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心理健康 2023-08-03 16:04:36   点击量 : 7092  

作者 : 佚名

圣母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前段时间,有位多年的好友找我倾诉,说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感觉心理很不平衡。但是自己很怕说出来以后别人会觉得她斤斤计较,她自己查资料发现自己属于圣母型人格,总想着讨好别人。我当时告诉她,可不能因为自己符合某些人格的某些特征,就轻易给自己贴上某类标签。话虽如此,我清楚的知道,圣母型人格并不少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谈谈圣母型人格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心理学家把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的人称为“圣母型人格”。他 (她)们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在家人、朋友或者同事身上,甚至对陌生人也是有求必应,而且一旦停止这样的行为,就会觉得非常愧疚。

一、有条件的爱

我相信很多父母常常认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是不追求回报的。但不可置否的是,只有少数父母能够真正做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大多数孩子从父母那感受到的爱是有条件的。

英国客体关系理论大师唐纳德▪温尼科特在研究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时曾强调自体形成时环境的重要性。他认为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母亲的照顾,最初母亲本身就是这个促进发展的环境。也就是说在儿童时期,家庭主要养育者(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自我的认识。

如果父母给予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即无论孩子做什么都全心全意地爱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不妨碍他们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很自信,内心会非常踏实。因为他们知道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撑,在外面遇到多大的风雨都无所畏惧。

如果父母给予的爱是有条件的爱,即在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和愿望,做出符合自己标准的行为时才给予孩子他们的爱。在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条件或使自己失望时暂停或撤回自己对孩子的爱。那么这样的孩子很容易没有安全感,因为从父母那所得到的爱是有条件的,是需要自己努力迎合父母的期待才能得到,并且随时可能失去。长大后他们也会认为,自己要努力去满足他人的需求才能得到他人的爱,更有可能发展成圣母型人格。

二、严格的内在父母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曾对“评价源”这一概念进行过描述。他所认为的“评价源”包括内、外两种,内评价源是指通过评判自己的行动、工作、成就及行为举止来进行评价,外评价源是指通过获取他人对自己评价的信息来进行评价。

圣母型人格的人通常采用的是外评价源,他们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和对自己的评价,并期盼通过为他人付出的形式来获得外部对自己的认可。更重要的是,他们早已在与父母早年的互动中习得了有条件的爱的相处方式,并不断将其内化,即使长大后没有在父母身边,也有一个严格的内在父母在影响着自己成年后的生活。

三、 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尤其是上一辈的妈妈们)崇尚奉献和牺牲,母亲为家庭奉献,为丈夫和孩子殚精竭虑牺牲自己的时间,故而我们歌颂母亲为伟大的母亲。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宋倩就是圣母型人格典型的例子,为了女儿付出了自己所有,最终女儿英子因不堪承受妈妈对自己的“好”患上中度抑郁症和焦虑症,做梦都想逃离妈妈。

正如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所描绘的: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而属于她自己的真我则是空无一物,每一个人都在扮演着某种角色,被别人的眼光所定义,通过种种外在的文饰扼杀了原始的本真和素朴。每个圣母型人格的人都要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评价,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我。

这种性格的孩子看似乖巧懂事,心理学家却说:这是种“危险人格”

文|西红柿妈妈

朋友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这天我们相约一起吃饭,她跟我聊到了一个案例:一个叫做小雅的女孩,她才上初中却非常担心自己没有朋友,以至于她发展到生怕拒绝同学的任何要求。她说刚上初中时,有个朋友在考试时找她借一只笔,她手里没有多余的笔就没有借给同学,但她有说明自己的情况,后来她自认为受到了那个同学的冷落和排斥,而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可是同学们也并没有顾及她的感受,反而越来越边缘她,有时候开些很过分的玩笑,甚至有同学把蚂蚁倒到她的衣服里。

即使这样,她生怕得罪同学,而不敢生气,哪怕偶尔表现出来的生气都会被同学嘲笑为“小气”。

长此以往,她过得越来越谨小慎微,成为了看别人脸色过日子的人,生怕大家会孤立自己。最近随着学业压力不断增大,她这种处事方式不但让自己无心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还发展成为夜不能寐,不得不咨询心理医生。

我问朋友,这是不是就是所谓的“讨好型人格”,朋友告诉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行为叫做“圣母型人格”。但可以说 这是一种“危险人格”了 ,搞不好终身要受气,不然会在沉默中爆发,容易患上心理疾病。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的座谈会时,提到过“危险人格”之一就是,这就是“圣母型人格”!

