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论一般形式有哪些(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简洁点的)
社会舆论一般形式有哪些
1、包括自上而下的舆论和自下而上的舆论两种,前者是政府部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大力宣传而形成,,后者是非官方、无组织、自下而上地自发形成;
2、社会舆论,简称舆论,实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众人对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或者说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从中反映了公众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价值取向、需要和期望;
3、社会舆论按其性质来说是群体的判断,即群体用赞同或指责、忠告、批评等方式,来表达该群体对舆论对象的评价与态度。
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简洁点的
所谓舆论,即多数人的共同意见。所谓监督,中国《辞海》中的解释是“监察督促”,也就是说,监督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监察,二是督促,监察的目的是发现问题,督促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新闻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来揭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促使其解决的一种舆论监督,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
监督舆论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当分散的、个别的议论引起人们普遍关注, 经过传播而形成社会舆论时,便代表着众多人的看法和意志,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发展成果和政治生活状态的政治文明,其核心是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充分发扬民主,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扩大包括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公民的民主监督,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手段,也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可以说,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新闻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权利的有效形式,其主要监督方式有报道、评论、讨论、批评、发内参等,但其核心是公开报道和新闻批评。因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即可以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使人们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及社会生活有充分的了解;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对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及有关人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在信息日益丰富的情况下,舆论批评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人们对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辩、辩驳乃至争论,即众多个体意见的充分互动,最终达到某种为一般人普遍赞同、且能在心理上产生共鸣的一致性意见,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②整个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作为社会上有多种监督,如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等中不可或缺、极具有战斗力的一种监督形式——新闻舆论监督以其特有的公开曝光的形式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与其他的几种监督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很强的公众震慑力。然而,据统计,近几年来,中国因舆论监督引发的新闻官司已经超过1000起,新闻界的败诉率在30%,屡屡败诉,即使有的胜诉,也使自身精疲力竭。这种现象,说明新闻舆论承担着重大的法律责任,却没有得到切实的法律保障,也显出有些人在舆论监督的法律责任理解上存在着偏差。
社会心理学知识舆论
舆论(Public Opinion)又叫公众意见、群众言论或民意。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是众人对某种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或者说是信息沟通之后的一种共鸣。
一、舆论的性质和特征
“舆论”一词在我国古已有之。“舆”的本义是车厢或轿子,赶车抬轿的下层人被称之为“舆人”。“论”是议论、意见。舆论即百姓、平民之论,也就是公众的意见。舆论源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文公听舆人之论。《晋书·王沈传》亦有“自古贤圣,乐闻诽谤之喜,与舆人之论”的记载。《梁书·武帝纪云》中关于“行能藏否,或素定怀抱,或得之舆论”的“舆论”一词,是最早使用于典籍的记载。
由于舆论属于社会心理及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涉及的面很广,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舆论的性质提出了多种定义。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在其所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舆论一词常指全体或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或情操”;“舆论仅是个人意见的集合”;舆论乃是“社会上普遍的见解”。
