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齐加尼克效应建立品牌忠诚度(齐加尼克效应是什么)
如何利用齐加尼克效应建立品牌忠诚度
品牌忠诚度一直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因为忠诚的消费者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入,还可以成为品牌的忠实宣传者。然而,如何建立品牌忠诚度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除了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之外,齐加尼克效应也可以被应用于建立品牌忠诚度。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何利用齐加尼克效应建立品牌忠诚度。
如何利用齐加尼克效应建立品牌忠诚度?
一、什么是齐加尼克效应?
齐加尼克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某一物品的感觉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即使是同一物品,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对它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样一杯咖啡,在一个舒适的咖啡馆里喝,会让人感觉它更加美味,而在一个拥挤的地铁上喝,就会让人感觉它味道一般。这种效应可以被应用于品牌营销中,通过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感受。
二、如何利用齐加尼克效应建立品牌忠诚度?
1. 创造愉悦的购物体验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关注产品本身的质量和价格之外,还会关注购物的体验。如果购物体验愉悦,消费者会对品牌产生更好的印象。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营造愉悦的购物环境、提供优质的服务等方式来创造愉悦的购物体验。
2. 营造品牌故事
品牌故事是品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讲述品牌的故事,可以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品牌的文化和价值观。例如,可口可乐的“分享快乐”和星巴克的“第三个空间”等品牌故事,都能够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同感和情感联系,从而建立品牌忠诚度。
3. 给消费者带来额外价值
给消费者带来额外价值是建立品牌忠诚度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通过赠送礼品、提供会员特权等方式,让消费者感受到品牌的关怀,从而提高其对品牌的忠诚度。同时,这也可以促使消费者更频繁地与品牌互动,增加品牌的曝光率。
4. 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品牌形象
社交媒体成为了品牌营销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趣、有价值的内容,可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此外,社交媒体还可以让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更为亲密的联系,增强品牌忠诚度。
总之,齐加尼克效应可以被应用于品牌营销中,通过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来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感受,从而建立品牌忠诚度。企业可以通过创造愉悦的购物体验、营造品牌故事、给消费者带来额外价值、利用社交媒体传播品牌形象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齐加尼克效应是什么
01 因工作压力而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它来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的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
因工作压力导致心理上的紧张状态,被称为?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实验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才会解除。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则紧张持续不变。
脑力劳动者容易产生齐加尼克效应。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量的快速增长,脑力劳动者的工作量亦相应增加,工作节奏随之加快。由于脑力劳动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大脑的积极思维是持续而不间断地活动,所以紧张也往往是持续存在的。诸如报刊的编辑人员在出刊之前,?八小时以外?亦仍然会考虑组稿、编排等情况;搞攻关项目的科研人员,研究课题经常连绵不断地呈现在眼前??有时,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未完成的工作,会像影子一样困扰着你。医务人员、工程师、作家等都有此体会。
紧张的工作节奏和各种竞争,使脑力劳动者易于产生紧迫感,压力感和焦虑感,若处理不当或不能适应,则对很多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脑力劳动者必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缓解精神上的紧张状态。
怀俄明州威尔逊市的杰克逊?霍尔压力医学学会行为医学主任布鲁斯?门罗认为,克服齐加尼克效应的诀窍就在于找到一种办法,让人们感到自己拥有某种程度的控制力,尽管目前实际上是不可能加以控制的。有时候,这意味着需要人为制造控制,比如走到盥洗室里冲厕所。这种行为,或者其他看起来毫无意义的类似行为,能够打破持续不断的齐加尼克效应的循环,使得当前应激物所产生的影响分流到其他事务中。此类手段有助于将压力导向可资利用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人们获得控制感,将不良压力转为良性压力。
齐加尼克效应的避免措施
脑力劳动者容易产生齐加尼克效应。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量的快速增长,脑力劳动者的工作量亦相应增加,工作节奏随之加快。 由于脑力劳动是以大脑的积极思维为主的活动,其特殊性在于大脑的积极思维是持续而不间断地活动,所以紧张也往往是持续存在的。诸如报刊的编辑人员在出刊之前,“八小时以外”亦仍然会考虑组稿、编排等情况;搞攻关项目的科研人员,研究课题经常连绵不断地呈现在眼前……有时,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未完成的工作,会像影子一样困扰着你。医务人员、工程师、作家等都有此体会。
紧张的工作节奏和各种竞争,使脑力劳动者易于产生紧迫感,压力感和焦虑感,若处理不当或不能适应,则对很多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脑力劳动者必须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缓解精神上的紧张状态。
