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要抢的人是什么心理喜欢要别人东西的人性格

心理健康 2023-08-04 21:47:46   点击量 : 4244  

作者 : 心理爱

什么都要抢的人是什么心理喜欢要别人东西的人性格

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个人,他总是喜欢拿走我的东西,即使是同样功能的物品,他的比我的更好,他也要拿走,我已经被他抢走好多东西了。我想知道,什么都要抢的人是什么心理?喜欢要别人东西的人性格是怎么样的?

什么都要抢的人是什么心理?喜欢要别人东西的人性格怎么样?

他们可能是“自恋型人格”。

这类型的人无缘由地期待着他人对自己应该有特殊的照顾,不顾他人的利益,只顾着“我快乐就行”,认为“任何人都得围着我转”,所有当他看上你的东西并拿走的时候,他的心中其实是没有任何“争、抢”的意识的,他只是认为你应该要给他。

他们缺乏共情,无法很好地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因此,当他把你的东西拿走的时候,他其实意识不到、也不在意你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反应,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倾向于成为一个情感上的剥削者,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占有他人的利益。

这些人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自我中心,而婴儿阶段才是人生中最为自我的阶段,由此可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心理可能退行到了婴儿期,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他们在幼年间经历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比如跟父母长时间分离,或者父母对待他的态度过于粗暴等等,导致他们没有从养育者那里得到稳定的安全感与依恋感,于是对外界的他人充满不信任感,认为只有“自己爱自己”才是最安全的。

在面对这类人时,我们要守好自己的个人边界,在他有不合理要求时坚定拒绝,避免成为他们实现自己目的的“垫脚石”。

喜欢乱拿别人东西的人都有什么性格

喜欢乱拿别人东西的人都有什么性格

是人都这样!
没多少人会愿意自己的东西被别人乱动·
何况是没有打招呼的情况下! 对于他(她), 他(她)可能对于任何事物都很霸道,有些自私,什么都以自我为中心,很随便,有好奇心有对事物的新鲜感。

不喜欢偷,拿,别人东西的人是什么性格

不偷拿是正确的 思想价值观 说明这种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则
自己对自己有约束力 挺好的

议论文乱拿别人东西的人

前几天,我带儿子去菜市场买菜,来到菜市场,人很多。我们来到一个菜摊前,儿子趁我不留意,伸手拿了一个西红柿,当我发现的时候他已经咬了一口。当时我很生气,无名火一下子就窜上心头,但立马想到稚子妈咪的一句话“冲动是魔鬼,”我尽量压了压心头怒火,心想还是算了吧!还是回家再说!不要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了。
我只好连忙向卖菜老板道歉:“真是不好意思,孩子不懂事,拿着就吃,你看多少钱?我赔给你。”
“算了,算了,小孩子嘛!不要怪他了。”
幸亏老板也没有说什么,我只有连声道谢!
回到家里,我把儿子拉到怀里问他:“你刚才那样做对不对?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你就拿着吃,以后可不能这样了,知道吗?”他低着头没有吭声,可能也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
要是以后去别人家玩,你想干什么?一定要问问别人愿意不愿意让你玩或者让你吃,不能随便乱拿乱碰别人的东西,这样做是很没有礼貌,妈妈不喜欢没有礼貌的孩子。
儿子点点头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不会随便乱拿别人的东西吃,我记住你的话了。”
看儿子知道自己错了,有悔过的诚意,我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让儿子出去玩了。

孩子乱拿别人东西的原因 孩子乱拿别人东西怎样教育

喜欢的东西就想要

人类的欲望生来有之,这是一种原始的生存的欲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为何饿了要吃,渴了要喝。孩子们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都是自然生存的条件?反射。看到自己喜欢的物品就想要,如果得不到就要哭,这样子的心理欲望会令不懂事的孩子做出一些令父母觉得尴尬的举动。比如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从幼儿园拿来?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小物品,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样子做是不对的。发现孩子有这样子的行为时,父母一定要及时干预,告诉孩子这样子做是不对的,然后陪同?孩子一起将物品归还。

2.提前教育孩子言行

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平时在家里物品都可以自由拿取,到了幼儿园或是其他环境之中,他们也就会随意拿取自己喜欢的物品。因此,家长平时在家里的时?候就要告诉孩子,家里的物品要在得到大人许可的情况之下才能拿,养成良好的习惯之后。到了幼儿园和其他环境之中,孩子想要的物品他们也就会先跟人打招呼,?至少可以在得到允许或是不允许的情况之下再拿走物品。

