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年间的皇帝是谁

生活资讯 2023-04-24 12:52:18   点击量 : 13623  

作者 : 生活资讯通

天圣年间的皇帝是谁

天圣年间的皇帝是谁

宋仁宗,一般指赵祯,中国宋朝第四代皇帝。初名赵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大中祥符七年封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封寿春郡王,天禧元年进中书令,二年进封升王。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二月,真宗崩,仁宗即帝位,时年13岁,1023年改元天圣。1063年驾崩于汴梁皇宫,享年54岁。在位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陵墓为永昭陵,谥号仁宗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史家把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为“仁宗盛治”。民间流传的“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就是指宋仁宗,自古以来在包公剧中,亦以明君形象树立。

中国历代皇帝表

上古时代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少昊 金天氏
颛顼 高阳氏
帝喾 高辛氏
帝挚 高辛氏
唐尧 放勋
虞舜 重华
夏:(启以后)公元前2197--1766 共432年 *姓,共传十四世,
十七王,建都:安 (今山西雯县)。
1、宗神夏禹 ??年 2、帝启 9年 3、太康 29年 4、仲康 l3年
5、帝相 28年 --(羿-寒浞) 40年 6、少康 22年 7、帝抒 17年
8、帝槐 26年 9、帝芒 l8年 lO、帝泄 l6年 l1、不降 59年
l2、帝扃 2l年 l3、胤甲 2l年 l4、帝孔甲 3l年 l5、帝皋 l1年
l6、帝发 l9年 17、履癸 53年。
周;分西周、东周,姬姓,建都:镐京(西安)、洛阳。
西周:公元前l122--770 共353年。历十二帝。建都:镐京。
l、武王发 7年 2、成王诵 37年 3、康王钊 26年 4、昭王瑖 5l年 5、穆王满 55年
6、共王紧扈 l2年 7、懿王囏 25年 8、孝王辟方 15年 9、夷王变 16年
l0、厉王胡 37年 -共和时代 l4年- ll、宣王靖 46年 12、幽王宫湼 ll年。
武王之前还有:古公亶父(太王)、季历、文王,虽有强大的势力,但在名义上
仍是商朝属下的一个诸候国。
东周:公元前77O--225 共545年,历二十六帝。建都:洛阳。
l、本王宜臼 5l年 2、桓王林 23年 3、庄王铊 15年 4、厘王胡齐 5年 5、惠王阆
25年 6、襄王郑 33年 7、顷王壬臣 6年 8、匡王班 6年 9、定王瑜 2l年
1O、简王夷 14年 11、灵王泄心 27年 l2、景王贵 25年 13、悼王猛 1年
l4、敬王匈 44年 15、元王仁 7年 l6、贞定王介 28年 17、哀王去疾 1年
18、思王叔 1年 19、考王嵬 15年 20、威烈王午 44年 2l、安王骄 26年
22、烈王喜 7年 23、显王扁 48年 24、慎靓王定 6年 25、赧王延 59年
26、 东周君杰 7年。
春秋战国:
春秩,公元前77O--475,战国,公元前475--22l年。周东迁后,实力大为削弱,全国
处于四分五裂割据的状态,大小国家约有一百二十多个。经过不断兼并,到战国初年,
也有十几个国家,大国有秦、楚、韩、赵、魏、齐、燕七国,即有名的“战国七雄”。
因为太多,各王室姓氏一下难以查找,敬请原谅。
秦:(统一后)公元前22l--2Ol 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
1、始皇帝政 12年 2、二世胡亥 3年 3、子婴 l年。
汉:公元前206--公元22O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和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
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长安。
l、高祖帮 12年。
2、惠帝盈 7年。
3、少帝(吕后专政) 8年。
4、文帝桓 23年。
5、景帝启 l6年。
6、武帝彻 年号:建元,54年。
7、昭帝弗陵 始元,l3年。
8、宣帝询 本始,25年。
9、元帝爽 初元,16年。
lO、成帝骜 建始,26年。
ll、哀帝欣 建平, 6年。
12、平帝珩 元始, 5年。
l3、孺子婴 居摄, 3年。
新朝:公元9--25 共17年,建都:长安。
l、王莽,始建国,l5年。
2、淮阳王刘玄 更始,3年。
