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心理学来判断对方是不是在撒谎
大部分人每天都在和其他人交换信息,或是通过面对面交谈或是通过网络通讯的方式与他人交流。那么,这些信息当中有多少信息可信,又有多少信息不可信?换句话说,我们如何知道与对方交换信息的真假?虽说人心隔肚皮,但是这些信息并非全然不能判断。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如何用心理学来判断对方是不是在撒谎。
一、微表情
微表情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人们通过做一些表情把内心感受表达给对方看,在人们做的不同表情之间,或是某个表情里,脸部会“泄露”出其它的信息。
微表情在脸部的变化幅度并不大,与表情不同,如果不仔细留意,人们往往很难真正地留意到这些微表情。不过,表情可以通过意识的操控随心所欲的表现出来,微表情往往不受意识的掌控。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能够做到在并不开心的时候做到“职业假笑”,却很难掩盖住微表情所表达出来的悲伤。因此,微表情往往更能够体现出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且微表情常常代表着被个体压抑下去的表情和情绪。
基于此,人们可以运用微表情来判断对方是不是在撒谎。比如人们做好撒谎的准备工作以后,更加容易注视着对方的眼睛,目的是为了使对方相信自己或者观察对方是否已经相信自己的谎言,或者对方在和你交谈某件事情时,如果眼睛朝左上方看,那么他大概率在想怎么骗你,或者正在骗你。
二、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也叫作身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从而代替语言藉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从广义上来说,肢体语言也包括面部表情在内;从狭义上来说,肢体语言只包括身体与四肢所表达的意义。
与用嘴巴说话不同,肢体语言在一定的程度上不受意识的控制,成为无意识的行为。比如国人可以做到一边说话一边嗑瓜子,嗑瓜子这个动作就是一个无意识的行为,并不占用个体的心理资源;还有就是我们在和朋友聊天时,拍对方,出现手势动作或者跷二郎腿,这些动作也是无意识的行为,不受意识的控制。
因此,可以运用心理学分析肢体语言来判断是不是在撒谎。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要求不同被试分别向别人陈述已知的谎言和真相时,说谎话的被试会不自觉地和对方保持比较远的距离,身体会往后靠,肢体的动作会变少。
三、习惯性行为的增加
习惯性行为属于社会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和市场心理学范畴。从行为方式上分,人的行为可以分为定型性行为和非定型性行为。习惯就是一种定型性行为,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
在生活中同样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习惯性行为来判定对方是否在撒谎。具体的方式有:如果一个人喜欢抽烟,平常和你待在一起时,最多保持40分钟1根烟的频率。当他在向你做出某种承诺时抽烟的频率增加到40分钟3根及以上的程度,那么大概率可以判断他向你做出的这个承诺并不是真的。
以上便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几点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5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