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亲王郡王俸禄各是多少石
明朝亲王郡王俸禄各是多少石
明朝亲王郡王的俸禄各是:
亲王:岁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纻丝三百匹,纱罗各一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绵二千两,盐二千引,茶一千斤,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缎匹岁给匠料,拨王府自造。
郡王:岁支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一十匹,纻丝五十匹,罗二十五匹,绢及冬夏布各一百匹,绵五百两,盐五十引,茶三百斤,马匹草料月支十匹,女已受封及已嫁者,岁支米一千石,钞一千四百贯,缎绢由所在亲王国带造。
明朝宗室起源:朱元璋打着「 ”分封”名号,一口气封25个王
朱元璋在长达三十多年的统治时间里,先后三次分封诸子为王,除赵王杞、韩王松早逝外,一共二十二位亲王和一位郡王,初步奠定了明王朝的藩王格局。 分藩区域遍及国家的中、西部,西北和北部边疆更是设置了九个藩王,称为「 ”塞王”,以抵御外患,保卫边疆。 明朝宗室自此开枝散叶,渐渐长成明朝廷身上的一颗毒瘤。 01 所谓的分封,亦称之为「 ”封建”,它包含两个基本内容:1.授予爵位;2.裂土封疆。周朝是最典型的分封制时代,秦朝以后郡县制占据了主导,但分封制的变异形式始终存在,从来没有彻底消亡过。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有「 ”朕惟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昨土,以藩屏国家”的看法,于是大肆分封宗室,「 ”法古建邦”。 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朱元璋分封诸王,自有他的一套政治谋划。 第一,防御旧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帝,旧元势力扩廓帖木儿率部退居北方,拥兵塞上,屡屡侵扰西北边地,朱元璋「 ”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以致「 ”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为此朱元璋「 ”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遣将征诸路兵”。 可见,朱元璋建国伊始大封诸王,就是为了加强北方防御,防止旧元残余势力的入侵,达到「 ”御外侮以藩帝室”的目的。 第二,转移军权。明初的大部分将领和士大夫,不是故元遗老就是以前其他军阀的臣僚,像张诞那样「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大有人在,他们与朱元璋建立的新朝貌合神离。那些与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文臣武将,自恃劳苦功高,也都日渐骄横践扈。 北方边疆局势紧张,元勋旧部朱元璋又信不过,防边御侮的重任只有交给自己的儿子才最放心。 第三,藩辅帝室。为了防止权臣把持朝政,朱元璋废中书省罢承相,分相权于六部,集行政权力于皇帝一身;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皇帝独揽军权。然而,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他还赋予诸王「 ”清君侧”的权力,以此监督朝臣,「 ”永为国家藩辅”。 朱元璋明晓历史上的分封之乱,但有自己的另一番见解。 洪武元年春正月,朱元璋问太子,最近和儒臣讲说经史何事。太子曰:「 ”昨天在讲《汉书》七国叛汉的事。”于是朱元璋问:「 ”这其中谁曲谁直?”太子回答:「 ”曲在七国。”朱元璋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此讲官一偏之说。宜言景帝为太子时,常投博局杀吴王世子,以激其怨,及为帝,又听晁错之说,轻意黜削诸侯土地,七国之变,实由于此。若为诸子讲此,则当言藩王必上尊天子,下抚百姓,为国家藩辅,以无挠天下公法。如此,则为太子者,知敦睦九族,隆亲亲之恩;为诸子者,知夹辅王室,以尽君臣之义。 朱元璋认为,七国之乱绝非分封制造成的,更谈不上儒臣所言错在七国。七国之乱的根源在于天子薄情寡恩,不知敦睦九族,轻易削夺诸侯的土地,这才酿成战事,并告诫太子朱标要隆亲亲之恩。 对史家关于七国之乱评述的不以为然,这当是朱元璋大行分封的又一原因。 02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颁布《皇明祖训》,宗室制度基本定型。 宗室爵位 《皇明祖训》规定,皇太子和皇太孙是皇位的继承人,王世子和以后出现的世孙、曾世孙、长子、长孙以及曾长孙等是王爵的继承人。爵位第一等为亲王,其下依次是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和奉国中尉,共八等。 