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主要内容
儒家伦理主要内容
1、孔子思想主张:
①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③他的“仁”和“为政以德思想包含了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整理六经。
2、孟子思想主张:
① 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② 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
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思想主张是什么
1、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孟子,主要思想主张: 把“仁”思想发展成为“仁政”,主张“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提出“民贵君轻”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提出“性善论”伦理观。
3、荀子,主要思想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民本思想;③提出“性恶论”伦理观;主张进行法治。
儒家的主要理论主张?
总的来说,儒家思想是一种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中国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经》当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这种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带有普遍性的。只因为后天生活习惯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背离“善”的现象。这一点,儒家并没有错。人性中本来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中国儒家文化治理国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学说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强调仁义道德是争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门。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一思想被无数次地证明其正确性。凡是能够遵循这一法则的,就可以成功。凡是违背这一法则的,必然失败。而且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来治国,对任何层次的领导者都会有用。即使在现代社会也完全适用。将来也会适用。这是人类历史几千年经验智慧积累下来的一个结晶。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论永远也不会过时。
儒家的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礼”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执政者就应该让民众知道自制,回到那种彬彬有礼的社会状态中去。就是所谓的“克己复礼”。这个礼包括了礼节,礼数,礼貌,和规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克制欲望,遵守礼节,消除暴力,以达到一种平和的社会环境。正是儒家的这一“礼教”思想,使得中国成了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礼的思想并没有错。只是需要改变其中过于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因此为社会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礼节,具体表现为“三纲五常”。李先生讲的尊老观就包括在这纲常伦理中。三纲五常一直是反儒学的人批评的一个靶子。从现代社会的角度看,这些社会规范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现代价值观的地方。但是,这些纲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应用到社会规范中的一些表现形式而已。人们可以说,这些表现形式过于刻板,不够变通;或者说某些形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须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区别。一种思想可以影响到许许多多的方面,也会有无数的表现形式。某个方面不适用,或某个形式不合理,并不代表这种思想在其他场合和其他形式都不适用都不合理。
儒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儒家政治思想的特点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二年,卒于前四七九年.其先人为宋人,后来避难于鲁.其父叔梁纪曾做过鲁国陬邑大夫.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世中落,家境贫闲.大约二十岁左右,做过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和乘田,职务是管理牛羊,还做过儒、即富贵人家有婚丧等事,为人赞礼,司仪.可能从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五十岁以后作了官,是鲁国的中都宰,后为小司空(工程建筑)和司寇(司法行政).孔子后来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游说,试图在政治上谋求发展,施展自己韵政治抱负.但是,始终未能如愿.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书活动,先后有四十余年,培养了众多的贤能弟子,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他广收门徒,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所谓贤者,即深浮孔学,在事业上或学术上有成就的人.从而,培养了人才,组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术群体.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著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八个学派的具体内容,多数没流传下来,其中思孟学派和荀子一派却大显于后世.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孔子以后,儒学成为显学,战国时期许多学者出自孔门,如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等人.两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政治观点的主干.因而,对中华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主要特点表现为:
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儒家一贯主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欣赏古昔,效法先王.孔子就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甚至认为自己长时间梦不见周公,是一种衰老的表现,真的达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他整理六经,也是提倡古道,不过不是不作,而是古题有新解,按照他的认识赋于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后来,孟子则提倡法先王少言必称尧舜.荀子主张法后玉,不过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与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后儒也都继续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2、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孟荀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3、政治和伦理结合.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从董仲舒起把礼具体为三纲五常,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违反了它,就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4、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镇压与教化并用.孔子主张对民要道(引导)之以德,齐(整齐)之以礼.(《为政》)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管理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而且民心归服,是最高尚的政治.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应当是免刑、无讼和去掉残暴、免除虐杀.但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也不是绝对不要刑.其倾向是重德轻刑,刑只能是不得已而用之.孟子继续了这个传统,主张省刑罚,提倡以教化为主.他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尽心上》)、荀子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更张,他主张重法,提倡禁之以刑,但他的重法是和隆礼相联的,二者并重.同时他也把刑看作是惩戒未来、减少犯罪、进行教他的一种手段.他说:凡刑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正论》)荀子的德刑并重的主张显然有别于孔子,这表明荀子开始向刑治靠扰.后来的儒者,在如何运用法刑洽民上,也随社会历史各种的变化,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总的倾向还是强调以德为主.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从孔子起就不大探究无或自然的奥秘,《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他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可见孔于是很少讲关于夭命鬼神一类的问题.孟子讲天就比孔子多了,讲天人合一,但他是把天合于人,合于人性,合于人心,把天道德化了.最终归于地上的人间伦理,而不是化于神秘莫卜的天.荀子则明确提出天人相分,要制天命而用之.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提到仁有一百余处,涵义甚广,但其基本涵义有二:一是爱人.他的弟子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问答说:爱人.《说文》有个解释:仁,亲也,从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要友善相亲,相互帮助.从这里可以看出,仁的思想渊源,是来自原始的氏族公社,当时人们的关系靠血缘关系维系,在氏族内人们是相亲友爱的.所以仁是从父子兄弟的关系开始,是从亲中来的.后来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就是这个道理.孔子自己也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驮!(《学而》)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实现仁的根本.孔子的仁是否仅限于亲?不是的,孔子说的爱人适用于所有的人,但又不是对一切人一视同仁.爱有差等.按孟子的说法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是先爱自己的亲,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广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内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这是一种从人自然本性出发的仁爱差别.
