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执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唐太宗执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唐太宗执政的指导思想是:
1、唐太宗以民本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即以荀子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重视选贤任能、虚心纳谏的思想;
3、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的思想;
4、戒奢从简修改律条、慎重死刑、严肃法令的思想;
5、官员守法文德治国、崇儒尊孔的思想。
唐太宗执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从公元六二七年(贞观元年)到六四九年(贞观二十三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统治的时期。在位期间,李世民励精图治,在当时历史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统一了国家,并审慎地调整统治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一个“中国既安,四方自服”的相当稳定的“治世”。史书记载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卷193》)。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贞观之治”是相当和谐的一个社会。具体而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和谐的政治。李世民即位后,以“亡隋为鉴戒”,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于是实行“宽刑简政”,反对酷刑暴政,任人唯贤,注意纳谏。同时,加强法制,澄清吏治,积极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与各阶级阶层的关系,形成了一个较为宽松、宽容的社会政治环境。
二和谐的经济。经济方面,李世民强调“以农为本”,“不夺农时”,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措施。同时积极兴修水利,采取了较开明的土地与人口政策,使社会秩序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结果,连年丰收,米价下跌,流散到塞外地区的各族人民纷纷返回内地,农业人口迅速增长,垦荒面积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三和谐的思想文化。随着国家强盛,经济繁荣,李世民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信心十足,主张广开言路,提出“偃武修文”,提倡并蓄兼收,百花齐放。对于国内少数民族和国外的学术文化,只要不影响统治阶级的利益,也不排斥,而采取开放的政策。于是,儒道释和谐并立共生,祅教景教等相继传入。最终,盛唐文化学术绚丽多彩,蔚成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中的高峰。
四和谐的民族关系。李世民从儒家的“仁政”出发,主张“汉夷一家”,睦邻友好,积极调整民族关系:设置羁縻州府,承认少数民族在一定条件下的自治与合法地位;重用少数民族上层分子;采取和亲、联姻等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立起血缘关系,逐渐缓和了民族矛盾,开创了民族关系相对和睦的新局面。
五和谐的对外关系。由于国力强盛,社会安定,民族和睦,李世民推行积极的、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专设鸿胪寺接待各国使节,专设商馆以招待外商,同时设立“互市监”以掌管中外贸易。当时与中国有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70多个,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活跃。京都长安成了国际性的大都市,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 体现了哪些执政理念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对他身边的侍臣说的话,意思是: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依靠百姓.用苛削百姓的手段来奉迎君主,如同割身上的肉来充饥,腹饱而身死,国君富裕了,而国家却灭亡了.所以,君王出现问题,不是来自外部,而是自身造成的.比如,想追求盛大,耗费钱财就多;耗费多了,就会加重百姓的赋税;而赋税过重,就会增加黎民的困苦;到了百姓怨声载道时,国家就危险了;国家危险,君王就该丧命了.我常常思及此理,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这看似大白话的浅显道理前朝后代的许多帝王却就是搞不明白,这才显得贞观天子鹤立鸡群的远见卓识.唐太宗李世民,在位 23 年(626-649 年),年号“贞观”,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才能有作为的皇帝.他的治绩,被历代史家称颂为“贞观之治”.正是有了“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为政之道,以“存百姓”为宗旨、以“清静”为特征的治国理念才被确定下来,也就由此形成了贞观年间“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的贞观之治.唐太宗深知君主应节俭,少私欲的重要性.《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唐纪八·高祖武德九年》记载的他的这段话把多欲提到会导致帝王失位,国破家亡的高度.唐太宗善于总结历史教训,他常以秦、隋为戒.秦二世、隋炀帝这两个亡国之君,虽然导致亡国有多方面原因,但多欲,致使费广赋重,则是主要原因.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在多种场合,多次提出为君、为官节俭的重要性.另外李世民的这番话还反映了他的“民惟邦本”、“民贵君轻”的思想.
