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同理心的人怎么形成的,缺乏同理心的原因

心理健康 2023-08-18 11:00:38   点击量 : 13679  

作者 : 心理爱

缺乏同理心的人怎么形成的,缺乏同理心的原因

缺乏同理心的人怎么形成的,缺乏同理心的原因:1、教育的缺失;2、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冲突;3、本我和自我的强大。

缺乏同理心的人怎么形成的,缺乏同理心的原因

缺乏同理心的原因可以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进行分析。本我代表了个体内最原始的、本能的欲望和需求,而自我的形成则是通过社会化和教育过程中逐渐塑造的。同理心是一种能够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和体验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个体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超越和共情能力。

教育的缺失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他人情感和体验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无法表现出同理心。例如,没有受到教育的人可能缺乏对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认识,难以理解他人的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冲突可能会导致个体的本我变得更加强大,从而难以超越自我去关注他人的情感和体验。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们往往需要表现出自己的优势和实力,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成功,这种竞争意识会使个体更加自我中心,难以关注他人的情感和体验。

最后,个体的本我和自我的强大也可能会导致缺乏同理心。当个体过分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时,很难关注他人的情感和体验。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可能会导致个体缺乏超越自我去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和体验的能力。

综上,缺乏同理心的原因可以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进行分析。教育的缺失、竞争激烈的社会的冲突以及个体的本我和自我的强大都可能会导致缺乏同理心。

如果你还想解答更多,可以点击下方相关的心理测评进行心理测试!

缺乏同理心有哪些表现

有的朋友就是不会换位思考,从来不会站在对方的角落来思考问题,那么缺乏同理心的表现都有什么呢?



同理心指的就是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同理心的朋友将会将心比心,与对方达成一种共鸣。而缺乏同理心的朋友,经常会表现得对周围事物都漠不关心,别人出现了困难从来不伸手帮忙,更是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等等。同理心可以说是一种对他人的感觉、想法或态度的心理,是一种认同或者是换位思考的心理。

缺乏同理心的主要表现就是不会关心周围的人,看到别人有困难,也不会伸手帮忙,哪怕是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不会帮忙。甚至在购物的时候、外出就餐的时候也有一种想要吃霸王餐的感觉。同理心也是一种天生的,或者是后天学习到的技能,同理心是属于一种思维方式。

如何提高自己的同理心?

我学习心理学,当时对我最大震撼的就是一个词:同理心!

真正理解同理心其实很难,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以自己的感受而感受的,特别是我自己,当过大学教师,习惯于头头是道,但最后发现,这些说教其实并不被人喜欢和接受,因为你没真正理解到对方!

自从学了心理学,开始明白了同情和同理心是完全两回事!也明白了自己掌握同理心为什么这么难,因为自己就缺乏被人理解的感受,特别是在童年的时期,被人理解和同理是一种能量,但往往在童年时有这方面缺失的人,会缺乏这种同理心的能力和能量!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同理心呢?我感觉有几点:

1、首先要有爱,真正地爱对方,用心地体会对方,理解对方,用心去感受他的感受,这种爱是一种能力!有很多人就是缺乏爱和被爱的能力,是一个最大的悲哀!所谓冷血人,这也是很多独生子女的最大问题!

2、就是保持好奇心,要了解对方的行为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的童年经历是什么?他的原生家庭模式是什么?他经历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他的影响是什么?你带着这些好奇心去慢慢探索,就容易找到问题的根基,相反,你根据自己的经验武断地评价,轻易地下结论,就是没有同理心,也是情商低的表现!

3、就是好好地沟通,其实同理心很多时候就反映在沟通能力上,而沟通不是演讲,不是给对方上课,而是鼓励对方倾述,实际上,只要对方把压抑的话说出来了,你只是用心地听,适当的给一些回应,比如点点头,微笑一下,鼓励一下,他就感觉很舒服了!

你有了同理心会怎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你,愿意与你交往,愿意与你靠近,在你身边感觉到舒服和能量,这就是你的影响力,也就是你的个人品牌和个人威信!

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希望大家都修炼自己的同理心!

缺乏同理心的我们

缺乏同理心的我们

  你是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吗?对于同理心,你的了解又有多少呢?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缺乏同理心的我们,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一、那个叫做同理心(empathy)的东西,我们真的懂吗?

