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现象抑制现象遗忘现象挫折现象
高原现象抑制现象遗忘现象挫折现象
高原现象、抑制现象、遗忘现象、挫折现象是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时常遇到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还会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这些现象。
高原现象抑制现象遗忘现象挫折现象
一、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某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效果停滞不前或出现倒退现象的情况。这种现象一般会出现在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想要提高难度较大的时候。高原现象的出现可能会让人感到沮丧和失望,甚至放弃继续努力。
应对策略:要克服高原现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以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其次,可以尝试新的学习领域,让自己不断接触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克服高原现象。最后,要有耐心和信心,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抑制现象
抑制现象是指在学习或工作中,由于某些原因,个人的表现无法充分发挥,导致学习或工作成果不令人满意的情况。这种现象常常会让人感到挫败和失落,影响个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应对策略:要克服抑制现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问题,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制定合理的计划,有序地进行学习或工作。其次,可以请教他人,寻求帮助,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最后,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断挑战自我,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三、遗忘现象
遗忘现象是指在学习后,由于时间的推移或其他原因,个人对所学知识和技能逐渐遗忘的情况。这种现象常常会让人感到无助和无奈,影响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应对策略:要克服遗忘现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注重复习和巩固,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和技能,保持对学习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其次,可以采用记忆技巧,如联想、分类等方法,提升记忆效果。最后,要注重实践和运用,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学习和工作中,巩固记忆,提高效率。
四、挫折现象
挫折现象是指在学习或工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失败或挫折的情况,导致个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受到影响,影响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应对策略:要克服挫折现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首先,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困难,不断尝试,不断进步。其次,可以采用自我激励的方法,如制定奖励机制、设定目标等,激励自己克服困难。最后,可以请教他人,寻求帮助,听取他人的建议和意见,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我想知道<<心理效应解读>>这本书中的全部效应名称,
1、 认知地图效应
老马识途所利用的经验看上去平淡无奇,但实际上是有科学道理的.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做认知地图.认知地图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对行为的目标,取得目标的手段,达到目标的途径和获得目标的结果的认知,就是期待或认知观念的获得.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重视学习的中介过程,即认知过程的研究,强调学习的认知性和目的性.
2、 法厄同行为
3、 投射作用
4、 习得性无助行为
5、 霍桑效应
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这在学校教育中极为普遍。有一所国外的学校,在入学的时候会对每个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以智力测验的结果将学生分为优秀班和普通班。结果有一次在例行检查时发现,一年之前入学的一批学生的测验结果由于某种失误被颠倒了,也就是说现在的优秀班其实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聪明的孩子却在普通班。但是这一年的课程成绩却如同往年一样,优秀班明显高于普通班,并未出现异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当作优等生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额外的关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鸭真的成了白天鹅。基于霍桑效应的心理暗示还可以治疗抑郁、自卑、紧张等各种心理疾病,霍桑效应在企业管理应用和领导行为上也卓有成效。
