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人格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

心理健康 2023-08-03 17:09:48   点击量 : 12612  

作者 : 佚名

心理学:人格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人类,是一个及其复杂的精密仪器,由各种各样不同的部分组成,有心理的方面,也有生理的方面。而这其中,人格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成分。

人格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今天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带大家解开这个谜题。

人格是什么

人格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是,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时展现出来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动机、兴趣等等。人格因为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性,从而把不同的个体区别开来。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它的基本特征。

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人格的形成、发展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遗传因素

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与父母之间不仅是容貌相似,并且在性格、气质、兴趣等方面也会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正是遗传在人格的行程中发挥作用。并且,由于孩子和父母长时间待在一起,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和父母变得越来越相似。

2、身体因素

身体因素指的是一个人的容貌、体态等。一个姣好的容貌和健康的身体,显然会让人变得更自信、更开朗。而容貌较差、身高较矮或是体弱多病等,则容易让人形成自卑、退缩等性格特征。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对人格的影响。家庭的经济条件、幸福程度、氛围轻松与否等,都会对个体的人格产生影响。而学校的教育教学、师生关系、课余活动等,也在个体人格的形成、发展上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最后,社会的文化环境、价值导向、制度风气等,对人格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自然物理因素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就能够发现,往往处在不同气候下的国家,其人民的普遍性人格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例如有些地方民风彪悍,而有些地方的人民性格软弱,这就是自然物理因素对个体人格的影响。

以上就是关于“人格”讲解、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格形成的基础是什么心理学

  人格形成的基础有两点:

  1、遗传因素:遗传提供了人格发展的生物学基础,如气质类型受遗传因素影响最大,智力的某些方面,如记忆、活动水平等也与遗传因素有关。

  2、教育与环境:单纯的遗传因素仅预示着一种潜能,后天的学习,经验以及发展条件等是潜能得以显现的必要条件。

  人格是个人参与各种社会交互活动,通过同别人的接触,把这些社会交互作用时取得的经验加以内化所形成的。人格是行为体现,处事体现等在社会中的一种价值体现。

人格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我们生活中一般意义上所讲的性格实际上是心理学概念中的人格,人格(Personality)在心理学中界定为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特质。

那么,人格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当代新的精神分析学派注重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被称为“现代弗洛伊德心理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的艾里克森,他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人格的发展,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个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
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他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逐渐展开的,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

每一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性格特质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或重要转折点)即为个体每个阶段性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果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而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反之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

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一致)为:

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这个阶段个体人格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因为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顾,对成人依赖最大。如果父母等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能够爱抚婴儿,并且有规律地照料婴儿,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就能使婴儿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围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婴儿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得到的是不一贯、无规律的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婴儿从生理需要混乱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不适,产生最初的不安全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信任、活跃、安祥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惧怕感,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等消极的人格特征。

婴儿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是以后各个阶段人格顺利发展的起点。
这一阶段要求父母等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应充分适当地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不宜过分满足和过分剥夺;同时,在满足程度和方式上要尽可能保持一致性、一贯性,不能随意转变,即使变化也要渐进地、有规律性地进行,使婴儿能很快适应。

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阶段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感和自我控制,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

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了走动、推拉、说话等,也学会了把握和放开,尤其是自身身体的控制和大小便排泄,因而使儿童介入自己意愿与父母等养育者意愿相互冲突的危机中。如果父母等养育者对儿童的行为限制适当,给予儿童一定自由,儿童就会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意识;相反,如果父母等养育者对儿童限制、批评甚至惩罚过多,就会使儿童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克制、自律等人格特征,;如果这一分阶段的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羞怯感,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随意、敷衍等消极的人格特征。太过纵容,成年易形成肮脏、浪费、无秩序等生活习惯;限制太严,则易形成清洁、吝啬、忍耐等强迫性特点。

儿童的这种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使性格中自我意识、自我调控能力、适应社会化要求的能力增强,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理想之间关系的态度及处理产生重要影响,对个体的社会化及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好了准备。

