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有哪些英雄
南北朝有哪些英雄
拓跋珪、拓跋焘、元英、杨大眼、萧宝寅、奚康生、邢峦、慕容白曜、薛安都、尔朱荣、高欢、高长恭、斛律光、段韶、高敖曹、窦泰、侯景、宇文泰、宇文邕、宇文护、韦孝宽、于瑾、李虎、独孤信、杨忠、刘裕、檀道济、裴方明、沈庆之、沈攸之、臧质、沈璞、周盘龙、崔慧景、陈显达、裴叔业、韦睿、曹景宗、昌义之、裴邃、陈庆之、兰钦、羊侃、王琳、陈霸先、周文育、侯安都、杜僧明、吴明彻、萧摩诃。
三国两晋南北朝有哪些著名人物?
一.三国
1.张角——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若无此人,则无三国。
2.曹操——三国曹魏政权奠基者,但生前未称帝,任魏王,丞相。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其子曹丕称帝,建立曹魏。
3.刘备——三国蜀汉政权开创者,赤壁之战胜曹操,夷陵之战败于孙权。
4.孙权——三国孙吴政权开创者,赤壁之战胜曹操,夷陵之战胜刘备。
5.诸葛亮——蜀汉丞相兼第一智囊,助刘备开创蜀汉并佐刘禅守住基业。
6.司马懿——西晋政权奠基者。原为曹操幕僚,曹操死后其不断坐大,在其死前几乎掌尽大权。
7.司马昭——西金政权奠基者,灭蜀汉,几欲篡位,奈何早死!
二.西晋
1.司马炎——西晋政权开创者,灭孙吴,统一三国,创“太康之治”;然立太子司马衷不智,封太子妃贾南风不察,以至八王之乱,中原内战,实力削弱,导致北方诸族并起,开五胡大乱之始,西晋灭亡之兆。
西晋一代,从始到终,都在司马炎的影子之中,其他人只是起推动作用,此处不表。
三.东晋十六国
1.刘渊——匈奴人,十六国刘汉开创者,“永嘉之乱”开启者,其势力后分为前后二赵,控制中原近半个世纪,直至冉闵败于慕容恪,鲜卑入主中原。之后的羌族姚氏及氐族符氏亦出于此。
2.刘聪——匈奴人,刘渊之子,灭西晋,擒西晋最后二帝司马炽及司马邺,然其荒淫无道,实际上为刘汉覆灭埋下伏笔
3.慕容俊(儁)——鲜卑人,十六国前燕振兴者,鲜卑慕容入主中原的领导者,后南西三燕皆出于此(注意北燕不是)
4.苻坚——氐族人,十六国前秦振兴者,北方统一者,淝水之战战败后实力大减,为姚苌所杀
5.王猛——汉人,十六国第一良相,辅佐苻坚统一北方,死前遗言要苻坚不要进攻东晋
6.司马睿——东晋首位皇帝
7.祖逖——东晋大将,东晋北伐第一人
8.桓温——东晋大将,灭成汉,并三次北伐,虽一度收复长安、洛阳,但最终失败;其子桓玄反叛东晋,建立桓楚政权,最终败亡
9.谢玄——东晋最强军队北府兵的建立者,淝水之战击败苻坚(在我看来,北府兵与淝水之战是东晋最大的两个亮点)
10.石勒——羯人,十六国后赵政权开创者,成语“鹿死谁手”的发明者
11.李雄——巴氐人,十六国成汉政权开创者,十六国称帝第一人
12.姚苌——羌人,十六国后秦政权开创者
13.拓跋猗卢——鲜卑人,代国政权开创者,其后代建立北魏,统一北方
14.拓跋珪——北魏政权开创者
四.南北朝
1.刘裕——南朝宋建立者,事晋时一度北伐,收复长安、洛阳,因急于称帝,最终未果。受晋禅称帝。
2.萧道成——南朝齐建立者,受宋禅称帝。南朝萧氏振兴者。
3.萧衍——南朝梁建立者,受齐禅称帝。善诗文,好佛教。后因侯景之乱,被饿死台城
4.陈霸先——南朝陈建立者,平侯景之乱,受梁禅称帝。
5.檀道济——南朝宋将领,北府兵大将,元嘉北伐前期主要战力。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三十六计”语源即出于此人
6.陈庆之——南朝梁大将,率军七千伐北魏,荥阳一战退元天穆30万大军,一度收复洛阳,后败于尔朱荣,逃回南方
7.侯景——鲜卑化羯人,侯景之乱发动者,饿死萧衍,后为王僧辩、陈霸先平定,分尸而死。侯景之乱对南方经济文化造成了严重打击,自此,南朝一蹶不振,彻底失去与北方抗衡的实力
8.拓跋焘——北魏振兴者,北方统一者,北破柔然,南败刘宋,谥太武帝
9.拓跋宏(元宏)——北魏孝文帝,北魏改革者和中兴者,促成了我国历史上黄河流域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
10.高欢——东魏实际掌权者,北朝齐奠基者
11.高洋——北朝齐建立者,受东魏禅称帝
12.宇文泰——西魏实际掌权者,北朝周奠基者
13.宇文觉——北朝周建立者,受西魏禅称帝
14.宇文邕——北朝周振兴者,灭北齐,统一北方,死于伐突厥途中
15.杨坚——北周大将,隋朝建立者
注:1.文化名人,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潜、陶弘景、永明诗人等未列
2.人物太多了,难以列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将和名士各有哪些
三曹,孔融,荀彧,王羲之父子,陶渊明,王导,谢安,嵇康,还知有很多
北朝篇:
(北魏)拓跋珪、拓跋焘、元英、杨大眼、萧宝寅、奚康生、邢峦、慕容白曜、薛安都、尔道朱荣
(北齐)高欢、高长恭、斛律光、段韶、高敖曹、窦泰、侯景
(北周)宇文泰、宇文邕、宇文护、韦孝宽、于瑾、李内虎、独孤信、杨忠
南朝篇:
(南宋)刘裕、檀道济、裴方明、沈庆之、沈攸之、臧质、沈璞
(南齐)周盘龙、崔慧景、陈显达、裴叔业
(南梁)韦睿、曹景宗、昌容义之、裴邃、陈庆之、兰钦、羊侃、王琳
(南陈)陈霸先、周文育、侯安都、杜僧明、吴明彻、萧摩诃
魏晋南北朝 英雄
南朝祖冲之:圆周率,制定《大明历》,编写《缀术》
三国曹魏马均:指南车
西晋王叔和:最早的脉学著作《脉经》
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晋末刘涓子:最早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北魏贾思勰:最早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北魏郦道元:地理专著《水经注》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中国三国魏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西北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 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嵇康(224—263)
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
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山涛(205—283)
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年四十,始为郡主簿。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司马昭以钟会作乱於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