3.及时制止不良形为

孩子有拿他人物品的行为,父母一旦发现就要及时制止,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可以原谅,没关系就是一点小东西而以。如果父母有这样子的思维方式那麻烦?就大了,只要父母默许孩子可以乱拿他人的物品,孩子就可能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下次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办法占为己有,严重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养成?不良坏习惯,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不利于孩子品德成长。

4.对孩子严格要求

平时父母对孩子的严格要求也很重要,优秀是一种习惯,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有些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就算是拾到一根针也会主动?上交老师或是家长,而有些家庭出来的孩子就想着拿他人的物品,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平时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举指一定要有所要求,做到家有家规,不要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讽刺人"乱拿别人东西的话"

"乱拿别人东西的话
为 是 最 的

没事喜欢咬东西的人有什么性格

天然呆,迷迷糊糊,不坚强但却总爱逞强,多愁善感,表面很开朗但内心却很柔弱,不愿意把真实的自己展现出来,喜欢伪装,偶尔会有小宇宙爆发(选自网络)

教育他人不乱拿别人东西的名言

1、不随便接受别人的东西:无功不受禄;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2、不乱拿别人的东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3、使用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主人的同意。

喜欢雨的人都有什么性格啊?

喜欢雨的人感情比较细腻,属于感性的人。 我喜欢有雨的夜晚,喜欢静静地听雨,喜欢在雨夜的幽思 雨很悲情。但可以滋润一个人的心

关于我想对乱拿别人东西的人说的作文

刘心武的《心里难过》 全文如下: 深夜电话铃响。 是朋友的电话。 他说:“忍不住给你打个电话,我忽然心里难过。非常非常难过。就是这样,没别的。” 说完他挂了电话。 我从困倦中清醒过来。忽然非常感动。 我也曾有这样的情况。静晚里,忽然有一...

对于任何事必须据理力争,喜欢说服所有人的人,是什么心理?

首先,不能以偏概全。

如同内向性格也分为2种类型。

(1)腼腆害羞(2)冷静话少

引申此刻的问题,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第一类,学术型性格特质

就事论事,是非观念清晰;

知识的碰撞 ,除非你用数据事实或者论点出处证明他是错误的。那么他争得就是正确或者最适宜的答案。

第二类:自大争强好胜性格特质

听不得其他意见或者建议,认为自己的就是真理。

第三类:话痨型百事通

能百通无一精。有理当大王,无理搅三分的话痨输出模式。擅长沟通也局限于沟通的唠嗑专业户。

争得是事,也对应的是人。也许本性也许无意识的辩论爱好者。也许情商不高惹人厌恶。

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分辨。而不是搭附嘲讽,跟进攻击。

去倾听是否正确,去倾听别人无伤大雅的表现欲即可。可争议勿谩骂。

有一位认识的,每次做什么事情,他总是觉得自己的才是对的,别人必须听他的。就好像随时准备开战的斗鸡,只要一有人和他意见不一致,或是指出他的观点有哪些方面不足,他就立刻辩论、还击,直到你偃旗息鼓为止。如果发现自己说不过你,他就上升到人身攻击。曾经有一次,我拐着弯的表明他的观点有不全面,他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来反驳我,于是突然来了一句,“你的琴声音太小了。”

为什么有的人总是任何事情都必须据理力争,喜欢说服所有的人?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来和你说一说。

一个人之所以据理力争,其实是想证明自己不差,证明自己行,也是一种对自卑的掩盖。一个人严重的自卑,可能有好几种原因。

1. 身体缺陷

身体缺陷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会给人带来某种程度上的自卑,尤其当这个人曾经的梦想,需要的是一个健全的身体。例如,一个梦想成为田径运动员的人,如果双腿残疾,对他来说是一种打击,尽管有残奥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此觉得有希望。

2. 从小的生存环境过于偏远贫困

这种情况一般是,这个人从小生存的地方比较贫困,后来有机会出来,到了一个相对发达的地方,然后发现自己很多东西都不太明白,和别人有一大截差距,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产生自卑了。如果他一直呆在原来的成长环境到不一定会有这种自卑。这种自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强烈的对比下,产生的对自尊的刺激。

3. 成长经历

一个最明显的现象是,在重男轻女思想下成长的女性,成年以后要么变得很胆怯,要么变得很会察言观色,要么变得很强势,要么变得很绿茶。当她变得很强势,那么,什么事都只能她对,甚至她要亲力亲为,不放心别人做,因为这样才能证明自己强。当她变得很绿茶,她可能不会直接说自己对,还是会拐着弯让你觉得无法反驳。绿茶最让人讨厌的地方,就是话说得很好听,心却很黑。