唐太宗执政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面对隋末唐初百废待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其复杂的严峻局面,唐太宗李世民心存忧患,治不忘乱,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政策,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分析探讨其执政思想并从中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对于新时期巩固我党执政地位、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唐太宗;执政思想;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君主和政治家,为维护和巩固李氏王朝的统治,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其中闪耀着不少执政思想的光辉。近年来学术界对唐太宗的研究比较多,从某个具体方面探讨唐太宗政治思想的文章也不在少数,但从整体上研究唐太宗执政思想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拟从以民为本、选贤任能、重农护农、礼法兼治、民族和谐等几方面对唐太宗执政思想做些分析探讨
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念民心向背是建立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础。唐太宗认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只有获得百姓的拥护,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唐太宗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了自己的民本思想:其一,务清静以安百姓。隋朝之所以失去天下,并不是因为当时国家不富强,而是因为征求不已使百姓不堪重负导致天下大乱。唐太宗深知安静百姓才能治国理民的道理,他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木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乎?唐太宗为了安静百姓,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并为此采取了节力役、息边争、薄赋税等一系列措施,迅速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安定。其二,兴产业以富民生。唐太宗非常了解富民与治国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富民的目的,他大力提倡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通过实行均田制,使耕者有田;通过兴修水利,改善了发展农业生产环境;通过劝课农桑,使当时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此外,贞观年间,唐太宗还修正完善了武德年间制定的租庸调法。唐太宗在位期间,由于他的严格督责,官吏基本上能够照章办事,使租庸调制得到了普遍实施,成为唐代租庸调制实施最好的时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官吏对老百姓的恣意盘剥和聚敛。其三,去奢糜以纤民力。为了节省开支,唐太宗大力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唐太宗原本打算遍封宗室为王,经过一些大臣的进谏和自己的综合考虑,认识到不能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在唐太宗看来,崇饰宫宇,游赏池台是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之事。作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其四,存百姓以得民心。唐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奉其身,犹割股以吠腹,腹饱而身毙。他大力提倡救济灾民,从制度上保证了大灾之年的老百姓也有所依靠,争得了民心
唐太宗这种对君民关系的理解和对民心向背以及人民力量的认识,在我国封建君主中是少有的。作为封建帝王,得天下后,仍能时刻牢记君舟民水、载舟覆舟的道理,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唐太宗的这一正确思想,孕育产生了一系列正确的政治主张
二、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用人理念用人得当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巩固,而且直接影响到江山社稷的安危。唐太宗李世民对此有较为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并以封建政治家少有的博大胸怀和气魄,卓越的识见和胆略,选拔并破格录用各类人才
