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鉴为什么选王羲之为女婿(在古代,为什么有的人要称女婿为“东床”?)

生活资讯 2023-08-27 08:11:58   点击量 : 7372  

作者 : 生活资讯通

郗鉴为什么选王羲之为女婿(在古代为什么有的人要称女婿为“东床”)

郗鉴为什么选王羲之为女婿

一般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他们门当户对,父辈同朝为官,是好朋友;

2、《晋书王羲之传》中说王羲之“及长,辩赡,以骨鲠称。”说明他个性正直、刚健;

3、他的书法艺术成那时已经很高了,因此可以想见他的修养也很高,文采肯定也很好。被众人称赞,被长辈和有名望的人所器重。已经是很有名气了;

4、在太尉郗鉴派门生到王家来选女婿的时候,他的兄弟们在面对选女婿的这件事上都显得很谨慎,很矜持。然而王羲之却不在意,根本不去关心。王羲之面对大官的使者没有一点惧怕感,面对可以高攀的机会他却不放在眼里。说明王羲之遇事不惊,很清高,很正直,很有个性。

在古代,为什么有的人要称女婿为“东床”?

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听到有人把女婿称为?东床?这其实和大书法王羲之有关。王羲之的伯伯是当朝的宰相,王导和太尉郗鉴关系好,郗鉴正好有个女儿到了待嫁的年龄,郗鉴就想和王导结为亲家。王导就让郗鉴派人到自己家里去挑选,选中哪个就是哪个。王家子弟听说郗鉴女儿长得极美,而且家世又好,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被选中,王羲之也不例外。


王家子弟纷纷打扮,唯有王羲之若无其事引起注意。郗鉴不久就派人到王家来选女婿了,那个人到了王家,看到其他人都盛装打扮了一番,看来都很看重郗鉴这次选婿。只是,选人者看到东床有一个年轻人和大家都不一样,他表现得若无其事,也没有打扮,甚至肚皮还露在外面,口里咬着烧饼,可以说是毫无形象了。选人者感到奇怪,决心回去告诉郗鉴这件事情。


选人者回报情况,郗鉴相中了王羲之。选人者回去把情况跟郗鉴一汇报,说其他王家子弟都对选婿这件事很重视,唯有睡在东床的有个年轻人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郗鉴一听,认为东床的年轻人就是他要找的女婿。郗鉴亲自到了王府,见了王羲之,只见王羲之一表人才,又有才学,于是就当即决定将王羲之选为自己的女婿。


王羲之就这样娶到了自己想娶的人,有人会认为王羲之比较有心机,我倒是认为这正是王羲之聪明和敢为自己争取的表现,等意中人来了,不争取还等什么呢?最后,王羲之和郗鉴的女儿也意气相投,成为了一对恩爱夫妻。

东床快婿是什么典故?郗鉴为女儿挑选女婿的故事

?东床快婿?这个词,你一定听说过,不管是文学作品当中的引用,还是影视剧里的一带而过,它的出镜率着实不低。但是,听说过并不代表理解,东床快婿的背后是一段历史典故,讲的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臣郗鉴为自己的女儿挑选女婿的故事。那么,他挑中的女婿是谁,又是如何挑选的,为什么会选中这个人呢?

郗鉴挑中的女婿,我们先放一放,先来看看郗鉴这个人。他是东汉时期的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字道徽,但是年少时期家里很穷,不过这并不能阻止他博览群书,下地干活的时候也挡不住他对于学习的热情,典型的?学习使他快乐?的学霸案例。他不仅是东晋时期的重臣,更是一位书法家,现在还存有《灾祸帖》。爱写字的人应该都喜欢写文吧,郗鉴曾经也有十卷文集,只不过现在已经失散,《全晋文》中还收录有他的一些作品。

然后,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人,这个同样不是主角,但是与主角很有关系。王导,不仅身为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历时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也可谓是三朝元老了,不仅在官场上,书法界同样有他的名声,其中行草最厉害。他学习钟繇、卫瓘,但是并不局限于他们,而是能够自成一派,现在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接下来,就是东床快婿本婿了。王羲之,作为到现在为止依然非常有名的书法家,全身笼罩着?书圣?的光环,王羲之的成就可谓是相当之高了。王羲之之所以能够成为书圣,在于他广学,但同样不拘泥于一招一式,自成一派,有点像是某位大侠学习过很多门派的绝世武功,最后自己创立了一个兼收并蓄的新派出来。

