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继续做一个老好人!两招帮你摆脱烦恼!
别再继续做一个老好人!两招帮你摆脱烦恼!
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他们极少拒绝别人的要求,却又很少去要求旁人的帮助;他们经常帮他人排解坏情绪,却在自己心情糟糕时不敢表现出来;明明是属于自己的权益,例如网购买了不合适的东西想要退,却因为不想麻烦客服而选择算了;明明是别人借了自己钱不还,却在去要钱的时候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事。你是这类人吗?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把这样的人称为“老好人”。而在心理学上,我们把这样的性格特点称为“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指的是不顾自己的感受而一味地迎合他人,这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不属于人格障碍。这种人格形成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列举主要的几点:
1、儿童时期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有些父母,担心表扬孩子会让孩子变得骄傲,于是就采取打压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在孩子做得好时,即便心中偷着乐,表面上也要做出一副“不过如此”的表情。可当孩子做的不好时呢,就大声斥责、批评孩子,甚至说孩子“什么都做不好”。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孩子自然就会觉得自己能力不行,产生“低价值感”,于是就只能通过讨好他人来获取存在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2、家庭出身的缘故
有些人,因为家庭条件不好的原因,所以在同龄人之间常常感觉到难以融入、自卑情绪等。感觉别人很轻易就能做到比自己优秀,于是产生怎么努力也无法赶超的想法。与其费力不讨好,不如去讨好他人获取关注来的轻松。一旦有了这种想法,讨好型人格也随之产生。
3、本身性格原因
有些人自出生起,便不如别人自信。他们下意识地觉得自己不可靠,需要依赖他人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就会去讨好他人,以求得他人的帮助,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常常令其拥有者十分苦恼。因为这样的人格,带来的是别人对他们无休止的压榨。他们想改变这种人格,但又无从着手。这里便教大家两招,让大家摆脱当一个“老好人”的烦恼。
1、找回自己的价值感
可以找张纸,将自己优点一一写上。不要求快,只要求全面。自己多回想下过往的人生,想想自己有哪些优点,也可以参考下别人的夸奖,将想到的优点全部写下来。然后再想想自己的过去,曾做过什么让自己觉得自豪的事情,也写下来。相信做完这些过后,你会对自己有个重新的认识,你会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的优点,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你完全可以不必讨好他人,就足以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
2、设置一个心中的底线
帮助别人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无条件、无底线的帮忙。讨好型人格之所以感觉到烦恼,很多时候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该拒绝,什么时候该帮忙,于是怕失去朋友,便通通都答应。其实可以在心中设置一条底线,比如说:只帮助朋友自己单独解决不了的问题,对那些可以单独解决只是比较麻烦的问题不帮忙。当符合这个条件时,就帮忙,不符合这个条件时,就勇敢拒绝。这样做刚开始可能会感觉到不适,但要坚持下去,慢慢地,就能改善讨好型人格。
别再当一个老好人任人欺负,从现在起拒绝当一个“老好人”!
心理健康就是不钻牛角尖,4招帮你摆脱烦恼
爱钻牛角尖的人性格在心理学上被归纳为“癌症性格”。这类人易动气甚至抑郁,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内分泌平衡,导致癌症的爆发。
通常来说, 钻牛角尖用于形容人思维僵化、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俗话说:“一条道走到黑,一根筋抽到底。”形容的就是钻牛角尖的人。
当一个人钻到牛角尖上时,内心的空间会越来越小,他就会越来越难以找到出路,最后心里堵得慌,活得特别累。 易怒、脾气倔、不懂变通、小心眼儿正是钻牛角尖的表现。
章鱼不仅模样让人心生恐惧,其本身就是海洋生物中一种可怕的动物。
它们的身躯极为柔软,柔软到几乎可以将自己塞进任何一个缝隙,仿佛练就了武侠小说里经常提及的“缩骨功”。
章鱼喜欢以鱼虾为食,经常躲在海螺壳里,等到猎物靠近时,再出其不备地咬住它们的头部,紧接着注入毒液,使其麻痹而死,最后再把它们吃干抹净。
然而,正是因为章鱼对各种器皿嗜好成瘾,喜欢藏身于空心的器皿之中,人类才想到了一个瓮中捉鳖的巧妙计策。
渔民们用绳子将许多小瓶子串在了一起,然后把这些小瓶子扔到了海底。
章鱼看到小瓶子,争先恐后地往里钻,不论瓶子有多小,多么窄,结果可想而知,成了瓶子的囚徒,变成了人类的美餐。
是什么囚禁了章鱼?是瓶子吗?那只是表象,瓶子不会走路,更不会主动捕捉, 真正囚禁章鱼的是它们自己,它们向着最狭窄的路越走越远,不管那是一条多么黑暗的路,即使是死胡同。
我们有时候也如同自以为是的章鱼,当遇到装满苦恼、不开心的时候,也是一味的往瓶子里钻,以为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拼命往里钻。结果自己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窄,思想越来越失去智慧和光泽。现实生活中,当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把事态放大,整个人被烦恼笼罩,坏情绪如同影子一般压在心口。
坏情绪的特点像螺旋,越想就越生气,脾气倔,也想就越自我感觉不好,心境也会越来越糟,心胸变得越来越狭隘,不懂变通,心眼变小,小到只会钻牛角尖,就如同钻进了瓶子的章鱼一般,最终囚禁的是自己。
我们有什么办法让自己心胸开阔不钻牛角尖呢?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深陷困境的人呢?
