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节缄默症患者的情绪
如何调节缄默症患者的情绪
缄默症,即孤独症谱系障碍(ASD)中的一种,是一种影响社交交流和互动的神经发育障碍。缄默症患者通常表现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刻板行为和兴趣等特征,而且他们的情感表达也常常不够丰富。这些特征常常使得缄默症患者的情绪处于一种比较紧张的状态,因此,如何调节缄默症患者的情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如何调节缄默症患者的情绪?
一、建立稳定的社交环境
缄默症患者的社交障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沟通能力受限所致。因此,为缄默症患者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交环境,帮助他们逐渐适应社交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情绪。这个社交环境可以是一个小组,也可以是一个个体的社交环境。在这个环境中,缄默症患者可以尝试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同时也可以从他人身上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交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家庭成员和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
二、提供情感支持
缄默症患者的情感表达能力通常比较有限,他们很难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因此,提供情感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成员可以通过观察缄默症患者的行为来了解他们的情绪状态,然后给予相应的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方式传达出来的,也可以是通过简单的语言交流来实现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给缄默症患者施加过多的压力,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提供适当的刺激
缄默症患者通常对刺激的反应比较迟钝,因此,适当地提供一些刺激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情绪。这些刺激可以是视觉刺激(如图像、视频等)或听觉刺激(如音乐等)。这些刺激可以帮助缄默症患者放松身心,缓解紧张的情绪状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刺激不能过于刺激,否则会引起适得其反的效果。
四、培养爱好和兴趣
缄默症患者通常有一些刻板的兴趣和行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其他的兴趣和爱好。家庭成员可以通过观察缄默症患者的行为来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并尝试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和爱好可以帮助他们释放紧张的情绪,缓解焦虑和紧张。
综上所述,缄默症患者的情绪调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包括建立稳定的社交环境、提供情感支持、提供适当的刺激和培养爱好和兴趣等。这样可以帮助缄默症患者缓解焦虑和紧张,提高他们的情绪稳定性。
什么是选择性缄默?
选择性缄默是指对朋友不回短信电话,不回邮件微博,是一种淡漠拒绝沟通的行为,这是无法承担压力的信号。习惯了面带微笑、态度谦虚地为顾客解疑答惑,却从不评论朋友在网上分享的日志。习惯了客户的夺命连环呼,却不愿主动与朋友联系。习惯了公式化的敲一封文档回复客户,却对节假日朋友的问候邮件置之不理。以往爱热闹、喜欢事事掺和的习惯也改变了,面对朋友在各种联络工具上的问候、关心,很多时候唯一的感觉竟然是无言以对。都市生活通讯发达,但部分年轻人变得越来越内向,主动发送祝福短信、礼貌性回复问候的人越来越少,用他们的话讲,不是不愿意回复,只是“懒得回”。不兴奋、被动、冷淡,对外界关心缺少反应。对短信、电话、邮件、微博等不愿意回复,都是“选择性缄默”的表现。专家认为,跟现代社会职场高压力导致的“选择性缄默”分不开。专家分析,不愿意回复,是一种“选择性缄默”的表现,这种淡漠拒绝沟通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因为外界压力过大,所产生的一种应急反应,并且往往与工作产生倦怠,缺乏新鲜感有很大关系。客服人员是每天与大量人群打交道的一线岗位,此类人在生活中的“选择性缄默”十分常见,如酒店前台等岗位。久而久之上网只潜水,对万事不回复,逐渐变成一种习惯。
选择性缄默症者,是自己「拒绝说话」吗?