第一,广求贤才,知人善任。即位之初,唐太宗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就是人才匮乏。他深知治乱所系,尤须得人的道理,为此他和身边的大臣反复总结历史经验,探寻长治久安之策。贞观三年,他对右仆射封德彝说: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以天下之广,岂可独断一人之虑?联方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委任责成,各尽其用,庶几于理也。在这里,他认为以天下之广,仅靠君主一人的智慧,是难以治理天下的。只有选择、任用天下的贤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在发现和识别人才方面,唐太宗认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尽管太宗坚持以德才兼备的原则来识别和选拔人才,但实际上他是把德行置于才能之上的,即首先要看其是否正直,辨其忠佞
第二,不拘一格,广开才路。为培养、选拔人才,唐太宗继承并改革科举制度,增加考试科目,扩大庶族地主参政做官的机会。唐太宗出身于关陇军事贵族家庭,但他基本克服了关中本位思想,不囿地域地罗致人才,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唐太宗既从自己依靠的秦府集团的亲人、旧人中筛选贤能,加以任用,又从反对自己的原东宫、齐府集团的疏人、新人,甚至敌人中选出不少文武奇才,大胆提拔,破格录用。这些谋臣猛将、文人学士在贞观时期群星灿烂,彰显了唐太宗人才思想的光辉
第三,考核赏罚,奖善止恶。唐太宗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考核制度。在具体操作时,规定了比较系统的量化标准。太宗十分强调要利用赏罚这个有力的杠杆,奖善止恶。他说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至于如何进行赏罚,他认为,国君对臣下进行赏罚,不是看臣下是适己还是逆己,而是要看他便国与否,妨道与否,即要以对地主阶级国家的功过是非为标准来进行赏罚
第四,待臣以礼,爱护人才。唐太宗深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道理,他虚心采纳群臣的意见,要求群臣发现自己的错误时能够直言规谏。他在接见臣下时尽量做到和言悦色,和五品以上的官员讲话时赐给座位,在处理国家大事的过程中积极鼓励群臣大胆进言,并尽可能地采纳他们的正确意见
唐太宗的用人观和人才政策,造就了一代诤臣,避免了诸多失误,使贞观之治有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轻徭薄赋、不夺农时的重农思想唐太宗从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的认识出发,把重视和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和保持农村社会安定提高到治国的关键地位
第一,唐太宗认为,应该时刻把发展农业放在政事的首位。他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唐太宗曾要求于志宁、房玄龄等人对皇太子、诸王等加强农业知识的教育,加强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他认为,治国先要解决衣食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就得不到人民的拥护,统治也得不到巩固
第二,农时不可夺。唐太宗深知农民耕稼的艰辛,不能耽误农业生产的耕种和收割时间。指出:凡稼穑艰难,皆出人力,不夺其时,常有此饭
唐太宗对农时看得很重,一再强调农时甚要,不可暂失,不夺农时,使比屋之人姿其耕稼,此则富矣。他还认为不夺农时的关键是帝王要清静寡欲,不能穷兵默武,土木不断
第三,轻徭薄赋以养生息。唐太宗说:朕抵奉明命,抚有黔黎,爱憨之至,实切怀抱。轻摇薄赋,务在劝农。必望民殷物阜,家给人足
他要求地方官吏不要在农忙季节征发摇役,要保证农民的耕作时间。据旧唐书礼仪志载:大宗贞观三年正月,亲祭先农,躬御耒耜,藉于千亩之甸
太宗躬御耒耜的举措,显然具有提倡举国上下尽力农耕的意义和作用
四、礼法合一,依礼制法的德治思想唐太宗历经隋王朝的兴衰,亲眼看到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打击下隋王朝二世而亡的全过程,他以亡隋为借鉴,分析总结出刑酷法峻导致隋亡的教训,摈弃严刑治国的观点,强调礼法合一,依礼制法,以德治国
第一,以仁为宗,以刑为助。唐太宗一方面认识到法律是巩固统治不可缺少的工具,并把它提升到国家政体的高度,认为:为国之要,在于进退不肖,赏善罚恶,至公无
另一方面,又认识到:古来帝王,以仁为治者,国柞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亦促
治国应以仁为宗,以刑为助,立法务在宽平
第二,遵法守法。唐太宗认为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他本人以身作则,遵法守法,严格执法。如其长子李承乾,从胡作非为发展到妄图谋反,李世民就把他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直到死在那里。其妹妹长广公主的儿子洋州刺史赵节,参与李承乾的谋反,李世民也依法将他处死。太宗不仅自己带头执法守法,同时要求各级官吏守道履正,为公奉法。并采取措施,监察官吏,根据情况进行赏罚。如规定,凡断狱允当者,予以奖励,而违法的要受到处分。由于唐太宗君臣上下遵法守法,严格执法,君臣互励,相得益彰,在唐初形成了宽平、简约、恤刑慎杀、礼本刑辅,明刑助礼,礼法合一,依礼制法的法律思想体系,使当时社会出现了执法守法的良好风气
第三,恤刑慎杀。唐太宗不仅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遵法守法的重要作用,而且强调在执行法律时要做到恤刑慎杀。早在即位之初,他就对侍臣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因此,从刑罚的判决到推勘复核都规定了严格的程序,采取了若干从严控制的措施。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九卿义之