“圣母型人格”有哪些代表性的表现呢?

a. 永远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舍己为人;

b. 宁可自己受委屈,也要友善对待别人;

c. 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为此可以毫无原则地按照别人喜欢的方式做事;

d. 总是把问题的责任归结到自己身上,为此思虑太多;

e. 把自己的身心 健康 放在了最后一位,让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的利益;

f. 甚至为了满足别人的要求,即使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却也不想改变,或者是无力去改变这种现状。

可见, 有“圣母型人格”的特征的孩子,往往是大多数父母口中的乖孩子 ,现在回想起来,笔者小时候也曾陷入“圣母型人格”的危机之中。

小时候,家里有多个孩子,可是我会为了得到领导和长辈的表扬,总是表现得特别体贴,主动把长辈做家务,认真完成作业,从来不让父母操心。

甚至有时候想吃零食了,我又生怕父母说自己不听话,浪费钱,而节制自己的欲望,成为了学校里那个唯一一个从来不会主动去小卖部的孩子。

在学校也是一样,为了获得好的人际关系,对于班干部事务非常认真,有时候调皮的同学戏弄自己,也不敢发脾气,还要强颜欢笑,心理难受的时候只能自己躲在厕所默默哭泣,不敢告诉任何人。

“圣母型人格”真的让我的童年过得很不快乐,朋友告诉我 “圣母型人格”对孩子们的危害可不小:

①影响身体发育 :由于过于敏感,导致孩子们小小年龄心事过重,轻则影响孩子的心情,重则会影响到孩子的睡眠,从而错过了生长发育的重要时间。

②影响孩子的学业发展 :孩子们在学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患有“圣母型人格”障碍,会导致自己在学业上分心,严重的会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滑。

③不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 :“圣母型人格”的孩子们 实质上是伪装自己 ,以取得别人的合作。他们有时候会放弃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只希望得到表面上的和平。

而一个做事没有原则的人,是不利于与人建立长久稳定的人际关系的。

另外人的忍耐都是有限度的,孩子的这种伪装总有一天要爆发,严重的可能就如小雅一样,上升为心理疾病。

直到上了大学,我才渐渐意识到“圣母型人格”对于我生活上的各种障碍,不断改变自己,才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然而,如果父母们能早点意识到这种性格的危害性,早日帮孩子们改变,会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

1. 无条件的爱。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的自我情绪体验是在4岁开始快速发展的,直到6岁就有了比较深入的情绪化体验。因此这个阶段对于孩子气质的修炼非常重要,这个阶段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比如不要拒绝孩子们抱抱的要求,千万不要把应该给予孩子的爱而当作完成某种任务的奖励。

2. 民主的家庭氛围。

父母需要尽量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越是严苛的氛围会让孩子越胆小,越是期望通过讨好获得父母的认可,以取得家庭的安全感。孩子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中长大,才能更有主见,更独立。

3. 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

虽然现在很多独生子女有些自私,但不一定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的是强烈的自尊感和自我保护。只有孩子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才能不辛苦地去依附别人,培养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宝爸宝妈们,你们家娃是哪种性格呢?