东汉: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
1、光武帝秀 建武 33年。
2、明帝庄 永平 l8年。
3、章帝炟 建初 l3年。
4、和帝肇 永元 17年。
5、殇帝隆 延平 1年。
6、安帝佑 永初 19年。
7、顺帝保 永建 l9年。
8、冲帝炳 永加 l年。
9、质帝钻 本初 l年。
lO、桓帝志 建和 2l年。
ll、灵帝宏 建宁 22年。
12、少帝辨 光熹 1年。
l3、献帝协 初平 32年。
三国:三国始于22O年魏国代汉,终于265年晋国代魏。但史家往往以l9O年董卓挟汉献
帝离开洛阳为三国上限,以28O年晋灭吴为三国下限。
魏: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
l、文帝丕 黄初 7年。
2、明帝睿 太和 13年。
3、齐王芳 正始 14年。
4、高贵乡公髦 正元 7年。
5、常道乡公奂 景元 6年。
曹*:建安十八年,曹*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
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
蜀:公元22l--243,共43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
l、昭烈帝备 章武 3年。
2、后主 禅 建兴 4l年。
吴:公元222--28O 共59年,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
l、大帝 权 黄武 31年。
2、会稽王亮 建兴 7年。
3、景帝 休 永安 7年。
4、乌程候皓 元兴 l7年。
晋:
西晋:265--316 共5l年,历四帝,先都洛阳,后迁长安。
1、武帝司马炎 泰始 25年。
2、惠帝司马衷 永熙 17年
3、怀帝司马炽 永加 5年。
4、憨帝司马业 建兴 4年。
东晋:317--4O2 共1O4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
l、元帝司马睿 建武 6年。
2、明帝司马绍 太宁 3年。
3、成帝司马衍 咸和 17年。
4、康帝司马岳 建元 2年。
5、穆帝司马聃 永和 l7年。
6、哀帝司马丕 隆和 4年。
7、废帝司马奕 太和 6年。
8、简文帝司马昱 咸安 2年。
9、孝武帝司马曜 宁康 24年。
l0、安帝司马德宗 隆安 22年。
ll、恭帝司马德文 元熙 2年。
十六国:304--439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
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
内。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
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
蜀: 303--347 共七个皇帝建都:成都。
l、李 特 2年 2、李 流 l年。3、李 雄 30年 4、李 班 l年 5、李 期 3年
6、李 寿 5年 7、李 势 5年。
前赵:304--329 匈奴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
l、刘 渊 6年 2、刘 和 l年 3、刘 聪 8年 4、刘l 杰 l年 5、刘 曜 l3年
后赵:319--352 历7帝,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
l、石 勒 l5年 2、石 弘 l年 3、石 虎 l5年 4、石 世 l年 5、石 遵 l年
6、石 祗 ?年 7、冉 闵 3年。
前燕:357--37O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
l、慕容皝 15年 2、慕容儁 1l年 3、慕容暐 1l年。
前秦:351--394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
l、符 健 4年 2、符 生 3年 3、符 坚 27年 4、符 丕 2年 5、苻 登 9年
6、符 荣 l年
前凉:313--376 汉族,历7帝,建都:姑臧。
l、张 茂 5年 2、张 骏 22年 3、张重华 9年 4、张耀灵 l年 5、张 祚 3年
6、张玄靓 9年 7、张天钖 l2年。
后秦:384--4l7 羌族,历3帝,建都:长安。
l、姚 苌 8年 2、姚 真 22年 3、姚 弘 2年。
后燕:384--409 鲜卑族,历5帝,建都:中山。
l、慕容垂 l3年 2、慕容宝 3年 3、慕容盛 3年 4、慕容熙 7年 5、高 云 3年。
南燕:398--4lO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1、慕容德 7年 2、慕容超 6年。
北燕:409--436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
