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中反射的概念

生活资讯 2023-04-21 22:38:41   点击量 : 4307  

作者 : 生活资讯通

生理学中反射的概念

生理学中反射的概念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高等动物和人的反射有两种: 一种是在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并遗传下来,因而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称非条件反射。它是由于直接刺激感受器而引起的,通过大脑皮质下各中枢完成的反射。另一种是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它是由信号刺激引起,在大脑皮质的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是脑的一项高级调节功能,它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名词解释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1870-1932)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反射的人。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通过一个学习过程,就是把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同时给予,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从而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叫做条件反射。

反射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反射弧的组成

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如下进行的: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若受损机体,机体既无感觉又无效应);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若受损机体,机体既无感觉又无效应);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若受损机体,机体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根据神经中枢传来的兴奋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规律性活动(若受损机体只有感觉没有效应);兴奋又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若受损机体,机体只有感觉没有效应)。如果中枢发生抑制,则中枢原有的传出冲动减弱或停止。在实验条件下,人工刺激直接作用于传入神经也可引起反射活动,但在自然条件下,反射活动一般都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reflex arc)来完成,如果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即不能发生。 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是的指在出生后无需训练就具有的反射。按生物学意义的不同,它可分为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这类反射能使机体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与种系生存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指在出生后通过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它可以建立,也能消退,数量可以不断增加。条件反射的建立扩大了机体的反应范围,当生活环境改变时条件反射也跟着改变。因此,条件反射较非条件反射有更大的灵活性,更适应复杂变化的生存环境。 具有从神经末梢向中枢传导冲动的神经称为传入神经。相当于所有的感觉神经。实际上把传入神经称为传入(神经)纤维(afferent fiber)或传入神经元则更为确切。从任何一个感觉部位出发向中枢传导冲动的全部途径称为传入神经径路(afferentpathway)。自主神经大部分属于传出神经,但大动脉神经、颈动脉窦神经、迷走神经的肺部分枝等若干神经是传入神经。
同时,传入神经由感觉神经纤维组成,其直接接触到灰质的后角。
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最大区别是传入神经有一个“α”形的神经节。 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effector)。这种从中枢神经向周围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终止于骨骼肌或内脏的平滑肌或腺体,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按神经末梢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和内脏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到骨骼肌纤维并和肌纤维紧密相贴组成运动终板。
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分布在内脏的平滑肌和腺上皮细胞等处。神经纤维较细,无髓鞘,末梢分支呈丛状;末端膨大成小结或扣环,包绕肌纤维或穿行于腺细胞之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18490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