一、缩短工作时期 提高八小时内工作效率。
每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可谓是一个周期,当你攻克了某个难关,或完成了一件重要工作,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时,心情会豁然开朗,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完成任务后的欢愉对机解心理紧张、促进身心健康是极其有益的。 在高度紧张之时,应力求降低应激的阈值,给自己以减压政策。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都应留出一定的休息、“喘气”的时间,抽空散散步,活动活动筋骨,尽量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
要科学地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实事求是地制定工作计划或目标,并适当留有余地。对待事业上的挫折不必耿耿于怀,亦不要为自己根本无法实现的宏伟目标而白白地耗尽心血,弄得精疲力尽。
三、“精神胜利法”。 鲁迅笔下的阿Q常用“精神胜利法”自我解嘲,对现代人亦不无裨益。这种“精神胜利法”实质上是一种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由本人的认知、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来调节和改变身心状态的心理过程。运用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法能化被动局面为主动局面,收到特殊的调节效果。
四、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每天可安排一小时,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锻炼项目可选择跑步、快走、太极拳、广播体操、球类等等。体育锻炼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既可放松身心,又能增强体质。
五、培养一项以上业余爱好。 脑力劳动者的业余爱好可作为转移大脑“兴奋灶”的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有效地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而消除疲劳,改善情绪,从紧张、乏味、无聊的小圈子中走出来,进入一个生机盎然的境界,业余爱好的内容是广泛的,诸如琴棋书画、养鸟养鱼、花卉盆景、写作、旅游、垂钓等等。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当“投资”,最好养成习惯,以缓解紧张感。
六、讲究心理调节。 既然压力是客观存在的,就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付它。将焦虑、烦恼等劣性情绪强行积郁在胸显然不妥。心情不好时,应尽量想办法宣泄或转移,如找知心朋友倾诉,一吐为快;或出去走走,看电影电视等。困难时要看到光明面,失败时要多看自己的成绩,要有自信心。这样有利于理清思路,克服困难,走出逆境。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适可而止的结局可以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从而给读者以美好的瑕想。物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不要任何情况都是教师来“包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往往会这样,总怕自己没有讲清楚,于是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倾其所有,把自己所知道的、能考虑到的,全部“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总认为这样心里才踏实,才对得起学生。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什么都“一包到底”,什么都让学生“一览无余”,让学生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物理“生活”,到头来只会培养出“饱食终日、无所思事”的低能儿,对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不利的。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认真做好“导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余地、想象的空间,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去总结有关规律和应用;学习了平抛运动的有关规律后,可以让感兴趣的同学用类似的分析方法去研究斜抛运动的有关规律;在分析了串联电路的有关规律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讨论、分析并联电路的有关规律。在物理习题的教学中,也不需要从头一直讲到底,分析到一定的时候就可“刹车”,让学生接替你的“工作”,要知道“百闻不如一见”,而“百见不如一做”。当然,讲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刹车”,却很有讲究,其“火候”一定要恰到好处:“火候”不到,“刹车”太急,学生则无法进行正确的“想象”;“火候”过了,“谜底”已基本揭晓了,则又没有“刹车”的必要了。至于这“火候”如何掌握,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研究才行。
二、制造悬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因为它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悬念。“悬念”是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悬念的构成,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和急切的探究欲望。根据课题需要,巧妙设置一些“悬念”,能使学生对所学对象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求知欲望,这种活化了的认知潜能,能激发出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集中注意力,丰富想象力,思维处于能动和活跃的状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也要善于制造悬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在新课引入时,可用一些较为新奇的实验或故事制造出悬念。比如在讲授“物体的导热性”这一内容时,我在引入课题前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块手帕用手捏紧,然后用打火机去烧手帕,结果烧了一会竟然没有把手帕烧破。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纷纷议论起来。这时我笑了笑,从手帕中取出一枚硬币来,问学生道理何在。