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作文)
目送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目送》的写作特点:
1、用第二人称来写自己,与自己对话,更让读者感受她的真情实意;
2、对人生的思考和拷问,以及人性的剖析,体现了一个真字。
《目送》简介:《目送》是龙应台献给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书,书中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而美丽是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作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作文 篇1 六月的一天清晨,我就要与好友林子方告别了,我俩决定去欣赏一下西湖,这里六月的风光比其它时节更加迷人。
我们站在岸边观赏着——西湖像一位出落得楚楚动人的少女,拥抱着无数莲花与荷叶。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显得那么美。看!碧绿的荷叶无边无际,直延伸到天水相接的地方。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在蓝蓝的湖水的映衬下,荷花显得分外美,分外红。一阵风吹来,湖面漾起波纹,从荷叶上拂过一阵清香,使人感到无比凉爽,无比惬意。
可一想到老朋友就要走了,我心里就特别伤感:“我和你就要离别了,何时才能相见呀!”“不要太伤心了。”林子方说,“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美丽的风光吧!”看,闪烁的粼粼波光仿佛一颗颗宝石点缀在湖面,给西湖增添了灵动的光彩,我陶醉在美景之中,忘记了分离的忧愁。可接林子方的马车来了,他就要与我告别了。我的心里又难受起来。此时,荷花莲叶结成一片,相互依偎,更衬出我们的离情别绪。
“我们会有再相见的时侯,因为你我有缘。”林子方强装出笑脸说。“是呀!下次相见的时侯,我们再来西湖赏景吧。”
目送着林子方远去,我把视线重新投向浩瀚的西湖,不由得吟诵起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期待着与林子方的重逢,期待着我们还能共同漫步在西湖之畔……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作文 篇2 清晨的时候,空气中还弥漫着一些雾气,能见度还不到一百米。
诗人杨万里送他的好朋友林子方回家。他们俩一路上低着头沉默不语,希望这样可以掩盖住自己心中对对方的不舍之情。虽然是送林子方回家,但是离的很远,想要见上一面那是相当的难。
太阳还没出来,大街上现在只有他们俩人。终于,杨万里打破了这死一般的寂静:“就此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度在相见啊!”林子方说:“杨兄你放心,待我哪会有时间,我再回来和你好好叙叙旧!”
……
又是一片沉默,太阳快出来了,大雾渐渐的散去了。杨万里和林子方走着走着,边走边看,路过西湖时,他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美丽景色!
湖中的荷花和荷叶都长到了天边,从远处望去,想一片碧绿的海洋,荷花变成了海洋中的红色小岛,景色漂亮极了!走到面前,荷叶上还有小露珠在滚动。西湖果然在六月中最美呀,与别的时候不一样……
这让两人抛开了烦恼,杨万里随口吟出: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作文 篇3 这天,正值夏日,阳光普照大地。诗人杨万里来到净慈寺,送他的老朋友林子方。
两人一见面,就亲切地交谈起来,似乎忘记了即将到来的离别之苦。杨万里提议:“林兄,清晨很是凉爽,我们何不乘着这大好时光,去游游西湖?”“好啊。”两个老朋友手挽手出发了。
毕竟是六月的西湖啊,和其他季节的景色有很大的差别。两人站在岸边,欣赏着这迷人的夏景,被深深地陶醉了。旁边的柳树比春天更绿了些,像是刷上了一层厚厚的绿漆。湖面波光粼粼,湖水清明澄澈,美得让人不可思议。水里还有几条小鱼,调皮地游来游去,一会儿快速往前,一会儿打几个旋儿,一会儿又藏进荷叶下,仿佛在跟你捉迷藏。远处的山峦被一层薄雾笼罩着,本来非常雄壮,现在又增了一些梦幻,若隐若现,让人捉摸不透。几只小鸟盘旋在空中,不时发出几声响亮的叫声,它们不甘寂寞,在吸引人的注意呢!
“贤弟,这儿真美!”
“是啊,咱们再往前走吧,说不定别有洞天呢!”两人继续向前走去。
忽然,他们看到一个大池,里面满是荷花。瞧!满池的荷叶,一直铺到水天相接的地方。碧绿碧绿的,阳光一照,宽大的叶子都发光了呢!蓝蓝的湖面,碧绿的荷叶,朵朵荷花,多么完美的组合!在荷叶映衬下,荷花格外红艳。它们姿态万千,有的含苞待放,恰似一位害羞的女孩。有的已经开了一半,上面还沾了些露珠,仿佛是妙龄女郎,还差一点工夫,就完全可以展示出自己的相貌了;有的已经完全开放,顶部红红的,越往下越浅,中间雪白,嫩嫩的娇柔可人,犹如一位风情万种的公主,穿着长长的白纱裙,戴着皇冠在跳舞呢!如果说春天的西湖是底蕴深厚的水墨画,那么现在的西湖就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
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林子方要离去了,两位好朋友依依不舍地惜别,他们约好下次见面时,还来西湖赏荷花......
