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羊效应:如何在创作中获得更多的灵感
狮羊效应:如何在创作中获得更多的灵感
创作是一项需要灵感的工作,但有时我们会陷入困境,感觉自己无法再产生新的想法。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一种叫做狮羊效应的心理学原理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灵感。
狮羊效应:如何在创作中获得更多的灵感?
什么是狮羊效应?
狮羊效应是指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或事物被放在一起时,会产生一种互补的关系,从而使双方都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例如,狮子是强势的动物,而羊则比较温顺,但当它们被放在一起时,它们会互相帮助,使得狮子能够得到食物,而羊则能够得到保护。
如何应用狮羊效应?
在创作中,我们可以应用狮羊效应来帮助自己获得更多的灵感。具体来说,我们可以将不同的元素或主题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想法和创意。
例如,我们可以将不同的颜色、形状、材料等元素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设计;我们也可以将不同的主题、情感、故事等元素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故事情节。这种组合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突破原有思维模式,创造出更加新颖和有趣的作品。
除了组合不同的元素外,我们还可以尝试将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例如将音乐和绘画、舞蹈和诗歌等结合在一起。这种跨界的创作方式可以帮助我们突破传统的艺术形式,创造出更加独特和有魅力的作品。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与不同领域的人合作来应用狮羊效应。例如,我们可以与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等合作,将不同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更加创新和实用的作品。
总之,狮羊效应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心理学原理,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创作中获得更多的灵感。通过组合不同的元素、跨界创作、与不同领域的人合作等方法,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加新颖、有趣和有价值的作品。
如何去寻找设计中的创作灵感?
多留心周边的平常的东西和事物,比如你周边的东西,小到你用的手机,看它像什么,打破思维定视和局限.比如像棒冰,然后再想棒冰有什么特征,"遇热会化",那夏天快到了,把手机和棒冰联系到一起,自然会想到手机也要"降温"——“降价”的意思就出来了。就这样从你身边的东西着手,坚持下去会有很大的收获的。另外你得学习相关的软件,Photoshop必学。
另外我再补充的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一定要看,虽然枯燥,但你一定要知道其中的构成方法。另外你到书店找"图形创意"的书,一定要看,会收获很多。有什么想法第一时间记下来,不然好的创意会流产的。
有美学基础!有学术知识!有文化内涵!有操作经验!有设计灵感!有沟通能力
1、提高自己的美学鉴赏能力(知道什么是美的东西,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2、提高自己美术基础知识(有个基本功才能提高自己,色彩构成、字体设计)
3、搞设计的人不是多看多品,多看别人的设计就OK的事,要学的东西有很多,提升自己的内涵与文化底蕴,设计出的东西才能打动人,才能让人欣赏
4、掌握基本设计软件是必须的,软件是笔,用它才能表达(表现)自己的想法和艺术气息,不是光靠美术效果折服人的,好作品需要别人能读懂的
5、站在别的角度看自己的设计,多向有资历的人学习,求教,进步会快些
6、多模仿作品,自己的东西是靠多模仿才能创作出来的,模仿是体会设计内涵的最快捷的方式
7、多参加各种平面设计比赛,从比赛中能或许更多的知识
8、定义规划好自己的目标和事业道路,不能半途而废
薛永武的研究方向
注重多学科的融通,根据全面发展、突出重点的研究思路,广泛涉猎了西方美学、文艺学、人才学等多个领域,近些年主要研究人才开发、人才美学、《乐记》和文化产业。
教学科研
在高校长期进行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已经为研究生或本科生开设了人生哲学、古代诗文、文学理论、文学方法论、西方现当代文艺思潮 、西方文论、美学、西方美学、人才美学、文艺美学、中国现当代文论、人力资源管理、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管理、人才开发学、领导科学与艺术、行政法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率先进行了“情商点名法”的教改实验,创立了“山型人才”培养模式;组织20多人的教研创新团队,最早进行了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的探索。
一、出版专著与主编的著作9部,合作出版10部。
1.专著《中国古代文论经典流变——<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2.专著《<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与牛月明教授合作)。
3.专著《<礼记﹒乐记>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4.专著《人才开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专著《人才与审美》,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
6.专著《西方美学论稿》,山东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专著《新世纪人才学》,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版。
8.主编《先秦两汉儒家美学与古希腊罗马美学比较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9.主编《大学生潜能开发与情商育成》,齐鲁书社,2001年版。
合作出版的有《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才学30年》、《大学生应用写作》、《教师美育学》、《风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马列文论导读》、《美育学》、《爱情新诗鉴赏辞典》等。
二、发表文章百余篇(第一作者),主要论文60多篇
“试论文化产业“产学研”的机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青岛海洋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思考”,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2013年卷)》,该书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出版。
“从人是最重要的文化形态看文化强国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8日。
