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父亲是谁
钱钟书的父亲是谁
钱基博,生于1887年,1957年11月30日逝世,字子泉,别号潜庐,中国江苏无锡人,古文学家、教育家。早年参加革命。
1913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1918年任无锡县立图书馆馆长。1920年后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现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与经学教员及教务长。1923年后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现苏州大学)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员。
钱钟书父亲简介
钱基博,生于1887年,1957年11月30日逝世,字子泉,别号潜庐,中国江苏无锡人,古文学家、教育家。早年参加革命。
1913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1918年任无锡县立图书馆馆长。1920年后任吴江丽则女子中学国文教员、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现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国文与经学教员及教务长。1923年后历任上海圣约翰大学国文教授、北京清华大学国文教授、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教授、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现苏州大学)校务主任、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等职。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南岳抗日干部训练班教员。1944年,倭寇犯湘,钱基博大义留守师范学院,王耀武苦劝无果,不得不强行将钱老转移。[1]
1946年抗战胜利后,任武汉华中大学(今华中师范大学)教授。1957年11月30日去世。近代整理出版《钱基博国学必读》
“钱钟书与杨绛”的故事
1932年,22岁的杨绛在清华园偶然碰见了钱钟书。若干年后,杨绛说,“他穿一件青布大褂,一双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大眼镜,一点也不翩翩。”(杨绛 《记钱钟书与<围城>》)
杨绛本来是东吴大学的学生,因东吴大停课,学生借读北平高校,杨绛才来得到清华。这般的阴差阳错,只能说他俩有姻缘在。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偶遇实在是偶的巧极,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和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都是无锡的名士,张謇曾把两人称为“江南才子”,江南才子们风流会友自然是往来不绝的,杨绛和钱钟书偶然一遇,再偶然一谈,方才知道,世交不说,原来早在十多年前,8岁的杨绛就曾经跟随父亲拜访过钱家,那时的钱钟书在庭院里跑闹打跳的时候未必注意过这么一个来造访本家的女孩子。可当下一想,却觉得真是冥冥中自有定数。后来杨荫杭曾打趣杨绛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这巧缘,再加上两人文采的惺惺相吸,钱钟书和杨绛的恋爱,自然也不胫而走,流传于整个清华园了。当时清华女少男多,而女生多住在“古月堂”,因此男生们有事没事都往那里跑去,情侣们也“每于夕阳西下,俪影双双徘徊于西园道上。”为钱作传的汤晏笔调诙谐的说钱杨二人恐怕也是其中一对。
夏志清说钱锺书“才气高,幽默,很会讽刺人。他什么人都看不起,当时联大的教授恨他的也不少。他虽然一方面仍是谦虚,但是恃才傲物。”这样的钱钟书,他的恋爱如果乏善可陈,与众雷同,那不免于泯灭可惜。但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看看《围城》就知道了,什么事放到他手上,就消腾不了。
钱在清华的朋友许振德曾经说说,“钟书兄每将其恋爱经过逐一相告,并朗诵其情书佳作。”(许振德《水木清华四十年》)这种得意于自己情书文采,倒是不稀奇,可隐私的情书也能当众宣读倒是钱钟书过人之处。假使有人以此打趣杨绛,不晓得杨绛会不会诧异。这一时期的钱钟书“好义山、仲则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全恃才华为之”,因此“写了很多有李义山风味的爱情诗。”(汤晏《一代才子钱钟书》)他有一组《壬申年秋杪杂诗并序》就存留了写给杨绛的情诗,大抵可以窥见些风貌。
一首说,“缠绵悱恻好文章,粉恋香凄足断肠。答报情痴无别物,心酸一把泪千行。”钱才子诗意虽浅白,一番真情却是谁也不能怀疑得了。又一首说,“困人节气奈何天,泥煞衾函梦不圆。苦两泼寒宵似水,百虫声里怯孤眠。”这是情诗的老调,因天而感人。
当然,钱钟书最让人诧异的就是写情诗用宋明理学入词,真是绝想妙想,当然也古怪的可以。他自己对这一创举也很是自负,说“用理学家语作情诗,自来无第二人。”(吴忠匡《记钱钟书先生》)
这样的句子,我在别人写的传记里面找到几条,比如“除蛇深草钩难看,御寇颓垣守不坚。”据说,这是以蛇比做相思,取捉摸不定,难以自持的意思。做法倒是新奇,可总觉得不像情诗。当年的杨绛看到这样子的情诗,赞叹之余恐怕要有点苦笑。
汤晏说《围城》实际上很间接的说了钱杨的恋爱。除了书的写作年代基本契合以外,还透露了一个小故事。有人曾当面问过钱钟书,说《围城》里的人都被他讽刺过,唯独“唐小姐例外”,最后也只是“fadeout”,这是什么原因。钱钟书听完狡黠的反问,“难道你的意思说,唐晓芙是我的dream-girl?”