怎么改变圣母性格

我是一个之前是一个特别圣母的人,我以为自己是救世主可以保护所有人,可以让每个人都感受到这个世界美好的地方,最后现实的刀子把我戳的千疮百孔。


我之前不懂社交,以为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就会好好对你,我认为种什么瓜就会长什么果,可是有些人是狗的,是寄生虫,是吸血鬼 。你只是一个供给他们能量的废物,在他们眼里你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家伙,你一旦有一点忤逆他们,他们就会抓住紧紧不放,反复提起反复计较,让你的内心受谴责,让你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坏人,然后就会想方设法的去讨好他们,即使使自己不开心不快乐甚至违背自己的内心,到头来你只是一个备胎,还是可有可无的那种。


交朋友也好,普通同学也罢,真的没有必要过分在意,你的生命长河里会有无数人与你擦肩而过,也会有无数人在你的生命里留下脚步。


你需要的是那个看清了你所有的缺点还依旧爱你的那个


不要逃避,你要努力。改变自己,善待自己。


我希望你可以拥有理性的善良,拥有知心的朋友爱人,快快乐乐活成最好的自己。


加油

圣母型人格自救手册

毕淑敏说: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但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见到“老好人”式的人物,他们总是有求必应,从不与人发生争执,甚至常常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更别说拒绝了。其实在心理学的角度,大多老好人不是不愿意拒绝,而是潜意识里认为只有迎合别人才能获得认可,而拒绝别人通常会让他们产生莫名的负疚感。这类人被称为 “圣母型人格”, 他们最明显的特质是,总是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前面 。

这里的“圣母”是指行为上的而不是心理上的,圣母们一味的牺牲自己成全别人的行为是很被动的。举个例子,我也是圣母型人格的人,我很讨厌吵闹,但还是常常被朋友叫去人多的地方玩(他们并没有强迫我),我总是行尸走肉般的逛完街后筋疲力尽的回到家,心情还是乱糟糟的。

所以很多事圣母并不是喜欢做,而只是不擅长拒绝,他们往往在人际关系中付出很多,但也最痛苦。

雅基·马森 在 《可爱的诅咒》 中给出了很多方法来解救我们这群受尽委屈的圣母们。

雅基·马森 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拥有咨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硕士学位。曾在伦敦知名的霍洛威监狱及圣托马斯医院从事心理学临床工作,现在拥有自己的私人诊所。但她原来也是个“圣母型人格”的人,曾在手臂骨折的情况下开车陪家人去划船,受伤十天后才到医院就诊,所以她对“圣母”们的心理非常了解。

《可爱的诅咒》从心理学方面说明了“圣母型人格”的源头,并给出具体的方法教你走出心理的束缚,雅基·马森也在书中写出了她部分患者的治疗过程,让你知道“圣母”是可以被治愈的。

这本书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心理方面,你要知道自己的圣母型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并接受它;其次是行为方面,具体怎么做才能摆脱“圣母型人格”的控制。

我有一个朋友,不开灯就睡不着觉,稍微黑一点的地方是绝对不敢去的,她说这是小时候留下的阴影。小时候爸爸妈妈每天很早就出门工作,只把她一个人反锁在家里,所以她常常凌晨醒来时发现黑漆漆的房间一个人都没有,总是哭着等爸爸妈妈回来。她对黑暗的恐惧就源自那个时候,她潜意识里认为黑暗代表自己要被抛弃,这种心理暗示一直延续到成年。

“圣母型人格”通常也形成于童年时期,《可爱的诅咒》中说, 七八岁的孩子是没有理性思考能力的,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别人的行为和世界,当他们感到恐惧时,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来适应外界,在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形成一些死板的个人规则 ,比如我那位怕黑的朋友可能潜意识里认为:只要不关灯,爸爸妈妈就不会离开我。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指责,潜意识里可能认为,只要我不犯错,就不会受到批评,别人就会爱我。这种思维延续到成年就会形成我们今天说的“圣母型人格”。

其实我想跟你说两点 , 首先 ,“圣母型人格”是长期的成长环境慢慢塑造出来的,虽然它常常让你很痛苦,但它不是一种缺陷,是你个性中的一部分,不要因此感觉懊恼,圣母们往往更善解人意、为他人着想,这些都是很难得的品质。

其次 ,你对很多事情的恐惧通常来自于童年时期,雅基马森把它叫做 “学步幼童恐惧” ,大脑保留了孩童时代的记忆,但事实上它无法对你造成任何实际的伤害。拿我自己来说,我的圣母型人格主要源于我奶奶,在小学和初中这段重要的性格成型期我是和她一起度过的,那时候她很严肃,对我总是无穷无尽的批评,所以我在成年后的一段时间里极度不自信,很怕犯错,脑海里总是有个声音跟我说“你不行”,但很多事我不仅做了而且做的很不错。