l、冯 跋 22年 2、冯 弘 6年。
后凉:386--4O3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
1、吕 光 13年 2、吕 绍 l年 3、吕 篡 1年 4、吕 隆 1年。
南凉:397--4l4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
l、秃发乌狐 3年 2、秃发利鹿狐 3年 3、秃废傉檀 13年。
西凉:4O0--42O 汉族,历二帝,建都:敦煌。
l、李 暠 17年 2、李 歆 4年。
北凉:397--439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
1、段 业 4年 2、沮渠蒙逊 33年 3、沮渠牧犍 7年。
西秦:385--43l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
1、乞伏国仁 3年 2、乞伏乾归 24年 3、乞伏炽磐 l6年 4、乞伏暮末 4年。
夏:4O7--43l 匈奴,历三帝,建都:统葛(陕西横山)。
l、赫连勃勃 19年 2、赫连 昌 4年 3、赫连 定 4年。
南北朝:
南朝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
宋 42O--479年。共6O年八个皇帝。
一、武帝刘 裕 永初 3年。
二、少帝刘义符 景平 2年。
三、文帝刘义隆 元加 30年。
四、孝武帝刘骏 孝建 11年。
五、废帝刘予业 永元 l年。
六、明帝刘 彧 秦始 8年。
七、后废帝刘昱 元徴 5年。
八、顺帝刘 准 升明 3年。
齐:479--5Ol,共23年,七个皇帝。
一、高帝肖道成 建元 4年。
二、武帝肖 赜 永明 ll年。
三、废帝肖昭业 隆昌 l年。
四、废帝肖昭文 延兴 l年。
五、明帝肖 鸾 建武 5年。
六、东昏侯宝卷 永元 13年。
七、和帝肖宝融 中兴 l年。
梁:502--557,共56年,四个皇帝。
一、武帝肖 衍 天监 48年。
二、简文帝肖纲 大宝 2年。
三、元帝肖 绎 承圣 4年。
四、敬帝肖方智 绍泰 3年。
陈:557--589,共33年,五个皇帝。
一、武帝陈霸先 永定 3年。
二、文帝陈 倩 天加 7年。
三、废帝陈伯宗 光大 2年。
四、宣帝陈 顼 太建 l4年。
五、后主陈叔宝 至德 7年。
北朝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
北魏:386--534,共l49年,ll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盛乐(今内蒙和林格尔。)
l、道武帝珪 23年 2、明元帝嗣 15年 3、太武帝寿 28年 4、文成帝睿 14年
5、献文帝弘 6年 6、孝文帝宏 29年 7、宣武帝恪 l6年 8、孝明帝诩 12年
9、孝庄帝子攸 3年 1O、节闵帝恭 1年 l1、安定王朝 l年。
东魏:534--550,共l7年,只有一个皇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
西魏:535--557,共23年,四个皇帝,建都:长安。
l、孝武帝修 2年 2、文帝宝炬 17年 3、废帝钦 2年 4、恭帝廓 3年。
北齐:55O--577,共28年,五i个皇帝。高姓,建邱。
1、文宣帝洋 lO年 2、孝昭帝演 l年 3、武成帝湛 4年 4、后主纬 11年
5、幼主恒 1年。
北周:557--58l,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
1、孝愍帝觉 l年 2、明帝毓 4年 3、武帝邕 l8年 4、宣帝赟 l年
5、静帝阐 2年。
隋朝:58l--6l8 杨姓 建都:长安(西安)
一、文帝杨坚 开皇 24年。(文帝有二个年号:开皇58l--60O、仁寿60l--6O4)
二、炀帝杨广 大业 12年。
三、恭帝杨侑 义宁 l年。
隋朝只有三帝,共37年。
唐朝 618--9O7 李姓建都:长安
一、高祖 渊 武德 9年。
二、太宗世民 贞观 23年。
三、高宗 治 永徽 34年。
四、中宗 显 嗣圣 1年。
五、武则天 垂拱 21年。
六、中宗(复辟) 神龙 5年。
七、睿宗 旦 景云 3年。
八、玄宗隆基 先天 43年。
九、肃宗 亭 至德 7年。
十、代宗 豫 宝应 17年。
十一、德宗 适 建中 26年。
十二、顺宗 诵 永贞 l年。
十三、宪宗 纯 元和 l5年。
十四、穆宗 恒 长庆 4年。
十五、敬宗 湛 宝历 2年。
十六、文宗 昂 太和 14年。
十七、武宗 炎 会昌 6年。
十八、宣宗 忱 大中 13年。
十九、懿宗 漼 咸通 l4年。
二十、僖宗 儇 乾符 l5年。
二十一、昭宗 晔 龙纪 16年。
二十二、哀帝 祝 天佑 3年。
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O年。
五代十国 9O7--96O
五代:
后梁:9O7--923,共16年。 朱姓 建希:汴梁