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陈哲)
6、 虚假一致偏差
7、 视网膜效应
8、 延迟满足
9、 叶克斯—道森定律
10、归因偏差
11、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12、狄德罗效应
狄德罗效应是一种常见的“愈得愈不足效应”,在没有得到某种东西时,心里很平稳,而一旦得到了,却不满足。
13、心理帐户
14、直觉决策
15、卡尼曼风险定律
16、小数法则
17、定势理论
18、杰奎斯法则
19、津巴多实验
20、补偿作用
21、睡眠效应
22、反馈效应
23、补偿效应
24、培哥效应
25、迁移效应
26、酝酿效应
27、罗森塔尔效应
在教育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
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又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自己对这几个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这让老师们很是意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鼓励你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信不信由你。
28、囚徒困境
29、凡勃伦效应
30、墨菲定律
31、邦尼定律
32、赫洛克效应
33、零和游戏原理
34、路径依赖
35、帕金森定律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诺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书。帕金森经过多年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半天;一个忙人20分钟可以寄出一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他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由此得出结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
36、示范效应
37、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做被试者,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的被试者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者分为两组,实验组的被试者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者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者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作为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度指标。实验组(奖励组)被试者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阶段继续解题的人数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组)被试者有更多人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在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的程度在增强。
德西在实验中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强工作动机,反而会减低工作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人们把这种规律称为德西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即内感报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奖励(外加报酬),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
38、旁观者效应
39、彼得原理
40、团体压力效应
41、社会促进效应
42、破窗理论
43、250定律
44、传播扭曲效应
45、共生效应
46、羊群效应
47、连锁塑造
48、史华兹论断
49、多米诺效应
50、相关性定律
51、幻想反应
52、目标效应
53、温水效应
54、追随耳效应
55、鱼缸法则
56、卡瑞尔公式
57、情绪渲染
58、马蝇效应
59、手表定律
60、岢希纳定律
61、认知失调
62、PMA黄金定律
63、优势效应
64、剃刀定律
65、保龄球理论
66、崔西定律
67、色彩效应
68、例外原则
69、套裁效应
70、亚里士多德定律
71、权变理论
72、鳄鱼法则
73、颂歌效应
74、斯诺克理论
75、驼峰效应
76、莱斯托夫效应
77、依恋心理
78、帕累托法则
79、暗示效应
80、3对1效应
81、标签效应
82、豪猪法则
83、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84、门槛效应
心理学家费里德曼(J.L.Freedman)和费雷泽(S.C.Fraser)的一项研究证明,让人们先接受较小的要求,能促使其逐渐接受较大的要求,这就是“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丁奈(R.B.Cialdini)还发现,当人们拒绝接受一个较大的要求后,认知上的不协调会驱使他们建立新的平衡,因而容易接受一个较小的要求。当小要求与大要求有明显联系,且紧跟在大要求之后提出时,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小要求。