  真正的同理心并不只是说?对的话?。我们的语言,只有当我们跟讲故事的人全身心的在一起并且参与其中时,才是真正有效的。

  Teresa Wiseman提出,同理心包括4个元素:

  (1)能够用其他人看世界的眼光去看待它;

  (2)不评判(non judgmental);

  (3)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

  (4)能够把对另一个人感受的理解跟这个人交流。

  可惜这4点对我们来说都很有难度。我们来简单的解读一下。

  1.能够用其他人看世界的眼光去看待它。

  在这里我们可以做个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这个世界的?镜头?,这些镜头代表了我们是谁和我们看这个世界的角度。有些镜头可以一直在变化,而另一些镜头则从出生开始一直跟随着我们。当两个人看到相同事件,听到相同的故事或者分析相同的情形时,他们不同的镜头会让他们看到,听到或者分析出完全不同的东西。

  为了有同理心,我们需要愿意觉察并且承认自己的?镜头?(心理学里管它叫框架),并且尝试用另一个人的镜头去看到这件事情。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可能时刻都要注意不要用我自己的镜头去理解来访者的故事,我需要从他们的镜头去理解他们的感受。

  2.不评判

  习惯性的评判别人,是我们发展同理心的最大障碍。我们通常会评判那些在生活中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可能作为女人,我们经常受到其他女人关于外貌或者如何当妈妈的评判(女人何苦为难女人),而男人可能经常被跟其他男人的经济水平,智力和力量水平比较。

  很多时候,我们好像不得不通过评判别人的方式来逃脱,这个社会给我们的,僵化的?理想两性形象?:看,跟她/他比我还是挺好的!

  羞耻感,恐惧和焦虑都是我们滋生评判的温床。当我们自己为某件事情感到羞耻,或者我们觉得焦虑,被威胁或者恐惧某件事情时,不评判好像就能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当我们对自己的身材感到羞耻,觉得自己很胖时,我们就更容易对别人的身材做评判(所谓不接纳自己的人,也无法接纳别人)。

  3.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

  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意味着我们要首先跟自己的感受连接。

  情感的世界是很复杂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区分自己体验到的?失望?和?生气?的细微差别,我们也很难去区别别人的这两种情绪。如果我们不能够识别自己的羞耻感,恐惧或者悲伤的情绪,我们又怎么能够去识别出别人的情绪?

  情绪不仅很难被察觉,而且更难被命名。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此刻在经历的情绪,因为我们从小就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教育。

  4.能够把对另一个人感受的理解跟这个人交流

  这种交流不是什么技巧。你可能学了一些所谓的?沟通技巧?,告诉你要用自己的语言重复对方的话,要微笑点头,要尝试着说?嗯,我理解你的感受?,但这些技巧恰恰是让我们跌倒的地方。

  因为如果对方并没有完整的表达完自己的感受,你就急着说?我理解你的感受?时,很有可能会让对方觉得并没有被倾听到。

  真正的交流,需要建立在我们刚刚我们提到的放下自己的镜头,用别人的镜头去看他的故事,不评判,理解别人的感受的基础之上。同时,我们需要全身心的跟对方在一起,参与到跟她的对话之中。

  二、同理心为什么会失败?同理心的阻碍

  1.同情和同理心(Sympathy v.s. Empathy)

  我们经常把同情和同理心混为一谈。寻找同理心是我们需要知道自己并不孤单。我们需要知道其他人也经历过相似的感受并且我们的经历并不会让我们不被人接纳或者不被肯定。同理心会让我们从羞耻感中走出来,而相反的,同情会加重我们的羞耻感。

  举个例子。比如你跟朋友说:?那天我工作特别忙,加上孩子生病,一位同事拜托我做的事情我答应了,结果后来他还问我时,我发现自己忘了做。第二天早上他又问我,我发现自己再一次忘记了。这件事情真的让我有种羞耻感。?

  这时候你的朋友回答说:?天啊,太可怕了,我无法想象自己做出那样的事情,可怜的娃。?当你听到这句时,你是一种什么感受呢?

  这就是同情。同情就像是扇在你脸上的一个巴掌,它在说:?我在这里,而你在那里。我为你感到忧伤,但同时,虽然听到你的.经历我觉得很抱歉,但是让我们划清界限:我在这里,你在那里。?这根本就不是同理心。

  同情背后真正表达的是?我不明白你的世界,但是从我这里看你好像很惨的样子。?其实最可怕的,可能就是那句?我无法想象自己做出那样的事情来?。当我们寻求同理心的心遇到了同情,它通常会让我们陷入更深的羞耻感。

  同理心是连接,而同情心是分离。

  2.寻求同情(sympathy seeking)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些人来跟你倾诉,其实是想表达?为我感到难过吧,这件事情只发生在了我身上,我是多么的可怜?或者?我比任何人都惨?。

  那些寻求同情的人不是在寻找同理心,他们希望自己的?独特?被认可。这是一个你怎么都赢不了的局面:一方面他们在告诉你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惨并且没有人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他们要你认可他们很惨。

  有的时候我也会寻求同情:?你根本不知道我读书,创业又当作家有多辛苦,你根本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感受。?这个时候我对我周围的人表达的意思实际上是?我的这些压力比你的更多更大,所以来可怜我吧!?当我的朋友或者家人带着三心二意的同情回应我时,我会想:?我就知道!你们又没有我这么多事情要做。?