摆脱烦恼,最简单的办法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困难中跳出来,抛开眼前的一切不想不开心的事情,想开心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事。
周国平曾说:
人生智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分清什么是自己能够支配的,什么是自己不能支配的。对于自己不能支配的,你只能顺其自然。
对于自己能够支配的,你要努力,至于努力的结果是什么,也不妨顺其自然。
人太聪明,活不痛快,人太敏感,活不舒坦,能努力的事,坚持到底是圆满,努力不了的事,过分执着也是枉然。
俗语有云:“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对于爱钻牛角尖的人来说,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应该是学会善后和止损,在木已成舟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逼迫自己承认,打翻的牛奶再也回不来的事实。
要知道,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是不会让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用的牛角尖之中的,他们会擦干眼泪,收拾心情,愉快地轻装上阵。
当我们从不好的情境中跳出来以后,还要学会另一个好办法,就是换个角度去看待已经发生的让你不快的事情,你会发现,事情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所谓的钻牛角尖,就是指人遇到事情时,因为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总是从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考虑问题。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太过在乎,遇事喜欢认死理,不懂得灵活变通。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说做人要有基本的良知,他就会挑着眉毛呛声道:“这年头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良知值几个银子?”
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不会买你的账。
反而会将你的劝说、批评和建议当成是对他自尊心的伤害,从而在口头上加以辩驳,或是在行动上加以对抗。这种人天性爱钻牛角尖,脾气倔强,有着很强的逆反心理,很容易让自己伤害别人,也让自己陷入绝望无助的深渊。
因此,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这种单一的思维方式,不要急于下决定,培养自己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让自己的眼界和心胸变得更为开阔一点。
当发现自己的情绪快要沸腾的时候,可以制作一些口诀反复咏诵,比如“我可以平和处事”、“我是个智慧的人,要往好处想。”,“他不理解我,我可以换种方式让他理解我”提醒自己,改变自己的坏情绪。
俗话说,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
爱钻牛角尖的人,活得都不太快乐。有了一件烦心事,就悲观地认为整个人生都是糟糕的。出了一次差错,就预测自己次次都会犯错。牛角尖钻得越久,越是没办法想开,越想不开,越是活得死气沉沉。
想起崔永元采访语言学家周有光老先生,问他长寿的秘诀。
先生说:“凡事要往前看,要想得开。”
崔永元开玩笑道:“要是我想不开呢?”
周先生回:“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
牛角尖过不去,就转个身,死胡同走不了,就回个头。
其实80%的问题,都是心态的问题,心结解了,人才能轻松,心放开了,生活才能逐渐明朗,心舒坦了,人才能真正活得轻松。
一个优雅的人,关键是能控制不良情绪。一个能控制不良情绪的人,比一个能拿下一个城池的人更加强大。
贝克汉姆和雷东多都是足球天才,但是因为两个人的性格不同,退役后两人的发展也有所不同。贝克汉姆如今不但依然活跃在前线,就连贝嫂以及全家人都得到来自全世界的祝福。雷东由于凡事爱较真常常与周围人发生冲突,在阿根廷他赢得了“足球场的另类才”的“美名”。退役后暂无更多报道和消息。
有专家曾说,爱钻牛角尖的人往往有两种情绪,一种是非常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一种是非常自大,毫无根据地刚愎自用。
老鼠钻到牛角尖里去了,它怎么也跑不出来,却还拼命往里钻;人钻入牛角尖里去了,同样如此。
因为越往里钻,路越狭窄,越往里钻,心越狭隘,最后活活把自己困死、憋死。
很多时候,一件事情如果想通了那便是天堂,如果想不通那就是地狱。
现实生活中,不如意者十有八九,所以不开心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有雅量的人,说话做事不走极端,平和对待人和事,做到心胸宽阔天地宽,永远不钻牛角尖。
当一个人不再钻牛角尖时,他的世界便海阔天空,他的心底便一览无垠,他的脚步便不再沉甸甸,他的舞姿便会轻盈灵动。
如何才能改变自己“老好人”的形象?
