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拥有同情心,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如何教育孩子拥有同情心,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同情心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我们与他人联系的纽带。教育孩子拥有同情心是每个家长的责任,也是为了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但如何教育孩子拥有同情心呢?下面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如何教育孩子拥有同情心,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一、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就会模仿父母的行为。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出一个同情心强、善良、热心的榜样。当孩子看到父母积极帮助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关注公益事业时,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形成同情心。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的自信心也是培养同情心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孩子自信满满时,他们会更容易去关注周围他人的需要,思考如何帮助他人。因此,家长要在孩子身上注重培养自信心,让他们学会自我肯定,从而更好地关注他人的需求。
三、启发孩子思考
家长可以通过启发孩子思考的方式,让他们学会体会他人的感受。比如,在看电视或读书时,可以问孩子“你觉得主人公会有什么感受?”或者“你会怎样做才能帮助他们?”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同情心。
四、让孩子参与公益活动
让孩子参与公益活动也是培养同情心的好方法。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孩子可以亲身体验到为他人付出的过程,学会关注他人的需求。此外,参与公益活动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团队合作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五、正确引导孩子处理情绪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正确引导孩子处理情绪,让他们学会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也是培养同情心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时,他们也会更好地关注他人的感受。
综上所述,教育孩子拥有同情心,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需要家长从多个角度进行引导。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参与公益活动,正确引导孩子处理情绪等方面进行教育。当孩子学会同情他人,关注他人的需求时,他们也会成为更好的人。
父母要怎么发展孩子的亲社会行为,才能培养出他的同情心?
心理学专家说:亲社会性的发展不但可以减少孩子的暴力倾向和攻击行为。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同情心,同理心,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懂得什么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和利他主义的品质。
我们每一个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上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进入了集体,再到社会工作当中,无一不是在集体之内。只要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在极品里。就少不了相互的合作,互相的帮助。这些品质在心理学上的术语就叫做亲社会性。
年轻妈妈还在孩子还是襁褓中的婴儿的时候,就已经鼓励孩子要懂得分享,与人合作,助人为乐等亲社会行为了。无论是在奉行集体主义的东方社会,还是倡导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无一例外。
传统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社会性的发展不但可以减少孩子的暴力倾向和攻击行为,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同情心,同理心,让孩子们学会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培养乐于助人的精神和利他主义的品质。在这些方面,最终有利于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提高自控力。为以后更好的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亲社会性的四大发展阶段认知发展理论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都认为安慰,主动帮助别人,共享,分享,合作这些亲社会行为,儿童期表现的越来越明显。随着儿童的身心,大脑,智力等发育,他们会不断的吸收周围环境给予的信息,获得更重要的认知与技能。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孩子们对亲社会行为的推理和利他行为的动机。
认知发展理论指出:亲社会性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从两岁开始,已经可以读懂对方的情绪表现
看出明显的同情心,当对方表情痛苦,或者愉快的时候。两岁的孩子开始知道不安或者一起快乐。看到对方疼痛也会表现出心疼,甚至还会安慰小伙伴。实验证明:胆小行为抑制的孩子,比胆子大的孩子更容易体会到别人的痛苦,感受到别人的情绪,从而变得有些紧张。
2.3-6岁的孩子,会明显的有一点自私
在遇到亲社会问题时,如果利他的行为可以对自己有好处。那么他们是很愿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反之则不会,并且会有些抗拒。
3.儿童中期到青少年前期
孩子的自我为中心的状态会逐渐减弱。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所在集体中的位置以及责任与担当。会考虑他人的感受,并且作为亲社会的理由。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分辨出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并且认为是好的事情就应该去做。这个时期的孩子,助人为乐的行为越来越多。
4.青少年时期,孩子会产生自责与内疚感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可以认同社会范围,社会责任以及规则。这些被大众所认可的行为,会鼓励他们把友好的行为,推己及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充分感受到了责任感以及成就感。如果没漠视了自己的义务,便会觉得内疚与自责。
培养孩子同理心,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马丁霍夫曼认为:移情的能力即我们被别人的情绪所激发并能感同身受的体验别人情绪的能力是利他倾向的生物基础。他甚至还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因为具有分享他人情感,体验他人痛苦的能力,难道人还有别的理由是自私的动机于不顾吗?而且帮助他人或不去伤害他人吗?
父母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一、采用情感体验法,引导孩子体会别人的情绪
每个孩子除了天生的气质外,个体差异有可能受到父母对儿童的伤害别人的反应的影响。缺乏同理心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很可能更多的来管教他们伤害别人的方法是训斥或者打骂。
同情心强的孩子。通常他们的父母会采用情感体验法来引导孩子。比如他把小朋友给打哭了。他妈妈会说:“你看你把洋洋打哭了,你看他哭的多伤心呀!他哭的这么伤心呢,难道你不难过吗?”这样引导的孩子的同情心会更强一些,而且会有共情之处。通过帮助孩子理解他的行为与该行为引起别人的痛苦的时候,孩子会表示出自责与内疚。
二、教会孩子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罗伯特·塞尔曼在一项研究中让学龄前到青春期的孩子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回答。从而总结出换位思考的五个等级:
1.3-6岁。孩子认为自己和别人有不同的想法,但是两者分不太清楚,有些混淆。
2.4-9岁。孩子认为不同观念是有可能的。
3.7-12岁。孩子会考虑别人的想法,感情和行为。他们也认为别人同样能这么做。
4.10-15岁。孩子会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考虑自己和他人的想法。
5.14岁以后到成年。认识到旁观者的看法会受到社会的角度,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如何培养孩子乐于助人1.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在一个幸福和谐和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通常他的人格和品质都是良好健全的。巴布尔博士说:“孩子的品德教育必须从摇篮中就开始,因此现在社会所缺乏的不是聪明人,而是高尚的人。
2.带领孩子多做善事
善良不能挂在嘴边上说一说,而是需要实际行动来体现。从小就鼓励孩子做善事,那么孩子一定是善良的。比如,在路上遇到一个乞讨的老爷爷。可以给他两个硬币,让他把这个钱给爷爷。
3.通过中外古典故事感化孩子
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真善美,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并一路成为一股力量支撑着我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3663.html
上一篇: 布鲁姆的电影产业:创造财富与价值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