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死亡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如何让死亡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人类从诞生之初,就无法避免面对死亡这个永恒的话题。对于很多人来说,死亡是一件令人感到恐惧和不安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看待死亡,那么它也可以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让死亡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呢?
如何让死亡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1. 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需要认识到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实就是死亡。死亡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主题,它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命。当我们接受这个事实时,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死亡是一种自然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可怕的事件。
2. 死亡是一种转变
死亡并不是结束,而是转变。对于很多人来说,死亡只是身体的一种状态,而灵魂则是永恒的存在。当我们意识到死亡是一种转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意义。
3. 死亡是一种启示
死亡可以启示我们生命的真正意义,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时,我们就会更加珍惜每一天,更好地利用时间,更加关注人际关系,以及更加重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4. 死亡是一种转移
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领域的开始。对于一些人来说,死亡是一种转移,是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度关注身体的死亡,而应该更多地关注灵魂的转移。
在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之后,我们需要更好地理解死亡的意义,并从中获得启示。对于每个人来说,理解死亡的意义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生命,更好地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死亡,生命的必然过程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但每个人都不想谈起这个话题。其实,对任何生命体而言,生死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一次机会。而就这一次,便决定了生命的一切。
换句话说,生老病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一切痛苦,是任何人无法拒绝也无法逃避的,只能面对。所以,人们对这个话题不应该忌讳,尤其对于信士而言,非但不该忌讳,而且应该经常以此为题,进行反思和参悟。
有些人忌讳说“死”,其实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忌讳这个话题。《论语》中虽然有一句“未知生,焉知死”,但却不是指回避这个问题。同时,这句话也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死乃生的否定,一个人只有知道肯定,才能知道否定;知道开始,才能知道结束。当然,一个人如果不清楚死是怎么回事,也就不可能明白生的真正意义。
换个角度看,也许孔子想表达更深邃的一层意思:一个人若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生,也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到哪里去——死。所以,人唯有知道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才会知道死亡的性质与哲理;人只有明白生的意义,才会知道死的真相。死亡只是一个界限状况,只有了解了这个状况,生命的意义与目的才能实现。
如果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表明了儒家的天命观,那么,庄子的《逍遥游》就更具体地提出了个体与宇宙的融合观。用庄子的视角看宇宙、看自己,就打破了生死界限。他提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论,就是想表达人的精神体验与宇宙大我合为一体,不生不死。实际上就是说,人的灵魂是不灭的。
古代的帝王,当江山坐稳之后,就开始琢磨怎么使自己长生不死。有的找道士施法术炼丹,有的找和尚诵经祈福,真的是办法用尽了。他们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但折腾到最后,非但没有延长性命,反而死得比普通人更早。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能逃脱死亡的规律。真主说:“每个生命都要尝试死亡。”(3:185)
