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制有举人和秀才吗
唐朝科举制有举人和秀才吗
因为参加科举的举子都叫举人,秀才则是科举考试的一个科目,和进士、明经一样。
在唐朝秀才科的声望是高于进士科,又因为秀才科所定的标准高,录取的人数少,人们都畏而不敢求试,所以在唐代科举史上,秀才科的施行时间并不长,科举取士主要还是通过进士科与明经科。但是在开元、天宝以后,凡称作秀才的,一般都是进士科,或泛指读书人。
傅璇琮先生《唐代科举与文学》中有介绍。唐代科举应试者有两个来源,由学馆就是官学荐送的称作生徒,由州县荐送的叫乡贡。跟后来明清两代的科举也有相同点,就是举子都要经过选拔才能参加礼部的考试,不论在中央的馆学还是地方州县怀牒自列的俊秀之士。唐代的科举考试自由多了,没有后代的那么严格,所以秀才与举人大都是泛指,不是经过一级级考试才能获得的称号。
古代秀才和举人的差别有多大?
秀才和举人都是古代科举制度下的一种功名。秀才是通过省一级的院试后取得的一种身份出身,举人是已经取得秀才身份的人通过省一级的乡试后取得的一种身份出身,所以举人比秀才要高一个等级,它们最大的区别是考取举人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并且可以进一步去参加全国的会试,通过会试后就成了进士,如果三期会试都没有通过,举人可以去吏部报道,如果有官职空缺,就可以去上任(但一般也就是八九品的教谕、县丞之类的小官)。而秀才一般是没有做官的资格(除了国子监的监生)。
秀才,举人,进士,状元有何区别和关系?
首先纠正一个错误,秀才、举人、进士、状元不是职称,而是一个人的身份和头衔。就像大学生、工人、农民、职员、工程师等一样,都是一个人社会身份的标签。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下,身份由低到高的顺序为:秀才、举人、贡士、进士,而进士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
秀才等身份是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明清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然后是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再高一级的是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如果能考过这一关,就有资格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也就是殿试。殿试又叫廷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凡能通过殿试的,最起码也能捞个进士。如果哪位有幸考中了第一名状元,不仅能得到高官厚禄,还可以名扬天下。不过,他们的名利地位都是从八股文里抠出来的,至于有没有真才实学,可就不一定了。
乡试的第一名被称为解元,会试的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殿试的第一名被称为状元。解元、会元、状元都带有“元”字,即第一,居首位的意思。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科举积极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
科举的弊端: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高考中体现。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这些都是科举残留的痕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200575.html
上一篇: vs在中文里是什么意思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