一、太祖全忠 开平 6年。
二、末帝友贞 乾化 11年。
后唐:923--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
一、荘宗存勗 同光 4年。
二、明宗嗣源 天成 8年。
三、愍帝从厚 应顺 l年。
四、废帝从珂 清泰 2年。
后晋 936--946 共1l年 石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敬塘 天福 7年。
二、出帝重贵 开运 4年。
后汉 947--95O 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
一、高祖知远 天福 2年。
二、隐帝承佑 乾佑 2年。
后周 951--960 共lO年 郭姓、柴姓 建都:汴梁
一、太祖 威 广顺 3年。
二、世宗 荣 显德 6年。
三、恭德宗训 l年。
十国:
前蜀:9O7--925 建都:成都
一、王 建 12年。
二、王 衍 8年。
吴: 892--937 建都:杨卅
一、杨行密 15年。
二、杨 渥 3年。
三、杨隆演 lO年。
四、杨 溥 l7年。
楚: 896--95l 建都:长沙
一、马 殷 35年。
二、马希声 2年。
三、马希范 l5年。
四、马希广 3年。
五、马希萼 2年。
六、马希崇 l年。
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南唐: 937--975 建都:金陵
一、李 升 7年。
二、李 璟 l9年。
三、李 煜 l6年。
荆南:9O7--96建都:荆州
一、高季兴 22年。
二、高从海 20年。
三、高保融 l2年。
四、高保勗 l年。
五、高继冲 l年。
南汉:9O5--97l 建都:广州
一、刘 隐 12年。
二、刘  32年。
三、刘 玢 1年。
四、刘 晟 l6年。
五、刘 鋹 l3年。
吴越:893--978 建都:钱塘
一、钱 鏐 41年。
二、钱元瓘 lO年。
三、钱 佐 6年。
四、钱 倧 l年。
五、钱 俶 40年。
北汉:951--979 建都:太原
一、刘 崇 4年。
二、刘 钧 l4年。
三、刘继恩 l年。
四、刘继元 1l年。
后蜀:933--965 建都:成都
一、孟知祥 l年。
二、盈 昶 3O年。
宋朝(分北宋与南宋)
北宋 960--1127,共l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
一、太祖匡胤,建隆。在位16年。
二、太宗光义,太平兴国,在位22年。
三、真宗 桓,咸平,在位25年。
四、仁宗祯,天圣,在位41年。
五、英宗 曙,治平,在位 4年。
六、神宗 顼,熙宁,在位18年。
七、哲宗 煦,元佑,在位15年。
八、徵宗佶,建中靖国,在位25年。
九、钦宗桓,靖康,在位2年。
南宋:1127--l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
一、高宗构,建炎,在位36年。
二、孝宗昚,隆兴,在位27年。
三、光宗敦,绍熙,在位 5年。
四、宁宗扩,庆元,在位3O年。
五、理宗盷,宝庆,在位4O年。
六、度宗禥,咸淳,在位10年。
七、恭帝显,德佑,在位 2年。
八、瑞宗昰,景炎,在位 3年。
九、帝 昺,祥兴,在位 3年。
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 海山,至大,在位 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 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 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 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 1年。
八、明宗和世瑓,天历,在位 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 5年。
十、宁宗懿璘质班,至顺,在位 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明朝:1368--l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
一、太祖元璋,洪武,在位3l年。
二、惠帝允炆,建文,在位 4年。
三、成祖 棣,永乐,在位22年。
四、仁宗高炽,洪熙,在位 1年。
五、宣宗瞻基,宣德,在位l0年。
六、英宗祁镇,正统,在位14年。
七、景帝祁钰,景泰,在位 7年。
英宗祁镇,天顺,在位 8年。(复辟)
八、宪宗见深,成化,在位23年。
九、孝宗佑樘,弘治,在位18年。
十、武宗厚照,正德,在位l6年。
十一、世宗厚熜,嘉清,在位l6年。
十二、穆宗载垕,隆庆,在位 6年。
十三、神宗翊钧,万历,在位47年。
十四、光宗常洛,泰昌,在位 l年。
十五、熹宗由校,天启,在位 7年。
十六、思宗由检,崇祯,在位17年。