点评:对古诗的改写就是把原诗“泡”开,添入合理情节,将原诗扩充得更丰满。小作者将短短的四旬诗改写成了一篇情节完整的故事。读来让人兴致盎然,甚至能通过小作者细腻的描写,数得见荷花底下的小鱼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作文 篇4 清晨时分,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我从净慈寺出来,去给好友林子方送别。
我走着走着,被那美丽的西湖迷住了。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那碧绿的湖水缓缓地流动着,微波粼粼,明艳妩媚,池中那碧绿的水草不停地摆动,随着微风跳起舞来。六月的西湖那独特的风光与其它季节果然不同。你看,那翠绿的荷叶,圆圆的,亭亭玉立在水面上,绿得发光,绿得发亮。在那荷叶上躺着几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多美啊!还有一些荷叶十分害羞,低下头来,宛转靠在水面上,荷叶连成一大片,让我感觉苍翠欲滴,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地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群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在阳光照耀下,那粉红的荷花开得更灿烂了。你看,那些花瓣全开了的荷花就像一张小脸蛋在对你笑呢!那未开放的花骨朵儿像一颗颗大桃子向你招手呢!晨光普照,荷花是那样娇润,红艳。这时,一只蜻蜓正挥着它那小巧玲珑的翅膀,在那尽象开放的荷花上来回盘旋着,仿佛在观赏这副美丽的画卷。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作文 篇5 在六月一个夏天清晨,我陪着好朋友林子方到西湖边,把他送走。等林子方离西湖远去时,我才发现六月期间的西湖和别的季节就是不相同。春天时,西湖上只有好几片娇嫩的荷叶,显得有些冷淡。秋天荷叶开始变黄了,就像是死亡降临在西湖。而冬天西湖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枯枝败叶,到处都销声匿迹了。
我认为,只有夏天时的西湖,才能鲜得与众不同。那是因为夏天时西湖的每一处都充满了生机,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茫茫的大草原,直通天际。仔细一看,才会发现,西湖里的生命,是碧绿的荷叶和鲜红的荷花。它们把整个西湖都遮盖得严严实实,偶尔才会露出一点儿缝隙。一条带花的鱼儿跳出水面,几滴水珠落到荷叶上,在太阳的照耀下银光闪闪,就像是金银剃透的钻石。
一阵风吹来,西湖里成千上万的荷花都带着它那碧绿的“舞裙”跳起舞来。看着它们不停地向左右两边晃动着,真像一位名副其实的舞蹈家。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春天时写荷花的一首诗――《小池》,上面写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但现在的荷花都在含苞欲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这么多荷花中几乎没有一朵是相同的。风又轻轻吹过,荷花又跳起舞来。它们有的像个粉色的盘子,里面有几颗五光十色的“宝珠”、的像个害羞的小女孩,躲在舞裙下就是不肯露面、还有的像个舞蹈家,在绿色的“舞台”上跳个不停,总也跳不够……
呀,这是多么美丽的一片景象啊!我爱这千变万化的西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作文 篇6 一天清晨,初升的太阳从西湖东方缓缓地,慢慢地升上了湛蓝的天空吧,这时的西湖显得与众不同,格外美丽,几只海鸥也被早晨西湖的美景吸引住了,在西湖上飞来飞去。
听说林子方即将去别的地方当官,杨万里真替林子方感到高兴呀!一天,杨万里在净慈寺偶然遇见自己的好朋友——林子方。
杨万里和林子方一边欣赏西湖美景,一边谈论事情。杨万里兴奋地对林子方说:“你好像要去当官了,可真了不起啊!今天正好能遇到你,让我送你吧!“好呀!”林子方答道。