这一阶段要求父母等养育者对儿童的行为必须理智而耐心,适度控制同时给与一定的自由,并施以科学的训练,及时矫正不良行为。

第三阶段:学前期(4-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器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身体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精练,口语表达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思维尤其是表象性思维发展最快的时期,想象力极为生动丰富,已开始了创造性的思维,开始了对未来事情的规划。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富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拟人化的游戏等事物及活动,并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周围的世界。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获得积极的自主性,使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如果父母经常限制儿童的主动行为,讥笑儿童不切实际的幻想,儿童就会丧失主动性,变得无所适从,并且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和内疚。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自动自发、计划性、目的性、果断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是消极解决,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不思进取、无计划性、优柔寡断等消极的人格特质。

目的在此的含义就是“正视、追求价值目标的勇气”。艾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这一阶段要求父母等养育者要充分鼓励和肯定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要积极组织并引导儿童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因为:

? 游戏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模拟形式,它解决了儿童渴望参与成人活动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的矛盾;
? 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儿童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
? 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没有强制性或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 因此,游戏是适合此时期儿童性格发展的最好形式,应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所以此阶段又称“游戏期”;
? 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儿童不但运动器官得到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有效增强;同时,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这个阶段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就是弗洛伊德认为是产生俄底普斯情结(恋母/恋父情结)的特殊时期。但艾里克森的理论更具积极的意义。

他也认为这是儿童认同性别角色、建立与异性交往的萌芽时期,男女儿童虽对异性父母产生了爱慕之情,但能从现实关系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情绪的不现实性。

一方面,为解决这种冲突,男女儿童会开始以父亲(母亲)为榜样,模仿并逐渐认同其行为方式,以此来获得性冲动的间接满足,从而促使男女儿童习得男女性别角色行为,形成男女子性格;另一方面,男女儿童可以从与异性同伴的交往中找到代替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使俄底普斯情结在发展中获得最终解决。

这一阶段要求父母正确对待亲子关系,母亲要有意削弱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父母要注意自己性别角色的正确扮演,给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孩子与异性同伴交往,建立完整的性别概念。

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大都上小学,儿童的主要社会生活环境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活动范围扩大了许多,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可以从中产生勤奋感。如果不能发展这种勤奋,会使他们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艾里克森认为儿童的这种勤奋感的形成,对其成年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将来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

在性格的发展上这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作为父母和老师应教育儿童勤奋读书,参加社会活动,在各个感兴趣的领域尝试发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才能,同时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五阶段:青年期(13-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青春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克服同一感(角色)混乱。
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必须思考他已掌握的自己和社会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心理社会同一感),否则就会产生角色混乱即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产生消极同一性即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忠诚”即“不顾价值系统的矛盾坚持自己的信念”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

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标志着个体人格的成熟,只有建立了积极的同一性,才能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也才能顺利地解决成年后三个阶段(结婚、立业、晚年)的性格发展任务。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9-25岁)------亲密对孤独的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因为这一阶段的个体受生理发展的影响,开始和异性发生恋情,而个体只有在自我同一性巩固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获得亲密感,如果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则会担心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失去自我,从而有了孤独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爱”即相互奉献的品质;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艾里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对个体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6-65岁)——繁殖对停滞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克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这时的男女拥有自己的事业,开始成家立业,会努力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财富,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如果这一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繁殖感(即成就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就会因过度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导致自私自利。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前面七个阶段顺利度过的人,具有充实、幸福的生活,对社会有所贡献,才会拥有充实感和完善感,否则会因为生活的主要目标尚未达到而体验到失望。

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有失望和毫无意义之感。

综上所述,个体的人格就是在这样一种性格对立面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得到增强的。
可以看出,尽管性格发展是个体一生的事情,但性格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特质却是在生命早期的前三个阶段即0~6岁形成的,已基本上奠定了个体性格的基调。因此,婴幼儿早期性格的培养显得极为重要,父母及早教机构应根据人格发展的规律把握各个时期的培育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教育和训练,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每一关键时期,更好地塑造孩子健康、成功的性格。

什么是人格心理学

人格心理学只是基础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

我们所说的心理学分: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

基础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年龄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其中普通心理学里包括了人格心理学、记忆心理学等等。

应用领域: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什么是人格,阐述人格的特点和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人格的组成特征因人而异,因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性。
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对人格作用的简要归纳如下:
1.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52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