假如是一个多子女家庭,容易被忽视的那一位,或者经常被大家看作是必须以身作则的那一位比较容易产生自卑。比如说,老大。老大的难处在于,一方面要讨好父母,一方面要给弟弟妹妹立榜样,如果弟弟妹妹犯错,有的家长会认为是老大带坏的,如果弟弟妹妹出事,有的家长会认为是老大没看好弟弟妹妹。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就老大自卑加安全感缺失,有的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有的会变得很强势。

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一直被拿来和别人比较,也会造成严重的自卑。成年以后,他会不自觉的用抵触比较的惯性思维来维护自己的自尊。

有时候,对于一个人而言,据理力争其实不是为了证明自己对,而是因为只有说服别人了,他才会觉得自己是被区别对待的,才会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我们说,他是安全感严重缺失。

1. 从小经常被忽视

如前面所言的,家庭成长中,老大的需求经常被忽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见到的很多老大是讨好型人格,如果老大是个女孩,在上一代中这种可能性更大。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在一些家庭中,被忽视的可能是夹在中间的孩子,比如老二、老三,也可能是老幺。

假如那个孩子是收养的,他可能会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2. 从小颠沛流离

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家是一个人的归属感象征,但是如果有的人一直在搬家,加上家庭教育没跟上,尽管和家人在一起成长,心里还是会觉得自己没有归属感,而没有归属感,就会让一个人觉得没有安全感。

3. 重要亲人丧失

重要亲人,指的是对一个人成长影响很大的亲人,不一定是养育者。比如说,有的孩子虽然是父母陪伴长大的,但是可能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更亲近,那么,对他而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就是他的重要亲人,是他感情联系的重要纽带,一旦这位亲人离世,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很可能从此丧失安全感,也可能抑郁。

这个 社会 有一个让人诟病的地方,就是虚荣。人一旦虚荣起来,哪怕自己错了,也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否则就会觉得自己很没面子。虚荣心是怎么来的

1. 成长在一个好攀比、虚荣的环境

这个 社会 有一种思想叫“别人家的东西都是好的”。最常见的是街坊邻里的攀比,今天比衣服,明天比收入,后天比房子,再后天比孩子……似乎永远没有一个到头。

曾经听过一个广播剧《攀比》,里面的主角因为发小发财了,不服气,给孩子、先生布置各种任务,总之一定要在某一方面超过发小。看到发小家里有一个一米的鱼缸,于是就买了一个一米一的,然后对发小说,“我家也买了一个鱼缸,比你家的大。”

这种攀比,孩子耳濡目染后,就会习得,养成这种不良思想。

好攀比的人往往好胜心也比较重,因此,当遇到任何事情,他一定要说服别人。

这个世界上最能跟你据理力争的,莫过于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了。其实他也不是据理力争,而是无理取闹,总之,有杠就抬,只能他对,不能是别人。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从小要么一直被人养育者不停的挑剔,从来没有得到过肯定;要么是在学校里总是受到嘲笑、讽刺,养育者却只知道保护得死死的,没有培养他独立的思想和能力,只知道一味的哄,没有教会他明辨是非;要么是从小被养育者牢牢控制住,不让他有自己的思想,这种控制可能是硬控制,也可能是软控制。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长歪了,成了偏执型人格障碍。

还有一种情况也可能发展成为偏执型人格障碍,不过,这种情况可能很多人没想到,淡缺失存在。那就是,一个人从小丧失双亲,并且双亲是死于非命的,而他的养育者可能无法给他适当的心理抚慰,或者他后来被送进孤儿院,又得不到爱。

但偏执型人格障碍并不是对谁都会据“理 ” 力争,而是看人下菜。如果是和他关系较近的,或者领导权威,或者他自己认为关系不错的,或是他认为侮辱到他的,他就会据“理 ” 力争,但实际却毫无依据,只是钻牛角尖,有的时候甚至想的都和你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说东,他说西。

如果遇到的是一位自卑的人,不妨平时多给他点肯定,尽量不要发生争执,尤其强势的,争执起来很麻烦。多一些肯定和鼓励,慢慢的,他会觉得自己在你面前是被肯定的,相对比较不会和你争。

如果是一位爱慕虚荣的,或是一位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那还是敬而远之吧。爱慕虚荣的人你改变不了;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疯狂起来,你会头疼,除非你有办法让他去精神科进行治疗,但你只要一提,对方毫无疑问会认为你在歧视他。

碰到身边有一位对于任何事必须据理力争,喜欢说服所有人的性格比较大概率匹配的是领袖型人格,要是碰到这样的工作伙伴又或是家人朋友应该如何相处呢?我们先从了解他开始!

?