一直以来,老好人都是以待人热情大方,不会拒绝别人而让你在交际中容易受到大家欢迎,特别是最初阶段。但是,人类都有欺软怕硬心理,在这种心理下,如果你总是习惯性地接受他人的任何请求,常常扮演着一种“老好人”的角色,让人在你身上得寸进尺,那渐渐地你自己也会身心疲惫,早晚有一天会出问题的。
能帮助别人固然很好,但如果总是如此,对方就会得寸进尺,认为你帮忙是理所当然的,感激之情也会淡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最好灵活一些,可以偶尔故意拒绝对方的要求。
做人要有自己的尺度,你不是神,也不是大圣人,不可事事做“老好人”,总是对别人谦让,有求必应,这样会让人得寸进尺。
自古以来,什么人都有,恶人,人们恐惧他;善人,人们爱戴他;而那些老好人呢?生活中总是可以看到那些随和厚道的、从不得罪人、看起来似乎没有一点儿脾气儿的,人家什么忙都愿意帮的人。按理来说,这种人应该是最讨人喜欢的,若你遇见了自己不愿意去做的或者懒得去做的事,只要叫一句“某某某,帮我个忙好不好”,一个简单明了的“好”,你就可以潇洒解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多亏了那个热心人啊,怎么着也得给他授予一枚好人勋章吧!可是调查却表明,正是这种不拒绝,也不反抗的人,在“世界上最讨厌的人”排名榜中名列前茅。哎呦,出了力还不得好,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阿伦森效应】
这得归根于有名的阿伦森效应。所谓阿伦森效应,是指伴随奖励减少,态度也逐渐消极;伴随奖励增加,而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被试分4组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最后在实验对象对数十人进行后,发现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具反感。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老好人在人际交往中吃力不讨好便是这个缘故,当生活的风向改变,他也不得不开口说拒绝。而这唯有的一次拒绝,却比一个贬义词更像是一记巴掌,拍在对方的脸皮上。举例来说吧,有这么一个老好人,第一次,A找他帮忙,他没拒绝;第二次,A又寻求帮助,老好人又帮了他……之后,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老好人都毫无意外的帮助A了。但在第无数次的帮忙后,老好人终于因为某些不得已的原因拒绝了A的请求,此时A被激起的愤怒感与失望感将胜于从前的种种,而老好人之前帮A做的所有事情,似乎都在他拒绝A的那一刻起,变得毫无意义。
经过无数次的帮助而建立起来的好感就因为仅有一次的拒绝就被破坏了,这究竟是谁的错?老好人想必也是捶胸顿足,有口难言。可能有人会说“这都是老好人的自作自受,谁让他一直都充当这个老“好人”呢”,但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二、登门槛效应】
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了“得寸进尺效应”,也叫做“登门槛效应”,这是指一个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一个小要求,那么别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点的要求,这个人也会倾向于接受。
上面所讲的A同志运用的就是得寸进尺效应,因为人的每个意志行动都有其行动的最初目标,在许多场合下,由于人的动机是复杂的,因此常常会面对不同的目标进行比较、衡量和选择,在相同情况下,那些简单易行的目标较容易让人接受并采取行动。另外,人们总愿意把自己调整成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人们也会维持下去。老好人在一开始的时候帮助了A,为了他的美好形象,即使再不情愿,他也会始终的帮助A,所以才会有接踵而来的求助。
【三、摆脱“老好人”的形象】
如何摆脱“老好人”的形象?这个就需要改变你的行为模式。根据吸引力法则,他们会找你帮忙,是因为你是那个“愿意帮忙的人”。
当然,可能有些读者想问,朋友间,总会有不方便、需要帮忙的时候,难道说人家找你帮忙就必须一口拒绝,以免后患吗?我只能说,如果你这么做了,最后倒霉的还是你,你的人际关系和生活最后只会被你的这个“一口拒绝”弄的乱七八糟。对于别人的请求,需要选择性的帮忙,你要戴上辨别是非的眼镜去进行筛选。
【四、选择性帮忙】
如果把你身边的人分成几个生活圈的话,你可以选择:
①亲密圈:很好很好的朋友,你和他之间已经不在乎钱的问题,甚至可以分享一切;
②朋友圈:身边经常一起玩的,关系不错的,但比亲密圈少一分熟稔的人;
③熟人圈:同事、同学,你对他的感觉一般,不热情,不冷淡的;
④世界圈:陌生人(调查显示,一个人对陌生人比对认识的人愿意投入更多的信任)。
对于你心目中的亲密圈内的人也不用我说,连钱你都愿意彼此分享了,为他付出,你也定是心甘情愿的;朋友圈里的人,他的人格、人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们经常混在一起,总是略有耳闻的。爱占小便宜的家伙你委婉拒绝他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你觉得他还不错的人帮个小忙也无妨。剩下的那些人,你应该切身思考下你的人生会和他有交集吗?你讨厌他什么?仔细衡量其中的利与弊便可瞬间得出结果。
生活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是善良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了别人,心里也会快乐。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谁也没有义务去无条件地帮谁。与其做一个博爱的滥好人,不如去爱少数人,也为少数人所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4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