李自成
大西
张献忠,年号大顺
南明
福王 朱由崧,年号弘光 Z}(n
唐王 朱聿键,年号隆武 g
桂王 朱由榔,年号永历
清朝:l644--l9ll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
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
一、世祖福临,为顺治,在位l8年。
二、圣祖玄烨,为康熙,在位61年。
三、世宗胤禛,为雍正,在位13年。
四、高宗弘历,为乾隆,在位6O年。
五、仁宗颙琰,为嘉庆,在位25年。
六、宣宗旻宁,为道光,在位30年。
七、文宗奕詝,为咸丰,在位1l年。
八、穆宗载淳,为同治,在位l3年。
九、德宗载湉,为光绪,在位34年。
十、溥 仪,为宣统,在位 3年。
中华民国
中华帝国
中华帝国皇帝 袁世凯,年号洪宪~~

【唐宋元明清】的皇帝老爷们!

唐(618——907)
690年武后称帝,改国号为周,705年中宗复国号为唐。
高祖武帝(李渊) 武德(9) 戊寅(五) 618
太宗文帝(~世民) 贞观(23) 丁亥 627
高宗弘帝(~治) 永徽(6) 庚戌 650
显庆(6) 丙辰 656
龙朔(3) 辛酉(三)* 661
麟德(2) 甲子 664
乾封(3) 丙寅 666
总章(3) 戊辰(三) 668
咸亨(5) 庚午(三) 670
上元(3) 甲戌(八) 674
仪凤(4) 丙子(十—) 676
调露(2) 己卯(六) 679
永隆(2) 庚辰(八) 680
开耀(2) 辛巳(九) 681
永淳(2) 壬午(二) 682
弘道(1) 癸未(十二) 683
中宗昭帝(~显) 嗣圣(1) 甲申 684
睿宗兴帝(~旦) 文明(1) 甲申(二) 684
光宅(1) 甲申(九) 684
垂拱(4) 乙酉 685
永昌(1) 己丑 689
载初(1)** 庚寅 690
圣神皇帝(武曌) 天授(3) 庚寅(九) 690
如意(1) 壬辰(四) 692
长寿(3) 壬辰(九) 692
延载(1) 甲午(五) 694
证圣(1) 乙未 695
天册万岁(2) 乙未(九) 695
万岁登封(1) 丙申(腊) 696
万岁通天(2) 丙申(三) 696
神功(1) 丁酉(九) 697
圣历(3) 戊戌 698
久视(1) 庚子(五) 700
大足(1) 辛丑 701
长安(4) 辛丑(十) 701
神龙(1) 乙巳 705
中宗昭帝(李显,又名哲) 神龙(3) 乙巳(二) 705
景龙(4) 丁未(九) 707
殇帝(~重茂) 唐隆(1) 庚戌(六) 710
谯王(~重福) 中元克复(1) 庚戌(七) 710
睿宗兴帝(~旦) 景云(2) 庚戌(七) 710
太极(1) 壬子 712
延和(1) 壬子(五) 712
玄宗明帝(~隆基) 先天(2) 壬子(八) 712
开元(29) 癸丑(十二) 713
天宝(15) 壬午 742
肃宗宣帝(~亨) 至德(3) 丙申(七) 756
乾元(3) 戊戌(二) 758
上元(2) 庚子(闰四) 760
——(1)*** 辛丑(九) 761
代宗孝武帝(~豫) 宝应(2) 壬寅(四) 762
广德(2) 癸卯(七) 763
永泰(2) 乙巳 765
大历(14) 丙午(十一) 766
德宗孝文帝(~适) 建中(4) 庚申 780
兴元(1) 甲子 784
贞元(21) 乙丑 785
顺宗安帝(~诵) 永贞(1) 乙酉(八) 805
宪宗神帝(~纯) 元和(15) 丙戌 806
穆宗惠帝(~恒) 永新(1) 庚子(闰一) 820
长庆(4) 辛丑 821
敬宗愍帝(~湛) 宝历(2) 乙巳 825
绛王(~悟) 宝历(1) 丙午(十二) 826
文宗献帝(~昂) 宝历(1) 丙午(十二) 826
大(太)和(9) 丁未(二) 827