宗室爵位的袭封又分为「 ”世袭”和「 ”降袭”两种情况。 亲王和郡王属于「 ”世袭”:皇帝的次嫡子和庶子封为亲王,亲王嫡长子、长孙袭封亲王,郡王嫡长子、长孙袭封郡王,郡王次嫡子和庶子封为镇国将军。镇国将军以下到辅国中尉则都属于降袭,不分嫡庶都要降袭一级,至奉国中尉以下才不再降袭。 除在明朝初期、末期,宗室曾有机会介人政治,大部分时间都不能入仕,无法为国效力。所以明朝的宗室爵位基本都是恩封,没有功封。宗室成员主要依靠其血缘关系和在皇族中的地位得授爵位,而无法通过建功立业来获得或提升爵位。事实上,也从没有宗室能通过立功提升自己的爵位。 这套宗爵制度,还有个致命的缺陷:封爵的无限性。皇子除继承皇位的以外,都封亲王;亲王子除继承亲王爵位的以外,都封郡王。宗室成员只要不犯禁,最低也可以封个奉国中尉。封爵的无限性加上宗室人口的膨胀,在以后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给明廷带来极大麻烦。 王府护卫 明初立王府护卫制度,亲王掌握了数目庞大的军队,还有军队的统领权。 洪武五年正月,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 ”每王府设三护卫,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所千户二人、百户十人,又设围子手二所,每所千户一人。”《明史》上说:「 ”护卫甲士少则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王府护卫能随时被调征打仗。洪武二十年,楚府护卫兵 6000 被调征赴云南即是明证。 亲王有军队的统领权。《明太祖实录》记载的最早事例是在洪武十八年,思州诸洞蛮作乱,命信国公汤和为征虏将军,江夏侯周德兴为之副,帅师从楚王桢讨之。与此同时,秦、晋、周三王也是军事统帅。 诸王对地方事务也有影响。洪武时代,王府相傅多兼任地方职务,如郑九成担任秦府左相兼陕西省参政,谢成担任晋王左傅兼太原卫都指挥使。这样,宗室就可以通过王府相傅来干预地方行政。 洪武年间,亲王军权得到加强,这是朱元璋从武将手中收回军权的必然选择。然而,亲王领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内乱的威胁,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和"汉庶人之乱"埋下了隐患。 宗室婚娶 明朝宗室的婚姻制度,基本沿袭了前代政策。 明廷对宗室婚娶采取的方针是:「 ”择婚有令,选婚有期。擅婚有禁,妾媵有限,至于滥妾、花生等有弊有罚”。明初宗室数量还较少,礼部仪制司负责管理宗室婚娶。婚娶的最低年龄,一般为男十六、女十四。 宗室婚娶对象的选择几近变化。洪武初年,宗室的婚配对象为功臣女。驸马的选择,同样也是「 ”多公侯子弟充之,而不甚拘年貌”。 朱元璋诛杀多位功臣后,宗室婚娶对象转变为民间子女,并进一步将选择范围限定于北方行省的职官、军民家内。 《皇明祖训》最终确定:「 ”凡亲王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不拘处所,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 明人对此评价很高,于慎行认为:后妃「 ”间阁子女,平生所见,固少奢丽之观,……其于服饰器用,必有爱惜,不至暴珍。在人主左右,得以民间所见,朝夕陈说,使九重之上,知间阔情苦,胜于岁诵训谏当万万也”。 朱元璋起于布衣,对于民间疾苦深有了解:子孙与百姓通婚,既可防止朝臣与诸王联姻勾结,又可使宗室洞悉民间情况,他朱家江山自然就稳固了。 03 上古分封,诸侯有封国内财政大权,只需向天子交纳一定的贡赋即可。明朝以前各朝宗室分封,也可「 ”衣食租税”。 明朝宗室除了亲王和郡王,领取宗禄的同时,享有钦赐田地、可以衣食租税外,其他宗室大都靠宗禄为生,即使有些田地,也与民田一样要交纳赋税,不能借此「 ”衣食租税”。 洪武年间宗室群体的俸禄制度大约经历了三次变革。 洪武化年(1376年)二月,朱元璋第一次制定了诸王的俸禄:「 ”亲王岁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话丝三百匹,纱、罗各一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茶一千斤,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朱元璋以「 ”子孙众盛”、「 ”俸给弥广”等理由,第二次调整标准:「 ”亲王岁给禄米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一千石,辅国将军八百石,奉国将军六百石。镇国中尉四百石,辅国中尉百石,奉国中尉二百石。公主及驰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及仪宾六百石,郡君及仪宾四百石,县君及仪宾三百石,乡君及仪宾二百石。” 从数字上看比初定俸禄少了,实际俸禄标准仍然很高。据时人王世贞的推算,每位宗室成员的平均禄粮约为五百石:「 ”酌禄之中,人各得五百石,益万人是益五百万石粟也”。 这时正一品官员俸禄为900石,正二品官员俸禄为600石,正七品官员俸禄则降为80石。以宗室成员的平均俸禄来看,每个宗室成员相当于从二品官员的俸禄。