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型人格障碍:如何与患者沟通
爆发型人格障碍:如何与患者沟通
爆发型人格障碍,又称情感不稳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之一。患者常常情绪波动剧烈,易发脾气,行为不稳定,因此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如何与患有爆发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进行沟通。
爆发型人格障碍:如何与患者沟通?
一、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
与爆发型人格障碍的患者沟通需要首先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因为患者常常情绪波动剧烈,有时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自杀念头。因此,我们需要对患者的情感状态进行了解,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他们进行沟通。
二、创造安全的环境
与爆发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进行沟通时,需要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这可以通过寻找一个安静和舒适的地方进行沟通,或者使用柔和的语调和非语言方式来表达关心和理解。
三、避免刺激患者
爆发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对外界的刺激过度敏感,因此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需要特别小心。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刺激患者,或者在刺激性话题上进行沟通。如果患者开始表现出情绪激动的迹象,我们需要及时停止谈话,让患者冷静下来。
四、使用有效的沟通技巧
与爆发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进行沟通时,需要使用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例如倾听、反馈和澄清等。我们需要倾听患者的感受和想法,给予他们支持和理解,同时也要及时反馈和澄清对话内容,以确保双方都理解对方的意思。
五、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
与爆发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我们需要尊重患者的意愿和需求,并尽可能提供支持和协助。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尽可能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资源,以帮助他们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与爆发型人格障碍的患者进行沟通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我们充分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创造安全的环境、避免刺激患者、使用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心智成熟】知识大纲: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第三版)亚纶.T.贝克等著,王建平等译
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些人格障碍,或者说,一个人的人格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发展过度或者发展欠缺的部分,这些部分可能给我们自己带来苦恼,也可能为身边的人带来不适,又或者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发展带来阻碍。
我认为,阅读这本书并不代表认为自己有病认为自己需要治疗,而是对自身某些行为、心理状态、对外界的反应模式有烦恼,想寻求解释或者自愈。个人的行为模式、应激模式,作者认为是面对一定环境产生的适应性策略,但不论在原始的环境中具备多大的生存价值,“只要在现今文化下他们干扰了个体的个人目标或有悖群体规范,那么就是存在问题的”。之所以存在问题,有部分原因在于环境变化要快于自动化适应策略的调整,家庭教育不足、没能得到合理的指导也会导致养成的策略、行为模式僵化、不灵活、过度概括、不健康等,持续下去就很可能发展成为人格障碍。我就只是带着一些关于自己行为模式的困惑、解决一些内心的问题来阅读这本书的。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吸引我的、最令我关注的是“表演型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两者的特点分别在于“夸张的行为处事和应激模式”,“自许特权,夸大的自尊”。本书还提到的人格障碍类型还包括以下:
类型? ? ? ? 采取的策略/应激模式
依赖型? ? 要求被关爱;取悦他人
强迫型? ? 设定标准、体系
偏执型? ? 过度警觉,反击
抑郁型? ? 抱怨;放弃;退缩;苦恼自责
反社会型? ? 欺骗,舞弊,掠夺
总的来说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有意义,对自身的心理成熟很有作用。而且算是一本医学类的治疗指导书,完全不用担心是不是畅销书毒鸡汤里面水的一批。还是比较有意思的,非常推荐。
那么以下我就将着重分享 表演型,自恋型人格障碍 的有关内容。
主要模式包括几个问题:这些障碍的核心心理是什么?采取什么手段来应对自己遇到的阻碍?有哪些处理方式可以解决这些障碍的病态思维、理念和行为?