钱钟书和杨绛的书信不是很勤快,如《围城》里描写的方鸿渐和唐晓芙一样,不过是“见了七八次,写给她了十几封信,唐小姐也回了五六封。”放到现实中,假使杨绛回了五六封信,那么有一封肯定落到了钱老爷子钱基博手上,老先生三下五除二坦坦然的拆封一阅,见杨绛信中说,她和钱的事,自己同意没用,需要双方父母兄弟欢喜才好。老先生看这女孩子通情达理,心里一高兴竟绕过钱钟书直接给杨绛去信一封,把杨绛夸奖了一番。这种事情,说起来都让人忍俊不禁,这一家子可真是出奇人。
至于杨绛的父亲更是有意思的紧,和女婿钱钟书爱好到了一块,本来有个读书的女婿是差强人意,等知晓了这个女婿和自己一样喜欢读字典,一下子就大为赏识。有一次偷偷问杨绛,“钟书常那么高兴吗?”一副欢喜关心的样子。
钱杨在双方家长满意后遂举行了婚礼。杨绛后来回忆说,他们结婚前还有“订婚”一说,很是滑稽“明明是我们自己认识的,明明是我把默存介绍给我爸爸。……可我们还颠颠倒倒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杨绛《车过古战场—追忆与钱穆先生同行赴京》)
婚后,两人即赴英国。在英国期间杨绛怀孕,钱钟书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杨绛《我们仨》)
风雨半个世纪后,1999年,八十八岁的钱钟书从此永远的离开了杨绛。四年后,杨绛写出了一本散文集《我们仨》,来追忆他和钱钟书的故事,风传一时,人人争相阅读,在书的开头杨绛说她做了一个梦,她梦见“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幕,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我喊他,没人应。”后来她把梦告诉钱钟书,埋怨钱钟书不等她让她惶急和孤凄,钱钟书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杨绛《我们仨》)
这是老人的梦,被杨绛冒冒失的说了出来,而钱钟书则长久的埋在心底。因为钱钟书知道有一天当他们在古驿道上走散时,这便成了一个真的“长达万里的梦”,他要比杨绛更加勇敢的面对。
当年在和杨绛热恋时,钱钟书曾经写下一首诗,
良宵苦被睡相谩,猎猎西风测测寒。
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
我长时间的念着最后的两句,于是久久地不能停下。
博学鸿儒钱锺书的一生是怎样的?
钱锺书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
钱锺书是江苏无锡人,1910年生。钱锺书出身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9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钱锺书学习能力极强,就是在藏龙卧虎的清华,也表现得极富传奇色彩。他曾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把130万册藏书从甲字第一号(中文)和A字第一号(外文)通览一过,还要批注。他上课从来不做笔记,有时还浏览其他书籍,一到考试时稍加复习便能考出优异成绩。据查他清华毕业成绩单,令人瞠目。
钱锺书读书4年,修了33门课。29门必修,4门选修。英文、法文、伦理学、西洋通史、古代文学戏剧、文学批评、莎士比亚、拉丁文、文字学、美术史。除第一年体育和军训课吃了“当头棒”,其余绝大部分是“金齿耙”和“银麻花”。
当时记分法分五类:超,上,中,下,劣。分以E(金齿耙),S(银麻花),N(三节鞭),I(当头棒),F(手枪)标志。分值分别为1.2,1.1,1.0,0.9,0。看钱锺书第二学年成绩单:英语,超;法语,超;西洋文学概要,超;西洋小说,超;英国浪漫诗人,超;西洋哲学史,超。钱锺书这样的成绩,在文学院乃至全校是罕有其匹的。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钱锺书,可谓艺高人胆大,学富志不群。钱锺书自小就喜欢臧否人物,现在到了清华园,看清了许多所谓学术名流的真面目,就更狂了。他敢于挑剔中文系主任朱自清和哲学系主任冯友兰的学问,也敢于质疑博学的父亲,断言父亲的学问“还不完备”。毕业时,清华大学挽留他继续攻读西洋文学研究硕士学位,他说:“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有资格充当钱某人的导师!”其证如此!但他狂得直率、自然、可爱、可敬而复可亲。当然,这种“狂”是由渊博的学识作基础的,据说,当时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凡是画线的都是钱锺书所为。
清华大学留不住钱锺书,伦敦大学请他去英国,他也没有应允。钱锺书的父亲当时在光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召他赴上海到光华大学任教,就这样,钱锺书暂别在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系研究院读书的未婚妻杨绛,来到了光华大学。1935年春,钱锺书参加了教育部第三届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资格考试,钱锺书报的英国文学专业全国只有一个名额,最终,他以绝对优势名列榜首。