开成(5) 丙辰 836
武宗肃帝(~炎) 会昌(6) 辛酉 841
宣宗献文帝(~忱) 大中(13) 丁卯 847
懿宗恭惠帝(~漼) 大中(2) 己卯(八) 859
咸通(13) 庚辰(十一) 860
僖宗定帝(~儇) 咸通(2) 癸巳(七) 873
乾符(6) 甲午(十一) 874
广明(2) 庚子 880
中和(5) 辛丑(七) 881
光启(4) 乙巳(三) 885
文德(1) 戊申(二) 888
昭宗景文帝(~晔) 龙纪(1) 己酉 889
大顺(2) 庚戌 890
景福(2) 壬子 892
乾宁(5) 甲寅 894
光化(4) 戊午(八) 898
天复(4) 辛酉(四) 9O1
天佑(1) 甲子(闰四) 904
景宗哀帝(~柷) 天佑(3)*甲子(八) 904
宋(960—1279)
北宋(960—1127)
太祖武德帝(赵匡胤) 建隆(4) 庚申 960
乾德(6) 癸亥(十一) 963
开宝(9) 戊辰(十一) 968
太宗文武帝(~炅,又名匡义、光义) 太平兴国(9) 丙子(十二) 976
雍熙(4) 甲申(十一) 984
端拱(2) 戊子 988
淳化(5) 庚寅 990
至道(3) 乙未 995
真宗元帝(~恒) 咸平(6) 戊戌 998
景德(4) 甲辰 1004
大中祥符(9) 戊申 1008
天禧(5) 丁巳 1017
乾兴(1) 壬戊 1022
仁宗明帝(~祯) 天圣(10) 癸亥 1023
明道(2) 壬申(十一) 1032
景佑(5) 甲戌 1034
宝元(3) 戊寅(十一) 1038
康定(2) 庚辰(二) 1040
庆历(8) 辛巳(十一) 1041
皇佑(6) 己丑 1049
至和(3) 甲午(三) 1054
嘉佑(8) 丙申(九) 1056
英宗宣帝(~曙) 治平(4) 甲辰 1064
神宗圣帝(~顼) 熙宁(10) 戊申 1068
元丰(8) 戊午 1078
哲宗昭帝(~煦) 元佑(9) 丙寅 1086
绍圣(5) 甲戌(四) 1094
元符(3) 戊寅(六) 1098
徽宗显帝(~佶) 建中靖国(1) 辛巳 1101
崇宁(5) 壬午 1102
大观(4) 丁亥 1107
政和(8) 辛卯 1111
重和(2) 戊戌(十一) 1118
宣和(7) 己亥(二) 1119
钦宗仁帝(~桓) 靖康(2) 丙午 1126
南宋(1127—1279)
高宗宪帝(赵构) 建炎(4)* 丁未(五) 1127
绍兴(32) 辛亥 1131
孝宗成帝(~昚) 隆兴(2) 癸未 1183
乾道(9) 乙酉 1165
淳熙(16) 甲午 1174
光宗慈帝(~敦) 绍熙(5) 庚戌 1190
宁宗恭帝(~扩) 庆元(6) 乙卯 1195
嘉泰(4) 辛酉 1201
开禧(3) 乙丑 1205
嘉定(17) 戊辰 1208
理宗安帝(~昀) 宝庆(3) 乙酉 1225
绍定(6) 戊子 1228
端平(3) 甲午 1234
嘉熙(4) 丁酉 1237
淳佑(12) 辛丑 1241
宝佑(6) 癸丑 1253
开庆(1) 己未 1259
景定(5) 庚申 1260
度宗景帝(~禥) 咸淳(10) 乙丑 1265
恭宗懿帝(~显) 德佑(2) 乙亥 1275
端宗愍帝(~昰) 景炎(3) 丙子(五) 1276
末帝(~昺) 祥兴(2) 戊寅(五) 1278
元[孛儿只斤氏](1206—1368)
元建国于1206年,初称蒙古,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成吉思汗) (22) 丙寅 1206
睿宗(~拖雷) (1) 戊子 1228
太宗(~窝阔台) (13) 己丑 1229
昭慈皇后(乃马真脱列哥那)[称制] (5) 壬寅 1242
定宗(~贵由) (3) 丙午(七) 1246