政治学家J.普莱士指出:“舆论一词是指有关影响于社会事项的意见的集合。这是一切不同见解、信仰、想象、成见与渴望等的综合体。这是将混杂、松懈、无定形而日日变动的错综复杂的现象,经过了综合与澄清的过程,最后产生出某种见解”;“这类见解为多数民众所支持而产生力量”;“这种被赞成或反对的某项主张,因此成为领导的力量”。
社会学家R.E.派克等人指出:“舆论不是公众全体或大多数人的意见,也不是特殊个人的意见,而是代表公众全体一般倾向的综合意见”;“舆论必须包括公开讨论。任何事情一旦到达公开讨论时期,就有舆论表现”。
我国社会学家孙本文根据了上述学者在舆论定义上的共同点:(1)舆论若是社会上许多人共同的意见,则成为可以制约个人行为的社会力量。(2)舆论是共同的意见,它由不同意见最后演变成一致的看法,成为各种意见的综合体。(3)舆论因具体情境不同,或成为一种合理的判断,或纯粹成为感情冲动的表现。(4)舆论属于全体的意见,多数人的意见或少数人的意见,主要根据这种意见本身的力量。一般舆论的形成,最初往往来自少数人的意见,经互相讨论,然后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乃至成为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意见。
一般地说,舆论具有下述特征:
1、舆论是社会上一般人所赞同,并从心理上产生共鸣的意见。
2、舆论必然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讨论、辩论形成的,因而含有为人们所采纳、赞同和支持的合理性成分。
3、舆论一般不是政府的意见。政府的意见通常以公告、宣言、政策等形式出现。舆论是广大民众的呼声。在较小的团体中,也会有舆论的存在。在社会中,对个体行为或是集体行为影响的莫过于民众之口并形成一种统一的社会意见的社会舆论。
4、舆论是一种发生效力的意见。舆论与意见的区别在于能否对人的行为发生社会影响。某种意见能推动或阻碍社会上的某种行为,这种意见就是舆论。
5、舆论具有一定的影响目标。舆论所涉及的对象总是有关社会的安宁与幸福,总是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某种与社会大多数成员息息相关的现象或事情,这些现象或事情通常有悖于社会的现行规范,不利于社会的安宁与幸福,从而引起种种议论和关注,直至形成舆论。
6、舆论一经形成,就成为一种世代相传的固定化的心理制约力量,即风俗。风任人唯贤 指社会全体成员在公共舆论指导下,比较一致的行为趋向。这种趋向由于历史的延续和经某些人的舆论倡导,因而被公认作为行为标准的结果。
7、舆论具有多元化的性质。舆论总是代表着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由于社会群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阶级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年龄层次的差异等,人们对于社会上发生的某种现象或事情会形成不同的舆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舆论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是相对的,并非绝对的。
二、舆论的形成与转变
形成舆论的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问题的发生。舆论总是起因于社会上所发生的特殊事件或超越社会规范的特殊行为,它们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使之成为一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其次,引起社会议论。越是为人们所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就越是会出现众说纷纭的现象,议论的结果会出现种种情绪表现。最后,意见的归纳与综合。在各种各样的议论中,凡是能符合和表达人们心愿的意见,会逐渐成为一种主流,为政策制订者或决策者所采纳,并加以宣传、扩散,使之家喻户晓,最终成为社会舆论。
有时,因种种特殊情况,已经形成的社会舆论人发生转变。引起舆论转变的主要因素有:(1)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或是社会事件发展证明了原来的社会舆论已经不适应了,于是就出现了社会舆论的转变。(2)决策机构或是领袖人物意向的转变,尤其是享有较高声望和具有一定号召力的领袖人物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可以使已经形成的社会舆论随着其意向的转变而转变。(3)重大的集体行为或是社会运动,可以导致或操纵社会舆论的转变。
三、舆论的作用
舆论一经形成,对社会生活和个人言行都具有很大的影响。舆论的影响或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1、积极的作用表现为:(1)控制作用。积极的社会舆论对个人、社会团休乃至政府,均能发生一定的制约与监督作用。舆论作为公众的意见,一经形成往往就成为人们关于某一事件或问题的言论和行为具有一种无形的控制力和约束力,阻止与舆论不一致的个人言行的发生。(2)指导作用。舆论是公众的意见,对个人具有一种心理上的压力作用,因而能够指导个人的言论和行为,使个人言行与舆论所代表的公众意见保持一致。舆论对于民主国家和政党的政治活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通过舆论指导者的宣传,就更具有说服力。(3)协调作用。舆论是经集体酝酿后超越于一般利害关系形成的一种比较公正的力量。积极的舆论有助于人们增强团结,纠正不正当意见。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个体,可以与他人交流信息,表达思想、感情、丰富精神生活,满足交往的动机,在交往的过程中表达个人的意见,发挥个人的作用,使人体验到个人的力量和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增强生活的信心、乐趣,并且产生归属感和力量感。
2、消极的作用表现为:(1)由于少数人在认识上的错误,一经形成舆论后,便会造成大多数人的错误,这样就必定要影响到组织的效率和目标的实现。(2)由于多数人的意见具有很大的力量,因此有些人就会利用舆论的力量,作为压制娄数坚持正确意见者的手段。(3)不健康的社会舆论具有消极的控制、指导和协调作用,它可以使个人的行为失检、群体中的邪气上升、不良的社会风气滋生,甚至成为一种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祸国殃民的巨大破坏力量。可见,对社会舆论的消极作用,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168025.html
上一篇: 罗马实行公民法的时间
下一篇: 宋人有曹商者出自本文的成语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