  当我们寻求同情时,我们可能要退后一步,问问自己,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我们真正在寻求什么,并且我们真正需要什么。另外,如果别人来寻求我们的同情,也许我们可以通过询问的方式去建立真正的连接?听起来你现在应该在经历一段很痛苦的事情,能再跟我讲讲吗??或者?你是对的,我的确不知道你的感受,你的感受是什么?能不能帮助我理解你的感受??

  3.比比我们谁更惨

  还有一种我们回避同理心的方式,我想管它叫?比比我们谁更惨?。当我们开始比较谁更惨时,其实我们恰恰让自己更深的陷入到一种无力和没有连接的感觉。

  想象一下如果你告你的好朋友说:?我弟弟得了抑郁症,爸爸妈妈每天像看犯人一样的对待他。我并不是因为弟弟的抑郁症感到羞耻,而是因为父母对待弟弟的方式而感到羞耻。?,结果你的好朋友回答你说:?你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我知道小芳的妹妹前一段时间自杀了,跟她的情况相比你的好多了吧,我觉得没有什么。?这个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

  其实如果你的好朋友愿意表达自己的同理心,可能他只需要说:?听得出来你很难过,可能还有愤怒,你弟弟现在怎么样了??

  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我们竟然错过表达同理心的方式:

  ?我感觉到我的婚姻正在从我眼前崩溃。?

  回应1:没有啦,怎么可能,你和你老公是多么幸福的一对,我相信一切都会好的。

  潜台词:我没听到你说什么,我不想继续了解你的情况,别再告诉我你有多惨了。

  回应2:至少你们还有一段婚姻,我和我老公的婚姻很多年都是名存实亡。

  潜台词:别说你了,来说说我,我不关心你的情况,也没有对你的同理心。

  ?至少?这个词可不是一个表达同心理的好开场。

  ?我流产了。??至少你知道你可以怀孕。?

  ?我被诊断为癌症了。??至少你趁早发现了。?

  ?我妹妹现在在很挣扎的戒酒。??至少它不是毒品。?

  我在想有多少我们这样的回应,其实是因为我们自己的不舒服。?至少?这个词,只会终结一段对话,让对方闭嘴。

  回应3:天啊,你好惨,幸好我和我老公现在感情很好。

  潜台词:我并不关心你怎样,反正我现在感觉良好。

  其实一句富有同理心的回应,可能就是一句简单的:?你现在一定觉得很难过吧,能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吗??

  很多时候同理心的失败,是因为那些对方描述的关于悲伤,恐惧,愤怒和羞耻感的故事让我们觉得无法承受,我们不想听到,因为它听起来太痛苦了。

  所以同理心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它告诉我们说:?我能够听到你。现在的确很艰难,但是我愿意跟你在一起。?

;

自己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好像总是缺乏同理心,应该怎么办?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公式。我们只能以关心为出发点,为双方都留下空间,去想象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能做什么,一个人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你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就会受到欢迎。“同理心”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意思是一个人如果真的想了解别人,就必须学会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将心比心的做法。

无论你在人际交往中发现什么问题,只要你坚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尽可能地关注别人的想法,就会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在发生矛盾和误解的时候,如果当事人能够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想一想,或许就能理解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解。无论在日常工作还是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善于观察别人的意愿,愿意理解和帮助别人。这样的人最受大家欢迎,最值得大家信任。

同理心是一种天生的或后天习得的技能,是由出生时的思维方式和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生活经历决定的。要想在某种程度上体验到共情的作用,可能需要我们多接触自己的内心感受。缺乏同理心的人,可能成长在回避与自己内心接触,甚至不断谴责他人的家庭。有些人在人生早期就学会了封闭自己的感情,以至于他们也封闭了自己的内心,甚至感觉不到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这些人无法表达或感受到别人的感情。

虽然有些人缺乏同理心的原因有很多,但和这些人打交道并不容易。但是以我的建议,你应该知道你不能改变一个人,但是你可以改变你对他的态度。记住你不能拯救所有人,但你可以足够爱自己,不让缺乏同理心的人战胜你。设定界限,做让自己开心的事。最后在不知所措的时候,不要害怕寻求专业的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937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