特质

这种类型的朋友通常有豪爽,自视甚高,遇强愈强,公平公正的特质,他们通常比较好胜又有清晰的目的知道自己方向在哪里,于是就勇往直前。而且多数不愿被人控制,反而喜欢拥有支配别的人能力,这一点比较像超人,觉得自己是来拯救地球的,希望有强烈被需要感。

?

日常表现

对应的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会追逐权力,拼搏实力,不喜欢依靠别人,要掌控所有事情,总喜欢做大事,要做领导。对应的表现就是喜欢命令他人,爱battle等。

?

反观

恰恰是这样一位要掌控大局,爱做大事的人却是很负责任的人,有时我们只看到他们霸道的一面难免会觉得有点难相处,甚至咄咄逼人,但是没人会想到他从上一层下放的压力都在自己身上消化了,并没有透露给下面的人或者旁边的人,一旦有状况常常独自承担后果与责任,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很强能保护大家,所以大家并不会看到他委屈和脆弱的一面。

?

小建议

对于这样的朋友,其实直接硬碰硬的怼回去难免大家都伤和气,所以最好是私底下约谈,给他留足面子,你可以先表达他的好处,其实我知道你是想保护大家,带领大家完成好任务的,但是呢有时你没有听从专业人士的意见,可能就没办法把事情的细节做的尽善尽美,当然我们是一个团队肯定站你这边的,也希望你能多听取大家意见接受大家,这样才有利于团队融合效率也更高。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我觉得这是一种心理问题,一定想办法自我调整,否则,长此以往,你身边朋友,都会慢慢的疏离,要学会静下心来,耐心的听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想法。

一、好强心理,不管小问题大问题,都想证明你是对的,甚至有时候你已经不在乎错对,只想赢,让别人认输。

二、霸道心理,无论什么事情,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只想别人按自己想法来,按自己的方法做,不希望被反驳。

三、焦虑心理,对别人做的事情总觉得不放心,不安心,总是担心这样担心那样,过度的担心,无名的恐惧。

四、迷茫心理,一直寄托厚望的人或事,希望突然破灭,一时间找不到落脚点,看不到未来,没有安全感。

大家好,我是真玉。我在很长时期都犯上这样的毛病,对事情据理力争,然后各种说服别人。通过一次次跌倒,然后复盘,现在自己意识到问题,慢慢尝试着改变。

以下视频是我的最内心的感受。如果大家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人,试着包容下,如果有人也这样,也希望你们能慢慢改变,对自己也好。

一、自我为中心

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刚愎自用,盲目自大,当别人观点与自己不合时,别人是错的,说服别人是为了维护自己。

二、虚荣心

认为观点正确与否关系到个人形象,如果不说服别人,自己就没有面子。

三、偏执心理、钻牛角尖

只要别人观点不合,就强词夺理,甚至使用歪理邪说,极力掩饰自己。

四、自卑与焦躁

凡事都要争个赢,本意是为了掩饰自卑感,避免输了引起焦躁感。

你好,凡事据理力争,喜欢说服别人的人,有一股子杠劲,所谓得理不饶人,凡事打破砂锅问到底,遇到分歧穷追猛打辩到底。在我们这个崇尚中庸之道,追求和气生财、喜欢太极混沌的 社会 文化中,大多数人奉行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据理力争的人被人认为是锋芒毕露,幼稚浮躁和争胜斗勇,容易被人误会,更有甚者被人所忌惮。其实不仅仅东方,西方文明也不太喜欢善辩之人,苏格拉底就是因喜欢与人辩论之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言爱辩论的人有三种人:

第一种是病态型的善辩。也就是我们网上俗称的喷子、杠精。 这些人为辩而辩,善于诡辩,他们并非据理力争,只是为了享受辩论之后压垮对方时快感。他们对真理本身没有兴趣,辩论是发泄情绪,表示自我强大的一种挑衅行为。你说东,他们偏偏说西,你说马是马,他们说鹿是马,振振有词,咄咄逼人。 其行为背后是某种攻击性和破坏性力量,他们把说服别人作为胜利的标志,从口头辩论的得利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往往这些人生活不如意,平时过得非常委屈不舒展,以至于情绪堆积起来,不得不通过辩论把压力释放出来,并寻找到生命的价值。