如何去为仁?孔子提出要推己及人.他说:失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就是自己想站得住、行得通,也要使别人能做得到这一步.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把这两个方面合起来,叫着忠恕之道,也就是仁道.这是一种忍让和与人为善的精神.孔子把它提到一以贯之的吾道,即贯串一切的核心观念或孔学的根本宗旨.
2、关于礼仁的第二个涵义是克己复礼.在答复弟子颜渊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这里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自觉,人们通过克制自己,达到自觉守礼的境界,达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都合于礼,这也就是仁的境界.
礼也是一个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礼.不过,孔子则是从多方面进行论述的第一人.
什么是礼?礼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这是说,礼是治理和安定国家,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说礼是王之大经也(《左传》昭公十五年),是进行统治的根本法规,治国之纲.因此,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礼记·礼运》).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可见孔子这里说的礼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二是礼仪上的规定,就是有关朝廷的祭祀、出征、朝聘,以至婚丧嫁娶,侍人接物到生活细节,按不同等级、身分,都有不同的礼仪规定,这叫仪.这里的仪实际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
孔子认为:礼和仪又是统一的,礼是根本的,仪是从属的,仪是礼的节文或形式,或者说仪是用行动规范和礼节的形式来巩固和体现社会的秩序和制度.因此,礼的实现既靠强制的力量,又靠习俗力量,是内外结合,所以礼又和乐相连.孔子,克已复礼实际上是主张建立如周朝一样的礼仪社会,即秩序和制度社会.
孔子的克已复礼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在孔子时代大都是以刑治国的人治社会,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社会,孔子主张为国以礼(《先进》).即用礼来治国.就是主张建立一种礼制,也就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的社会.在《礼记·衷公问》中还记载孔子的一一段话,他说: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欤!、他认为治国首要的是礼,礼是治国之本.而孔子崇尚的礼又是周礼.他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制定的,十分丰富多采,我主张周朝的.(见《八佾》)因此池立志恢复周礼.由于孔子时代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秩序与制度,因此,孔子主张恢复他认为的秩序与制度社会,即周礼也是很自然的.
与复礼相联系的,他还提出了正名.他的弟子子路问他:假如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首先准备处理的大事是什么?他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子路》)简要明确,一定是正名.所谓正名,不是指纠正一般事物的名,而是指名分、职事、仪则这种关系到制度仪礼等具有政治内容的大事.当时由于社会动荡和变革,把原有的制度、秩序打乱了,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好多事情已经名实紊乱、名实不符了.譬如大夫诸侯情用天子才可议用的礼,臣弑君、子弑父等等.正就是把现实已经紊乱了的、按原有的规定把它匡正过来,使之名与实相符,一切按周礼行事.这表明了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主张恢复周朝的国家秩序,但却不能由此得出结论,孔子要复辟奴隶制.
孔子的主张是礼仁结合,纳仁于礼,用仁来充实礼.这是孔子的创新.关于礼仁关系,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句话的本意是,礼乐只能由仁人来实行,不仁的人是无法行礼乐的.显然,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是仁的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最高境界,礼是实现仁的途径.就仁和礼的本质来说,仁,归根到底,反映的是根源于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礼,主要是规范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制度.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注重仁和礼的结合,实质上是注重了人道与政治的结合,从而对周礼作了重大的修改.仁与礼并不矛盾,因为仁是内容,礼是形式,二者的结合,才是一种制度的完善.
孔子的政治思想还包括他的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他说:道(引导)之以政(政法),齐(整齐)之以刑(刑罚),民免(免罪)而无耻(廉耻),道之以德(道德),齐之以礼(礼教),有耻且格(人心归服).(《为政》)很明显,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152761.html
下一篇: 水煤气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