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可以说是公认的成功人士。他在临终前说过一段话:“我在商业世界中达到了成功的巅峰。在别人的眼里我的生命是成功的缩影。但是,除了工作,我很少有过欢乐……现在我躺在病床上,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才意识到,我所有的成就和财富都曾令我非常自豪。但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它们变得毫无意义。”
乔布斯临终遗言告诉我们,和死亡比较起来,人在尘世上的钱财、名誉、权力、地位等,都渺小得不值一提。无论是身居庙堂的高官,还是畅游在商海中的富豪,在这个方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任何人,如果没有认真思考过死亡这个问题,都不能算作思想成熟的人。当他们遇到死亡时,只会心生恐慌,不知所措。
近年来,许多人被查出癌症晚期,在接到医院的“死亡判决书”时,极度恐慌,悲观绝望,有些人立刻面色苍白、憔悴不堪。所以有人说,癌症病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自己把自己吓死的,这话不无道理。其实,人的寿命长短、死亡地点、死亡的原因等,都是真主在造化人之初就预设好了的,经典上称之为“前定”。
所谓“前定”,就是除了真主的意欲外,再也不会因任何人的干预而发生改变。这在古热阿乃天经中有详细的记载,也是穆思临的信仰核心。所以,我们要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充分利用短暂的光阴,为自己死后做一些事情。真主说:“你们无论在什么地方,死亡总要追及你们,即使你们在高大的堡垒里。”(4:78)
经典中反复阐述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生命的终点,并揭示人人都要死亡的真理,并不是让人消极地对待人生,也不是让人对自己的未来悲观失望。相反,经典中明确反对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抄手等无常的行为。当我们明白了“先造化死,后造化生”的生命真相后,就知道活着该做些什么,如何抓住“生”的机会。
同时也明白了,生与死只不过是灵魂存在的两种形式而已,无关悲喜,无关得失。当我们通过学习经典明白了这些道理,仿佛看透了生死的玄机,并且再经历悲喜沧桑之后,便会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当我们履行主命,坚持公益慈善,用大爱与温暖书写自己的人生,哪怕千辛万苦,哪怕提前辞世,也毫不遗憾。
当我们知道了死亡的必然性,以及死后的情景,自然就会明白人生的意义。当我们认识到死亡只不过是对今世的告别过程,并不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就知道自己此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困惑,不糊涂。所以,面对死亡,我们再也用不着回避或恐惧。若能抓住机会,还可以通过死亡来提升自己的品级。
当我们完善自己的信仰,不再是名义上的信士,在认清生命的真相后,就会对死亡不再有恐惧、惊慌和躲避等毫无意义的行为。这时我们再静观自己的生命,从死到生,又从生到死,最后再从一堆朽骨中被复生起来,这个过程是多么奇妙啊!真主说:“他创造了死和生,以便考验你们,看谁的行为最好。”(67:2)
经典中反复阐述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过程,生命的终点,并揭示人人都要死亡的真理,并不是让人消极地对待人生,也不是让人对自己的未来悲观失望。而是催人奋进,教人努力,不至于整天无所事事,当寄生虫。当我们明白了“先造化死,后造化生”的生命真相后,就知道活着该做些什么,如何抓住难得的机会。
一个人无论有多少子女及家庭成员,社会上的人缘有多么好,亲戚朋友有多少个,当死亡触及他时,没有一个人可以陪他走一趟。死亡的路上无论是好是坏,是悲是喜,都要独自前往。由此可见,死亡不只是灵魂与身体分离的过程,也是一场注定要独自前往的旅行。凡是踏上这个旅程的人,必须独自面对途中的一切。
当我们认清死亡的真相后,非但不消极,反而更超脱。因为知道人必有一死,就知道在有生之年应该积极地活着,不消极,不恐惧。只有在了解死亡的真相后,才能向死而生,这样,就会对眼前的得失看淡、释怀。现在的人常常与人争吵斗气,把有限的生命耗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就是因为忘记了与真主相会的日子,疏忽了死亡的必然性。
死亡并不是抽象的哲学问题,只是大多数人不愿意面对。每当有人提起这个话题,就有人扯到其他话题上,刻意转移注意力。就像鸵鸟在遇到天敌追击时,把头埋进沙子里一样;也像在盗取铃铛时,用手捂住自己耳朵的人一样,典型的自我欺骗。然而,每当他的家人或自身遇到死亡的状况时,便会惊慌失措,方寸大乱。
人死了之后会去哪里?是人生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信仰的核心。人死了之后,不外乎两种结局,也就是说只能去两个地方。凡是信仰虔诚并为之做了必要工作的人,归宿是美好的地方,而另外一种人的结局就很悲惨。真主说:“他们在良好的情况下,天使结束了他的生命。天使对他们说:祝你们平安,由于你们曾经的行为而进入乐园吧!”(16:32)
另一种人去的地方就不怎么样了,非常糟糕,并且没有挽回的余地,说起来有些可怕。真主说:“在自亏情况天使结束其生命的人,天使们必定问他们:生前你们在怎样的处境中呢?他们说:我们在地方上被人欺压。它们问:难道真主的大地不是宽阔的,不容你们迁移的吗?这等人的归宿是火狱,那归宿真恶劣。”(4:97)
既然我们知道人人都要死亡,那就要为死后做一些事情,片刻不能耽误,不能疏忽,更不能做自我亏害的事情。有些人以“大环境不好”为借口,逃避履行自己应做的功课,其实是自己骗自己。经典上早已阐明,前人们所处的环境,要比今天恶劣上几百倍、几千倍,他们都没有放弃功课,我们有什么理由懈怠主命呢?