王羲之的作品哪里还需要多说,《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就算没看过原文,周董的《兰亭序》总是听过的吧。不过,大书法家自然不会只有一件作品,这只是代表作,王羲之还有《长风帖》《初月帖》《上虞帖》等草书作品,《快雪时晴帖》《平安帖》《寒切帖》等行书作品,以及《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等楷书作品,相当丰富。

王导和王羲之,同样都是出身于东晋第一望族王家,而王导,正是王羲之的伯父。关系和人物捋得差不多了,来看看具体的历史典故。

父母总是会为儿女的婚事操心,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相亲见过的吧,父母为儿女相亲见过的吧,虽然说现在自由恋爱是主旋律,但是在古代,父母之命才是最正经的。郗鉴有个女儿,名为郗璿(音悬),做父亲的自然要为女儿的婚事操心了。听闻琅琊王氏家里的公子们个顶个的英俊,于是就派了一个门生给王导递信,说明情况,想要在王家选一个女婿。

王导就让那个门生去家中的东厢房挑选。王家的公子们听说有人来要选婿,自然想要好好表现一番,就跟现在相亲差不多的吧,除非是被逼无奈,不然怎么着也会好好打扮一下。公子们自然也是如此,换身衣服精心装饰一下,以便在别人面前留下一个好印象。的确,门生看着感觉都很不错。

不得不说,这阵势有点像挑菜,或者选秀。只是,大家都是这样梳妆打扮过的,如果有一个?异类?冒出来,肯定会有不同的效果。果然,真的出现了一个异类。这个人躺在榻上,不仅没有好好穿衣服,甚至是露出肚皮就那样躺着,理都不理会,好像根本不知道这回事情一样。门生的心里可能有些不舒服了,但是最终做主的又不是自己,他也不好多说什么。

回到家里,向郗鉴报告了今天所见所感,也没有忘记那个?没礼貌?的露肚汉子,谁知道郗鉴一听顿时两眼放光,乐呵呵地说,就是这个了。门生可能真的会吓掉下巴,不理解郗鉴的脑回路,只是自己没资格管太多,照办就是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个?无礼之人?,正是王羲之。

郗璿就这样嫁给了王羲之。不得不说,郗鉴看人的功力真的是相当厉害,普通人可能都会在那些公子里面挑选了,他却选中了一个看起来最不合适的人。不过虽然典故是这样记录的,我们也不妨想一想,郗鉴这样做有什么道里没有。

第一,看中的是王羲之和王导的关系,但是因为王家子孙不少,这一条,应该作为郗鉴还没见过王羲之的时候的初衷,他只是希望在王家找一个女婿,说白了,也就是政治联姻。第二点,王羲之表露出来的是真性情,而且的确有真才实学,晋朝时期清谈盛行,但是王羲之不走那条路,这一点郗鉴非常欣赏。

郗鉴会选中王羲之,也许只是偶然,但是看中了之后,确认过眼神,就明白这就是自己期盼的女婿,自己的女儿应该有这样的丈夫。不管是政治联姻也好,还是赞赏他的才学,王羲之都是他最满意的女婿。

东晋将领、书法家郗鉴简介,郗鉴为什么选王羲之为女婿?

人物生平

初入仕途

郗鉴字道徽,籍贯高平金乡。是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从小孤贫,但仍然博览经籍,即使耕作时仍不断吟咏文章,以儒雅著名。及后任赵王司马伦的掾属,但察觉到赵王有夺权篡位之心后就称病辞官。

公元301年(永康二年),司马伦篡位称帝,党众都升任大官,但郗鉴则闭门自守,不与他们接触。同年司马伦被推翻,惠帝反正复位,郗鉴参司空(刘)军事,后历任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