说完,杨万里和林子方观赏起了荷花,这西湖中的荷花真与往常不一样:它们有的全都开放着,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有的半开,似乎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还没有展示出自己的姿态呢!有是还是花骨朵儿,犹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呢!还有的已露出了莲蓬,里面有着淡黄色的嫩芽。杨万里说:“这里的西湖景色真美呀,可真不愧是六月中的西湖,与其它几个季节不同,这次你出远门,可能要过很常时间才能回来,我祝你一路顺利,早去早归,等来年,我们再去欣赏荷花,还一起作诗。”“我一定会早去早归,一定和你一起写诗。”林子方肯定地说道。
傍晚,青绿的莲叶与天相接,无边无际;与太阳相映的荷花红得特别出众。时间不早了,林子方走了,杨万里望着林子方离去的背影,随即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江苏南通通州市通州小学五年级:张婧婕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作文 篇7 在六月一个夏天的清晨,好朋友林子方即将远离他乡。我陪他到西湖边,依依不舍地告别。
这时,我才发现,六月时节的西湖就是与其他时节不同。春天,西湖上只有几片娇嫩的荷叶,显得很冷清;秋天的时候,荷叶都渐渐变黄了;而冬天的西湖每个角落都是枯枝败叶,到处都消声匿迹了。
你看,西湖就仿佛一只巧手,把一大片一大片碧绿的荷叶编织成一条巨大的绿毛毯,淘气的小露珠在上面滚来滚去,可爱极了。在阳光的照耀下,在荷叶的映衬下,朵朵荷花显得娇媚艳丽,千姿百态。有的才只是一个白里泛红的花苞,娇羞欲语;有些全开了的,像一个个穿着淡粉色的衣服的姑娘,亭亭玉立。微风吹过,送来缕缕幽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那调皮的蜻蜓,扇动着翅膀从这朵花上飞到那朵花上,好像在评价哪朵荷花最好看。
我沉醉在这美景之中,诗兴大发,写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作文 篇8 今天,是我和好友林子方分别的日子。早晨,我送他离开净慈寺,我们边走,边聊着过往的生活。不知不觉我们穿过一片小林,一幅“画”忽然呈现在了眼前——那便是六月西湖的盛景。正值初夏时节,那美丽的风光可与别时大不相同。
只见细细的竿上顶着扁扁的翠绿的荷叶,亭亭玉立地站在水面上,几顶混成一片,几片混成一群,如水墨画般,没有线条勾勒,只用绿色渲染。湖边的柳树,也摆动着它那碧绿的枝条。两岸的青山高低起伏,渐变的颜色像是浸上去的一般,有远有近,有高有低,很是迷人。无穷无尽的绿,从山到树到荷叶,仿佛是连接了青天。
荷花花瓣聚在一起的样子美极了,由红到粉的色彩和精致迷人的形状,都让人痴迷,再打上盛夏太阳橙黄色的光芒,就如美人打上的腮红,格外红丽,如赤焰一般,与别时荷花比可谓天差地别。
可是,林子方,我们就要分别了,我们无法再一起来赏这美景了,下次相见也不知是何时了,真不舍你走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作文 篇9 林兄啊!多多保重,你我这一别又不知道何年才能相聚呀!”凡是在西湖边赏景的人,都能看到这一幕:林子方和杨万里两位大诗人正在饮酒告别。林子方安慰杨万里:“杨兄,你我见时方恨晚,相处不过几个月,老天也十分惋惜,特意给我们送来了如此美丽的风景。”
杨万里转过头,看着西湖。此时正是六月,因为是早晨,所以不是十分热。不时吹来阵阵凉风,让人心旷神怡。荷花不知从何时已经冒了出来,绿叶映着荷花,这风景比春秋冬都来得特别。那一朵朵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红的耀眼,粉的可爱。加上那绿绸缎的荷叶,真是无与伦比美。闻一闻,新鲜的空气,淡雅的.荷香,合起来真是心旷神怡。一阵微风吹来,荷花荷叶在风中摇摆,像一群专业的舞蹈队在跳着婀娜多姿的舞蹈。几只小蜻蜓在空中转着圈,给荷花荷叶伴舞。放眼望去,荷叶密密麻麻,与天都连在了一起。看到这样的美景,加上离别的思绪,杨万里把杯里的酒一饮而尽,对林子方说:“林兄,在你离别时,我不能送你什么,但请收下这首诗吧!”说罢,杨万里随口吟到: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改写作文 篇10 西湖犹如一块做工精细的玉佩,从天庭上坠落到凡间。透过柳林间弥漫的晨雾,可以看见一叶扁舟随着微风在湖间慢慢移动。一位身着白衣的诗人正端坐在船中,细细地品味着面前的一杯散发着醇厚酒香的佳酿,时而欣赏西湖,时而轻轻称赞:“好酒呵!”他就是苏轼!
