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内隐行为的影响(内隐性是什么)

心理健康 2023-08-18 12:06:40   点击量 : 1796  

作者 : 佚名

如何克服内隐行为的影响

内隐行为是指不自觉地表现出来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往往受到我们潜意识中的偏见、成见和刻板印象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偏见和成见可能会导致我们在决策、交往和管理等方面出现误判和偏差。因此,如何克服内隐行为的影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何克服内隐行为的影响?

一、了解自己的内隐偏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内隐偏见。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或者参加一些培训课程来发现自己的内隐偏见,例如性别、种族、年龄、身体残疾等方面的偏见。只有了解自己的内隐偏见,我们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二、主动寻求反馈和建议

其次,我们需要主动寻求他人的反馈和建议。我们可以向同事、朋友或者家人寻求反馈,询问他们对自己的看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内隐偏见,并且得到他人的建议和帮助。

三、多元化的交往圈子

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拓展自己的交往圈子,与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交往,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加入社团或者参与志愿活动等方式来拓展自己的交往圈子。

四、自我反思和纠正

最后,我们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和纠正。当我们发现自己有内隐偏见时,我们需要及时进行纠正,并且认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偏见,并找到解决方法。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内隐行为。

综上所述,克服内隐行为的影响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只有了解自己的内隐偏见,主动寻求反馈和建议,拓展自己的交往圈子,进行自我反思和纠正,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内隐行为,避免出现误判和偏差。

内隐性是什么

内隐性条件作用(Covert Conditioning)是一种以内隐性条件反射模式为基础的行为治疗技术。内隐性条件作用涉及诸如感觉、意象和思维等内隐事件的相互作用。把内隐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用于行为矫正,也即要求患者想象目标行为,然后想象可以改变的那个目标行为的后果。例如,如果目标行为是改变抽烟喝酒的嗜好,就要求患者想象自己在抽烟喝酒而导致呕吐后果。同理,如果目标行为要予以增强,则患者先想象实现该目标的行为,然后想象诸如听悦耳音乐之类的强化后果。[1]
内隐性条件作用基于下述三个基本假设;(1)同质假设,即所有的行为,包括外显的货内隐的行为,都服从相同的规律;(2)相互作用假设,即内隐心理行为、心理行为和外显行为等各种行为,都以可预测的方式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3)学习的假设,即一切行为都隶属于同样的学习规律

内隐态度的基本介绍

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内隐态度的定义来自 Greenwald和 Banaji的对内隐认知的相关概念的定义的样例(参阅内隐认知、内隐刻板印象和内隐自尊等该样例的例子):
内隐态度是无法内省识别(或准确识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它中介着 (mediate) 对社会上的事物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认知和反应。
注意,态度和刻板印象是有区别的。态度是对社会事物的喜欢或不喜欢的宽泛的特征 (characteristic),而刻板印象则是对个体的基于社会群体的喜欢或不喜欢的特征集合。内隐态度的类别
Gawronski 等人 (2006) 的一项研究回顾提出了三种类别,这里内隐态度的类别是通过当前的间接测量方式而测量并且以对态度的意识的掩盖而定义的,这三种类别分别是,源意识、内容意识和内隐意识。源意识大致可以描述为“对特定态度的起源的意识”(额外强调)。内容意识区别于源意识在于其缺乏对态度的意识,而非仅仅只是起源。最后,个体即使意识到了态度及其起源,然而态度仍然在意识之外影响了其思考和行为,这就可以认为是内隐意识。

内隐和外显情绪刺激反应抑制与大学生冲动性行为的关系

基于情绪性Go/Nogo任务,探究了内隐和外显情绪刺激条件下反应抑制的差异及其对大学生冲动性行为的影响。方法:运用Barratt冲动性量表(BIS-11)对随机抽取的84名在校大学生的冲动性水平进行了测量。采用情绪性Go/Nogo任务比较被试在不同情绪刺激条件下,按键或不按键反应的错误率和反应时。所得数据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1)高、低冲动两组在普通任务中的反应时(F=1.53,P>0.05)、错误率(F=0.98,P>0.05)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外显任务中,高冲动组比低冲动组有更短的反应时(F=6.63,P<0.05)、更高的错误率(F=5.68,P<0.05);(2)在内隐任务中,高、低冲动两组在中性图片背景下的反应时(F=0.41,P>0.05)、错误率(F=2.38,P>0.05)均没有显著差异;在负性图片背景下,高冲动组的反应时短于低冲动组(F=7.82,P<0.01),错误率高于低冲动组(F=4.67,P<0.05);(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显任务反应时与无计划冲动性呈负相关(r=-0.312,P<0.05),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970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