对于有信仰的人而言,爱护身体,认真对待生命,但绝不会把生命的延续寄托在别的人或事物上。有些人以为钱能买命,有些人认为人能救命,这都是违背信仰原则的。事实上,无论多么高级的医院,多么高明的医生,也只能做到医治病症,或者说减轻病人的痛苦,绝不能挽留本该归真之人的生命,哪怕是一刻钟。
我有一位朋友,是医学专家。他的手术室旁边空出来一间房子,里面铺着地毯。每当他给有信仰的人动手术之前,总会给家属说:这次手术成功与否,我的技术只占30%;病人的体质占30%,另外30%在于真主对他的判定,还有10%就在于你们家属的态度。现在我开始动手术,你们赶紧去向真主祈祷,我们同时工作。
这位医生是智者,他的确了解生命的真谛,知道凡是真主要他死亡的人,谁也救不了。所以,我们今天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在死亡来临之前,利用宝贵的生命,给自己做一些工作。真主说:“你说:你们所逃避的死亡,必定与你们会面,然后你们将被送到全知幽明的主那里,他会把你们的行为告诉你们。”(62:8)
向死而生是一种睿智的生活态度,也是我们唯一可思考的方向。因为在死亡天使的追赶下我们无处可逃。人死了去哪里?在学术分类上是个哲学问题,但对我们而言,是信仰的核心要素。今天我们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的工作与这个问题没有关系,那这项工作就没有意义,等于一场游戏。
今天我们看一个人是不是信士,就看他对待死亡的态度,这是人唯一无法伪装的。因为当一个人不相信后世,他的眼中就只有钱,在不牵扯个人利益的时候,看起来很“教门”,一旦涉及到个人利益,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就如任何道德品质问题,都会在对待钱财方面暴露出来。一个人的信仰,在对待死亡这个问题上,一览无余。
当我们明白了死亡的真相后,就不再纠结什么时候死这个问题。早了有早的好处,迟了迟有迟的好处,不喜也不悲,一切顺从真主的定然。亲人早走了,不必哭哭啼啼,倒是应该替他高兴,早早止住了罪过,不也是一件好事?并且清楚地知道,他是先行者,自己很快也要起身,也就是前后脚的事,有什么可悲伤的?
总之,我们对待死亡不是恐惧,不是逃避,而是积极准备,谋求两世的吉庆。今世如同春天,后世如同秋天,春天不耕种,秋天就没有收获。真主说:“在死亡降临之前,你们当分舍我赐予你们的,否则,将来人人都说:我的主啊!你为何不让我延迟到一个临近的定期,以便我有所施舍,而成为善人呢?”(63:10)
世界上任何东西都要比人“坚固”,人是最脆弱的,生命随时都有可能终止。生死无常,唯由真主定夺,任何人不能丝毫左右。每一次参加殡礼,都是对我们的一种警醒,接下来自己应该如何对待生命,该过怎样的生活。大部分人在年轻时不思考这个问题,好像死亡只是个意外。当有一天,他不得不面对时,一切都来不及了。
人们买东西喜欢讲价,但在医院里从不讲价,人家要多少给多少。这也反映出人们逃避死亡的心理是多么强烈。也许他们不知道,任何人不能延长任何人的生命。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死亡的事随时都可能发生。我们在遏制私欲与妄想的同时,应该培养自己的向善之心,将真主的恩典分享给更多的人。从而接近真主,期望两世的吉庆。
无常是生命的规律,这已写入天经中。所以,我们没必要苦苦贪恋本来不可能长久的东西。当你坦然面对死亡,顺应并托靠,认识到无常与变化是生命的表现形式时,反而内心会平静。真正应该做的是,趁自己年轻的时候,趁身体健康的时候,多做一些善事,尤其履行造物主规定的五番功课等,都是死后能用得着的。
据说人在临死之前都会快速回顾自己的一生,大概是想通过回忆以往的经历,判断自己的终极归宿。可惜的是,人们都为自己准备的盘费太少了,到最后这一刻才去反思,显然为时已晚。真主说:“你说:如果你们逃避死亡或杀戮,逃避对于你们没有一点用处。况且,也只能得到很少的享受。”(33:16)
如果用一个词汇准确形容死亡,那就“归真”。因为死亡并不代表完结,它只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完成了“我们来自真主,终归于真主”的过程。别人归真对我们是警醒,是劝诫,应该引起我们思考,在死亡来临前应该做些什么?然后按这个思路给自己制订一个工作计划。如该做那些事情,做到什么程度等。
既然我们最终都要归真,生命的本质是脆弱的,那我们应该对人生有个清醒的认识,把握当下的光阴,多行善举功,吃亏忍耐,用大爱对待每一个人,即使眼下别人不理解,也无所谓;不义之财分文不取,非法之事丝毫不染,哪怕过清贫的日子,只求无愧无咎。只要我们守住伊玛尼,路会越走越宽,终有一日,将获得善报。
事实上,我们的一举一动与死后的归宿都有关系。凡是履行真主戒律的人,都是有幸的,他们不但对自己负责,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死后会去那个美好的地方;凡是违背真主戒律的人,都是不幸的。他们不但亏待了自己,也愧对父母,尤其做了违法乱纪之事的人,死后一定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人生一场大梦,死后完全清醒。让我们再学习一段尊贵的经文。真主说:“人们到了死亡的时候,真主将他们的灵魂取走;尚未到死期的人们,当他们睡眠的时候,真主也将他们的灵魂取出。他已判决其死亡者,他留下他们的灵魂;他未判决其死亡者,便将他们的灵魂放回,至一定期。对于能思维的民众,此中确有许多迹象。”(39:42)
文/马石头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生命因为死亡而有了意义,死亡若是为了新生就是生命的延续。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在直子死后,渡边君对于生的认识有了新的感悟,获得了新生。生命就是因为有死亡的存在,人们才会体会到它的珍贵死亡使得生命存在了意义,死亡也是新生的开始。
