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历史人物韩愈(大文豪韩愈的人品怎么样呢?)
评价历史人物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曾积极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思想上,韩愈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
著有《韩昌黎集》四
大文豪韩愈的人品怎么样呢?
大文豪韩愈的人品怎么样呢?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吧!
大文豪韩愈的人品怎么样呢?
韩愈确实是一个历史人才,他的名气影响无数帝王。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继承了秦朝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门进行声律对决、无视内容的女体文。文章气势宏伟,道理透彻,逻辑性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的第一名。封建思想伦理方面,他也树立了独创性的树,坚决反佛道,大力提倡儒学继承儒学道统,开拓了宋明理学者的先声。因此,宋人苏轼极力推崇他,他树立了“文气八代衰落,道帝天下软弱”的丰功伟绩。大文豪韩愈的人品还是不错,至少说明他在文化方面的影响很大,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带来巨大的好处。
大文豪韩愈的朋友对他的赞扬
大文豪韩愈的人品很不错,要知道他的两位朋友都对他很是推崇,韩愈和孟郊。韩愈在与孟郊见面成为挚友后表示,他非常喜欢他的诗文,并积极推荐他的诗。因此,孟郊结交了很多优秀的朋友,可惜过去考试中多次失利。在孟郊失去了县尉的位置后,韩愈特地写了推荐孟郊的推荐信,令人惊讶的是,这封推荐信多达400字,用词描述了孟郊的优点。孟郊去世后,韩愈写了文章祭祀他,甚至为没有子女的孟郊下葬。很羡慕这种交情。韩愈和贾岛。根据记录,两人认识了贾岛的一首诗。当时长安市实施了禁止和尚中午以后外出的措施,子岛莫名其妙地生气了,写了一首诗表示不满。韩愈看到这首诗后称赞贾岛是有才能的人,愿意在他传授知识。有一天,紫涛用诗中的一个字犹豫不决时,在骑驴的过程中偶然碰到的韩愈。
大文豪韩愈对于社会的影响
韩愈是大胆创新的诗人。他的诗对现实有一定的反应,表达了他的想法。许多诗反映了当时盘锦叛乱的情况。有些诗歌表达了他的思想,他表达了对酷刑的看法,他则表明排斥佛路,排斥灵异的思想。这些诗见于他年代初期的作品。大文豪韩愈的人品很好,例如《谢自然诗》《送灵师》等,在赞扬老师上面,说明他这个人很尊师。韩愈的诗不仅改变了大历以来平凡的诗风,而且将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引入诗歌创作,在中华文化历史诗坛之上开创了新局面。这是前所未有的事。韩愈创作的文章、诗是留给后世的宝贵遗产。因为韩愈发起的酷刑运动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轼为何夸韩愈“勇夺三军”?怎样评价韩愈?
孙子云:“夫将者,国之辅也。”此即是强调军事将领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我们都很熟悉的韩愈,在宪宗、穆宗两朝,便是极重要的国之辅将。
韩愈在众人眼中,乃文人出生、百代文宗、儒学传承者。他七岁读圣贤书,十三岁能文,二十五岁及进士第,十年后又通过吏部铨选。
但同时,韩愈也有鲜为人知的军职形象,其生涯中有两次重要的军事平乱行动。
其一,用兵淮西时,韩愈担任行军司马。他除了平时管理军务,亦负责作战时攻防策略之筹划与运用,不仅任务繁重,而且举足轻重。
其二,宣抚镇州乱时,韩愈受命为镇州宣慰使。他孤身一人深入形势险恶的镇州,苦心劝说王廷凑止戈为武。
可以说,在这两次行动中,韩愈皆顺利达成使命。因此,苏轼夸他:“勇夺三军之帅!”
在玲珑看来,韩愈“从军”与“从文”两不误,且二者相得益彰。
韩愈《雉带箭》
崇尚勇气,颇具胆识
韩愈之祖先中,不乏有勇有谋者。其七世祖韩耆,于后魏时被封为武安成侯;其六世祖韩茂,武功超群,受封安定桓王。韩愈常常以自己的祖先为荣,而韩家一脉相承之“尚勇有谋”的性格特质,也留存于韩愈的血液中。
韩愈之出生地,在北方。北方自古即有浓厚的尚勇风气,我们从家喻户晓的《木兰诗》中,即可窥豹一斑。
生于斯、长于斯,韩愈自幼便接触骑马、武术应是理所当然;他受当地民风潜移默化的影响,胆识日积月累,不言而喻。
再就韩愈任中央官职前之藩镇幕府工作而言,他早期曾任汴州、徐州观察推官,随各藩镇军队团练是例行公事,骑马、武术、击毯与狩猎等皆属军队平时训练项目。
韩愈诗作中,也曾提及任藩镇推官时的情况。如贞元十五年,他在徐州所作《雉带箭》:“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相倾斜。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即是描写随从节度使张建封射猎野雉时之生动画面。
韩愈雕像
随着年岁、历练增加,韩愈之勇不减反增。元和十年五月,御史中丞裴度为用兵淮西,出使蔡州观察形势。六月,节度使王承宗与李师道派刺客杀害当朝宰相武元衡、裴度,京师上下震撼,而全国笼罩在恐怖的氛围之中。
此时,韩愈先代裴度上《让官表》,随后又上《论捕贼行赏表》,全力支持宪宗之缉凶主张。
当时赞成削藩与捕贼者,皆恐遭杀身之祸,然韩愈置死生于度外,一心为救国救民,更进一步积极参与到讨伐淮西战役中,其展现之勇气与胆识,令人赞赏。
长庆二年,时任兵部侍郎的韩愈,受朝廷之命,到镇州安抚当地乱军。他深入虎穴,未携武器,单车前往,实英勇过人。入镇州途中作有《酬裴司空相公重见寄》。
衔命山东抚乱师,日驰三百自嫌迟。