所以你要打心眼里认可自己,爱自己,这句话不是鸡汤。 “圣母型人格”评判自己的标准不是自己的能力、行为、成就,而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自己的评价是“内源”,别人的评价是“外源”,圣母们的外源往往比内源强势许多,也就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也就是说,你只需要强化内源就能改善很多问题,而认可自己是最好的强化内源的方式,因为几乎所有的强大都是源自内心的。

不用怕,多为自己着想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不会有人跳出来指着你鼻子骂你。当然,我也不是让你放弃对别人好,而是建议你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别被“别人的观点”所绑架。

虽然内在的强大很重要,但我们生活中难免和人打交道,“圣母型人格”泛滥时,靠盘腿打坐修炼心性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雅基·马森给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方法:

“我应该照顾所有人的感受”和“我可以照顾所有人的感受”是不是区别很大?为他人着想是件好事,但当它变成一种束缚后就很痛苦了,“应该”听起来更像是一种义务,但“可以”代表你有更多的选择,所以当你再出现牺牲自己服务别人的想法时,尝试把“应该”变成“可以”。

日记的格式是:事件+个人品质。 比如,今天去打羽毛球了。我是个健康、富有活力的人。

即使再小的事都值得你写下来,虽然频率不限,但建议你一天三次规律性的记录。

这有什么好处呢?“积极心理学”认为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优势而不是缺点,其实这很好理解,就拿我的内向型性格来说,就算我再怎么努力变得外向都比不上天生外向的人,还不如发挥我性格中的优势。心理学中的自证预言说,你往往会成为自己认为的样子,如果你过分关注缺点,就会永远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中。

我们前面说过,内心的恐惧源自童年,但这个恐惧无法对成年的你造成实际的伤害,所以你可以把恐惧看成一个胆小孩子,每当面对让你恐惧的事,你可以跟他说:

这是个实际有效的方法,通过心理暗示, 把你的“学步幼童恐惧”和成年理性分开,你能更理智的处理问题 。

“圣母”们通常在拒绝别人时有很强的负疚感,觉得辜负了别人的期待,但 “辜负别人”和“令人失望”是有很大区别的。

如果我们约好见面,但我因为不可控的突发事件不得不取消约会,你可能会失望,但我并没有辜负你,如果我丝毫没把这个约会放在心上才是辜负。

强迫自己去迎合别人往往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如果你确定自己的拒绝是合理的,但对方却因此不开心,那是他的问题与你无关。你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所以要习惯让别人失望。

笑是好的,但在表达想法或命令时就需要严肃点。而且在真正发脾气之前假装你很生气,会让你对自己有更多的掌控力。你只需要冷静平稳地说出想说的话,不要微笑,告诉对方你的态度就可以。

圣母们请求帮助时总觉得是在麻烦别人,因此说话拐弯抹角,微信聊天时还习惯加很多没用的表情,这些行为多少有些讨好的意味,其实有事说事,事情会简单很多,你永远想象不到清晰表达有多重要。

“拒绝”对圣母们而言真的是件很难的事,卡壳唱片技巧能帮助你清晰传达自己的想法,顾名思义,就是 不断重复自己的观点表明立场 ,只需要记住自己真正的想法就不会被别人说的话带偏。

不断重复一句话听起来有些傻,所以这里有 个格式:我听得出你很心烦/压力很大/只做老板交代的事……,但是…… (插入你要重复的信息)。

以上都是非常简单实用的技巧,其实圣母们最重要的加强内源,当你真正明白每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个体,并且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时,才能真正摆脱“圣母型人格”的束缚。

雅基·马森也是一个“圣母”,所以《可爱的诅咒》并不是一本冷冰冰的研究或调查,而是她本人的经验总结,再加上雅基·马森的心理学知识和临床经验,这本书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圣母型人格”自救指南。她具体分析了“圣母型人格”形成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方法,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20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