开创了封建法制史上九卿会审制度的先例
第四,防止冤狱。唐太宗要求各地在死刑执行前必须履行三复奏、五复奏。并明文规定,个别按照法律应判死罪但门下省认为有可肴情节的可以报请皇帝裁夺,使这些人获得一线免死的机会。此外,他还总结继承并发展了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以防冤狱。太宗即位之初,就亲录囚徒。为了完善录囚制度,除皇帝亲录囚徒外,还把录囚作为各级司法官吏的重要职责,规定了严格的期限。刑部每年正月派员至各地巡复狱情,把录囚和赦免相结合,使儒家仁政思想在狱政中得到了具体的实施
五、爱之如一、绥之以德的民族和谐思想唐初,中国境内的东北、西北、西南等边远地区,尤其是北面的突厥族的上层统治者,常常率兵骚扰中原本土地区,威胁着唐王朝的统治,唐太宗一方面遵循防边必以武威的原则,先后派兵击败了突厥、吐谷津、龟兹、离昌、吐蕃、南诏以及其他各族的侵扰,使四夷威服另一方面,开始认识到,只有爱之如一、平等对待,绥之以德、加强联系,才能实现与周边各民族的和谐共存。同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民族政策
第一,平等待之爱之。唐太宗一改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政策,对少数民族绥之以德爱之如一。他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妆居内地,教以礼法,选其酋长,遣居宿卫,畏威怀德的主张,将近十万户突厥族迁人中原,安置于内地肥沃农耕地带,其中有一万家定居在长安。互民安居乐业,故不思骚动。同时并给各族上层分子以高官厚禄,其酋首至者皆拜为将军、中郎将等官,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因而入居长安者数千家。几乎占朝廷官员的半数,并在经济上赐之以禄,在政治上与汉族将领同样秉公赏罚,伤病同样受到体恤。由于夷酋位尊禄厚,享受平等待遇,无不感恩戴德,心悦诚服。从而大大缩小了华夷之间的差异,使隋末以来日趋紧张的民族矛盾得到缓和,改善了民族关系
第二,因其习俗而抚之驭之。在唐太宗和他的大臣们看来,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必须尊重。他们认为,如果速欲改其常性,同此华风,于事为难,理必不可,而应当因其习俗而抚驭之。根据时代的需要,唐太宗在总结秦汉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边郡边县,南北朝置左郡左县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制定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府州和册封少数民族政权首领的政策。东突厥亡后,唐太宗采纳温彦博的建议,在东起幽州、西至灵州沿长城一线的广大地区,设置了顺、枯、长、化四个都督府,以安置内附的10余万突厥人,任用原来的突厥酋长为刺史,以管理当地的突厥部落。刺史均听命于中央,执行朝廷政令,避免了羁縻府州的离心倾向。同时,又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之拥有一定的自治权力
第三,联姻和亲怀之化之。与少数民族联姻和亲是唐太宗对付边远夷族的又一重大策略。唐太宗先后下嫁南阳长公主、弘化公主、文成公主及一些宗女于少数民族首领,各族君主也都以和亲为荣,多次遣使来朝,厚加聘金,以求与唐朝联姻。这一政策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四夷君主纷纷表示效力唐廷,避免了政治上的讹作和经济上的勒索。唐朝境内的各边境民族,都先后臣服于唐王朝的统治,唐太宗被尊为天至尊、天可汗,成为境内各族的共王
唐太宗的民族思想,从人性出发,肯定了夷狄亦人,承认少数民族的应有地位,唤起少数民族自尊和重现少数民族人的价值,维持了以唐朝为中心囊括周边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大一统局面
唐太宗李世民不愧为中国古代盛世贞观之治的伟大实践者,他在民本观、人才观、重农护农、德法兼治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思想与认识,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应该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唐太宗上述执政思想,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重铸历史的辉煌,再创民族的盛世。
唐太宗的政治,军事,民族,经济,文化的统治措施有哪些?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好皇帝。他集中了古代帝王所有的一切优秀品质,他文可安邦,武能定国,广揽贤才,虚心纳谏,就凭这几点,已是中国皇帝中难得的优点了。“贞观之治”是他亲手缔造的在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太平盛世。“聪明一世,懵懂一时的英明帝王,”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对他的最公正的评价。他是历史上难得的能在治国治民治学和对外方面取得前无古人的伟大的成就的皇帝之一。正是由于他的英明的领导,唐朝才出现了贞观之治,更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么一个伟人,让我们佩服的五体投地,读史明理,希望我们能从他个人品质以及他的功绩中有所领悟,让我们从中学会更好的做人处事以及更好的治理国家而努力吧!
