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银芽柳的栽培与管理概述(在家怎么养殖银芽柳?)
有关银芽柳的栽培与管理概述
(1)概述
银芽柳别名银柳、棉花柳、毛芽柳等,属杨柳科柳属。原产于我国东北地区,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现已广泛栽培。银芽柳为落叶灌木,高2一3米。单叶互生,叶椭圆形至椭圆倒卵形。花序长3一6厘米,无柄,密生丝状白毛,有光泽,苞片紫红色,花期12月至翌年2月。银芽柳是一种很好的观芽植物,冬芽肥大.密被银白色绢毛,光亮洁白,十分可爱,外包红色而有光泽的芽鳞,颇为美观。于冬季或春节前后采枝瓶插或与一品红相配瓶插,红白相间,经久不衰。
(2)栽培方法
银芽柳喜潮湿及阳光充足的环境,喜湿润而肥沃的土壤,耐涝,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
(3)管理要点:银芽柳栽培管理较为粗放,若作切花栽培.则可在花芽膨大时或剪取花枝后及时施肥,生长季节适时浇水并保持土壤湿润。春天花谢后从地面以上5一12理米处进行平茬或重剪,以促进萌发新枝。
(4)移栽定植
银芽柳繁殖以扦插为主。冬末春初剪取一年生枝条,剪成20厘米长的插穗,插人插床,浇足水并保持土壤湿润.生根后便可移栽。幼苗人冬前需平茬,埋土防寒。
在家怎么养殖银芽柳?
家庭养殖银芽柳要选择适当的花盆,栽培的土壤要肥沃、疏松,腐熟的有机肥要施足。在生长期需适当追施液肥,并在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促使枝叶粗厚,植株粗壮。
银芽柳栽培简单,管理粗放,每年早春花谢后,应从地面5厘米处平茬,以促使萌发更多的新枝。管理上还要注意施肥,特别在冬季花芽开始肥大和剪取花枝后要施肥,夏季要及时灌溉,这样才能使银芽柳生长良好,观赏价值更高。
银柳种植技术
银柳是著名的早春观芽植物,那么银柳怎么种植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银柳种植技术,希望对您有用。
银柳种植技术 银柳生活力很强,有抗旱,抗风沙,耐盐碱,耐贫瘠等特点。银柳一般分布在降水量低于150毫米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区,与浅的地下水位相关,地下水位低于4 米,则生长不良。银柳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积温低于2500℃时,结实较少。活动积温大于5℃时才开始萌动,10℃以上时,生长进入旺季,16℃以上时进入花期。
银柳一般采用扦插繁殖,可于早春剪取枝条扦插,亦可于梅雨季节用嫩枝扦插,极易生根成活。扦插基质用田园土,保持湿润。生根后的扦插苗即可定植,日常管理要注意施肥、浇水,生长期追肥3—4次,入秋后,施1次磷、钾肥,以促进花芽饱满,剪取花枝后也要施肥,夏季要及时灌溉。
银柳侧根发达,根幅很大,在疏松的土壤中,能生出很多根瘤,其中的固氮根瘤菌还能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侧枝萌发力强,顶芽长势弱。枝条茂密,常形成稠密株丛。枝条被沙埋后,易生长不定根,有防风固沙作用,且它的耐盐碱能力也较强,但随盐分种类不同而异,对硫酸盐土适应性较强,对氯化物则抗性较弱。
银柳田间插水以自来水为宜,尽量避免使用地下水或沟渠灌溉水,因地下水或沟渠灌溉水较易含有细菌、重金属、杂质等,恐会影响银柳切枝品质。但若要省略田间插水步骤,最好是采收后尽快将切枝运回集货场,缩短在田间阳光曝晒时间。
银柳的养殖方法 栽培方法
银柳喜潮湿及阳光充足的环境,喜湿润而肥沃的土壤,耐涝,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迅速。
管理要点
银柳栽培管理较为粗放,若作切花栽培.则可在花芽膨大时或剪取花枝后及时施肥,生长季节适时浇水并保持土壤湿润。春天花谢后从地面以上5一12理米处进行平茬或重剪,以促进萌发新枝。
移栽定植
银柳繁殖以扦插为主。冬末春初剪取一年生枝条,剪成20厘米长的插穗,插人插床,浇足水并保持土壤湿润.生根后便可移栽。幼苗人冬前需平茬,埋土防寒。
银柳栽培管理方法 一、注重水分管理
水分对银柳生长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春季萌芽和抽梢前,必须保持土壤湿润或潮湿,在其他生长期也要保持土壤湿润,否则就会生长不良。如遇干旱,要及时灌水,但最好不要采取大水漫溉,而应该采用沟灌或其他更先进的灌溉方式,以防土壤板结。如遇梅雨季节,也要注意排水,防止根系腐烂。
二、是保证养分供应
银柳属于多年生树木,一般在扦插之前要施足基肥,提高土壤肥力。然后在每年还要追施2至3次肥料,可以在今年春季前围绕树的四周挖环状沟(深度至根系附近),在沟内施入磷肥和各种渣肥、堆肥等富含有机质的农家肥,然后覆土。此外还要施2至3次化肥,施用尿素或其他水溶性多元复合肥可采用根灌,也可撒施在地表后立即灌适当的水,能叶面喷施的最好叶面喷施。如发现长势不良应根据长势判断缺少什么养分,然后有针对性的补充养分。
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
病虫防治要以预防为主。一般在每年3月中旬就要开始施用多菌灵、甲胺磷、功夫等农药进行预防,每15天一次,施2至3次。到了5月份以后应密切监视,发现有病虫害现象要及早治理,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yanghuachangshi/3762.html
上一篇: 聊一聊金钟花的栽培管理技术
下一篇: 园林养护管理要培养的“七种意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