宗室群体的待遇还是相当高的。 宗禄标准的第三次调整只涉及部分亲王,据《明太祖实录》载:「 ”……晋、燕、楚、蜀、湘给予如数,代、肃、迂、庆、宁、谷远在边地,民少赋薄,岁且给五百石,齐府千石”。边地少民,赋税也较少,边地「 ”塞王”的俸禄于是减为五百石。 宗藩每年十月领取俸禄,俸禄从封地的赋税钱粮中支取。 洪武六年(1373年)规定:「 ”凡亲王每岁合得粮储皆在十月终一次尽数支拨,其本府文武官吏俸禄及军粮储皆系按月支给,每月不过初五。又令:亲王钱粮就于王所封国内府分照依所定则例期限放之,勿得移文”。 宗禄供养是明朝宗室赖以生活的基本制度。这一制度的关键,在整个国家的最大粮食生产能力,但农业生产容易受气候状况、土壤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能力与粮食总量都不稳定,这意味着宗禄供养制度的基础非常脆弱,宗室群体生存的基础也十分不稳定。 朱元璋在分封时,为了保证中央 *** 的财政收入,同时转嫁过量宗禄支出带来的财政负担,将诸王分封于农业生产基础较差的省份,还规定宗室禄米由地方供给。 如此处心积虑的措施,非但没有给明廷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随着宗室人口的迅猛增长,加上水旱灾害的不时出现,地方上可怜的粮食产量根本无法满足庞大的宗禄需求,反而引发了「 ”宗禄困境”甚至「 ”宗禄拖欠”。 小结 明朝的亲王和郡王尽管都有国号、名义上的封地,但郡王一地多封的现象十分普遍,镇国将军以下,连封号和名义上的封地也没有了,仅称为「 ”某府镇国将军”等。较之前朝,明朝诸王在封地内的权利都大大削弱。 明朝分封的宗室没有土地的领有权或占有权,不能征发摇役赋税,也不再是封国内行政、军事、司法和财政的最高长官,不再享有领民亲政的权力,与先秦时的分封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明史》说:「 ”有明诸藩,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建国之初,宗室集团在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和镇压、对抗异姓功臣集团方面起到过很大作用。然而,它也有着许多缺陷,为以后的明廷带来数不清的麻烦。 1.您的点赞、分享、打赏,是作者判断读者是否喜欢的标准。作者会根据读者的反馈,倾向性的写内容。 2.如果看到喜欢的文章不反馈,作者就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以后可能再看不到同类型的文章哦。 3.读到喜欢的文章,一定要让作者知道,这样会有更多您喜欢的内容。 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点赞、分享、打赏支持作者~
明朝,皇帝的儿子都是亲王,那么这些亲王的地位有高低之分是平等的么?
亲王之间是不平等的,但是亲王大于一切大臣。
地位不平等,岁禄和护卫甲士都不等。根据具体而定。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翻译:明朝制度,皇子封亲王的,要授予金册,住宅。护卫少的三千,多的有一万。在兵部登记,服饰,车辆低于天子一等,公侯大臣都要拜见。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爷实力强弱和兵力、疆域有关。明朝的武官特可以封侯的。
扩展资料:
亲王:
亲王是中国爵位制度中王爵的第一等,是中国古代皇室贵族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高级爵位,亲王的正妻为亲王妃,地位视同皇帝最高等的妾室贵妃或皇贵妃,亲王的嫡长子立为世子,诸子封为郡王,亲王可世袭。
亲王为一国之君,清朝以前的亲王均立国,封号一般为国号,如秦王、周王、楚王、齐王等。皇帝的称号为朝号加美号加帝,如汉文帝、汉武帝、明惠帝、明景帝等,亲王的称号为国号加美号加王,如周文王、周武王、楚昭王、晋恭王等。
皇帝是天下之君的称号,王是一国君主的称号,但只有较大国家的国王才可称亲王,小国国王仅可称郡王,在中国古代中原朝内,亲王是国一级君王的称号,郡王则是郡一级君王的称号。
简介:
天下之君称帝,一国之君称王,亲王是王的第一等。亲王是本国的君主,对上臣服于天下之君的皇帝。明朝早期的亲王既管军政,又管民生,手下都配有一位文相,一位武相,文相管国政,武相管军队。王宫的亲兵护卫多达一万五六,同时亲王还可以指挥本国的驻军。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冠服:
亲王的服制朝冠和皇帝一样,有帝王所使用的冠冕,只是皇帝的冠冕是十二旒,而亲王和皇太子的冠冕是九旒。世子冠冕用八旒,郡王冠冕用七旒,臣下不可用旒。亲王妃的冠服也和皇后一样,身着凤冠及翟衣,区别是皇后的凤冠为“六屏”,而亲王妃的凤冠为“四屏”。
影响:
同时,中国古代一些周朝国家受到中国的影响,也将本国的君主称为亲王,但只有一些较大国家的国王才可称亲王,如唐朝时期,日本国的君主在唐朝皇帝的册文中便是亲王。
朝鲜国、琉球国等国的国王等级仅为郡王。朝鲜在古代是中国的附属国,朝鲜国王的级别为郡王,但中国皇帝特准其使用亲王的冠服。
-亲王
皇上的兄弟,都可以封为什么王,最高是什么?
