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本质(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

生活资讯 2023-10-10 19:45:45   点击量 : 1997  

作者 : 生活资讯通

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本质(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

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本质

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

公共关系活动的三个要素是“组织”、“传播”和“公众”;任何公共关系活动都是由这三个要素构成。

“组织”和“公众”是公共关系的承担者,分别是公共关系的“主体”和“客体”。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是“传播”,现代“公共关系传播”的本质即组织与公众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组织与公众沟通交流的“双向性”是现代公关传播的本质特征。行政公共关系是组织的一种管理职能,其本质属性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

“传播沟通”是贯串整个公共关系的一条基线,是现代公共关系理论的精髓,是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准确理解公共关系的关键。

如何理解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

 国内公关学者对公共关系核心概念的看法可谓是众说纷纭,形象说、传播沟通说、协调关系说、参与说等各执一词,自成体系,至今仍未形成统一而权威的观点。还有一些学者则干脆回避这个问题,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借鉴以及在中国的应用上。其实作为一门学科,当然应该有它的核心概念。下面先来看看其中关于公共关系核心概念的代表性观点:

  1.传播沟通说

  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是我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廖为建。他认为,公共关系的实质是传播沟通,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也是传播沟通。为了论证这一观点,廖为建分析了公共关系的三组概念和范畴,提出传播沟通是最基本的概念,它渗透在 公共关系的其他概念和范畴中,是贯穿公关理论和实务的一条基线,抓住它就抓住了公共关系的本质,并且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公共关系常用概念图(见图3-1)。

  
  2.协调关系说

  李道平、单振远是协调说的积极探索者,在他们合著的《公共关系协调原理与实务》一书中提出: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协调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概念,应围绕这一核心概念构建公共关系理论体系。邱伟光、韩虹也把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定位在协调社会关系。他们认为:协调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沟通、协调、形象是公共关系概念三个重要组成内容,其中沟通是协调的前提,形象是协调的结果,沟通和形象都离不开协调。因此,协调是公共关系的核心内容,它既是公共关系原理中抽象的理论知识,又是公共关系实务中具体的操作行为,是揭示公共关系科学内涵的关键。

  3.关系说

  王朝文在其《当代公共关系学》中提出,公共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关系,它的核心概念应归到关系学说。公共关系就是“研究组织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与其他组织群体、个人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协调组织与其公众关系的学问”。张克非未直接提出的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但也认为公共关系的性质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公共关系作为组织与社会环境交流的纽带,其核心是组织与公众的利益关系。

  4.形象说

  中国影响最大的公共关系教材《公共关系学》的主编熊源伟认为:组织形象问题是公共关系理论的核心问题,组织形象概念是整个公共关系理论概念群中的核心概念。而这一认识是从公共关系历史、理论和实务中的地位得来的。

  从历史的角度来考虑,公共关系发展史就是一部以塑造组织形象为主导的发展史。我们把公共关系发展史分成前公共关系时期和现代公共关系时期,其标准实际上是公关意识即组织形象意识的觉醒。因为从形式上看,古代的准公关活动与现代公关活动确实非常相似,只不过到了现代,大众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更发达而已。

  从概念的涵盖面来看,只有组织形象才能全方位地涵盖公共关系的理论。

  公众、传播、关系都是比较重要的公关概念,但它们都不能承担核心概念特有的功能。将公众视为核心概念,将使公关理论立足点偏向于公关客体,未免有本末倒置之嫌;将“关系”作为公关核心概念,则流于空泛,也易给公关理论和实践活动造成一定混乱(拉关系、搞关系、关系学的说法,对公关学科声誉的负面影响极大)。“传播”只是公关运作中的必要手段,把其当成传播学的核心概念比作为公关核心概念更合适。

  从公关职能来考虑,在公关的许多职能中,塑造良好形象职能是最为重要的,从某种程度上,公关就是塑造形象的学问。从这个角度出发,就能够把公关学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从组织形象这个核心概念出发,就能构建起公共关系的理论大厦,促进公关不断发展。

  本教材同意组织形象说,把组织形象作为公共关系的核心概念,以此为基石来展开公共关系的基本理论,并以此作为公关活动和公关实务的出发点。

公共关系的三要素及本质特征

三要素:组织——公共关系的主体、公众——公共关系的对象、传播沟通——公共关系的过程和方式。

特征:要揭示公共关系的本质,需要遵循以下思维程序:首先,需要分析构成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要素;其次,分析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最后,还要考虑这一本质联系在公共关系原理中的渗透性以及在公共实务中的指导性。

作为公共关系主体长期发展战略组合的一部分,公共关系的涵义是指这种管理职能: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扩展资料:

公共关系主要从事组织机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咨询、策划、实施和服务的管理职能。包括选创组织的成功,降低组织失败的影响,宣布变更等等。和中国传统个人关系的中的面子类似。

在市场营销学体系中,公关关系是企业机构唯一一项用来建立公众信任度的工具。

由于社会上的分工越来越细,公关人员的重要性愈显增加,许多大专院校纷纷成立公共关系学系,为社会培养不同领域的公关人才。

就学科特点而言,公共关系学不仅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性学科,在理论上是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涉及的学科有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等,是以传播学和管理学为基础建立起的新兴学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有什么本质区别

庸俗关系就是平常所说的“拉关系”,“走后门”等庸俗的社会现象,它是一种非正常的,不健康的、庸俗化的人际关系。它以损公肥私,侵占他人利益及危害社会利益为特征,是一种赤裸裸的私利关系。由于公共关系引进我国的时间不长,人们对公共关系的含义理解得不够准确,一些人认为公共关系就是“拉关系”,“走后门”的学问,这就是把公共关系误解成了庸俗关系。庸俗关系和公共关系有着本质的区别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两者产生的社会基础不同, 公共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从对商品的竞争转向对公众的竞争,谁拥有公众,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而对公众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组织形象的竞争。所以,一个社会组织塑造良好的形象,构建良好的公共关系已成为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而庸俗关系则是生产力低下,卖方市场和经济落后的表现。当经济落后,商品数量短缺时,即使劣质产品和服务往往也供不应求,公共关系对于组织还没有成为需要;同时,人们的活动范围也局限狭小,固定的地域,从而使社会关系具有浓厚的宗族关系、地域关系的性质,人们习惯于生活在同族,同乡的熟人世界中,并对外人产生排他性,局外人想从这个关系网中分享一份利益,获得某些商品或服务,就必须与其中的某个人建立关系,“拉关系,走后门”的根源就在于此。
2、 两者代表的利益不同 公共关系将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公共关系所追求的是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强调通过组织的政策,行动来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任何一个组织,只有在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相互协调,互利互惠的前提下才能得到发展,因此组织利益和公众利益是一致的。而庸俗关系背离广大公众的利益,所追求的是小团体特别是个人的私利,甚至为了一时的既得利益,不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危害社会和公众的利益。
3、 两者的手段不同 公共关系活动以事实为基础,利用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双向信息交流,协调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以取得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支持,因此公共关系人员光明正大地采用公开的,合法的,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手段来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实现组织与公众的共同利益。而庸俗关系为逃避公众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总是采取隐蔽的,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进行私下交易,通过投机钻营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如行贿受贿,徇私舞弊等,因此被形象地称为“走后门”。
4、 两者性质不同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状态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一种活动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必要沟通,它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公共关系已成为现代组织应予重视,研究和应用的一门新兴管理学;而庸俗关系则是一种不正之风,它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我们应借纠正党风,反腐倡廉之机,对之进行坚决抵制,反对和肃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42896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