一 讲唐太宗的出生,家庭背景,以及由特定的环境产生的李世民的性格及特点
李世民出生在陕西一个贵族家庭。四岁时曾有相面先生预言说,此子将来必能济世安民,因以取名。“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三。他从小就有推翻隋朝,救民于火海的鸿鹄般的大志。他的祖先李虎,曾是北周时的所谓“八大柱国”之一。父亲李渊,也是隋朝的皇亲国戚。李世民生长在这样的贵族世家的环境下,且家族具有尚武的风俗,加上他从小跟随父亲辗转于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之地,其风俗习惯亦是善骑射、性强悍,这使他从小就养成习艺练武,熟读兵法,善于骑马,好弄弓矢,锻炼了骁勇超人的武艺,也养成了强悍、临机果断、意志坚强的豪放性格。在反隋的战争中,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八。由此可得,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受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二玄武门之变
唐王朝建立后,随着改朝换代的成功,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日益激化。太子建成和李世民之间,为夺取皇位继承权而进行的争斗。李世民先发制人,将建成,元吉射杀,并挟持唐高祖,发动夺权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同时,唐高祖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秦”《资治通鉴》卷一九一。被迫交出实权,八月,高祖禅让于李世民,李世民登基。
玄武门之变完全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位的斗争,封建统治者为了权势,不可避免地要撕碎那笼罩于家庭之上的面纱,抛弃那些忠孝友悌一套好听的名词。彼此不择手段地进行残杀。这都是为他们所处的政治地位所迫使和由他们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李世民在唐室的统一战争中树立很大的功勋,并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在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的支配下,他就免不了要产生夺取皇位的贪欲,这样他就必然要除掉建成。即使他并不想杀建成,但是他不能没有“功高不赏”的顾虑,不能不害怕受到建成的疑忌而被杀。反过来,对于建成说,也有同样的情形,地主阶级的剥削本性和剥削阶级的政治制度决定着他们要争夺权利。从历史上看,在封建帝王的福利城,父子兄弟之间的互相残杀的是不胜枚举的。因此,玄武门之变也是理所当然的。
三贞观之治
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太宗能重用人才,采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做“贞观之治” 。
贞观盛世主要体现在唐朝初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及其他方面上的日益繁荣。
1、政治上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贞观政要》一《论政体》
唐太宗从而定出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专心改革政治、使百姓安定等方面来实现天下大治。轻徭薄赋,以人为本,重视吏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对待少数民族方面,治理天下.
(1)轻徭薄赋以人为本 由隋亡的教训出发,唐太宗认识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贞观政要》一《论君道》看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威力。著名的"载舟覆舟论"也就是这个时期提出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质就是要解决统治者与农民百姓间的关系问题。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穿衣吃饭为根本。他逐渐形成"清静无为"的统治思想,安抚百姓,发展经济,轻徭薄赋,戒奢从俭。“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贞观政要》四《论俭约》也就是说,“必须先存百姓”,“不尽其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让人民活得下去,不要把他们榨取到活不下去的地步。于是要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措施,减轻人民的负担。并且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均田制"。
(2)重视吏治 唐太宗倾吏治注于治国治人的精力是惊人的.唐高祖年间,官员多达几千名,冗官充斥朝廷,唐太宗则大刀阔斧地进行裁减。仅留眺名官员,大大提高了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相对减轻了人民负担。太宗还对州县大加省并,把全国划为十道。并随时派监察人员巡行各州县观风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及时奖励选拔人才,起到劝善惩恶、激浊扬清的监督作用,大大改进了地方吏治,便于中央直接控制。 他认为,“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贞观政要》卷2)他多次向大臣强调,“君臣合契,古来所重”,“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他把君臣关系提到了“国家兴亡,社稷安危”的高度来认识,在求臣纳谏的基础上,提出了“君臣共理天下”的政治主张。贞观三年(629年),他与群臣论治,首先阐明了“人君必须忠良辅弼”的道理,竭诚希望“君臣上下,各尽至公,共相切磋,以成治道”(《贞观政要》卷2),开创了君臣共商国事的开明局面。