85、南风效应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为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法则也叫做“温暖”法则,它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这则寓言。它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南风法则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关心下属,时刻以下属为本,多点“人情味”,多注意解决下属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使下属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给予的温暖。这样,下属出于感激就会更加努力积极地为企业工作,维护企业利益。
86、泡菜效应
87、纳什均衡
88、生命游戏定律
89、印刻效应
90、首因效应
91、近因效应
92、晕轮效应
93、自己人效应
94、包装效应
95、阿伦森效应
96、韦伯定律
97、强亨利效应
98、参照点效应
99、冷热水效应
100、疵点效应
101、互悦机制
102、高原现象
103、沉锚效应
104、詹森效应
105、普雷马克原理
106、情境相似原理
107、成就动机
108、蝴蝶效应
109、安慰剂效应
110、预期效应
111、第十名现象
112、扇贝效应
根据奖励强化的固定时间形成工作高峰,低峰。对策是变化奖励的品种,时间,从而形成间隔奖励。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然而,胡萝卜也有不起作用的时候,甚至还能引起风波。兔王的胡萝卜让小兔子们热情激昂过,也让他们牢骚满腹埋怨过。在心理学上,胡萝卜就是强化物,是对兔子们做出某一期望行为的奖励。奖励某一种行为,这一行为就频繁出现,这就叫作强化。强化分为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固定时间的强化,即每隔一定的时间,就提供强化物,强化做出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他的白鼠实验中发现,如果每隔20秒就对白鼠强化一次,在强化后,白鼠的反应就会停顿,然后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说明它学会了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白鼠的行为效率趋势就如扇贝一样(如图中的扇贝型线),因此,我们称之为扇贝效应。
那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彻底避免这种连续的、固定时间的强化呢?不!虽然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持续地应用连续的、固定的强化会产生扇贝效应,但是,在新知识、新行为、新习惯的初始学习阶段,连续的、固定的强化是必要的,这能够让学生很容易地完成要求的任务,尽快地得到奖励;紧接着,当学生的学习或者行为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就要不断延长强化的间隔时间,直到最后撤销强化。在延迟强化的过程中,可以变化间隔的时间,使学生不能找到变化的规律,避免他专心地等待强化。
读小学三年级的夏夏总是不经过老师的允许就回答问题,这扰乱了老师的教学。老师告诉她,如果她能在经过老师的允许后再回答问题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作为奖励。夏夏很高兴,果然进步不少,经过老师允许后再回答问题的次数迅速增加。过了一段时间,老师鼓励她说,你做得非常好,为了帮助你养成这样一个良好的习惯,我会在一段时间内对你的行为进行观察,并给你奖励,这次不是每次都奖励了,如果这一段时间内你总能够经过允许后再回答问题,我就奖励你更喜欢的奖品,如果这一段时间内你违反了我们的约定,我就不给你奖励。这位老师给予夏夏奖励的间隔时间越来越长,慢慢地,夏夏养成了好习惯,即使没有奖励,她也能在经过老师允许后回答问题了。
113、齐加尼克效应
114、马太效应
115、鲶鱼效应
116、互惠原则
117、名人效应
118、最后通牒效应
119、边际递减效应
120、群体去个性化
121、群体极化现象
122、木桶效应
123、反暗示效应
124、社会定势效应
125、从众效应
126、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
127、轰动效应
128、威严效应
129、惊恐效应
130、领域效应
131、恐高效应
132、嘎萨效应
133、实验者效应
134、权威效应
135、结盟效应
136、威慑效应
137、命令效应
138、面敌凝聚效应
139、组场效应
140、飞去来效应
141、炒作效应
142、困驴效应
143、投敌效应
144、末尾效应
145、斯特鲁普效应
146、陪衬效应
147、格斯塔效应
148、棒击效应
149、激活效应
150、自然恢复
151、贝尔约效应
152、后光效应
153、定位效应
154、恢宏效应
155、马基雅维里效应
156、融合效应
157、拙诚效应
158、团队效应
159、鸵鸟效应
160、逆转效应
161、海格力斯效应
162、服从效应
163、气温效应
164、霍姆斯马车效应
165、该隐效应
166、霍布森选择效应
167、自恕效应
168、首位数效应
169、猪大肠效应
170、吉芬效应
171、换物效应
172、帕雷托效应
173、拉赫效应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后人称这种现象为“瓦拉赫效应”。
174、亲吻效应
相爱的异性之间,一旦有了亲吻行为,很容易发展到性交行为的现象即亲吻效应。
在《一种对性行为的新概念和对性变态的新界定》这篇论文中,把性行为分为隔离性性行为(传情书、通过电话说情话、上情网)、接触性性行为(拉手、抚摸、拥抱)、半融合性行为(舌交、肛交、口交、亲吻)、全融合性行为(性交)4个阶段。亲吻是口腔粘膜与口腔粘膜的融合,已属半融合性行为,这一关口闯过,性交便水到渠成了。
当然,各民族风俗、习惯与观念不同,如美国人一旦建立了情侣关系,很快便能亲吻,但离性交还隔了许多程序。英国人则比较保守,男女双方从建立情侣关系到接吻这一阶段较为漫长,然而情侣之间,一旦到了亲吻的程度,很快便可以性交了。
由于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也就产生了一些误会。
美国人爱上一个人便可以相互亲吻,所以,一个美国男人看中一个英国姑娘,便要吻。英国姑娘被吻了,很惊奇,因为这跳过许多传统程序,觉得自己既然把最美好的初吻给了他,也就半推半求就地与他性交了,心里却感到有一种被玩弄的感觉。那个美国男人则不理解这一点,反而以为这个英国姑娘太轻浮:这么容易便上了床,因为美国人亲吻到性交还隔25个程序呢!