该句出自日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所著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已经进入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危机也与日俱增。物质生活的丰富与人的欲求膨胀,造成了精神世界的严重失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心理距离拉大。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像无根的浮萍,孤独、虚无、失落,却又无力面对强大的社会压力。
都市的繁华,掩饰不了人们内心的焦虑。而甲壳虫乐队唱出的曲子《Norwegian Wood》给了作者很大的灵感。那是一种微妙的,无以名之的感受。1987年村上春树就以《挪威的森林》为书名写了一本青春恋爱小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挪威的森林
死亡也是生命的部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土豆
? 谈到生命我们都会不自觉的想到活着的生活而自动屏蔽死亡的。然而生与死都是生命的部分,都是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的。 ? ? ? ? ? ? ? ? ? ? ? ? ?生与死拥有那么强烈的反差却又拥有那么自然的衔接,自然的令人感到可怕。也许,医院是唯一可以将生死这同属生命的部分相连的地方。在那里不仅有生的喜悦和留恋还有死的悲痛和恐慌,所以它总是有办法将人置于大喜或大悲的两种极端情绪中。在这里的一分钟,有多少人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有多少人从死亡的一端被拉回,又有多少人的尸体被送到黑森的太平间。这里藏了多少人性的美好于卑劣,被救助的患者家属相拥而泣感谢着这些日夜不休医生与护士。此刻,这种生命迎救所营造的信任感和感恩心是永远无法被代替的。所有的医生和护士都觉得所有不眠的日夜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的守护了一个生命,病人的家属觉得将自己的亲人交付于他们是对的,当初有多少担心现在就有多少真甚至更多的感恩和美好,这份属于生命的美好必将永存。然而,又有多少生命葬送在了临床不够厚的红包上;葬送在子不孝女不养的家庭悲剧中;葬送在治疗时的高额费用中,这份属于死亡的卑劣让人心酸。 ? ? ? ? 属于死亡的不美好让我们厌恶死亡,不愿承认死亡其实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人从出生,生命中所有的过程都是走向死亡的铺垫,因为死亡是结果。尽管这样这个过程也仅仅是几十年。我常想,我已走过我生命路程的二十个年头。剩下的日子还有多久,我的意外会不会比我的明天来的更早。我对死亡的恐慌是我更加迫切的想要珍惜现在易逝的青春。仅仅热爱所拥有的一切,认真的过活是不是不足以证明我独特的生命曾在这里存在过。经历过别人不可能经历的,体验与别人不同的酸甜苦辣,是不是还不能弥补我将永远消失在这个世界的遗憾。而我的这种对生珍惜就是来自对死亡的不可知和死亡带来的永远离去。周国平先生在《愿生命从容》一书中对生命的理解:“世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再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唯独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以重复,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的遭遇实在粗浅得很。”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也就相应的属于生命独特性。而这种生命的独特性不仅来自于生时的体会和感悟还有死亡对其不可复制的完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常常忽略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其实同属于生命的生的美好也恰恰来源死亡对生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对于死亡,我最初觉得夜晚是最接近死亡的时间,天空是最接近死亡的地方,夜晚的天空让人感到痛苦、窒息甚至是绝望。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对死亡的不尊重,而且周围人对死亡唯恐不及的态度增加了我对死亡的误解,以至于忘了夜晚的天空也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史铁生先生《我与地坛》中所写:“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而我们并没有把它当做一个节日对待,迎接死亡的是阴冷潮湿的地下室太平间。而于此相反的对待死者的地方是日本的一家名为铁蕉会龟田综合医院。这家医院将太平间放在楼房的最高层并且布置得相当的温馨和精致,他们说:“因为这里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这种对待死者的态度,也是对待死亡的态度让我感到了死亡的温度和尊严,也改变了我最初的想法。缓和 ?了我对死的害怕,甚至觉得自 己可以淡然接受这生命中的必然安排。因为这样的离开不孤寂,很温暖。 ? ? ? ? ? ? ? ? ? ? ? ? ? ? ? ? ? ? 我们常常忽略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其实同属于生命的生的美好也恰恰来源与死亡对生命约束,才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死亡是生命的最后部分,值得珍视和尊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7152.html
下一篇: ENFJ人格类型的领导能力和风格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