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效应:如何利用社交支持提高自我治愈能力(有趣的安慰剂效应:不用吃药也能好)
安慰剂效应:如何利用社交支持提高自我治愈能力
在医学领域中,安慰剂效应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症状得到了缓解或改善,但并非因为治疗本身的作用,而是因为患者对治疗的期望和信念。那么,安慰剂效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些体现呢?
安慰剂效应:如何利用社交支持提高自我治愈能力?
首先,安慰剂效应在心理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治疗抑郁症的过程中,治疗师可以利用安慰剂的效应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提高治疗的效果。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安慰剂效应来缓解压力和焦虑等情绪问题,例如通过呼吸练习、冥想和自我暗示等方式来提高自我治愈能力。
其次,社交支持是安慰剂效应的重要来源之一。研究表明,社交支持可以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促进患者的康复。这是因为,社交支持能够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感,从而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和应对能力,并促进患者的心理康复。
此外,社交支持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任和期望,从而增强安慰剂效应。例如,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如果治疗师能够提供温暖的社交支持,患者会更容易相信治疗的效果,并更愿意配合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总之,安慰剂效应和社交支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和情绪问题,并提高自我治愈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社交支持的建立,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感,从而提高自我治愈能力。
有趣的安慰剂效应:不用吃药也能好
无论治疗是否真的有效,人们都会认为某种疗法对他们有所帮助,这种倾向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
比如说生理盐水注射液在减轻疼痛方面的效果大约相当于吗啡的70%,大约有29%的抑郁症病人服用安慰剂后(糖丸和生理盐水注射液等非活性物质是常用的安慰剂)报告症状缓解了等。
而且这种好转并不是虚假的,据研究显示,在服用了安慰剂后,与疼痛有关的大脑活动会减弱,也就是说,疼痛是真真切切地被缓解了,病情也确实会好转。
那为什么会出现安慰剂效应?这与人体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关。安慰剂会改变我们对将来情绪和生理反应的预期,当我们相信我们能变得更好时,我们确实有一定几率会变好。
这也是市面上各种奇奇怪怪没有科学依据的疗法盛行并且都有人拥护的原因。安慰剂效应告诉我们,哪怕疗法并不是真的有效,在安慰剂效应下,也会出现真的好转的病人。
但如果你认为只要出现好转就够了,管它是不是因为安慰剂效应,能让人好转的疗法就是好疗法,那可就真的大错特错。
首先,在治愈几率上,真正 科学有效的疗法的治愈几率是比那些奇奇怪怪疗法的治愈几率高很多的 。比如一种叫做琥珀盐酸的缓解偏头痛的药物能让57%的病人在两个小时内症状得到缓解,而同等条件下,安慰剂效应只能做到21%。
这就涉及到了机会成本的概念。当我们把时间、精力和金钱放在某种“神奇”的疗法上时,就同时意味着我们放弃了真正科学的疗法,换一种方式来理解,就是 相同的付出却带来了较少的收益 。
其次,以上讨论的前提是那些“神奇”疗法尽管没有好处,但也不会有害的情况,就像糖丸和生理盐水。但不幸的是,有些药物或疗法是会带来难以估量的 危害 的。
想想杨永信。
真真切切的恶魔在人间。
以上谈的都是安慰剂效应的积极作用,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安慰剂效应同样可以是 有害 的,当我们以为我们得病了时,安慰剂效应能够通过证实或强化想象中的疾病来诱发真的疾病。
所以,当身体不舒服时不要自己对着症状胡乱猜测,老老实实去医院让专业人士解决就好。
? ? ? ? ? ? ——基思.斯坦诺维奇《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心理学的本质》读书笔记(6)
《安慰剂效应》读书心得
《安慰剂效应》是让我大开眼界的一本书,这是一本医学方面的书,但对于不是学医的读者来说,不但读起来毫无费力,而且大有收获。
安慰剂效应是指使用没有药效和副作用的模拟药或假治疗让患者病情好转的现象。《安慰剂效应》一书的核心观点是: 安慰剂效应的作用来自于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愈力,不需要借助药物,我们自己就能让自己更健康 。
书中举了一个安慰剂效应的真实例子。1957年美国一位淋巴肉瘤晚期患者赖特被医生诊定活不过一周,在他被注射一种当时广泛看好的新药后,不到一周就可以下床散步。但两个月后,有科学文献公开质疑这种新药的疗效,赖特看后深受打击,病情又恶化。为了帮助他,医生又注射了另一种声称效果更好的新药(实际上只是安慰剂),奇迹再次发生,肿瘤消失了。但两个月后,美国医学会又批评这种新药对治疗肿瘤毫无作用,于是赖特完全失去信心,两天后辞世。
作者认为,安慰剂效应绝不是偶然个例,其作用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广泛。比如,“乳房内动脉结扎“被认为是治疗心绞痛的标准疗法,但有研究者设置了假手术对照组进行验证,结果有71%接受假手术的患者病情明显好转,而接受真手术的对照组好转率居然只有67%。
有一项研究证明,79%的医学生都会表现出他们所研究疾病的症状,因为他们在研究时会接触大量同类的病人,这种现象称为“反安慰剂效应”。所以,以后千万不要跟你的孩子强调你们家的遗传病史,也不要对其他人说“你太胖了,你会得糖尿病”之类的话,更不要一有症状就去网上搜索,因为每次搜索后都会发现自己得了“绝症”。不好的心理暗示会进入人的潜意识,很可能会伴随一生。
积极的心理暗示,会让很多使用安慰剂的不知情病人认为他们正在接受真正的治疗,他们相信治疗必然有效,在自我暗示下慢慢好转,毕竟人体是一个具有自然康复能力的机体。这就是安慰剂效应的原理。
读完该书,我感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拥有健康的心态,是抵御疾病和烦恼的良方。过去我以为,治病是医生的事,想不到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
从家长和教师的角度看,要让学生改掉坏毛病,以最好的状态投入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家长和教师给予更多的鼓励,经常强调他是最棒的,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的信心。同时,让学生知道,他得到了最好的关心和教育,他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可以在你的帮助下得到解决,你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我们党一直把政治思想的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而言,明白学习的目的,树立远大理想,是保证身心健康、学有所成的关键,是最好的安慰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3655.html
上一篇: 有意后注意:如何避免沉迷游戏
下一篇: 如何评估群体决策的效果和成果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