“广告艺术符号模式研究”,《艺术评论》,2013年第2 期。
“妈祖文化开发应凸显其优秀品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14日。
“加强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16日。
“人工岛建设的原则与文化元素”,《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2日。
“学术大师成长的主观因素”,《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6月10日。
“论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中国海洋大学报》,2012年5月10日
“人才美学研究的缘起与发展走向”,《文艺美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给孩子充分的想象空间——小雄鹰的故事”,《河北教育》,2011年第6期。
“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文化产业司编《国家文化产业课题研究报告(2010年度)》,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论《吕氏春秋》与《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趋同”,《山东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建立海洋美学的构想”,《中国海洋大学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
“《乐记》动力定型的理论来源与美学阐释”,《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第3期。
“红色经典作品的市场化生成因素”,《理论学刊》2010年第9期。
“SA8000—企业从‘经济型’向‘社会型’转轨的重要标志”,《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王蒙自传》中的王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人生‘须臾’中的永恒与诗意”,《领导科学报》2009年2月2日。
“论全面提升CEO的卓越领导力”,《现代领导》,2009年第12期。
“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商品生产”,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
“海滨现代文化名城的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青岛社会科学》第二辑,2009年。
“‘乐由中出’:《乐记》对乐的生命本体论阐释“,《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从格式塔视域看<乐记>中的心物同构”,《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4期。
“如何开发管理B类员工”,《中国人才》,2008年第7期。
“天人相谐的和合阐释”,《文化中国》,2008年第4期,加拿大出版。
“中国文论研究的间性拓展”,《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1期。
“从乐心关系看《乐记》的‘唯乐不可以为伪’”,《齐鲁学刊》2008年第3期。
“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海洋大学报》2008年9月4日。
“论《乐记》的创美主体修养思想”,《理论学刊》,2008年第2 期。
“审美诱发潜能的特点和主要形式”,《美与时代》,2008年第11 期。
“为什么要阅读文学名著”,《高中生之友》2008年第11期。
“企业如何与员工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年第3期。
“惟君子为能知乐——从《乐记》知音论看人对动物性的超越”,《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怎样看待火星文”,《光明日报》2007年10月12日。
“乐同民心——审美共同性的阐释”,《孔子研究》2007年第3期。
“中庸美:王蒙文学哲学的精髓”,《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从以美导善看‘惟乐不可以为伪’”,《理论学刊》2007年第2期。
“人才开发中的大人才观”,《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红旗出版社,2007年出版。
“大乐与天地同和”,《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
“从‘天下皆宁’看文艺价值的指归”,《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人才战略与人才开发”,《教育人才研究》2006年第3期。
“从先秦古籍通例谈《乐记》的作者”,《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
“从审美文化看人才美学”,《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
“康德美学的哲学出发点”,《光明日报》2004年4月13日。
“美是有神性的”,《齐鲁学刊》,2004年第2期(二人合作)。
“试论中世纪文化及其本质特征”,《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
“创新:为‘见异思迁’ 正名”,《联合日报》,2002年1月15 日。
“郎吉弩斯与“崇高”辨析”,《济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论柏拉图的艺术管理思想”,《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柏拉图的艺术美论”,《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
“柏拉图美学之再阐释”,《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
“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康德崇高美之我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论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创造的辩证法”,《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卷2001年第7期。
“试论大学生潜能开发和情商育成的动因及其重要性”,《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生涯设计的原则及其意义”,《山东教育》,2001年第3期。
“试论教师的潜能开发能力”,《山东教育》,2001年第5期。
“‘山型人才’及其培养”,《联合日报》,2001年6月5日。
“试论贺拉斯《诗艺》的理论体系”,《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学会做人·培养能力·勇于创新”,《 光明日报》2000年8月16日。
“试论孔子的情商思想”,《孔子研究》2000年第4期。
“走出心灵的困境,《香港现代教学论坛》2000年第2期。