(4)选贤任能,知人善任求贤若渴 胸怀宽阔,爱才如命,有海纳百川的容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兴旺强盛的标志,除了掌舵人具有超人的素质外,还必须有足够的人才来执行舵手的意志。只有胸怀宽阔胆识过人,能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的出色政治家才能够任人唯才。李世民的对人才的任用也很有特色,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其长处。 最为典型的事例是对魏征的信任和重用。魏征是他哥哥的旧臣,两兄弟曾经是不共戴天的政治对手。魏征曾不止一次地劝说李建成先发制人杀掉李世民,按理李世民应该对他恨入骨髓了。李世民在这场权力角逐中获胜后,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李世民会杀掉魏征泄愤或嫁祸于人地把他作为替罪羊杀掉;谁也想不到李世民对魏征的最大惩罚竟然是任命他当帝国宰相,还和他结成儿女亲家。这一戏剧性结局的果实是:魏征为唐帝国的强盛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从大唐创历,任官以才,卜祝庸保,量能使用。《旧唐书》七五《张玄素传》和《贞观政要·择官》记载:李世民说“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朕今行一事,则为天下所观;出一言,则为天下所听。用得正人中可得,唐太宗果非凡夫俗子。
(5)善于纳谏.. 皇帝因为位高权重的缘故,皇帝手中拥有生杀大权,其人性的弱点若不加以严格控制的话,即可酿成巨大的社会危害和的严重后果。历史上的杰出帝王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的典范,但作得最好且始终如一的还是李世民。他意识到绝大多数的好话都是别有用心的,因此对阿谀奉迎之言格外警惕。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又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他指出:“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及居帝位,每商量处置,或时有乖疏,得人谏诤,方始觉悟。若无忠谏者为说,何由行得好事?”(《贞观政要》卷4) 他还常常告诫身边的官员:"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会谄媚他。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隋王朝的宰相虞世基,一味阿谀杨广,以保全他的富贵,结果也难逃一死。各位应以此为戒,对国家大事有意见,一定要直言相告,切莫报喜不报忧。"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他的虚心纳谏之心。
(6)称天可汗 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做法也值得称道,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民族隔阂、民族偏见、歧视的思想是很少的,在他的努力下,唐朝的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出现了历史上难得的民族关系融洽、各族和睦共处的黄金时期。
他从德治为主的指导思想出发,为了使少数民族心悦诚服,对边疆少数民族和邻国尽量少使用武力,而采取安抚、和亲的政策。包括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在和亲上有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由于采取了这种正确的政策,也由于太宗治国有方,国内社会稳定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富庶强大的唐朝对中原汉族和边疆少数民族都具有巨大的向心力。然而边境的安定,民族关系的密切,大大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对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度先进的唐代文化,也对亚洲各国甚至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使者、商人的足迹,遍布亚洲各国。"唐家子"就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统称。直到今天,西方国家的语言中,还留有以"唐人"称呼中国人的习惯。
(7)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中国官场的贪污病菌是无孔不入的,以至占绝大多数的国人都认定贪污是人类社会的不治之症. 这里所说的基本上消灭了贪污并不是说完全杜绝了贪污现象,而是指贪污行为在整个官场中属极个别的现象,且贪污的数额不大,并且都会很快败露且受到毫不留情的严惩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这也许是李世民最最值得称导的政绩。在李世民统治下的中国,皇帝率先垂范,官员一心为公,吏佐各安本份,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更为可贵的是:李世民并没有用残酷的刑罚来敬告贪污,主要是以身示范和制定一套尽科学的政治体制来预防贪污。明王朝的朱元璋对贪污的处罚最为严酷,贪官一律处以剥皮的惨刑,可明王朝的贪官之多在历史上仍属罕见。可见防范贪污主要取决于一套科学修明的政治体制,光靠事后的打击只能取效于一时,不能从根子上铲除贪污赖以滋生的社会土壤。
(8)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中国封建体制的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又唯皇帝马首是瞻。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灵活性,且极易酿成暴政。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组织实行"三省六部制",但贞观王朝的三省职权划分则初步体现了现代化政治特征。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纪兴起的分权学说,李世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运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进一步说明了贞观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已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来潮和心情不好时作出有损他清誉的不慎重决定。中国历史上出了八百五十三个帝王,只有李世民一人拥有如此杰出的智慧和胸襟!