后来被东海王司马越辟为主簿,举贤良,但郗鉴都不接受。征东大将军苟征郗鉴为从事中郎,因苟和司马越不和,郗鉴亦不 *** ,苟也未强迫他。

领民避乱

公元311年(永嘉五年),汉赵军队攻陷洛阳,并俘掳晋怀帝,北方陷入空前的混乱,郗鉴亦被乞活军首领陈午部众所获。同乡人张先前要和郗鉴相交,郗鉴不予理睬,这时,张到陈午的军营来探视看望郗鉴,既而召郗鉴为卿。郗鉴对张说:“我们同处一乡,但情义不曾相通,你怎么能乘着混乱这样胡为呢!”张非常惭愧,知趣地退走了。陈午因为郗鉴素有有名望,打算推郗鉴为首领,只因郗鉴及时逃脱而未能成事。

直到陈午兵败溃散,郗鉴才回归故乡。当时正值大饥荒之年,州中人士平素感于郗鉴恩义的,都来接济资助于他。郗鉴将所得到的馈赠,分别送给亲族和乡里孤贫老弱,靠他的接济得以幸存的人很多,大家相互商议说:“如今天子流亡在外,中原无主,我们应依靠仁德之人,才能够渡过难关,免得死于乱中。”大家就推举郗鉴为主,一千多户一起跟随郗鉴,到鲁地的峄山中避难。

镇守兖州

元帝司马睿镇守江左时,以郗鉴为龙骧将军、兖州刺史,出镇邹山。当时郗鉴与荀藩所派的李述和刘琨所派的刘演同居兖州刺史,三人由不同行台承制任命,各据一郡,并各自为政,互相对立。同时兖州亦正受徐龛和石勒两股军事力量侵扰。在战事不息而没有外援之下闹饥荒,虽然人民要捕野鼠燕子等动物来充饥,但仍不叛离郗鉴,反而人数渐多,三年之间就拥众数万。司马睿因而加授其为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

当时兖州以郗鉴为方伯,阮放为宏伯,胡毋辅之为达伯,卞壶为裁伯,蔡谟为朗伯,阮孚为诞伯,刘绥为委伯,羊曼为瓴,八人并称“兖州八伯”。

入朝任职

公元322年(永昌元年),郗鉴因后赵逼近的压力退守合肥。同年,被征为领军将军,到建康后改授尚书,郗鉴因病而不接任。不久,发生王敦之乱,元帝被软禁,因而忧愤而死。元帝驾崩后,由太子司马绍继位,即明帝。明帝即位后因畏惧大权在握的王敦,内外交困,便想以郗鉴为外援。

公元323年(太宁元年),明帝任命郗鉴为兖州刺史、都督扬州江西诸军、假节,镇合肥。王敦对此十分忌惮,于是表郗鉴为尚书令,征召他回朝。

助平王敦

郗鉴回建康时经过王敦驻屯的姑孰 ,并与王敦相见。王敦对他说:“乐广其人无才,一个后生四处流荡,言行有背于名教朝纲,看看他的实际才能,怎么比得上满奋呢。”郗鉴回答说:“相比一定要同类型的人才行。乐广为人性情平淡,见识深远,处于倾危之朝,不随意亲附疏远于人。在愍怀太子被废时,可以说柔中有刚,不失正体。满奋是失节之人,怎能和乐广相提并论。”王敦又说:“愍怀太子被废之际,和他来往就会给自己带来危机,人怎么能死守着常理呢?以此相比,满奋不弱于乐广是很清楚的。”郗鉴说:“大丈夫洁身北面侍君,谨守三纲之义,怎么可以偷生而变节,这样有何面目居于天地之间!如果是天道已终,也当随之存亡。”

王敦早就有了无君野心,听到郗鉴这番话,心中大为不满,便不再与之相见,将郗鉴扣留下来不让他离开。王敦党徒常常诬陷郗鉴,但郗鉴仍然神态自若,一点儿也不害怕。王敦对钱凤说:“郗道徽是儒雅之士,有名望地位,怎么能随便加害于他呢!”将他释放。郗鉴回朝后便与明帝商议平灭王敦之事。