钦淑皇后(海迷失斡兀立)[称制] (3) 己酉(三) 1249
宪宗(~蒙哥) (9) 辛亥(六) 1251
世祖(~忽必烈) 中统(5) 庚申(五) 1260
至元(31) 甲子(八) 1264
成宗(~铁穆耳) 元贞(3) 乙未 1295
大德(11) 丁酉(二) 1297
武宗(~海山) 至大(4) 戊申 1308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皇庆(2) 壬子 1312
延佑(7) 甲寅 1314
英宗(~硕德八剌) 至治(3) 辛酉 1321
晋宗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泰定(5) 甲子 1324
致和(1) 戊辰(二) 1328
兴宗天顺帝(~阿速吉八) 天顺(1) 戊辰(九) 1328
文宗(~图帖睦尔) 天历(1) 戊辰(九) 1328
明宗(~和世瑓)* 天历(1) 己巳 1329
文宗(~图帖睦尔) 天历(1) 己巳(八) 1329
至顺(2) 庚午(五) 1330
宁宗(~懿璘质班) 至顺(1) 壬申(十) 1332
惠宗顺帝(~妥懽帖睦尔) 至顺(1) 癸酉(六) 1333
元统(3) 癸酉(十) 1333
(后)至元(6) 乙亥(十一) 1335
至正(28) 辛巳 1341
明(1368——1644)
明朝于1367年建立政权,初称西吴,1368年始定国号为明。
太祖高帝(朱元璋又名兴宗、重八) ----(1) 丁未 1367
洪武(31) 戊申 1368
惠宗让帝(~允炆) 建文(4)* 己卯 1399
成祖文帝(~棣) 永乐(22) 癸未 1403
仁宗昭帝(~高炽) 洪熙(1) 乙巳 1425
宣宗章帝(~瞻基) 宣德(10) 丙午 1426
英宗睿帝(~祁镇) 正统(14) 丙辰 1436
代宗景帝(~祁钰) 景泰(8) 庚午 1450
英宗睿帝(~祁镇) 天顺(8) 丁丑 1457
宪宗纯帝(~见深) 成化(23) 乙酉 1465
孝宗敬帝(~佑樘) 弘治(18) 戊申 1488
武宗毅帝(~厚照) 正德(16) 丙寅 1506
世宗肃帝(~厚熜) 嘉靖(45) 壬午 1522
穆宗庄帝(~载垕) 隆庆(6) 丁卯 1567
神宗显帝(~翊钧) 万历(48) 癸酉 1573
光宗贞帝(~常洛) 泰昌(1) 庚申(八) 1620
熹宗悊帝(~由校) 天启(7) 辛酉 1621
思宗烈帝(~由检) 崇祯(17) 戊辰 1628
*建文四年,成祖废除建文年号,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清[爱新觉罗氏](1616——1912)
后金建国于1616年,1621年改称大金,1636年始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
太祖高帝(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天命(11) 丙辰 1616
太宗文帝(~皇太极) 天聪(10) 丁卯 1627
崇德(8) 丙子(四) 1636
世祖章帝(~福临) 顺治(18) 甲申 1644
圣祖仁帝(~玄烨) 康熙(61) 壬寅 1662
世宗宪帝(~胤禛) 雍正(13) 癸卯 1723
高宗纯帝(~弘历) 乾隆(60) 丙辰 1736
仁宗睿帝(~颙琰) 嘉庆(25) 丙辰 1796
宣宗成帝(~旻宁) 道光(30) 辛巳 1821
文宗显帝(~奕詝) 咸丰(11) 辛亥 1851
穆宗毅帝(~载淳) 祺祥(1) 辛酉 1861
同治(13) 壬戌 1862
德宗景帝(~载湉) 光绪(34) 乙亥 1875
恭宗愍帝(~溥仪) 宣统(3)* 己酉 1909
.cn/tang.htm

