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萁的快速繁殖技术介绍(微菜的种植技术)

养花常识 2023-01-28 12:32:23   点击量 : 7262  

作者 : 生活常识网

紫萁的快速繁殖技术介绍

①寻找到野生的紫萁为种植原料,然后将将粗10mm高20cm的紫萁根茎采摘下来,春天和秋天最适合紫萁根茎繁殖,因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更快;

②栽种紫萁以中性或者微酸性的土壤质地为主,需要给土壤补充一次有机肥料,保证紫萁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

③紫萁的根茎栽种要注意密度,一般2米的土壤中可栽种9株的紫萁,这样紫萁才能均匀的吸收光照和水分。

④等紫萁种植后要第一时间浇水,才能使紫萁在土壤中根基稳固,而紫萁对水分的要求是极高的,需要定时的浇水、施肥给紫萁才可以。

微菜的种植技术

薇菜,学名“紫萁”,俗称“大巢菜”、“野豌豆”、“扫帚菜”、“野鸡头”等。属蕨类紫萁科紫萁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为野生,以嫩茎叶供食用,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每100g 鲜嫩茎叶中含水分80g,蛋白质3.8g,脂肪0.5g,碳水化合物9g,钙270mg,磷70mg及其它化合物。具活血平胃、清热解毒、降血压、防癌抗癌之保健功效。其嫩茎叶不仅可鲜食,而且还可加工成薇菜干,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红菜干”,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
薇菜主要分布在海拔500--1500m的二高山及高山地区的潮湿荒坡或水沟边。我地野生薇菜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满足市场需求,拓宽山区人民的增收渠道,笔者从1996年开始,进行了野生薇菜的人工单种栽培实验,探索其高产栽培技术,现已获得成功,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效益高。每667m2收鲜嫩茎700多kg,可干制成品100多kg,创667m2纯收入5000多元。 该试验的成功,突破了薇菜栽培史上的传统理论,传统认为--薇菜只能与其他经济林木或农作物间作套种,或者人为采用遮阳设备模拟野生环境进行“耐荫栽培”,不能进行单种栽培。笔者认为其对光照要求“不严格”,在传统栽培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进行单种栽培。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长达5 年的单种栽培试验,肯定了这一理论,同时探索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现归纳如下。
一、栽培前的准备阶段
1、栽培地的选择。栽培地要求选择在土壤潮湿的田块,阴坡地或半阴半阳地最适宜,土壤要求偏酸性,pH值5.5-6.7之间,忌碱性。质地中壤、中粘壤或沙壤均可。
2、精细作畦,重施基肥。移栽前应对栽培地进行深翻至30cm深,要求泥土细碎,疏松、无石砾,无杂草。作畦宽120-150cm,沟宽25--30cm,畦面要平整;作畦时每667m2结合深翻施腐熟的有机肥2000-3000kg作底肥,底肥上层再覆细土10-15cm,待栽。
二、移栽阶段
1、适时采挖,及时移栽。野生薇菜一年四季都可移栽成活,但实践证明,于10月底--12月初采挖最适合。采挖过早影响其养分积累,过迟又影响其分化和不利操作,容易冻死;采挖的种蔸应及时移栽,防止太阳曝晒和风吹雨淋。
2、精挖种蔸,深栽密植。薇菜没有胚根,不形成真正的根系,只有着生于根状茎上的不定根。不定根根系较发达,2-3年生的根系可达30cm见方,采挖时应选择健壮株,减少和避免对根系、生长锥的人为损伤;畦上4行栽培,株距15-20cm,行距30--40cm,移栽深度为10--12cm。移栽时不宜再分蔸,提倡带土移栽,根系要求平展,填土要压紧压实,表层再覆盖5cm 左右的细土,要求能覆没茎生长锥。最后盖上稻草或其他秸杆,浇足定根水。
三、中后期管理阶段
1、中耕除草,雍土培蔸。薇菜整个生长期内应控制田间杂草。每年萌动发芽以前15-20天进行一次中耕除草,中耕深度5cm左右,同时结合施肥,一般每667m2施人粪尿200-300kg。另外,薇菜的叶片着生具有从生长锥下部向上互生,逐渐裸露出生长锥及部分根系的特点,因此应在每年收园后进行一次雍土培蔸,培养壮苗和促早发棵。
2、科学管理,合理施肥。薇菜生长喜湿润环境,尤其是春夏生长季节,应保持土壤湿润,土壤相对温度不低于80%,秋冬季可适当降低标准,但忌干旱。在3、4、5月份的收获期内每周要追施一次人粪尿100--200kg/667m2,并与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配合施用。以后每3年要深施一次农家肥做底肥,以防老化、退化。
3、适时割叶,及时收园。茎叶全部落黄时,应及时离地面约 1.6cm 割除,并及时清收田园及四周杂草,最后撒施草木灰,既补充土壤中的钾肥,又利于保温越冬。
4、病虫较少,综合防治。薇菜整个生长期内病虫害极少,据多年观察记载,只有一些不良环境因子,如水分、肥料等引起的病害,未发现虫害。
四、采摘注意事项
1、科学采收,种养结合。移栽后第2年不宜采收或少量采收,至第3年才能搭好“丰产架子”进入丰产期。停止采收时间一般控制在5月1日前后5天。
具体标准应根据各地小气候,以保留每株有4--6片叶进行光合作用,维持自身生长平衡为适宜。达到种和养结合的目的。
2、及时采剪,提高品质。当茎叶高10-15cm左右,新叶卷曲未展开时,每天上午及时采剪;采剪时用水果剪抹地平剪,不能损伤其他嫩茎和生长点。采后根据用途不同及时加工。

请问:天麻萌发菌紫箕小茹的俗名是什么?

