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网络大赛怎么报名
国学知识网络大赛怎么报名
报名方式:
1、登录国学网;
2、在国学知识网络大赛一栏中找到报名并点击;
3、填写个人信息并注册完成报名。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嘉兴市第二届中小学生国学知识网络竞赛为什么注册提交信息提交不上。请各位帮帮忙!
第一,可能是你的网络速度太慢,或者是对方的服务器响应的速度太慢,造成了网络延迟,要不然就是同时间操作的人过多也会有这样的问题!
第二,如果有联系电话的话可以直接咨询。往往问题很快就会解决
国学小达人知识竞赛论语内容
1.默写所学过得《论语》的内容
论语十则
朝代:先秦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论语》学习篇的内容
《论语》没有以“学习”作为名称的篇章,但《论语》中同学习有关的内容倒是很多,这里例举一些。
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3.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4.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需要说明的是,《论语》中提到的学习主要是道德修养方面的,而不是知识的学习。所以其强调的学习方法,与学习知识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
3.怎样参加“国学小达人”
国学作为概念,相对于西学而提出,产生于民族存亡之际。章太炎先生有云:“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他把国学之兴废与国家之存亡联系起来,指出国学不仅是立国之源,更是兴国之道。时隔百年,国学依然事关重大。可以说,国学不兴,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则不可期。
近年,在 *** 自上而下的大力倡导下,“提升国学素养弘扬传统文化”已逐渐成为国人的自觉行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益于国学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得到精神滋养。现面向全省青少年展开“国学小达人”竞赛活动,通过国文写作、国学知识竞答、书法作品征集与展示等方式,选拔表彰优秀,以期产生社会效应,为国学之复兴尽一份薄力。
一、主办单位
陕西省文化厅
二、承办单位
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学会、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
三、活动主题
“在国学国韵中成长”
四、活动时间
2015年5月23日—10月28日
五、参赛对象
参赛者以全省中小学在校学生为主,由学校推荐并提交参赛作品。比赛按照参赛人员报名时实际年龄编组,设少年组(5-13岁)和青年组(14-18岁)。
六、比赛项目
(一)“阅读知国学”征文活动
少年组:自选一本你曾读过并让你对国学产生兴趣的纸质书或电子书,分享书本内容以及你的感想或见解。字数为300—800字。
青年组:以“阅读与国学传承”为主题,整合曾读过的一本纸质书或电子书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探讨参考的资料内容并表达你的见解。字数为800—1500字。
(二)国学知识网络竞答活动
在主办方指定时段内(2015年7月1日至8月31日)参加国学知识网络计时竞答,题目内容包括民俗文化、文博知识、历史人文等。
指定参考书目包括:
少年组:《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笠翁对韵》、《幼学琼林》、《增广贤文》。
青年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老子》、《孙子兵法》、《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古文观止》。
(三)书法作品征集
以自己喜爱的国学经典名句、名段、名篇为内容,创作书法作品一幅。书体不限,软硬笔均可,软笔书法作品高度、宽度不超过六尺。须附释文。
七、赛制赛程
(一)以上三个比赛项目,成绩各占满分100分的50%、30%、20%。
(二)征文及书法作品报送截止时间为2015年8月31日,由推荐学校征收、成员馆汇总并统一报送至联盟阅读推广组(选手参赛实物作品请邮寄,参赛选手报名表请用电子邮件发送)。
(三)国学知识网络竞答时间为2015年7月1日至8月31日,在陕西省图书馆官网进行竞答(届时请登陆官网/gxxdr/tiku/ 答题)。为保证竞赛活动公正、公平、公开、有序地进行,参赛学生预先进行实名注册,如实填写所在地区、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学生信息仅用于本次大赛)。每个参赛学生只能注册一个用户名,若发现恶意注册或注册2个及以上用户名者,取消参赛资格。比赛为计时竞答。
1、竞赛形式为闯关赛。共设置5关,每关10题每题2分,达到12分及以上者,通关成功并可进入下一关。每关最高得分为20分,总满分为100分。最后得分为各关最高得分(须大于等于12分,未闯过的关计0分)的合计。
2、每关10道题,均为选择题,系统随机抽取。每关答题限时5分钟,时间到系统自动提交。
3、每位参赛学生每关限闯10次(酌情调整),满10次每次都未能达到12分,闯关失败,参赛结束。
4、过关后可以直接闯下一关。若当前关闯关未满10次,也可以继续闯当前关,以求获得更高分数后再闯下一关。一旦选择闯下一关后,原先一关将关闭,不能再继续闯。
5、为防止参赛学生沉迷网络,一天之内每关限闯2次。
6、总得分相同者按闯关数量、答题用时确定比分。即闯关数多者、用时短者分值不变,闯关数少者、用时多者分值按比例降低。
(四)奖项设置
少年组与青年组各设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若干名,得奖者将获得荣誉证书及奖品。另设优秀组织奖若干(组织单位)。获奖名单和获奖作品将于9月28日在陕西文化信息网及陕西省图书馆官网公布。颁奖仪式将于2015年9月28日第三届陕西省阅读文化节启动仪式举行。
4.有关论语的大学生知识竞答题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对物质生活不能太讲究,有饭吃、有地方住就行了;而在精神上要不断地追求道德完善。
B、在为人处事方面,孔子认为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勤快机敏,说话要谨慎,莫轻率,要经过思考。 C、孔子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要接近仁道,不断地匡正自己,使自己成为正人君子,获得生活的满足和精神快乐。
D、孔子说的这段话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概括了对君子各方面的要求,这些都学到就能达到儒家精神所要求的境界了。 C(①“孔子认为要接近仁道”有误,应是要接近有才有德之人。
②“获得生活的满足”有误,获得的应是道德和精神方面的。) 2阅读下面二则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⑴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非常重视道德实践,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B、孔子要求学生“亲仁”“近仁”,在“亲仁”“近仁”的过程中得到“仁者”的关心、爱护、指导和感染,以完成学生自身的“成仁”过程。 C、孔子认为只要德的问题解决了,能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了,有没有才华并不重要。
D、孔子要求学生在“爱人”的同时也要向对方学习,也要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C(这是子夏的观点,孔子在强调德育的同时,也强调智育,他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 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些比“文”更重要。 B、孔子认为如果在道德修行之外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文”应该是在道德修养之后才追求的。