古代王爷只是一个封号,代表一定尊贵的地位,并不是官职,光王爷这个封号并不能管辖事务,但却有一定的朝廷奉禄。王爷的等级还有一定区别,如亲王,郡王。亲王一般只封皇帝的嫡亲,郡王比亲王低一级,只封皇帝的表亲。但个别有大功的臣子也会封王,比如唐代的郭子仪,宋代的岳飞。封王制度在各个朝代有很大变动,拿唐代打个比方,一字王都是亲王,如秦王,潞王,庸王,齐王等;二字王则是郡王,如淮安王,江夏王等。但汉代就不是这样。清代皇族按地位从高到低称乎一次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
王爷这个封号虽不是官职,并没有实质管辖权力,但做王爷的人都有一定的官职。是王爷就有一个起始官职,也就是当皇族子北封王那一天,就按其地位等级封一个最低限度的官职,之后就全凭自己了,能力强的可以继续往上爬,能力差的也有个最低权力保障,一些犯重罪的皇族,也有可能被免官。这个最低限度,不同级别的王爷在不同朝代也不一样,拿唐代来说,亲王的起始官职是正四品。也就是说王爷是个封号不是官职,但做王爷的人往往兼任官职。官职大小跟他的王爷地位没有绝对关系,只有最低限度,能力大的人官位可以无限大。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未登基前为秦王(亲王),唐高祖李渊的二儿子,最多时曾兼任七个官职,从一品到四品,文武都有。
但他的许多没有特殊本事的兄弟,终老都只是最低限度的四品官。
补充: 藩王:楚王、赵王、代王、燕王、淮南王、秦王
战功:平西王、平南王、定西王、镇南王
朝中议事:宝亲王、雍亲王、睿亲王、礼亲王
地名:贵阳王、洛阳王
明朝末年有多少个藩王,养这些藩王需要多少钱呢?
明朝末年一共有26个藩王,但是这些藩王们在都繁衍了自己的后代后,每年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了明朝万历年,这个人数就增加至15万多人。而且这些人都没有什么正经工作,都需要朝廷养活,养这一群人朝廷每年需要花费550多万两,占全国财政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贫寒,年轻时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他的父母和兄弟在饥荒中饿死,因此,朱元璋少年时的悲惨经历给他蒙上了一层阴影。在他称帝后,为了让自己的后代子孙过上更好的生活,他制定了一项条例。他规定他的后代不用出去谋生,国家会养活他们。
在明朝早期,养活他们确实不在话下。毕竟当时朱元璋只有26个儿子。他把这些儿子分到国家各个地区来保卫国家,给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这26个藩王在当时过得十分自在。然而,朱元璋没有料到自己的这些儿子们的后代变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在明朝万历时,这些藩王宗室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5万人。而且,这些人还都没有正式工作,都依靠国家给的工资养活自己。
这对朝廷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花销,不管是金山银山,都能被这些人吃完,这些人对朝廷来说是个巨大的负担,毕竟人口每年都在增长。明朝的垮台与官员腐败有很大关系,而且在官员腐败中,还就属这些藩王和这些王室成员们最为严重。
他们任意将土地圈在自己的领土上,享受帝王授予他们的特权。当地官员又没有办法对付他们,最终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后来,当建文帝即位时,便下令削藩,让这些“寄生虫们”都自食其力去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2315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