紫萁小菇(Myeena osmundieola Lange): 担子菌纲(Basidiomyeetes) 伞菌目(Agarieales) 口蘑科 (Trieholomataeeae) 小菇属(Myeena) 近年来的试验表明,天麻种子是靠共生萌发真菌的菌丝侵染给天麻种胚提供营养。对天麻共生明发菌目前已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是紫萁小菇。 形态特征紫萁小菇的菌丝无色透明,有分隔;子实体散生或丛生,菌柄长0.8—3.1厘米;菌盖直径0.15—0.5厘米,发育前期半球形,灰色,密布白色鳞片,后平展,中部微突、灰褐色,边缘不规则,白色,甚薄,柔软,无味无臭,盖表细胞球形成宽椭圆形,有刺疣,13一19微米×10一15微米,菌褶白色、稀疏,9—32片,离生,放射状排列,不等长.缘侧密布具刺疣、梨形的囊状体,23—31微米×9-11微米;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有微淀粉反应,7—8微米×5—6微米;菌柄直立,直径0.6毫米,中空、圆柱形,上部白色,基部褐色至黑褐色,稀疏散布白色鳞片,柄表细胞长形,具刺疣,基部着生在密市丛毛的圆盘基上。 生物特性基本特性①腐生。紫萁小菇等一类真菌,多腐生于林问落叶、枯枝及植物腐根上,对纤维素有强烈的分解能力。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兼营寄生生活,兼有腐生和寄生两种习性。天麻种子成熟后,飞落在林间地面染菌的树叶上,紫萁小菇等真菌又可侵入具有生命力的天麻种子中,使种子共生萌发。 ②好气。紫萁小菇等天麻种子共生萌发菌,是一类好气真菌,它们在森林中主要分布在林问枯枝落叶层上及表层土壤中。 ③发光。紫萁小菇等一类真菌具发光菌性,在暗室培养常可看到微弱的荧光,但其光强度不及蜜环菌。 ④温度。在15~30℃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22~25℃之间最为适宜。 生长特性紫萁小菇适宜生长的温度在20—28℃,28C以上对菌丝生长不利,30C菌丝停止生长;最适宜的含水量为100%或200%,随基物含水量的增加而生长逐渐减弱减慢;氢离子浓度在3163-10000纳摩/升(PH5-5.5)灾宜;培养基以基础培养基(磷酸二氢钾1.5克,硫酸镁3克,麸皮50克,维生素B110毫克,胡萝卜素1-3克,蒸馏水100毫升)加花生饼粉及麸皮,菌丝生长最好。 共生萌发日本人草野俊助曾于1911年发表了“天麻与蜜环菌共生”一文,尔后普遍认为,天麻在整个生长周期中,都离不开蜜环菌。据徐锦堂等研究,蜜环菌能和天麻块茎建立良好的共生关系,为天麻提供营养,但对天麻种子的萌发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有抑制作用。他们从天麻种子发芽的原球茎中分离出紫萁小菇等真菌,这些真菌对天麻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近年来的试验表明,天麻种子是靠共生萌发真菌的菌丝侵染给天麻种胚提供营养。对天麻共生明发菌目前已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是紫其小菇。 紫萁小菇的菌丝从天麻胚柄细胞侵入胚体,侵入初期菌丝分布在胚柄上2-3层的胚细胞中。随着胚的发育,菌丝分别向胚体的两侧扩展。种子萌发至原球茎时,被菌丝侵染的细胞在原球茎基部呈“V”字形分布。凡被紫萁小菇菌丝侵染的种胚或原球茎细胞,其原生质及细胞器逐渐消失而出现许多不定形的囊状体,在种胚萌发至原球茎阶段,主要靠这种囊状体对紫萁小菇菌丝进行包围消化。试验证明,不仅在胚萌动初期,而是从种子发芽到原球茎生长并分化出营养繁殖茎的整个阶段,都需要消化侵入的紫萁小菇等萌发真菌以获得营养,发芽后的原球茎及营养茎,如能和蜜环菌建立起营养关系,才能正常生长,长出粗壮的新生天麻。 天麻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与共生萌发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不相吻合,这可能与天麻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密切相关,在栽培上,一方面地考虑共生萌发菌生长所需的条件,又要满足天麻种子发芽的温、湿度,才能提高种子发芽率及天麻产量。 紫萁小菇与天麻种子萌发培养技术,是在适宜条件下,用PDA培养基培养一级紫萁小菇菌种→锯末、麦麸二级菌种→壳斗科植物的树叶、锯末、麦麸三级菌种,然后选用三级菌种的叶片,置于培养器中海绵垫上,保持饱和水分,光照强度100-150Lux,25℃通气条件下,30天可诱导出子实体。在三级菌种叶片上播上天麻种子,保持叶片湿润,置于25℃下,20天后种子即可发芽,试验证明,用紫萁小菇子实体分离的菌丝培养的树叶拌播天麻种子,一个月后发芽率为19.65%,而对照组仅为8.98%,故培养出子实体,是菌种分类和菌种复壮的关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yanghuachangshi/386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