这时,太阳已经慢慢挪到了东方的天际,金色的光辉穿过柳丝的间隙,化作万道箭矢,投射到西湖的湖面上,显得湖水的每一片晕皱都金光四射,湖面浮光耀金好像撒了一层细碎的金沙。湖旁,玉皇山和凤凰山犹如两位守护湖水的使者,静静地矗立在湖边,他们并没有浪费任何一丝光芒,而是很悠然地半卧在阳光里,摇身一变便化作了两座金山,湖岸上的亭子里,两位老者正在下棋,在这小小的方寸之间,每一格都散发着光芒,每一子都闪耀着辉煌,老者的笑容也融进了这无尽的光辉中,亭子也显得光华四溢。时而,从水面上掠过一道光辉,那是锦鲤的身影,锦鲤的背上那些数以千计的鳞片无一不光彩迷人,笼罩着一层七色的阳光的鱼身,也在水珠的反射下,显得金光闪闪,霞色万里。
忽然,丝丝雨滴犹如万道银针射向大地,水面上瞬间腾起了一层薄雾,弥漫在扁舟的周围。苏轼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着雨打在船篷上的天籁。如蚕食桑叶,似风拂杨柳。雾淡了,可也是降临在整个西湖上,笼罩着一切风光。万籁俱寂,只听见雨打在水面上,涟漪散开的声音;万景飘忽,只看见无数柳影同时晃动,流光溢彩的虹桥飘在天际。湖面下飘起一丝绿意,湖岸上留下一声嬉笑,鱼儿们和孩子们在共同享受雨的美妙。柳林深处飘出了雨打在柳叶上和伞面上的不同音律,苏轼闭上的眼睛忽的睁开,这不仅是雨的声音,更是大自然在内心的呼唤!蓦地他脑中显出一丝灵光,口中轻轻地吟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随着寺院那旧色的木门“吱呀”一声打开,杨万里和朋友林子方并肩跨越门槛,走出来净慈寺的大门,被朝露滋润过的空气,格外清新,没有一丝灰尘。由于天刚亮,不知是露气还是夜晚悄悄然蒸腾的水汽,在荷塘上腾起一层朝雾,又轻又淡,刚好可以观赏到池中的抹抹轻红,也算的上是一番雅趣。
诗人携着朋友悠然的走到了池边。第一缕熹微投射到荷塘里,被露珠映照的闪闪发光。一片片又大又圆的荷叶静静地躺在水面上,那些荷叶一片一片挨挨挤挤的,一片片绿意犹如一条绿色的地毯,连到天边,而荷花高高地挺立在荷叶之上,如亭亭玉立的少女展示着她们的舞姿:全开的荷花好像一个小姑娘笑盈盈的脸庞,半开的犹如一个含羞的女孩,未开的像一个鲜活的,初生的生命,一个襁褓中的婴儿。瞧!一大片荷叶上躺着一节又白又胖的莲藕,准是昨天孩子们的恶作剧;看!一只蜻蜓已经站在了一个碧绿的莲蓬上,在一览全池的风光。几条金鱼在水中嬉戏,一只青蛙坐在荷叶上吊着嗓子,多么富有生命力!就连天际一弯若隐若现的残月,不就是林子方对美好前途的向往与信心,在脸上挂着的笑容吗?
写作的特点和风格是什么意思?
“写作风格”就是作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写作特色和创作个性。
不同的作家,他们在创作上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都不尽相同,我们就说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 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即便他的作品不写上名字,熟悉其作品的读者也一眼就能识别出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本性、性格、趣味、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方式、习惯等等特征属性。
写作风格的主要涵义:
首先,指作家在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体现于其整体创作中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其次,指创作上某一特定条件下表现出来的群体特征。如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等;
再次,由于风格是从作品的因素与形式的统一中体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因此,一些艺术形式方面的因素,如体裁、语言以及艺术方法、艺术技巧等对风格的形成也会产生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不同的语言风格、文体风格等。
《登鹳雀楼》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王之涣登鹳雀楼草书帖
[3]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注释译文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歌格律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韵)。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诗歌鉴赏
《登鹳雀楼》王之涣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简介
王之涣 (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
写作特点是什么意思
体现出来的鲜明个性和特殊之最。写作特点指写作中使作品更好的艺术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意思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所体现出来的鲜明个性和特殊之最。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230501.html
上一篇: 目天全牛什么意思
下一篇: 目数怎么规定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