这时学生更是来了兴趣:有的说是硬币把火“吃掉”了,有的说是硬币起了降温作用,也有的仍在那儿摇头……,总之,这一有趣的现象已产生了“悬念”,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再引入课题,分析原因,就一定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欲擒故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人往往有一种逆反心理,有时候“欲擒故纵”反而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曾做过试验,如果你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强调所讲内容是如何如何的重要,学生也许习惯了,所以他们不一定就如你所愿,真那么重视;相反,有些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基础较好的同学课后可以思考。”学生往往反而会反映出较高的热情,课后提问的较多,掌握的情况也比较好。学生一方面受好奇心驱使,心想“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问题呢?”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学生一旦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心中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增强了学好物理的自信心,而自信心对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通过自己认真思考过的问题,往往印象也特别深刻。搞“题海战术”是肯定学不好物理的,那是不是不做作业就能学好物理呢?当然也不行。我在教学中,故意少布置一些作业,而且把作业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结果发现除极少数学习特别不自觉的学生以外,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把选做的作业完成。当然,要达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三点保证:1、时间上“保证”,作业不能太多太滥,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2、难度上“保证”,作业有一定的难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太简单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尝不到学习的乐趣,而太难的题目则会使学生产生高不可攀的心理,从而失去物理学习的兴趣;3、质量上“保证”,选题时,要尽量找一些比较典型的、立意较新的、有一定趣味的题目。另外,当一个问题从一方面考虑总是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妨从另一方面去思考,另辟蹊径,常会使人茅塞顿开,获得意外的成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也常常需要这方面的指导。要让学生看清问题的实质,有时,表面上看好像应该用方法A来解决的,实际上却应该用方法B来解决。所以头脑一定要有“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思想,这对启发思维、拓宽思路是非常有益的。 悖论,又叫佯谬。是指从某一观点、原理出发,合乎逻辑地导出错误的结论。不少学生之所以感到物理难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被物理学中一些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佯谬所困扰。人们对“上当”的事情往往印象较深,因此,我在物理教学中常常故意设置一些佯谬,让学生“上当”。如在讲完万有引力定律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公式,可以看出万有引力与物体的质量和物体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很轻意回答出来;这时你话锋一转,当一个物体放在地球的中心处时,即r→0时,地球对该物体的万有引力为多大呢?学生自然会轻松地回答:根据公式可知当r→0时,F→∞。这时教师可以从物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在地球中心处,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应该为零,而不是无穷大。那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呢?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即高涨。这时教师再提醒学生思考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条件,当r→0公式是不是仍然适用呢?学生这才会恍然大悟。通过这样在课堂上悖论的设置,克服了物理教学中千篇一律、死板空洞的说教。悖论的产生,使学生进入“山重水复”之中;悖论的解决,又使学生到达“柳暗花明”的境界。通过悖论,使学生在“上当”中感受物理天地的乐趣;通过悖论,使学生在“上当”中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通过悖论,使学生在“上当”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齐加尼克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还远不止这些,这有待于广大同仁进一步的探究和挖掘。同时,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也应灵活掌握、适可而止,如果应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则会妙笔生花、妙趣横生,否则则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能促进学习效率的心理效应
能促进学习效率的心理效应有齐加尼克效应。
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曾作过一次颇有意义的实验:他将自愿受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齐加尼克对一组受试者进行干预,使他们无法继续工作而未能完成任务,而对另一组则让他们顺利完成全部工作。
实验得到不同的结果。虽然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显现一种紧张状态,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所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一个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任务完成,紧张才会解除。如果任务没有完成,则紧张持续不变。
在教学上的应用:
1、适可而止,空白效应。
齐加尼克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不要事事包办面面俱到,因为太过周全地安排会让学生养成不爱思考、懒惰的坏习惯。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在教学中,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一些问题。
对于一些题目的解答,最好要做到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思考接下来的事。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空白效应,便是教学里的齐加尼克效应。