中国的习惯比英国还要保守,所以亲吻效应就显得更为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电话煲情和网上恋爱,看上去,是隔离性性行为,但只要在相互的文字、语言中有了“亲吻”二字,那么见面后的亲吻便成为可能。于是亲吻效应又起作用了。所以少男少女千万要警惕网恋,抵挡住亲吻效应的诱惑。
175、异性效应
在人际关系中,异性接触会产生一种特殊的相互吸引力和激发力,并能从中体验到难以言传的感情追求,对人的活动和学习通常起积极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异性效应”。
异性效应有自己发生的条件。在一个集体中,异性人数的构成,无论哪一方,不能少于所需要的最低比例——百分之二十,而且,年龄要相差不大。随着学生身心走向成熟,特别注意异性对自己的评价,寻求机会表现自己。在异性面前,重视个人的容貌和装束,更强烈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这本身便是一种道德约束力,异性效应的道德教育机制,关键也在这里。
异性效应的道德力量,还表现在学生美观的形成上。一般地,女孩子认识美早一些。到青春期后,异性之间的广泛交往,产生情感上的接近和心理上的依恋。作为交往的重要方面,对美的选择和追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从人体美转向气质美,而且,这种转变有一定方向,服从特定的模式。
异性效应的又一道德功能,在于能加强集体生活的凝聚力。研究发现,在清一色的男性或女性的组成的集体里,往往会因一些小事而发生摩擦,引起冲突,影响学校气氛。异性效应可以缓和避免这种情况,促使学生相互关心,推动人际理解,其基础是两性本身的相互吸引。所谓人际理解,实质是彼此对相互个性的认识、同情和许可,在此基础上,异性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建立真正的友谊,构成集体的凝聚力,同时,性别本身的差异,有互相补充的表现,使集体生活多姿多彩。
异性效应最直接的道德影响,也在于能加强的学生性别角色意识。在学校中,异性学生的交往,既是长期的,又涉及学习和劳动的各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加深了学生对自己性别角色特征的体验。现代科学认为,人的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他承担的角色所决定。在我们这个“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世界面前,异性效应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揭示社会生活真相,进一步扩大角色范围,形成他们的社会道德、性道德和爱情道德。
异性效应也发生在教学关系中。女教师一般具有温柔和亲切的特点。性格粗暴的男学生,却会出人意料地接受女教师的管教,乐于顺从。女学生则喜欢与男教师讨论政治和生活问题,她们的学习成绩,也容易获得男教师的较高评价。这都是异性效应的魔力。
“留面子效应”(door in the face effect)
这正好是与“登门槛技术foot in the door effect”和“低球技术low ball technique”相对应的现象。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要求后,对较小要求的接受程度增加的现象。相应地,为了达到推销的最低回报,先提出一个明知别人会拒绝的较大要求,可以提高顾客接受较小要求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售货人的标价和侃价就是对这种技术的应用。
2015年3月北京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心理学
2015年3月北京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真题(心理学)(答案仅供参考)
一、选择
1、强调研究过程中应对被试者产生积极的影响,避免对被试身心发展产生伤害的研究原则是 原则。
A 客观性 B 发展性
C 教育性 D 系统性
2、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属于成长性需要的是 。
A 自我实现的需要 B 尊重的需要
C 社交的需要 D 安全的需要
3、认为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的简化的遗忘理论是 。
A 衰退说 B 干扰说
C 动机说 D 同化说
4、学生学习“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这种学习属于
A 符号学习 B 事实学习
C 概念学习 D 命题学习
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体现的是人际吸引中的 。
A 外表吸引 B 能力吸引
C 相似吸引 D 性格吸引
6、个体因无法应对外界对个人能力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称为 。
A 角色冲突 B 工作压力
C 适应不良 D 职业倦怠
7、在托尔曼的迷宫试验中,白鼠在没有获得强化之前,学习以及存在,只是未表现出来,这种现象称为 。
A 操作性行为 B 辨别学习
C 潜伏学习 D 获得学习
8、用简要的词语写出材料中的主要观点、次要观点,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及其各种观点直接的关系,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 精细加工策略 B组织策略
C 复述策略 D 认知策略
9、教师一想到班级中的好学生,总是到他的优点,而很难想到他的缺点,这是人际关系中的 。
A 首因效应 B 晕轮效应
C 刻板印象 D 投射效应
10、一个学生认为服从、听话的就是好孩子,否则就是错的,是坏孩子(优师)。同时,他还将教师规定的准则视为固定不变的。他的道德发展处于 。
A 他律阶段 B 自我中心阶段
C 自律阶段 D 公正阶段
选择答案: 1c 2a 3d 4c 5c 6d 7c 8b 9b 10a
二、填空题
11、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是计划、 、观察和反思。
12、韦纳将成败归因分为内外性、稳定性和 三个维度。
13、奥苏伯尔认为可利用性、 和稳定性是三个主要影响迁移的认知机构变量。
14、长时记忆可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 。
15、在技能练习中期,练习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心理学称之为“ ”
16、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 和调节策略。
17、问题解决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提出假设和 四个阶段。
18、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是从他律到自律、从结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和 。
19、有效促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包含真诚、尊重与接纳和 。