风霜满面无人识,何处如今更有诗。
韩愈为达王命,不辞风霜辛劳,日驰三百里依然嫌迟;抵达镇州时,等待他的,竟是一群剑拔弩张的蛮横军士。毫无畏惧的韩愈,一面厉声责备王廷凑,一面晓以大义。这在李翱所作的《韩公行状》中有详细的记载。
韩愈凭借胆识,终使王廷凑答应解除镇州之乱;王廷凑还设宴招待他,此举应是受到他正气凛然与无比勇气之感召。
对于只身前往叛军阵地,一般军士皆望而却步,但已经五十五岁、知天命的韩愈,却能携义无反顾、舍我其谁的勇气前往与执行,着实令人钦佩。
《新唐书·韩愈传》亦详细描写了韩愈宣抚镇州一事,并给予其极高的评价与肯定。他的超凡之勇,确实值得后人学习。
韩愈雕像
主动积极,力求有为
韩愈生涯中,一直持续展现主动积极之特质。自幼读书,自动自发;求取科考上榜,努力不懈,并用尽各种方法,诸如求北平王马燧收留、及三上宰相书等。
可以想见,“主动积极”源自韩愈天生的性格;同时,他也将之发扬光大,并善用之于军事领域中。例如在平淮西之役中,处处可见韩愈主动积极的一面。
淮西叛乱之初,韩愈积极上书朝廷,主动支援主战派盟友裴度,成为其坚强后盾,同时也成为主张出兵的宪宗之有力支柱。之后,他受命为行军司马,统领淮西军政事务,甫上任,旋即奔赴汴州劝韩弘协同裴度出兵,其“力求有为”之举,不仅为裴度讨伐淮西寻到胜利契机,也为自身军事生涯开启无穷希望。
已经五十岁的韩愈,其实也像其他年轻军官一般,欲于征战中立下赫赫功绩。他一度主动积极地向裴度奏请率军攻下蔡州,因裴度不愿他与众多将领争锋,故没有允许。
在平淮西获胜后,积极的韩愈迅速地写了一封劝说信,给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宗,希望其和平归顺。在韩愈的感召下,王承宗不仅上奏朝廷归顺,亦进献辖下两州城池,以示忠诚。
由此可知,韩愈积极与力求表现的企图心,完全不输给年轻人;同时,他也因此更获穆宗赏识、仰赖与重用。
韩愈雕像
忠贞爱国,初心不改
韩愈早期担任藩镇幕府时期,便已展现其忠贞与爱国情操,屡屡以诗文提醒天下人应时刻惦记国家百姓,提倡防患未然、有备无患之观念,并随时把握为朝廷与天下苍生贡献己力的机会。
韩愈于贞元十五年任徐州节度推官,对其上司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沉迷于击毯运动”的行为,甚为不满,因此作《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一诗劝说之。
此诚习战非为剧,岂若安坐行良图。
当今忠臣不可得,公马莫走须杀贼。
当时淮西已有叛乱迹象,天下氛围诡谲,韩愈用心劝说张建封应该爱惜生命并用之于讨贼,但张依旧乐之如故。于是,韩愈再次上书:“凡五脏之系络甚微,立坐必悬垂于胸臆之间,而以之颠顿驰骋,呜呼,其危哉!”希望张建封能谨慎爱护身体,并用以报效国家。
若非出于一片爱国赤诚之心,韩愈便不会冒着被免职的风险极力上书,企图说服上司,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韩愈作于贞元时期之诗作,如《汴州乱》、《归彭城》、《龊龊》等诗,皆表露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无限忧思,展现了他对国是日非之忧心。
韩愈画像
元和九年,吴元济于其父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后叛乱。宪宗询问群臣意见,除少数大臣支持宪宗讨伐外,其他多数皆主张安抚。
韩愈于元和十年上《论淮西事宜状》,向朝廷提出建言,分析并举出六项建议与用兵谋略,向宪宗指出取胜之关键点,乃“在陛下断与不断耳”,甚至举古代圣主殷高宗三年才平定叛国的例子:“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三年乃克,不以为迟,志在立功,不计所费。”
他如此苦口婆心,皆是为了说服宪宗积极用兵、平服叛乱,并为黎民百姓取得天下之安定。
然而,当权主和宰相们对韩愈上书感到不悦,韩愈也因此被贬职。他感慨万千,却依然不改自己忠贞爱国的本性。
止戈为武,战以爱民
基于爱民之思,韩愈主张战争时军队应自律,以维百姓身家性命。他认为“两界之间,疆场之上,日相攻劫,必有杀伤。”而且战争中受害的,不只是捐躯或伤病的将士,不得安居乐业、无法顺利耕织的百姓,亦是受害者。人们望着残破家园,内心之愁苦与感慨不言而喻。
另,韩愈在《论淮西事宜状》写到:“蔡州士卒,为元济迫胁,势不得已,遂与王师交战。”他为蔡州被迫作战的士卒请命。在当时的情况下,蔡州士卒无论是进、是退,皆是死路,因此韩愈希望朝廷能施予仁义、止戈为武。
同时,韩愈也主张一旦控制敌军形势之后,军队即应该自律,不该过分杀戮。此处可以看出,积极主张“武克”的他,同时不忘“仁义”的初衷。
对韩愈的评价
“文起八代之衰”是苏轼对韩愈的赞赏。
原文是“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柳宗元对韩愈的评价没有听过,倒是韩愈给柳宗元写过墓志铭。
原文:《柳子厚墓志铭》作者:韩愈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耶?”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由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于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为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
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94507.html
下一篇: 圣诞节的活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