公元324年(太宁二年),钱凤等人领兵进逼建康,明帝以郗鉴为假节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当时王敦军尚未完成集结,有人认为应率先由明帝亲自领兵进攻。但郗鉴认为敌军兵多不能力敌,而且王敦军来是已经惹来百姓极大的怨恨和反抗意识,亦无大方略,只求一战取胜。故此认为应当拖长战事,让其他反抗力量形成并对王敦进攻,藉以取胜。明帝听从了他的意见。郗鉴以尚书令的身份统领各屯营御敌,不久又派兵奇袭并大败王含军,四方义兵亦冒起,最终成功讨平王敦之乱。

辅政重臣

王敦之乱被平定后,温峤上表提议,请求宽恕王敦的佐吏部属,郗鉴认为,先王推崇君臣礼教,崇尚为气节而捐躯,若是昏庸腐败的君主,才可开放城门以迎义师。王敦的僚属虽说多为王敦所逼,但居于叛逆的伪朝之中,没有出关投诚的义举,按照前代的古训,应该加以责罚。温峤又奏请因钱凤之母年高八十,应该免于治罪,朝廷同意所奏。

郗鉴因功获封高平侯,赐绢四千八百匹。明帝因郗鉴有才识名望,朝廷大小事情都询问他,并诏令郗鉴为朝廷起草表疏诏告,任其简易从事。王导提议追赠周札官职,郗鉴认为不合赏罚之理,王导不听,郗鉴于是驳斥他说:“王敦叛乱,相持很久不能入城,因为周札为他打开城门,才使王师遭到失败。如果王敦先前的举动,如同齐桓公、晋文公一样是正义的,那么先帝不就成了周幽王、厉王那样的昏暴之君吗?”朝臣们对此虽没有反对的,但也没人支持。

公元325年(太宁三年),迁任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兖州刺史、假节,出镇广陵。

同年,明帝驾崩,郗鉴与王导、卞壶、温峤、庾亮、陆晔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年幼的成帝司马衍。郗鉴因而晋位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

义兵勤王

公元326年(咸和元年),郗鉴加领徐州刺史。

公元327年(咸和二年),苏峻和祖约发动叛变,进攻建康。郗鉴知道后打算亲自领兵营救,但朝廷却以防御北方进攻而阻止,郗鉴唯有派司马刘矩领三千人保卫建康,但次年建康便沦陷,刘矩亦退还。

中书令庾亮在建康失陷时出走,到寻阳投靠温峤,并宣太后口诏,升郗鉴为司空。郗鉴所在的广陵临近后赵边境,城孤粮绝,军民因对北方南侵的畏惧而没有坚守的决心。

郗鉴接受了诏命后,感激涕零,设立坛场,宰杀白马,与三军一起对天盟誓,誓言说:“贼臣祖约、苏峻不恭顺天命,不怕王师诛讨,凶暴逆行,破坏国家纲纪,无视五常之伦理,动摇国家根基,威逼胁迫幼小的君王,毁坏国家的栋梁支柱,残害忠良之臣,祸及黎民百姓,使天地神祗祖宗灵位无所归依。所以天下为之怨恨,亿万人民为之泣血,我们奉旨讨伐,以除灭元凶。过去戎狄危及周室,齐桓公与诸侯会盟以扶王室,董卓欺凌汉宫,各路豪杰聚义致讨,护卫君亲之义,古今一样。现今主上陷于危难,百姓处于倒悬,忠臣志士无不心存报国之念。凡入我同盟者,一经盟誓之后,齐心合力,以救社稷。若二寇不消灭,决不退缩偷安。有谁违背誓言,天神不容!”郗鉴登坛后慷慨陈辞,使三军士气大振。

郗鉴见此,于是派将军夏侯长通知温峤,并预计苏峻会挟持成帝到会稽,建议温峤在重要据点立营据守以阻其去路,同时又断绝粮运和坚壁清野,据守京口等待苏峻因缺乏物资溃败。温峤深表同意。

公元328年(咸和三年),陶侃获推举为盟主,郗鉴加都督扬州八郡军事。郗鉴后率众渡江,在茄子浦与陶侃会合,又修筑白石垒。不久王舒和虞潭战败,郗鉴与后将军郭默回屯京口,修筑大业、曲阿和裢と垒抵抗并分散对方军力,但随即就被围攻,郭默更逃出驻守的大业垒,令士兵震惊;但郗鉴仍坚持固守。不久苏峻堕马被杀,大业垒得以解围。

