来,一年四季广招财。在除夕吃过团年饭后,封财门,让财宝蓄在家中,不许出进的习俗,提前“关财门”,关了财门,门外门内的人都不许出进……大年初一时,鸣鞭炮大开财门,希望财源能滚滚流进家里来。
7、初一出天行赶庙会。正月初一,长沙人家开财门后,往往按照老皇历上所记载的喜神方位出行,赶庙会,称为出天行。不少人家在除夕当夜,或大年初一一大早开始出行,出行目的地,大约有三个地方:远的去南岳,近些去韶山,更近一些就去长沙北门外的开福寺。
8、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是长沙从古至今大多数人家依旧遵循的春节期间拜年的安排表。新春期间,长沙家家户户清洁干净,备有不少点缀装饰新春气氛的物品,等待客人的到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churuzhichang/21427.html
上一篇: 经济适用房购买条件
下一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