包拯跟随的大宋皇帝是谁

赵祯
《宋史 包拯传》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寻拜监察御史里行,改监察御史。时张尧佐除节度、宣徽两使,右司谏张择行、唐介与拯共论之,语甚切。又尝建言曰:“国家岁赂契丹,非御戎之策。宜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又请重门下封驳之制,及废锢赃吏,选守宰,行考试补荫弟子之法。当时诸道转运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细故,务苛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请罢按察使。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历三司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使,改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徙陕西,又徙河北,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秦陇斜谷务造船材木,率课取于民;又七州出赋河桥竹索,恒数十万,拯皆奏罢之。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除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尝建议无事时徙兵内地,不报。至是,请:“罢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兖、郓、齐、濮、曹、济诸郡,设有警,无后期之忧。借曰戍兵不可遽减,请训练义勇,少给糇粮,每岁之费,不当屯兵一月之用,一州之赋,则所给者多矣。”不报。徙知瀛州,诸州以公钱贸易,积岁所负十余万,悉奏除之。以丧子乞便郡,知扬州,徙庐州,迁刑部郎中。坐失保任,左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罢,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迁给事中,为三司使。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繶死后,取媵子归,名曰綖。有奏议十五卷。

北宋的第二位皇帝是谁?

北宋:

1、第1位:赵匡胤,庙号—宋太祖,年号—建隆等(总共3个),在位时间960年—976年(总共16年)。

2、第2位:赵光义,庙号—宋太宗,年号—太平兴国等(总共5个),在位时间976年—997年(总共21年)。

3、第3位:赵恒,庙号—宋真宗,年号—咸平等(总共5个),在位时间997年—1022年(总共25年)。

4、第4位:赵祯,庙号—宋仁宗,年号—天圣等(总共9个),在位时间1022年—1063年(总共41年)。

5、第5位:赵曙,庙号—宋英宗,年号—治平,在位时间1063年—1067年(总共4年)。

6、第6位:赵顼,庙号—宋神宗,年号—熙宁等(总共2个),在位时间1067年—1085年(总共18年)。

7、第7位:赵煦,庙号—宋哲宗,年号—元祐等(总共3个),在位时间1085年—1100年(总共15年)。

8、第8位:赵佶,庙号—宋徽宗,年号—建中靖国等(总共6个),在位时间1100年—1125年(总共25年)。

9、第9位:赵桓,庙号—宋钦宗,年号—靖康,在位时间1125年—1127年(总共2年)。

南宋:

10、第10位:赵构,庙号—宋高宗,年号—建炎等(总共2个),在位时间1127年—1162年(总共35年)。

11、第11位:赵昚,庙号—宋孝宗,年号—隆兴(总共3个),在位时间1162年—1189年(总共27年)。

12、第12位:赵惇,庙号—宋光宗,年号—绍熙,在位时间1189年—1194年(总共5年)。

13、第13位:赵扩,庙号—宋宁宗,年号—庆元(总共4个),在位时间1194年—1224年(总共30年)。

14、第14位:赵昀,庙号—宋理宗,年号—宝庆(总共8个),在位时间1224年—1264年(总共40年)。

15、第15位:赵禥,庙号—宋度宗,年号—咸淳,在位时间1264年—1274年(总共10年)。

16、第16位:赵,庙号—宋恭宗,年号—德祐,在位时间1274年—1276年(总共2年)。

17、第17位:赵昰,庙号—宋端宗,年号—景炎,在位时间1276年—1278年(总共2年)。

18、第18位:赵昺,宋少帝,年号—祥兴,在位时间1278年—1279年(总共1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21203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