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投射与自我认同的关系解析(第八章:自我投射和共情)

心理健康 2023-08-10 15:34:33   点击量 : 4671  

作者 : 心理爱

自我投射与自我认同的关系解析

自我投射和自我认同是两个心理学中的概念,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我投射是指将自己的内心感受、想法和行为等投射到另一个人或物体上,从而产生共鸣和共情。而自我认同则是指个人对自我的认可和接纳程度,是个人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一种心理状态。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自我投射与自我认同的关系。

自我投射与自我认同的关系解析

首先,自我投射和自我认同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当个体对自己的认同程度较高时,他往往更容易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投射到其他人或对象上,以寻求理解和认同。而当个体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投射到其他人或对象上并得到他人的认同时,个体的自我认同感也会得到加强。

其次,自我投射和自我认同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当个体对自己的认同程度较低时,他可能会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同和评价,从而产生自我投射的倾向。但是,如果个体过分依赖他人的评价,那么他就可能失去自我认同的能力,从而产生自我认同的困难。

此外,自我投射和自我认同的关系还与个体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有关。社会环境的支持和认同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从而减少自我投射的需求。而个人的经历也会影响自我投射和自我认同的关系。例如,过度自我投射的个体可能是由于在童年时期缺乏父母的关注和支持,导致他们需要寻求其他人的认同和接受。

总之,自我投射和自我认同不是单向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在实际生活中,个体需要适度地进行自我投射,并且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以确保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

第八章:自我投射和共情

自我投射是指个人把自身的情感、感受、感觉等与自身身体上或精神上有关的反应投射到他人或物体身上的行为。

你可以想象一下,现在有个玩偶被一个小孩玩了几天之后就丢在公园的角落里,等着被送到垃圾桶里去,你看着这个玩偶会有什么想法?

这是一个有不少人回答过的问题,在所有的答案中,有人感到可怜,有人感到难受,也有人感叹世间不公……

如果认真想想,真的是这个玩偶多姿多彩吗?并不是,这些人只是看到他自己内心的情感,这就是自我投射中的情感投射。

自我投射是人用来理解世间万物的主要方式(这应该是情感生物的一种共性),这里的世间万物主要是指情感生物--包括人和其他有情感的动物。

在人与人之间,自我投射是人们能够互相理解的基础。

但是个人的意识形态普遍是狭小的,不同的生活状态会造成不同人或群体之间的误解、攻击、刻薄等偏激行为。

比如在新闻上常看到的某个母亲因为孩子成绩没考好或者是某道题没做出来而对她的孩子大打出手的事情,这就是自我投射所造成的攻击行为。

因为在这些母亲看来“2+2=4” 是一个如此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她的孩子就是怎么教都教不会呢?

事实上她没有意识到她是一个20多岁的成年人,而她的孩子才几岁,她总以为这件事情很容易,这只是从她的能力去看待这个问题 ,而不是从她孩子的能力去理解她孩子面对的问题。

这就是自我投射在不考虑对方所处的客观环境时,容易出现的一种刻薄现象。

当然,不要忘记,那些女人本身也是被伤害过的人。

因为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的方式是自我投射,所以人要理解别人需要先理解自己,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理解是不可能理解他人的。

也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方式是自我投射而不是心灵相通,这就注定了人容易感到孤独的事实,这也说明人是孤独的。但是当自我投射出去的感情跟另外一个人的感情重合的时候,人们会出现短暂的心灵相通的现象,这就是共情。

共情是指两个及以上的人共同感受一种情感的现象。共情分为两种:一种是真实共情;一种是模拟的虚假共情。

真实共情就是两人有相同的经历或愿望时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虚假共情,是因为人不可能经历每一件事,所以在交往过程中,面对有不同经历的人时,某些人为了表示理解对方,往往会假装自己也有那种情感,但容易让对方感到虚伪和厌恶。

比如说,面对一个受到伤害陷入痛苦中的人,你想安慰对方,你可能在心里假装你也很痛苦的样子,这就是虚假共情。

但人心是很敏感的,虚假共情并不会给人带来安慰,受伤害者也很容易看穿虚假者的假装。

不曾有过相同或类似的经历,人就不能够去理解对方的真实感受,即使在内心中模拟出对方的感受,那也是隔山又隔水的遥远一瞥。

说起来我记得在《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里好像有句话说:心理学家不需要有相同的经历也能理解对方的内心。

我是不怎么认同这句话的,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可以通过分析得出对方的心理状态,但是受制于个人经历和现实认知的束缚,心理学家是不可能仅凭分析就达到感同身受的地步的。

而且这句话也容易让那些学了几年心理学理论的学生变得自大和傲慢。我看还是谨慎一点,把这句话修改一下或删掉比较好。

自我投射是个人用来理解别人的主要方式,但是也不要忘记了,这也是别人用来理解你的主要方式。这社会上有很多人期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如果正好是你,你应该考虑一下别人是否与你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而且就算别人与你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经历,别人也不一定会愿意理解你,因为存在感到原因,有些人会更喜欢看到你去哀求他的样子。

最后说一下怎么通过自我投射来评估个人精神状态的好坏。

人的各种情绪中--喜、怒、忧都是有用的,它们对应人的各种遭遇,比如愤怒,这是个人受到伤害时候的一种情绪,这对于自我保护很有帮助(当然,某些任性骄横的人的愤怒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里不提)。虽然有时候也有大喜大怒大悲,这也属于在正常的情绪波动范围。但是有一种情绪是完全没用的,它就是悲凉。