20、教师自编测验具有信度、 和区分度三个特征。
填空答案:11行动 12可控性 13可辨别性 14程序记忆 15高原现象 16监视策略 17检验假设 18 片面到全面 19同理心 20效度
三、辨析(4*5=20)
21、佛洛伊德认为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正确。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为本我服务,所以是正确的。
22、负强化的实质就是惩罚
错误。负强化是通过消除一个不愉快的刺激,从而使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增加;而惩罚则是消除一个愉快的刺激,从而降低反应发生的频率或可能性。所以两者不一样。
23、工作记忆中的信息非常牢固,不易消失和遗忘
错误。工作记忆中的信息,不牢固,容易消失或遗忘。
24、移情会阻碍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错误。移情是产生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会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25、中高考是典型的标准参照测验
错误。是常模参照评价。
四、简答 (6*5=30)
26、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教学观
答:(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提倡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27、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答:(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其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A.从一般到个别,渐进分化;
B.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
C.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8、简述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区别
(1)活动的对象不同。前者活动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后者则是头脑中的映像,不是客体本身,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
(2)活动的结构不同。前者是系列动作的连锁,不能省略,后者则可以省略或简缩。
(3)活动的要求不同。前者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的联结,后者则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29、简述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1)变通性。具有创造性的人在处理问题或学习时,总能做到随机应变,触类旁通;对问题的思考具有比较大的弹性,思考路线并非固定在一个方向(优师),而是向多个方向发散且变化多端。
(2)独创性。独创性在行为上的表现则是超出常规,擅长做一些别人从未想过和做过的事;观念新颖独特,知人所不知,见人所不见,敢于向挑战。
(3)流畅性。流畅性是指具有创造性的人,其思维敏捷、灵活、迅速,具有口若悬河的谈吐,行为快速,对事物的反应总量比一般人多。
30、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道德认知表现出具有从具体逐渐过渡到抽象,从片面逐渐过渡到全面的特点。
(2)道德行为表现出从依附逐渐过渡到自觉,从模仿逐渐过渡到习惯的特点。
(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协调性。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发展是协调的、一致的。年龄越小,各成分之间越一致。
五、论述
31、阐述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教学实际加以分析
答: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人表现出来的智能有八种,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
(1) 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而且具有同等重要性。
(2)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这八种以上智能,环境和教育对于能否使这些智能得到开发和培育有重要作用。
(3) 各种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相对独立的,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
(4) 各种相对独立的智能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即便是同一种智能,其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5) 因此,我们很难找出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否。
3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如何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了一个新概念:“自我效能”。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包含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那一活动。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成败经验。个体自身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很大。
(2)对他人的观察。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替代性经验(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巨大的作用。
(3)言语劝说。它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
(4)情绪和生理状态。来自情绪和生理状态的信息,也影响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15228.html
上一篇: 20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下一篇: 狂妄的人是什么心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