2、经济 高度发达的商业。中国封建王朝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贞观王朝是唯一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的高瞻远瞩之处。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象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杨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甘肃敦煌)、凉州(甘肃武威)。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举世文明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东西方物质文明的纽带,可这条商业通道在唐帝国时才达到她的最高使用价值。唐帝国的疆域空前辽阔,在西域设立了四个军事重镇(安西四镇),西部边界直达中亚的石国(今属哈萨克斯坦),为东西方来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结果丝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绝于途,品种繁多的大宗货物在东西方世界往来传递,使丝稠之路成了整个世界的黄金走廊。
3、文化
唐朝的文化,灿烂辉煌,不光在中国,而且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开放的思想。唐帝国是当时世界最为文明强盛的国家,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那时的唐帝国是世界各国仁人志士心目中的"阳光地带",各国的杰才俊士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往唐帝国跑。中国高度发展的文化,使来到中国的各国人民,大多数以成为中国人为荣。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即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最文明富强的土地。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是如此之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奉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幅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外国人在中国就象中国人在自己家里一样,享有和中国人一样的公民权力,不但可以发财致富,还可以从政当官。
文化 贞观时代提倡儒学、奖掖文士;兴办学校,制礼作乐;广收天下图籍编纂成书。这些文治措施,反过来又对巩固唐初的中央集权国家起了重要作用。唐朝的重要制度,都在贞观时制定。如长孙无忌、房玄龄和一批“学士法官”制定的《唐律》、魏征等编成的《群书治要》、孔颖达编成的《五经正义》等开创了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
首先,太宗时实现了释、儒、道的三教合一,各种思想文化首次实现了空前的融合。海纳百川的文化思想直接体现了天开海岳的大唐文化精神,结果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唐局面。
再次是发展科举、重视进士及第,进一步为庶族地主士人开拓了一条入仕和发挥才智的途径。据《唐摭言》记载:唐太宗曾私幸端门,见新进士鱼贯而出,不禁大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由于他的“孜孜求士,务在择官,改革旧弊,兴复制度”(《贞观政要》卷1)政策的实施,获得了用人致治的显著效果。
4、军事
在军事方面,唐太宗曾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校射”,亲自考试诸将武艺。又整顿了府兵制度,改天下军府为折冲府,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作为封建政权的重要支柱。军事上的强大,才能够为巩固国家稳定统管少数民族贞观和抵御外来侵犯提供保证。贞观三年唐太宗便向西开始了一连串的进攻,先后平定了各少数民族,开拓了和西方来往的商路。这对加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民族关系融洽的同时,唐朝的疆域也异常广阔,东西有九千五百里,南北有一万六千九百十八里。
5、法律
唐太宗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要求臣下按法律办事。在执法方面,主张宽缓明确,他坚决反对像秦朝那样实行严刑酷法,把人民当作鱼肉来宰割,但同时又坚决主张明正典刑,反对循私枉法。
贞观时期可说达到了“司法独立”,法官判案不须遵循当政者的意旨,即使是皇帝也必须遵守律令。依据贞观末年掌管司法的大理寺报告:狱中只有囚犯五十多人,其中被判死刑的才两人。尚有许多在狱中表现良好的囚犯,可特话回家过年和家人团聚。
为了管理国家,唐太宗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法律上的进步,才能够给政府管理提供可行的方案,才能使官员以法办事,社会才会安定。
6、其他方面
贞观时期,由于经济的发达和边境稳定,为中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唐朝和世界的交往和政治经济一样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期。包括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使长安成了当时世界性的都城。当时和唐朝交往密切的国家有七十多个。大批外国人的到来,给唐朝注入了许多新鲜的文化内容,如佛教、伊斯兰教。还有许多的植物也传进来,如菠菜、胡椒、郁金香等。
同时,唐朝的先进文化也向外传播,特别是对亚洲的影响尤其巨大。中国的瓷器、纸张、茶叶和丝绸运往波斯,再传到欧洲。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便是在这个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和非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这种种的成就难道我们不该感谢我们的唐太宗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363659.html
下一篇: 椅子有什么种类可以选择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