C、“亲仁”就是“贤贤”,就是尊重贤者,就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道德修养是君子立身行事的根本。 D、儒家重视人的道德修为,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教育观,完全是站在剥削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D (首先,儒家重视道德修为,并不是轻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其次,儒家的“道德修养第一,文化知识第二”的观点,只是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不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这就突出地反映了“和”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
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凡事都要讲和谐。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B“凡事都要讲和谐”与下文的主张相违背。 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论语·学而》)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B、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首先要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去做。
C、孔子认为,花言巧语,表现上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其实内心很少“仁”。 D、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怕做不到。
6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会,先生②馔③,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子游问孝。
5.《论语》的内容有哪些
学而篇【原文】 一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为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的。 (2)学:孔子在这里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也指“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yuè),同悦,是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
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
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
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
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原文】 二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
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
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
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
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
6.论语有哪些主要内容
《论语》内容概述:《论语》全书一共有20篇,约11000余字,每一篇都包含有记述一件事或数句话的若干个小章。每篇都以正文第一句取两三字为篇名,如《学而》、《泰伯》、《卫灵公》。
《论语》的主要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所组成: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理想是纳仁入礼,他讲“礼”,以“仁”为思想基础,所以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讲“仁”,以“礼”为政治原则,所以说:“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提倡“德治”,反对滥用刑罚,反对过分剥削。他主张“仁者爱人”,并对百姓进行“教化”。这些在历史上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并留下了许多到今天依然十分具有启发性的宝贵思想。
孔子提倡在“多见而识”的基础上学思并重,理性自觉,他要求人们做到言行一致,“其身正,不令而行”,主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还主张学习的态度要求实、要学思结合。学知、求实、慎思、明辨,是孔子对为学的基本要求。
文艺思想。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善和美的统一,即高尚的内容和完美的形式的统一,而又把善放在首位。在他心目中,文学艺术首先应在内容上符合崇高的政治伦理要求,不然形式再好也有欠缺。
孔子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精辟概括,则在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他认为诗歌具有能使读者精神振奋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一是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观察政治得失和社会风尚;二是可以发现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倾向。孔子的这些精僻见解,对后世文艺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论语》虽然是语录体,但是其中的某些描写是具有一定情节和波澜的小故事,具有相当的艺术构思成分。
7.怎样参加“国学小达人”
国学作为概念,相对于西学而提出,产生于民族存亡之际。
章太炎先生有云:“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他把国学之兴废与国家之存亡联系起来,指出国学不仅是立国之源,更是兴国之道。
时隔百年,国学依然事关重大。可以说,国学不兴,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则不可期。
近年,在 *** 自上而下的大力倡导下,“提升国学素养弘扬传统文化”已逐渐成为国人的自觉行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益于国学教育,在传统文化中得到精神滋养。现面向全省青少年展开“国学小达人”竞赛活动,通过国文写作、国学知识竞答、书法作品征集与展示等方式,选拔表彰优秀,以期产生社会效应,为国学之复兴尽一份薄力。
一、主办单位 陕西省文化厅 二、承办单位 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学会、陕西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 三、活动主题 “在国学国韵中成长” 四、活动时间 2015年5月23日—10月28日 五、参赛对象 参赛者以全省中小学在校学生为主,由学校推荐并提交参赛作品。比赛按照参赛人员报名时实际年龄编组,设少年组(5-13岁)和青年组(14-18岁)。
六、比赛项目 (一)“阅读知国学”征文活动 少年组:自选一本你曾读过并让你对国学产生兴趣的纸质书或电子书,分享书本内容以及你的感想或见解。字数为300—800字。
青年组:以“阅读与国学传承”为主题,整合曾读过的一本纸质书或电子书以及其他相关资料,探讨参考的资料内容并表达你的见解。字数为800—1500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289213.html
上一篇: 拔丝地瓜粘在盘子上的糖咋办
下一篇: 乐游vip怎么登录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