1935年夏天,钱锺书与杨绛在无锡举行了婚礼。婚后不久,两人即相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深造。
1938年,钱锺书与杨绛携女儿回国,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大、国立蓝田师范学院和上海暨南大学。在此期间,他出版了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诗学著作《谈艺录》等。新中国成立后,钱锺书重返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后转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50年,钱锺书主持编译了《毛泽东选集》英译本。“文革”中,钱锺书被逼去打扫厕所,但他依然保持着坚定的原则和立场,从未屈服。“文革”结束后,钱锺书闭门潜心研究学问,先后出版了《管锥编》、《七缀集》等。1998年,钱锺书病逝于北京。
钱锺书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博学鸿儒,也是一位踏踏实实的作家、学者。他精通英、法、意、德.拉丁、西班牙等多种语言,并且纯正得让外国人都赞叹不已。他的《谈艺录》、《管锥编》让后人为之汗颜,《围城》也被译为多国文字,备受推崇,但他并不引以自傲。他说他对《谈艺录》“壮悔滋深”,对《围城》“不很满意”。他对这些著作不厌其烦地修正、补订,尤其是愈到晚年,立论愈严谨、愈认真。成果愈大,愈谦虚,这才是一位真正的大学者最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和品格。
钱锺书一生不务虚名,淡泊自守,宠辱不惊。有外国记者如是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锺书。”简直把他看成是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一些人不远万里前来“朝圣”,然而,他却常常闭门谢客,避之唯恐不及。曾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来到中国,想拜见钱锺书,他却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1991年全国18家电视台拍摄《中国当代文化名人》,钱锺书为首批36人之一,但他拒绝接受拍摄。对于有些人策划出版《钱锺书研究》、《钱学年鉴》,他阻拦不成便愤然道:“吹捧多于研究”,“拾到篮里便是菜”。有人用钱策动他接受采访,他却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难道还迷信钱吗?”
《围城》是钱锺书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一问世,即震惊了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坛。从艺术价值上看,它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数可以传世的佳作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围城》长期销声匿迹,在所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专著中都没有《围城》的位置。美籍华人、著名文艺批评家夏志清在1961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围城》推崇备至。20世纪80年代在祖国大陆掀起了一股《围城》热,《围城》重新受到广大读者青睐。随着时间的流逝,《围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肯定。
《围城》依靠喜剧色彩表现了悲剧效果,语言丰富犀利,对话妙语连珠,给读者智慧的享受。作者的反讽艺术手法高超,大到主题的暗示,小到人物隐秘心理的刻画、世态人情的观察,都可见作者的机智与幽默。钱锺书是一位学者式的作家,他的描述聪睿、俏皮,在谈天说地中掺入讽喻的机趣,古今中外的习俗、典故、名人轶事、名诗佳句,信手拈来,即成妙语。说《围城》是一部幽默大全并不过分。
钱锺书学问博大精深,学贯中西,堪称一代博学鸿儒。
钱穆和钱钟书有没有亲戚关系
没有关系,虽然他们都姓钱,都是江苏无锡人。
钱穆的《师友杂忆》中曾看到一则记录,是说钱穆经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介绍到师范去教书,跟钱基博是同事,那时钱穆还很年轻,年轻大概在钱基博与钱钟书之间,大概钱穆小钱基博10多岁,而钱穆比起钟书来,可能也要长个10多岁吧。而钱穆与钱氏父子非出于同宗,所以就按年龄来称呼了。于是钱穆称钱基博为叔父,而钱基博则命儿子钟书也称钱穆为叔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1071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