“影响人才自我开发的主观原因及其对策”,《中国知识经济文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下岗职工的心理调整与人才再开发”,《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论文选粹》,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命运归因探析”,《光明日报》1999年8 月27日。
“怎样提高作文能力”,《光明日报》1999年10月13日。
“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与人才开发的归因”,《中国人才》1999年第1期。
“凝聚力差的原因及其对策”,《行政与人事》,1998年第1期。
“大学生心理冲突导致的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选》第三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自学成才与人才资源开发”,《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2期。
“寻美向导”,《大众日报》,1997年12月8日。
“审美:诱发潜能的加速器”,《中国人才》1997年第4期。
“狮羊效应与羊狮效应”,《中国人才》,1996年第1期。
“人才鉴别的测不准原理”,《中国人才》,1996年第2期。
“苏格拉底的人格美及其艺术美论”,《语文函授》1996年第3期。
“谈谈《阑尾》的怪诞与滑稽美”,《语文函授》1996年第2期。
“优化组合尚未实现”,《人民日报》,1995年4月19日。
“试论青少年潜能的开发”,《山东青少年研究》1995年第4期。
“‘模仿说’嬗变略述“,《齐鲁学刊》,1994年第3期。
“形象大于思想与形象小于思想新探”,《语文函授》1994年第1期。
“文学概论疑难问题十五解”,《高教自学考试》1993年第8期。
“历史感·方法论·文艺本质”,《齐鲁学刊》1992年第3期。
“对自然美奥秘的探究”,《山东社会科学情报》1992年第5期。
“经济大潮对文艺创作的呼唤”,《语文函授》1992年第6期。
“深化与改革文学理论教学的几点尝试与设想”,《语文函授》1991年第3期。
“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感”,《语文函授》1990年第4期。
“消遣的价值”,《齐鲁学刊》1990年第6期。
“对宗教的美学思考”,《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0年第3期。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之我见”,《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
“审美价值与主体性”,《齐鲁学刊》1989年第5期。
“对现实主义的再思考”,《语文函授》1989年第6期。
三、2008年以来主持完成的项目与在研项目
2008年主持完成了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人才美学:人才开发的新视域》。
2008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高校教改项目《人才开发学研究》。
2010年主持完成了国家文化部重点招标课题《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人才中长期规划研究》。
2011年主持完成了教育部规划项目《<乐记>与中国文论精神》。
2011年主持完成了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研究》。
2011年主持完成了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乐记>的形成史与接受史研究》。
2011年主持青岛市发改委重大招标课题《青岛市海洋人才高地建设问题研究》。
2012年主持山东省蓝黄两区重大招标课题《山东省引进海外海洋人才对策研究》
2012年主持中国人才研究会项目《文化创意人才创新能力研究》。
2012年主持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加快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2013年主持青岛市社会科学重点委托项目《文化强国梦及其对策研究》。
2014年主持青岛市“十三五”前期规划重大课题研究项目《青岛市“十三五”提升文化软实力研究》。
2014年主持青岛市西海岸(国家)新区委托课题《陆海统筹发展实验区建设战略及对策》
怎样理解艺术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灵感: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
灵感,是人们在艺术构思探索过程中由于某种机缘的启发,而突然出现的豁然开朗、精神亢奋,取得突破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创造,然而它的产生却是突然而来、倏然而去,并不为人们的理智所控制,具有突然性、短暂性、亢奋性和突破性等特征.
名人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与智慧综合实践在一起而升华了的产物.----袁隆平
灵感是什么?神乎其神,众说纷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位科学家,他对“灵感”的定义很实在,不抽象,特具操作性.圣经中灵感是指:神的灵以一种超自然的影响施予圣经的作者,这样保证他们所写的,确是神要他们写的东西,目的是用以传达他的真理.创作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人在对某一问题长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通过某一诱导物的启发,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正常人都可能出现灵感,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并无性质的差别.
灵感的产生过程和对灵感的深入认识:
灵感就是解决问题时感性思维过程的结果被理性思维过程捕获得到后而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感的出现之所以神秘源自人们对自己大脑的工作方式的不了解.
灵感是人脑理性思维活动和直觉思维活动共同的结果.存在未经语言中枢符号化解释的过程,也存在理性思维的过程(99%的汗水),那些未经未经语言中枢符号化解释的直觉思维过程通过语言中枢符号化解释最后的结果,并呈现出来(1%的灵感),这样灵感就突然出现了.没有那99%的汗水,也就没有这1%的灵感.之所以有的人灵感多一些,有的人少一些,那只是他们各自的思维过程不同,专注程度,思考深度,思考广度,对信息的分支界定方法不一样而已.当然这也跟记忆力,思维敏捷程度等有关.记忆力,思维敏捷程度这些与后天形成的思维模式有关,也跟大脑的先天遗传的组织结构有关.
大脑的思索活动主要分成两类:一种是在语言中枢的参与下的符号化推理方法(理性思维),另一种是联想思维法(直觉思维).符号化推理方法是通过我们常规学习到的归纳、演绎、三段式逻辑等方法一步步操作,而推进下去的.直觉思维法就是简单的类比联想法(深入了解过神经网络的人就知道,这种方法是比i较容易实现的),然后利用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进行修剪,剔出明显的不正确的,然后继续进行类比联想,直到达到直觉思维法的目的地,再提交语言中枢进行判定.符号化推理是需要语言中枢强力发挥作用的,非常消耗脑力,通常只能单线程进行处理(一心二用,双手互搏的人也可以多线程进行处理,那样消耗的脑力会更大),但是成功率高,可靠性也高.直觉思维方法不一样,虽然成功率和可靠性并不高,但因为可以大规模并发式进行,也是可能获得准确结果的.直觉思维过程除了开始和结束,中间过程并不需要语言中枢参与处理,所以其处理过程也就不会反映到意识层面来.