公元329年(咸和四年),郗鉴派参军李闳追击南逃吴兴的苏逸等人,将苏逸斩杀并收降其余众共一万多人。

经营京口

战后,郗鉴以其功拜司空,加侍中,解任八郡都督,改封为南昌县公,并以先前的爵位封其子郗昙。

公元331年(咸和六年),石勒将领刘征再次侵扰东南诸郡,郗鉴驻屯京口,并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率兵将刘征击退。

协调士族

丞相王导在成帝继位后一直参与辅政工作,而他行事作风不拘小节,对自己委任将领的犯法行为多作容忍,招到朝臣不满,其他士族亦试图借此废掉王导,削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陶侃就曾于成帝咸和年间打算起兵废掉王导,但因郗鉴反对而没有成事。

公元338年(咸康四年),郗鉴升任太尉。当时,征西将军庾亮也想罢黜王导,并寻求郗鉴的支持,但郗鉴表示反对;庾亮再写信游说郗鉴,但郗鉴坚拒,最终庾亮亦唯有放弃。郗鉴阻止了朝中主要士族的剧烈斗争,让经历了两次大动乱的东晋能够维持安定。

公元339年(咸康五年),郗鉴病重,将府中事务交给长史刘遐,上疏请求辞职,并推荐蔡谟为都督、徐州刺史,来接替自己。还推荐自己的侄子郗迈为兖州刺史。此疏上奏后,朝廷便任命蔡谟为郗鉴的太尉军司。

同年,郗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成帝派御史持节护丧事,以太牢礼祭祀,追赠太宰,谥号文成。

轶事典故

体有三反

卞姿担“郗公身上有三种矛盾现象:侍奉君主很正直,却喜欢下属奉承自己,这是第一个矛盾;很注意加强清廉节操方面的修养,却非常喜欢计较财物得失,这是第二个矛盾;自己喜欢读书,却讨厌别人做学问,这是第三个矛盾。”

相互推崇

晋明帝曾问周 :“你自己认为你和郗鉴相比,谁更强些?”周说:“郗鉴和臣相比,似乎更有功力。”明帝又问郗鉴,郗鉴说:“周和臣相比,有国士家风。”

意不在多

郗鉴就任司空时,对同座的人说:“我平生志向不高,碰上世事纷乱,便升上三公之位。想到朱博徒有空名,内心实在有愧。”

郗公含饭

郗鉴在永嘉之乱时避居乡间,生活非常穷困,以至于要挨饿。乡里人尊敬郗鉴的名望德行,就轮流给他做饭吃。当时其兄之子郗迈、外甥周翼都年幼,郗鉴常常带着他们一起外出就食。乡人说:“ 大家都饥饿困乏,因为您的贤德,所以我们要共同帮助您,如果再加上两个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养活了。”从此郗鉴就一个人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旁,回来后吐给俩孩子吃,得以一同存活,并渡江入仕东晋。郗迈官至护军,周翼任剡县令。郗鉴去世后,周翼怀想过去郗鉴的抚育之恩,便解职回乡,以席苫为他守丧三年。

唐李翰有“镓棺止拢郗鉴吐哺”之语。李端亦有“舅乏S鉴爱,君如卫d贤”之句。

历史评价 纪瞻:伏见前辅国将军郗鉴,少立高操,体清望峻,文武之略,时之良干。昔与戴若思(戴渊)同辟,推放荒地,所在孤特,众无一旅,救援不至。然能绥集残余,据险历载,遂使凶寇不敢南侵。但士众单寡,无以立功,既统名州,又为常伯。若使鉴从容台闼,出内王命,必能尽抗直之规,补衮职之阙...以鉴年时,则与若思同;以资,则俱八坐。况鉴雅望清重,一代名器。

王敦:郗道徽儒雅之士,名位既重,何得害之!