悲凉是个人多次遇到伤害和挫折而没有做出正确反应时所产生的心理崩溃后的一种极度悲观的消极情绪。

在悲凉状态下的人会对什么都感到悲伤。比如像是对丢掉的玩偶感到悲伤,对叶落花谢也能感到悲伤,甚至对树枝折断也能感到悲伤,这就是悲凉心理所看到的一切。

但是,对于无情感的客观事实,它并没有真正可悲的存在,悲凉的人所看到的只是他内心的情况。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开始为落叶感到悲伤的时候,你要明白这是你的自我投射所起到的作用,这时候需要你重新审视一下你的人生,因为这说明你经历了或承受了太多的伤害,而你的内心开始崩溃了。

TA的心理学⑧

自我中心的情绪投射和他人关系取向的情绪投射怎么区分

自我投射就是把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想法,情绪这些心理特点,像投影仪一样,不自觉的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有同样的感受和认知。
他人情绪取向投射是将自己脑海中的东西,认为是别人的东西,并且用自己的“超我”,也就是道德对错的评判,去衡量对方。

投射性认同有哪些主要的类型?()

临床中常见有依赖性投射认同、权力性投射认同、迎合性投射认同、情欲性投射认同。

依赖型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通常在做决定或需要独立行事的时候,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会有求于人。但实际上这种人是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例如,一个19岁的女孩与她姨妈之间的关系。女孩童年时父母离异,跟妈妈一起。但她有许多机会跟她姨妈相处,姨妈在生活上与情感上给予了女孩许多关照。

女孩上了大学,却仍然保持着在大小事情的决定上均由姨妈作主,也保持着在许多事情上求助于姨妈。甚至上大学(在外地)时要姨妈开车送,放假时要姨妈开车来接。

久之,姨妈有了不舒服感,内心有种不平衡的怨恼“你这么大了,怎么啥事还依靠我,况且你还有母亲呵”,姨妈也终于能直接拒绝侄女的一些请求。

但拒绝之后,女孩的一系列反应是:委屈,对姨妈哭诉中带指责(你一直对我都是最好,现在这样无情);沮丧与怀疑(对咨询师表达:原来姨妈是那样喜欢我,为什么她这样呢,是不是我不好了?);

无助与无奈(对咨询师表达:我感到很孤独很无奈,虽然我有母亲但她自己都无能,也帮不了我,姨妈很能干也很爱我,但好像她不爱我也不帮我了。我明显感到,我是寄人篱下的!我好可怜好无助呵)。而女孩姨妈的反应是:又气恼又内疚。

女孩说,“其实我并不是不能做那些事,而是姨妈现在对我的那种态度分明是对我的讨厌”。但女孩不清楚,她为何要依赖姨妈做她能做的那些事?姨妈的态度为何那么伤害她?当然,要分析的话题有很多。还是回到投性射认同的话题。

识别依赖性投射认同不难,凡是当事人以各种形式向你表达“如果你不帮我的话,我就走投无路”“如果你不关心我,我就活不下去了”,甚至以歇斯底里、自杀相威胁的行为,都是采用的依赖性投射认同,在迫使别人关心或帮他。可往往那些“心软”的接受者不得不就范,而陷入当事者无条件地索取和求助中,成为了当事者情感控制的对象。

凡是治疗师感到来自对方的压力、控制、榨取感,透过这些负面感受,能够识别对方使用的是依赖性投射认同。这样看,是人的依赖情结和被依赖需要在制造投射性认同。

权力型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通常是诱导出他人的软弱、无能感,从而实现自己的控制欲和权力欲望。

例如,有的人在工作环境中,总表现得盛气凌人,实际是一种无意识的强迫自己的逞强;特别对领导和同事的交流中,总是显示他“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的厉害,实际是一种无意识的虚荣需要。

在咨询关系中,他会无意识地表现得――他什么都懂,甚至会讲出许多高深的哲理,或提一些刁钻的问题,或总是否定你的意见……让你感觉到“他的强势”“你不如他”的无助感和压力感。

这样看,是一个人的自负,或自卑(害怕被瞧不起)在驱使人投射性认同。

迎合型

使用这种投射性认同的人,通常是竭力诱导他人身上的内疚和感激之情,从而实现自己的成就和拯救欲望。

例如,一个女士述说,她在生活中对人特别地好,从来是为别人着想,总是帮助别人,但总是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在关键时候得不到别人的帮助,为此他伤心不已也愤愤不平。

在咨询中,有的来访者总显得很谦卑顺从,不时地对你的依着、声音、观点呵是赞口不绝。这些人的行为给你的感觉是“这人真好”的被宠被认同的感动,久之你会有一种说不出滋味的无形的压力感,那实际是不舒服的感觉。

迎合(或讨好)型的人,未建构足够好的自我同一性。因缺乏自我认同,才渴求他人的认同以让自己感觉有价值。不过是以“自己缺失的意义,只有在他人身上寻找”的投射性认同而达到。

所以神经症患者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按幻想中的“理想自我”投射给他者,如果他者认同了投射过来的“理想自我”,便会沾沾自喜,甚至有感激之情。如果究其心理根源,迎合投射性认同的背后是分离焦虑,或说讨好的动机是接纳情结。那些什么过度认同、假性认同、夸大认同,都是人的压制不满、害怕拒绝的防御,也可说是人渴望被接纳的主要手段。

这样看,是人的被接纳、被认同的渴望在搞投射性认同。

情欲型

使用这种投射认同的人,性是生活的主题。当事者是通过性的方式来建立关系,并以性保持的关系来诱导他人的情欲反应,从而满足性欲和控制欲望。

这一投射性认同模式,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并且很容易分析到,是当事者内心的性饥渴、性冲动、依赖情结等,在制造投射性认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632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