人们常认为缄默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拒绝说话」,因此鲜少给予同情和支持。从小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卡尔.萨顿分享:「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并非刻意选择保持缄默,而是当他们在身体、情绪或心理上感受威胁时,反击或逃跑的本能反应便迫使他们缄默。」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保持安静的强迫行为
许多小孩面对陌生人而感到焦虑、觉得脆弱或危险,或者和主要照顾者分离时,都会出现保持缄默的强迫行为,这是正常反应,并非选择性缄默的小孩所特有。当这种行为持续超过学校生活的初期,或引起严重的人际互动困难时,才会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因此,小孩开始上学的第一个月被排除于正式诊断标准之外,而仅视为转换情境的缄默反应,通常持续不到一个月。选择性缄默症通常会持续好几年,而非几个月。在实务上,有经验或者了解辨认方法的人,很容易做诊断。其实很简单,选择性缄默者在某些情境之下无法说话。
从演化的观点来看,遭受威胁时保持缄默,只是为了避免引起猎食者的注意所采取的退缩行为。尽管人类发展出了精致的文明,但是毕竟我们仍然都是动物。学者将选择性缄默类比为动物「冻住」(freeze)的防卫反应。根据我的经验,我同意对年幼的孩子而言,选择性缄默症感觉起来的确如此。小时候,我对于某些人保持缄默,并非经由思考或出于什么想法,那完全是「 *** 」(威胁性人物靠近)和「反应」(保持安静)的运作。
丛林里的动物一发现饥饿的猎食者逼近时,便立刻变得安静且小心翼翼。同样地,选择性缄默的孩子亦出于自动和潜意识的机制,本能地采取缄默来躲避威胁,虽然他们所感知的威胁是来自于易受伤和被注意,而非被吃掉的危险。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并非刻意选择保持缄默,而是当他们在身体、情绪或心理上感受威胁时,反击或逃跑的本能反应便迫使他们缄默。因此,「被注意」(例如:暴露于人际互动情境)与缄默反应之间有直接的连结。同样地,与主要照顾者分离也直接和缄默连结,因为分离带来了危机和不适感,对于幼童尤其如此。
根据以上选择性缄默症根本原因的描述,它并不需要任何压力或创伤事件来加以引发。有些小孩先天的气质,便是较易受到暴露与脆弱感的影响,自闭症和焦虑倾向的小孩尤其如此。
癔症治疗方法?
癔症是指病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那么,有哪些呢?接下来我就为你介绍吧。
1、癔症的治疗方法
1.1、暗示疗法:是消除转换障碍的有效措施,特别适用于急性起病的患者。可分为觉醒时暗示和催眠暗示两种。患者迫切要求治疗者,在觉醒状态下,通过语言暗示,或配合适当理疗、针刺或 *** ,即可取得良好效果。
1.2、催眠疗法:除用于增强暗示感受性,消除转换症状外,尚可用以治疗分离性遗忘症、多重人格、缄默症、木僵状态以及情绪受到伤害或压抑的患者。在催眠状态下,可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到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2、什么是癔症
分离***转换***性障碍是一类由明显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和作用于易病个体所导致的以解离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疾病。解离症状又称为癔症性精神症状,是指病人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或精神暴发等。
3、癔症的病因
3.1、社会心理因素:癔症的发病和临床型别,同病人的生理、心理素质有关。紧张、恐惧、情绪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重者,以及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具有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强烈、表情夸张、暗示性高、富于幻想、寻求别人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在受到挫折或接受暗示后容易发生癔症。
3.2、生理机制:癔症患者意识的改变是发病的生化基础。随着病人意识解离,出现注意、警觉性、近记忆和资讯整合能力等方面的损害,自我意识减弱,暗示性增高。患者在受到生物、心理或社会因素威胁时,会出现类似动物遇到危险时的各种本能反应,如假死,或返回儿童期的遇行性行为状态等。
癔症的饮食禁忌
1、癔症患者不能吃一些 *** 性比较强烈的东西的,其中也包括一些辛辣的东西,而且平时做饭的时候,也尽量不要放一些有 *** 性的调味品了,比如:胡椒、咖哩、芥末等,患者平时是可以适当的多吃一些凉拌苦瓜的,这道菜是可以去除疑病症焦躁情绪的,而且,苦瓜有解除火气、去除焦躁情绪的作用的。
2、癔症患者饮食中不可以吃一些太甜的东西了,一些蛋糕、奶油、糖果等之类的东西,尽量要少吃一些是比较好的,而且在做饭的时候一定要少放盐,避免吃太咸的东西,一些腌制品最好是避免食用的,患者要是性格多疑的话,是可以多吃一些含有钙磷类的食物的,比如:牛奶、白瓜子、大豆、橙子、海带、虾等食物,对患者的病情会有改善的作用的,是可以多吃一些的。
3、癔症患者平时不可以抽菸喝酒的,一些海鲜类的东西,尽量也不要多吃了,患者平时是可以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的食物的,一定要加强摄取维生素B、蜂蜜、粗粮等之类的食物的。
哪些人容易患上癔症
1、性格方面比较出现各种幼稚、任性、情感波动大、敏感多疑、脾气相对比较大的、也容易各种哭泣、容易感情用事等性格的人群,由于心理性方面的多变性,就比较容易患上癔症。
2、属于比较没有主张的人群也容易患上癔症,因为日常容易受到周边的环境和人群的影响,容易造成各种联想性和反应性暗示,所以会造成性格上的波动。
3、具有非常丰富的幻想力的人群,容易将一些幻想的内容具体化和生动化,从而在各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下就会容易出现癔症的情况。
4、就是具有自我中心倾向的患者会在过度想让自己成为注意的中心之后而造成各种心理性的缺失,也是容易形成癔症的出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6224.html
上一篇: 埃里克森:进攻中场的典范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