陶侃:司空鉴简素贞正,内外惟允。

司马衍:惟公道德冲邃,体识弘远,忠亮雅正,行为世表,历位内外,勋庸弥著。乃者约峻狂狡,毒流朝廷,社稷之危,赖公以宁。功侔古烈,勋迈桓文。

孙绰:ぴ宸缭疲策名帝录。肇阶方尺,遂隆台岳。王室未休,吾何以豫?兴言再慨,思康天步。将俾皇化,归之大素。彼苍者天,曾不遐祚。哲人其萎,民斯攸慕。嗟尔后昆,式瞻宏度。

房玄龄:① 道徽儒雅,柔而有正,协德始安,颇均连璧。② 道徽忠劲,高芬远映。

洪迈:百年之间,会稽王昱(司马昱)、道子(司马道子)、元显(司马元显)以宗室,王敦、二桓(桓温、桓玄)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壶、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王坦之)不任事,其真托国者,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刘裕八人而已。

胡三省:庾亮之谋,微郗鉴拒之于外,孙盛谏止于内,必再乱天下矣。

王夫之:① 当其时,纪瞻、卞壶、陶侃、郗鉴之俦,林立于江左,而以上流兵柄授之于王敦,导岂有不逞之谋哉?② 郗公爱子死而不哭,卞令力疾战而丧元,二君子者,无诸己非诸人,危言以定褒贬,非导之所能也。③东晋之臣,可胜大臣之任者,其为郗公乎!④峻虽反,主虽危,而终平大难者,郗鉴、温峤也,以死殉国者,卞壶也,皆亮所引与同卫社稷者也。

蔡东藩:君明还要仗臣忠,一德同心始立功。莫道茂弘堪寄命,赤心到底让郗公。

田余庆:苏峻乱平后,江左相对安定,无内战七十年,遂得以拒胡族于淮汉,息斯民于江左,郗鉴所起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大臣之任,不重在操持庶政,而重在执道经邦,东晋皇权不振,大臣更应如此。郗鉴南来后,最重要的邦国大计,莫过于协调当权诸门阀士族之间的关系,杜绝觊觎,以稳定一个抗胡政权,使人民得以生存。郗鉴在这方面的作为,与其它门阀士族之居位者相比较,可称述者较多,可指责者较少。

亲属成员

宗亲

高祖

郗虑,字鸿豫,官至御史大夫。

子女

郗郑字方回,郗鉴长子。修黄老之术而辞官隐居十多年,后入仕,官至司空。

郗昙,字重熙,郗鉴次子,官至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幽扬州之晋陵诸军事、领徐兖二州刺史。

郗v(也作郗璇),郗鉴之女,嫁王羲之。

孙辈

郗超,字景兴,一字嘉宾。郗殖ぷ印4笏韭砘肝碌秤穑任大司马左长史。

郗融,郗执巫印

郗冲,郗秩子。

郗恢,字道胤,郗昙子,东晋将领,官至征虏将军、领秦雍二州刺史。

郗道茂,郗昙女,嫁王献之,后离婚。

郗俭之,郗超从弟,其父不祥。

曾孙

郗僧施,字惠脱,郗俭之之子,过继郗超为嗣,袭爵南昌公。官至请为南蛮校尉、假节。

姻亲

女婿

王羲之,字逸少,有“书圣”之称,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个人作品 郗鉴工于书法,有《灾祸帖》存于《淳化阁帖》中。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全晋文》有《上疏逊位》、《周札加赠议》、《又驳》、《书》。

史书记载 《晋书·卷六十七 ·列传第三十七》

墓葬 郗鉴墓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南3.5公里,马集乡上店子村南灯台山西麓。墓地有二座高大的封土堆,直径约20米,高5米。据《嘉祥县志》载:“晋太尉郗鉴墓在城南7里,有郗城,城旁有墓,墓前有二石台,相去丈许,其高约二丈,悉镂花卉,其顶斗拱工细,鳞瓦参差,形如灯檠,故名灯台山云。”1992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郗公墓位于山东省微山湖东岸的郗山西坡上,由其女婿王羲之为其题写碑文“晋兖州刺史郗公鉴之墓” ,曹毗题郗公墓道:“青松罗前隧,翠碑表高坟,玉颜无余映,蕙风有余熏。”原郗公墓碑有两说:一为被盗,一为雷击。后墓碑是民国年间郗山热心人重立,文革期间被砸烂,郗公墓址在郗山六村殷延运家附近,已经被铲平。另外,常州也有郗公墓,疑为衣冠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33695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