第二种是习惯型善辩。 这些人通常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缜密的思维、并且在逻辑思维上得到系统的训练。他们有一种智力上的优越感,喜欢通过语言、文字等头脑风暴碾压知识、智力和思维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从而得到一种满足感。例如最近网络上争议很大,受到媒体批评的某辩论节目的两位专业辩手,她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精英。却在疫情时期曾经通过“逻辑论证”,发表了不当的看法,引发了极大公愤。这些辩手的动机我们无法论断,但是我们可以理解,常年机械的逻辑思维训练,导致了她们习惯性地以专业辩论姿态参与公共讨论,并且仗着“逻辑”为所欲为,当逻辑与事实、正义之间产生冲突时,她们也就而成为被唾弃的众矢之的。 这种习惯性辩论来源于智力炫耀,以辩才和逻辑获得价值感,并且成为一种行为方式,有时非常危险。

第三种是积极型的善辩。 比如中国儒家中大雄辩家孟子、比如刚才提到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他们的辩论目的是为了在形式逻辑的世界中寻找到真理,通过辩论和争鸣而 探索 世界的本质。 通过人的思辨,确实能够在思维层面理解事物规律,达到某种启示,这就是为什么在佛教中会有辩经、在司法实践中会有辩护、论文必须经过答辩,在全世界辩论大赛方兴未艾的原因。积极型的善辩是一件好事,这种辩论让人的思维变得更加严谨和缜密,当然,辩论也会让人的性格变得过分的刻板乃至认真,从而成为异类,但是这恰恰也是辩论者的真正价值所在。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任何事必须据理力争,并且要以自己的观点说服说有人。

1,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说的话,做的事情,都是无懈可击的。

2,过于自信,觉得所有的焦点都在自己身上,别人就应该同意你做的所有事情。

3,没有主见,但又过于自信,两者不矛盾,不管是什么理由,总要去说服别人,可能当时会同意,其实别人内心并不认同。

这种心理是自己没有安全感,没有主见,但又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自我感觉很好,还有一点点的强迫症。关系好的朋友喜欢说真话的也许会提出自己的问题,熟悉的人也许会拍手称赞,但是内心并不赞同。人心很复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争辩为了什么?

让别人承认他能干,让别人接受他的思想,给别人一个能人的印象,让别人觉得他是对的。

这是什么心理呢?

其实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动机,但总的来说,这样的人比较自我中心,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

自我保护机制

一个自我中心的人有时表现的很强势,但他的内心其实很脆弱,甚至可以说“自卑”,换个说法也叫“高自尊”,这么争辩是为了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思想,保护自己的尊严。因为他害怕一旦输了,自己什么也没有了……

造成的原因呢?

内心敏感而自卑,造成原因往往是因为被人抱以过高的期待,或者曾经被人忽视或受到不公的待遇, 进而自己给自己施加很大压力,凡事都必须赢,不能输,不能接受负面意见或打击,所以要据理力争,甚至没理辩三分。

如何调整?

不争,则人莫能与之争 。

关键在于调整自己。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他虎你也虎,那结果就是两败俱伤。

可犀牛鸟和犀牛,他们为什么可以和睦相处?因为他们没有利益争夺却有利益互补。所以可以考虑借鉴这种自然界的规律来调整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

用心理学来说,凡事据理力争,可能是一种控制引起的强迫症状,这个源头可能不是我们常说的喜欢说服别人,而是无法抑制的控制欲在使然。

我们首先来说一下过度控制欲的形成,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讲,人类控制感的萌芽起源于肛欲期(就是我们大约1-3岁这个时间段),这个时候婴幼儿开始尝试对自己的大小便进行控制,简单的说,就是我的排泄我说了算。从此以后,我们需要的控制感开始越来越强,从自我控制,过度到对身边人和环境的控制,再回归到自律、形成个人的道德标准。

而整个控制欲的发展,如果中间受到严重的阻碍,比如:幼儿时期如厕训练得不到自由,童年时期被过度限制好奇心,青春期叛逆得到过于严重的惩罚造成的身心创伤等等。控制欲的正常发展就会造成畸变,这会有两方面的表现。

1、过度退缩,无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由于生命力随着控制感同时被压抑的表现,因为从来没有对任何事情有过真正的控制,所以也不能为任何事情负责,包括自我本身。

2、就是问题中提到的,过度控制,说服所有人,任何事情都必须要听自己的。这就是因为过去的创伤,在成年后不断进行补偿的强迫观念和行为。

而强迫观念(我觉得我对)转变为行为(我必须要说服大家证明我是对的),其实本身就需要一个过程,一旦真正形成行为模式,就很难再进行控制和干预,除非自己本身有意识到,有意愿控制行为,改变观念。

如果不是本人,而是身边人发现这种状况,唯一能做的是让当事人意识到这样的状况已经带来困扰,而 探索 自身的感受,最终自我评估是否需要改变。

对于强迫症状的对方,最糟糕的应对方式就是使用相同的强迫方式要求他改变,这样只会造成完全相反的结果,甚至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71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