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坐怀不乱的人是谁(坐怀不乱柳下惠(道家名人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史上坐怀不乱的人是谁
春秋时期,鲁国的贤士柳下惠夜里在城门借宿时,遇到一无家可归的女子,当夜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柳下惠怕她冻伤,让她坐在自己的怀中取暖,用衣服裹住她抱着她坐了一夜,没有发生不正当的行为。
柳下惠,本名展获,字子禽,谥号惠,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或“和圣柳下惠”。出生地周朝诸侯国鲁国柳下邑,今属山东省济南市孝直镇展洼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孔子评价他是“被遗落的贤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柳下惠是百家姓“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
坐怀不乱柳下惠(道家名人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一、柳下惠的故事:
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也有类似的记载:“夫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晚不乱。”
除此,还另一个说法,说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路边古庙暂避,但一进门,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湿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树之下,任暴雨浇湿自己的衣衫。此段“佳话”,竟演化成了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了。
二、典故: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人物简介:柳下惠(前720—前621),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今山东平阴孝直镇展洼村人)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惠”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有时也称“柳下季”。
都说柳下惠坐怀不乱,历史上的柳下惠真是这样的吗?
提到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免不了的话题。关于这个话题,历史上流传着几个不同的版本。
其一,在元朝学者胡炳文的《纯正蒙求》中记载:相传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寒冷之夜,柳下惠寄宿于都门,恰逢一个无处栖身的貌美女子前来投宿。面对在寒夜里瑟瑟发抖的弱女子,柳下惠善心大发,唯恐她冻伤身子,就让他坐在自己怀里,解下自己的衣物,覆盖在女子身上,为其御寒。两人一夜循规蹈矩,没有任何逾越礼制的行为。
其二,元末陶宗仪的《辍耕录》中是这样记述的:“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
其三,在某个大雨滂沱的夏天,柳下惠访友归来,为避雨,慌忙中闯入一古庙。突然间发现,有一妙龄女子正在庙中赤身晾衣。柳下惠急忙退出,来到庙外的槐树下,任凭庙中女子如何邀请,柳下惠始终拒绝回到庙中,一直坐在槐树下,直至雨歇才离去。后来便传为“柳下惠坐怀(槐)不乱”的故事。
(柳下惠)
那么,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
首先,“坐怀不乱”就是一个历史故事和传说,所有的正史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对于它的出处,最早可以追述到战国末年毛亨之手,他在对《巷伯》进行注释时,就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中就提到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
通过一段时期的演绎和完善,到了元朝时,这个故事就有了清晰的记载。但不管是《纯正蒙求》,还是《辍耕录》,都只是引用了历史传说,并未注明出处。而《纯正蒙求》根本就是一本教材,是胡炳文为接受启蒙教学的儿童,专门编写的教材,主要讲述历史知名人物的求学、处事、为人的故事。
其次,如果柳下惠确有“坐怀不乱”的事,那么,是谁将此事公之于众的呢?
应该不会是柳下惠,尽管他们两人一夜无事,毫无越轨行为,但孤男寡女独处一室,且为了取暖而拥抱在一起,柳下惠还解下了自己的衣服给女子,这说出去,恐怕是有污女子清白的。何况,在儒家思想盛行的春秋时期。柳下惠一个有节操的人,断不会把这种事宣扬出去。
应该也不是那位女子,难道她会自毁清白,将这种丑事抖露出去?除非她是傻子。
再说了,“坐怀不乱”这事是没法证明的,要是说出去,只能越描越黑。
既然两名当事者都不可能说出去,那么,这件事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
(坐怀不乱)
其三,在当时的情况下,柳下惠有很多种途经帮助女子御寒,不必非要“坐怀”。
要想帮助瑟瑟发抖的女子抵御寒冷,方法其实是很多的。比如,外出借御寒的服装和其他物品。再比如,生一堆火,两人可以边烤火边唠嗑,既能在漫漫长夜里排解寂寞,又能抵御寒冷,何乐而不为呢?为何非得要用“坐怀”这种既尴尬又极易生变的方式呢?
当然,我们并不怀疑柳下惠具有高尚情操和品德,如果他确实身处“坐怀”之境,我相信以他的人品和定力,也一定会做到“不乱”的。
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三国时期,曹操欲陷关羽于不义,曾将刘备的夫人和关羽同囚一室,但关公却一心护嫂,持刀立于门前,“秉烛待旦”。关羽坦坦荡荡的君子行为,令曹操都深深佩服。
那么,在柳下惠的身上,为什么会出现“坐怀不乱”的传说呢?
我们得看看柳下惠是个什么样的人。
(孟子剧照 )
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原名展获,谥号惠,因其封邑在柳下,所以后人都称其为柳下惠。
一直以来,柳下惠都被树为做人的道德标杆,这位占领道德制高点的贤人,曾得到过孔子和孟子的大力赞扬。在《论语》里,孔子称他为“被遗落的贤人”。而孟子则直接称柳下惠为“圣之和者也”。他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
柳下惠会什么会成为世人的道德榜样呢?
这是因为他直道事人,品行高洁,为官刚正不阿。《论语》载:“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有人劝他离开,“子为可以去乎”,柳下惠反问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柳下惠在鲁国做掌管刑狱的士师时,因为人正直,秉公执法,难免招人嫉恨,曾3次遭到罢黜。但柳下惠却不以为然,认为只要是坚持直道做人做事,无论在哪儿为官,都难免遭遇罢免,何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呢?
柳下惠的这种“直道”品质,不但彰显了他为官处事的高尚美德,更是体现了他的固有操守。而且,这种品质和操守,是与生俱来的,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不会随着外部环境和自身地位的变化而改变。
正如孟子所评价的:“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也难怪,孟子会将柳下惠和孔子、伯夷、尹伊并称“四圣”。
既然柳下惠已被贴上了圣人的标签,儒家思想需要这样一位道德榜样和模范,供后世之人景仰和学习。因此,便有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shenghuozixun/106192.html
上一篇: 篮球裁判罚教练出场的手势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