编辑本段灵感具有以下特点
①它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联.
②它具有突发性,且消失得很快.
③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甚至是独特的.
④具有情绪性,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
灵感的同义词有闪念或新想法,灵感是一种要保护的资源创新大多起始于人大脑中产生的灵感,创新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或者说灵感是创新的起点和原始,灵感还是创新的核心和灵魂.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当代世界最伟大的科学家霍金说:“推动科学前进的是个人的灵感”.美国创意顾问集团主席汤姆森说:“灵感成了最具决定性的创造力量”.
灵感具有一系列特点:
其一
灵感的产生具有随机性、偶然性.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灵感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至今人们还没有找到随意控制灵感产生的办法.人不能按主观需要和希望产生灵感,也不能按专业分配划分灵感的产生.
其二
灵感产生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现象,任何能正常思维的人都可能随时产生各种各样的灵感.无论是贫民还是权贵,不论是知识渊博的科学家还是贫困地区的文盲都会产生灵感.
其三
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经济成本,而灵感本身却是可能有价值的.灵感价值的大小也是随机的,不会因为你高贵就让你产生高贵的灵感,也不会因为你低贱就只让你产生低贱的灵感.灵感一旦实现了其价值,则可能使其主人高贵.鉴于灵感价值的特点,可以将灵感看作有价值的产品,这种产品是只有智慧的动物人才能生产的!
其四
灵感具有“采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这是灵感最为特殊的特点,越开发灵感产生得越多.
其五
灵感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抓住随机产生的灵感,它可能永不再来.
其六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独特的,人产生灵感时往往具有情绪性,当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兴奋的,甚至可能陷入迷狂的境地.尽管灵感随时可能产生,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但对它进行捕捉保存、挖掘提炼、开发转化、实现价值则可能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往往需要经历一定的程序和过程,需要进行必要的社会分工,甚至可能需要调动单位、社会和国家的资源.
当人们灵感闪现时,特别是普通人大脑中突然产生了与自己工作生活无关的灵感,大多数人不能独自开发保护灵感,更难确保实施完成创新,调动其它资源更不是一般百姓能够奢望的.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只有少数人抓住部分灵感,不折不挠地完成了创新,实现了创新的价值,成了发明家、科学家.大多数普通老百姓都把自己的灵感都白白丢弃了,不知有多少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机会都是这样擦肩而过了,太多本来都可能通过创新发展成为伟人的普通人最后都归于平庸.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大型复合创新项目的实施越来越困难,往往更需要经历复杂的程序和过程,需要调用单位乃至社会和国家的资源,往往需要严格和复杂的社会分工.而在目前国家体制和社会条件下,要做到这些,对于普通老百姓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明白了个中道理,个人、单位和国家都应该采取行动.首先全社会要树立灵感就是宝贵创新资源的观念.个人要把灵感当作可能有价值的产品来对待,注意保护自己大脑中随时产生的灵感.
编辑本段捕捉灵感长期探索,积极思考
它是激发和捕捉灵感的最基本条件.“得之于顷刻,积之于平日”,灵感是在长期艰苦劳动后出现的.俄国画家列宾说:“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灵感并不是心血来潮、灵机一动的产物,“灵感是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柴可夫斯基),只有当自己完全被沉思占有时,才可能有灵感.
劳逸结合,有张有弛
在长时间的紧张思考之后,丢开一切情绪,漫步于林荫道上或登高远望;荷锄于小园香径或卧床休息,都有助于产生灵感.例如,阿基米德是在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的;爱因斯坦是在病床上想到相对论的;华莱士是在疟疾发作时想出进化论中自然选择观点的;凯库勒是在半眠半梦状态中想出苯环的结构的……
调节活动,展开讨论
善于调节自己的活动,往往能把自己从思维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从而有助于激发和捕捉灵感.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说,他常把某个复杂的问题搁置几天而不去理它,当他捡起重新考虑时,往往发现它变得极为容易.此外,当你的思维遇到障碍时如果能邀请不同专业的人员一起叙谈,从不同角度探讨问题,往往能使自己摆脱习惯性思维程序的束缚,启发自己思考,使头脑一新,从而捕捉到灵感.
随时想到,随手记下
灵感往往“采不可遏,去不可止”,如不及时捕捉,就会跑得无影无踪.因此,必须随身携带纸和笔,一但有灵感就随时记录下来.英国著名女作家艾丽·勃朗特年轻时,除了写作,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她在厨房煮饭时,总是带着笔和纸,一有空隙,就立刻把脑子里涌现出的思想写下来.大发明家爱迪生、大画家达·芬奇等也都是这样,他们经常随手记下自己在睡前、梦中、散步休息时闪过头脑的每个细微意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4878.html
上一篇: 出丑效应在营销中的应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