2、欲擒故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与其逼着学生学习,不如欲擒故纵的让学生自己学习。比如,教师在遇到某一道题的时候,表现出非常紧张、压迫的感觉,这时,他们会对学生说:“这道题有点难度,一般人还真解决不了,课后学习能力强的人可以思考一下。”
听到老师这样说,学生反而来了兴致,连老师都觉得难的题目究竟有多难?学生听到后就想解决这个难题,不等老师发号施令,就投入了解决问题的行列当中。
心理学与生活:生活中十个常见心理效应
心理学与生活:生活中十个常见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下面由我为你解释生活中10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3、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5、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比如有的老年人对青年人的个别缺点,或衣着打扮、生活习惯看不顺眼,就认为他们一定没出息;有的青年人由于倾慕朋友的某一可爱之处,就会把他看得处处可爱,真所谓?一俊遮百丑?。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6、霍桑效应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力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和生产效益关系实验中发现了实验者效应,称霍桑效应。
实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的工作条件和生产效益的关系,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结果不管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实验组产量都上升,而且照明度不变的控制组产量也增加。另外,又试验了工资报酬、工间休息时间、每日工作长度和每周工作天数等因素,也看不出这些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益有何直接影响。
第二阶段的试验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的,着重研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被实验者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实验室并由研究人员领导,其社会状况发生了变化,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试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而使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进产量上升。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7、习得性无助实验
习得性无助效应最早有奥弗米尔和西里格曼发现,后来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被广泛探讨。简单地说,很多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狗可以越过屏障或从事其他的行为来逃避实验者加于它的电击。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预期(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且不可控制的电击(如电击的中断与否不依赖于狗的行为),当狗后来有机会逃离电击时,他们也变得无力逃离。而且,狗还表现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丧和压抑,主动性降低等等。
狗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状况,是由于在实验的早期学到了一种无助感。也就是说,它们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在每次实验中,电击终止都是在实验者掌控之下的,而狗会认识到自己没有能力改变这种外界的控制,从而学到了一种无助感。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把自己的眼光在开阔一点,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的决定因素,不要使我们自己陷入绝望。
8、权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给某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们讲课时,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说这位德语教师是从德国来的著名化学家。试验中这位?化学家?煞有其事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为什么多数学生都认为有气味而举手呢?
这是因为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权威效应?。所谓?权威效应?,就是指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权威效应?的例子很多:做广告时请权威人物赞誉某种产品,在辩论说理时引用权威人物的话作为论据等等。在人际交往中,利用?权威效应?,还能够达到引导或改变对方的态度和行为的目的。
9、蔡戈尼效应
1927年,心理学家蔡戈尼做了一个实验:将受试者分为甲乙两组,同时演算相同的数学题。其间让甲组顺利演算完毕,而一组演算中途,突然下令停止。然后让两组分别回忆演算的题目,乙组明显优于甲组。这种未完成的不爽深刻的留存于乙组人的记忆中,久搁不下。而那些已完成的人,?完成欲?得到了满足,便轻松地忘记了任务。
很多人与生俱来就有追求完美的强迫倾向。要做的事一日不完结,一日不得解脱。蔡戈尼效应是人走入两个极端:一个是过分强迫,面对任务非得一气呵成,不完成便死抓着不放手,甚至偏执地将其他任何人事物置身事外;另一端是驱动力过弱,做任何事都拖沓罗嗦,时常半途而废,总是不把一件事情完全完成后再转移目标,永远无法彻底地完成一件事情。
10、齐加尼克效应
齐加尼克效应源于法国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做的一次实验。他将受试者分成两组,分别去完成20项工作。其间,他对其中一组进行干预,使他们的工作不能顺利完成,而让另一组毫无阻碍,顺利完成全部工作。尽管所有受试者接受任务时都非常紧张,但顺利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随之消失,而未能完成任务者,思绪总是被那些任务困扰,紧张状态持续存在。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接受一项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心理,只有当任务完成时紧张才会解除。而工作中的人往往不停地受到叠加任务,因此,紧张状态无时无刻存在并叠加累积,在周末假期休息时甚至都无法放松,长期疲惫不堪,最终导致神经衰弱和亚健康的出现。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7509.html
上一篇: 《被讨厌的勇气》:如何克服自我怀疑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