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屁的危害:为何不要沉迷于阿谀奉承

心理健康 2023-08-11 09:38:03   点击量 : 9746  

作者 : 心理学栏目小组

拍马屁的危害:为何不要沉迷于阿谀奉承

在职场和社交场合,拍马屁是一种常见的行为。许多人认为,通过奉承和捧人,可以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和资源。然而,拍马屁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和信誉,还会对组织和团队带来不利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拍马屁的危害,并探讨为何不要沉迷于阿谀奉承。

拍马屁的危害:为何不要沉迷于阿谀奉承

首先,拍马屁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和信誉。人们往往会对那些过分奉承的人产生不信任和厌恶的情绪。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别人面前阿谀奉承,那么他的形象就会变得虚伪和不可靠。此外,拍马屁也容易让人误解自己的真实能力和价值。如果一个人只是通过奉承来获取机会和资源,而没有真正的能力和实绩,那么他最终会被人们看穿,从而丧失信誉和信任。

其次,拍马屁会对组织和团队带来不利影响。如果一个团队中有人经常拍马屁,那么他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和信誉,还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氛围和效率。团队中的成员应该是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如果有人总是在捧人和拉帮结派,那么就会破坏整个团队的平衡和稳定性。此外,拍马屁也容易导致组织中的不公平和压制。如果一个人只是通过阿谀奉承来获取机会和资源,而不是真正的能力和实绩,那么这就是一种不公平和压制的表现,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和抵触。

最后,拍马屁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如果一个人总是在别人面前阿谀奉承,那么他就会失去自我反思和成长的机会。只有通过真正的努力和实绩,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如果一个人只是通过阿谀奉承来获得成功,那么他就会陷入一个虚假的世界,无法真正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综上所述,拍马屁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行为。它不仅会损害自己的形象和信誉,还会对组织和团队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远离阿谀奉承的陷阱,注重真正的努力和实绩,才能在职场和社交场合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拍马屁”是门艺术,古代人是如何“拍马屁”的?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这句俗话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流传至今,定是有它的一番道理。古往今来,在人类社会的交往之中,"拍马屁"这种行为似乎无处不在。当然,这一行为在仕途或者职业生涯中出现得最为频繁。若细看古人的"拍马屁"之道,便可发现有些古人拍起马屁来毫不含糊,真可谓得心应手,还有甚者能将"拍马屁"这门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令后人难以企及。故本文将从古人们"拍马屁"的故事着手,介绍"拍马屁"一词的起源以及产生这门艺术的背后逻辑,再研究古人们的"拍马屁"之道,最后加以总结和反思。

"拍马屁"的由来"拍马屁"这一词大概可以追溯到元朝,那时的蒙古是一个产马大区,百姓们常常牵马在路上溜达,所以也就避免不了与人相遇。相遇以后,若对方觉得你的马较为雄骏,为表示对好马的欣赏,便会拍拍马的屁股,称赞道:"好马!"



不过有些马并不是什么好马,可马主人的身份地位比较高,所以一些路人出于攀附的小心思,也不管马儿是否雄健,是否是好马,反正先往马屁股上面拍一拍、夸一夸准没错。因此,"拍马屁"一词就这样慢慢流传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拍马屁"一词逐渐引申为一种巴结讨好、阿谀奉承的讨厌行为。当然,这里所说的"讨厌"指的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来说的,若是站在"马"的角度来看,这便是一种非常舒畅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拍马屁"这个词是从元朝开始的,但是这种行为却远在这之前就已产生,只不过那时候把这种行为称为"谀"。

而说到拍马就不得不让人想起"溜须拍马",那为何会形成这样的词语组合?其实也存在典故。

《宋史·寇准传》中记载:"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



讲的是北宋时期的丁谓,其作为寇准的下级,非常细心。在一次中书省的宴会上,丁谓见寇准不小心把羹汤沾在了胡须上,便连忙起身为寇准擦抚胡须,把在场的人都恶心了一遍。这样的阿谀奉承的行为与"拍马屁"在实质上并无二样,故人们把这两者组合起来,所以就有了"溜须拍马"一词。

"拍马屁"这门艺术产生的背后逻辑有人不禁会问:"为何世界上会产生'拍马屁'这种行为,并且这种可恶的行为艺术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还能够安然无恙地保存下来?"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拍马屁"这一行为的本质是一方摆脱客观事实或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夸大事实,从而达到谄媚讨好另一方的语言行为;亦或者是一方利用卑微(甚至卑贱)的动作来奉承另一方的动作行为。

所以在我看来,"拍马屁"之所以能够产生并且还能在历朝历代频繁出现,完全是因为一个"利"字。

若不是为了"利",有多少人甘心向别人点头哈腰,甚至是做出令人作呕的语言或动作。就拿下面这位为例:

《史记·佞幸传》中记载:"邓通,无它技能,不能有所荐达,独自谨身以媚上而已……文帝尝病痈,邓通常为帝唶吮之。"


邓通画像

讲的是汉文帝曾患上痈疽(一种化脓毒疮),一无是处的邓通便经常为汉文帝吮吸脓水。假若不是邓通想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与重用,他哪里肯这般恶心自己,去吸别人的脓疮?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对这一点看得最清楚,他曾在《史记·货殖列传》写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至理名言。说的是天下之人熙熙攘攘,无不是为了利益而来。当然,这里的"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利益,也可以看成是心灵上的满足。



俗话也说:"拍马是为了骑马。"这也有力地证实了"拍马屁"的目的所在,如果不是为了能够往上爬、能够获得利益,谁甘心去拍马屁呢?

法国的一位哲学家也曾说过:"奉承者靠听他话的人养活自己。"这也点明了"拍马屁"者和被拍者之间确实存在着利益关系。

所以说"拍马屁"这一行为的产生,归根结底还是利益的驱使。奉承者可以通过"拍马屁"获得利益,被拍者为达到内心的满足,也肯吃这一套,故"拍马屁"能够频频出现也就理所当然了。

讲完了"拍马屁"起源及其产生的背后逻辑,那么下面就来介绍古人的"拍马屁"之道。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后,在这里总结出了古人"拍马屁"的两种类型四种境界、以及五种技巧

"拍马屁"的两种类型①被动型"拍马屁";简单来说就是被拍的对象将一个机会摆在奉承者的面前,奉承者只能顺水推舟,大拍一番。

比如宋徽宗曾询问前来面圣的张继先:"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


张继先画像

年仅12岁张继先这下犯了难,若从正面回答见过或者没见过都不行,所以最后只能用"拍"!只要把上面这位拍舒服了,自己的困局不但解开了,迎来的还有无上的荣耀。

张继先思索片刻后便回答道:"居山,虎常见,今日方睹龙颜。"

当宋徽宗把"马屁股"摆在张继先的面前时,张继先能做的只能是拍上去,故把宋徽宗说成是真龙天子,让其回味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快感。

果不其然,宋徽宗听后大喜,对张继先褒奖有加,并且在这之后第二年还赐予其一座气势庞大的府第。

②主动型"拍马屁";简单理解就是被拍的对象并没有把"马屁股"露出来让别人拍,但是奉承者却不管三七二十一,想尽一切办法,主动往"马屁股"上面拍去。

就如上面讲的丁谓,看见上级的胡须上有杂物,便一个劲的凑上去替上级擦胡须。如此之举,便可归纳为主动"拍马屁"这一类型。

像这样主动凑脸上去奉承上级的可不止丁谓一人,明朝的内阁首辅严嵩也有主动谄媚之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757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