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
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魏末,曾为建威参军。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唯著〈酒德颂〉一篇。
阮咸
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竹林七贤” 之一。阮籍之侄, 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为人旷放,不拘礼法。善弹琵琶。
王戎(234—305)
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惠帝时,官至司徒。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戴 逵(约325~395) 字安道。东晋谯郡 (今濉溪县临涣)人。后居会稽剡县。博学多能,“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少时曾以白瓦屑和鸡蛋汁作郑玄碑,时称绝妙。曾就学于范宣。所画人物、山水、走兽“情韵连绵,风趣巧拔”,“荀勋、卫协之后,实为领袖”( 谢赫《古画品录》)。《历代名画记》著录其画作《阿谷处女图》、《孙绰高士像》、《胡人弄猿画》、《董威辇诗图》、《濠梁图》、《孔子弟子图》、《金人铭》、《三马伯乐图 》等。擅长雕刻及铸造佛象。首创干漆夹 雕塑法。曾塑“五世佛”,与顾恺之壁画“维摩诘象”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并称“三绝”。毕生以艺术创造为乐,不趋荣华 ,远避权贵。太衬王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曰:“戴安道不为王门怜人。”孝武帝“ 束帛”聘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固辞不就,远去吴地避之。另著有《释疑论》、《竹林七 贤论》2卷(已佚)、《闲游赞》、《水赞》、《琴赞》、《高兴赋》、《流火赋》、《酒赞 》等。 何尚之(382~160) 字彦德。南朝宋庐江县(今霍山)人。少轻薄,及长,以操行见称 。与谢混相知。初为临津令,补刘裕府主簿。从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宋文帝时任尚书 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初,开府议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劝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莱、瀛州三山,以免劳民伤财。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一时四方名士 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王 蕃(227~266) 字元和。三国时吴国庐江郡(治今潜山)人。历任尚书郎、散骑中常侍等职。博览多闻,兼通术艺,在天文、数学领域多有成就。他根据张衡的浑天说和自己观察天象的经验,制作“浑仪”(即天球仪)。“浑仪”圆周为一太零九寸五分,灵巧而实用, 撰有《浑天仪图记》,分周天为365.25度,立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4度(今测定为23.5度),为我国天文家作出重要贡献。在数学上,研究出圆周率为π=3.1555,为当时一项重要数学成 就。为人高尚耿直,名重一时。甘露二年(266)被吴主孙皓以“酒醉失礼”杀害。
左思
左思 (约公元250~305年)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时著名文学家。他家世业儒学。少时曾学书法鼓琴,皆不成,后来由于父亲的激励,乃发愤勤学。左思貌丑口讷,不好交游,但辞藻壮丽,曾用一年时间写成《齐都赋》(全文已佚,若干佚文散见《水经注》及《太平御览》)。泰始八年(272)前后,因其妹左□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曾任秘书郎。元康年间,左思参与当时文人集团“二十四友”之游,并为贾谧讲《汉书》。元康末年,贾谧被诛,左思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后齐王□召为记室督,他辞疾不就。太安二年(303),河间王□部将张方纵暴洛阳,左思移居冀州,数年后病逝。
王羲之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大人想要,就请代我书写一部道家养生修炼的《黄庭经》吧!」王羲之求鹅心切,欣然答应了道士提出的条件。这就是「王羲之书换白鹅」的故事。
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兰亭的河边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诗。
作完了诗,大家把诗搜集起来,合成一本【兰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这时王羲之已醉了,他趁着酒意,拿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挥起笔来。这篇序文,就是后来名震千古的【兰亭集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今人所见,皆为《兰亭序》临摹本。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谢安(320年 ~ 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谢安出生名门,喜爱读书,不愿做官。多次被朝廷征召,均被谢安拒绝。在公元360年,谢安终于担任司马一职,并在公元373年以自己的沉着冷静阻止了桓温篡权的阴谋。在公元383年,苻坚率领百万大军,意图吞灭东晋,谢安以征讨大都督的身分负责军事,最终击败苻坚,并由此诞生了“小儿辈遂已破贼”与“不觉屐齿之折”的故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229493.html
上一篇: 南北朝之荷坚什么人
下一篇: 南北朝时的宋和大宋一样吗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