内在的核心理念是“自己能力不足”,因此很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关怀和保证,或者对拒绝否定敏感,依赖性强;对缺乏关注感到非常不适。
具有该人格障碍的可能会使用以下方式应激
1). 回避触发情景,避免亲密关系。
2). 对关注或对挫折抱有极端反应。
3). 寻求对自己极度依赖的伴侣,寻求对自己绝对关心的伴侣等(补偿,使用相反方向的行为)
4). 有可能会使用诱惑性、挑逗性行为引起注意
5).采用戏剧化、夸张化的应对方式
1.提高耐受力,降低戏剧化表演或攻击性行为;
2. 对核心信念去灾难化,例如,任何批评只是针对暂时的可改变的行为情境而不是针对个人价值的衡量。
3. 提高自我能力更少依赖于别人的某时刻的评价、密切的关注来衡量自己的价值、进行自我认知。
4. 改善沟通社交技能,以更好的与人交往的方式替代戏剧化/性诱惑的方式。(强化倾听能力)
5.对一些行为的理解、解释是否有其他的可能,又是否是因为对自己产生了什么不好的影响因此自己会不接受这样的解释。
6.“设置自我怀疑时间表”将对自身无价值感和能力不足的反思反刍延后
7.需要注意到过激行为、防卫策略可能源于不愉快的经历,并非由现在的事情引起。
早期情感需求受挫,未被满足,缺少无条件的爱,过度强调表现成就,接受到关于共情、不适情绪的耐受与互惠与慈心的不良的社会性示范,兴趣及情感表达受忽视、泼冷水。以上导致个体情感调节能力、体恤感,对别人权利的尊重上发展不足。
对自我价值的不自信,可能存在与缺陷/羞耻,情感剥夺,失败与不信任四种方面相关。
1. 自尊及其关联奖赏的丧失,作为一种威胁,导致了过度警觉,注意力窄化及焦虑性先占观念的激活。
2. 这种窄化导致自我概念模糊不清,注意力窄化以后,就会偏执地追求竞争优势,无法找到优势则发展出了NPD的替代适应性方式
3. 替代适应性方式:夸大自我形象,在多种环境下都倾向于创设并维持这样一种正向错觉偏误。
与表演型人格障碍的区别主要在于,NPD患者更专注于让自己显得由于别人一类的评价,而非他人的关注或情感支持的本身
权力地位受挑战优越感被威胁时采取攻击性对策,防御性地攻击(例如报复、抱怨指责、冷淡疏离、故意妨碍,推卸责任)
“缺乏自控”:自我刺激性的(性行为,赌博,过度消费和无节制社交媒体网上冲浪
“自许权力”:剥削性的、自我夸大性的、非共情性的、欺凌性的
“寻求赞许”(需要得到别人认可自己的优秀);苛刻标准(必须聪明、出色,比别人优秀,不能有情感需求)
结果:用于回避负面评判和拒绝却适得其反。
“特权(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因此不应服从相同的规定;
“形象”:处心积虑维持公众形象,通过形象展示得到认可、与优秀者比较得到优越感。对别人有形象期望(作为炫耀的资本),如果达不到则会奚落惩罚情感暴力,达到了也容易激起竞争好胜心,彰显对方的,形象也得符合自己心意。
“强迫症型、严苛与反击”:将绝对的自信(手段包括表达愤怒与自赏,表现出自己讨厌气氛质疑批判的事情,以体现权力感和掌控感)与自控是为强大,同时自许特权。不能明确理解为赞同夸奖等的评价会激发防御性的暴怒反击惩罚,以迫使人屈服。
以精神或物质上的追求作为自我安抚的回避方式,逃避现实渴求刺激兴奋的感受,而关注偏离了现实,扭曲了人格人际关系及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大概是沉迷幻想 少付诸实际 通过刺激兴奋满足自己对优越感的幻想)
3. 处理方式
在强调不懈努力、付出-回报 的背景下,学会基于非竞争性的更为宏观的自我价值去调整自尊。
1. 认识到应对模式的不健康,减少其影响
2. 培养情感调节技能,着重于对暂时的挫折感不完美感以及正常情绪的耐受
3. 提升对别人感受、界限及自主权的尊重与共情,提升社交上的延迟满足能力
4. 协调好天赋优点与非条件的自我价值感,确认需求并协调权衡各种实现的方式
再简单补充几个人格障碍的内容:
能力不足,有缺陷,不被喜爱,无法与别人融洽相处,人们不关心自己,人们会批评、拒绝我等
以非常针对自己的方式来解读他人的拒绝,认为就是自己的缺陷而招致他人的拒绝;归因出于负面的自我信念,加强了无能绝望的感觉。也会负面地预期发生的情况
潜在的不当假设:如果能隐藏真正的自己,就能骗取别人的喜爱和接纳;不能跟别人走得太近否则别人就会发觉自己的真面目;如果别人真的了解自己,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真的很差劲,就不会喜欢自己了;如果不一直顺着对方,对方就不会喜欢自己了;如果让对方不高兴了,犯错了,它会改变对我的整体看法;别人喜欢自己是因为被自己的表象欺骗了,那不是真实的自己,如果见到真实的自己他们会不喜欢自己的
容易将用负面的思维解读别人的评价和反应;认为“所有人都认为自己很好很”重要;
烦躁不安时难以忍受因此习惯于做其他事分散注意力,且也会评价自己”懒散/顽固不化“;确信烦躁是不好的,如果烦躁焦虑会让自己无法忍受,烦躁是十分糟糕的。
回顾不适感的经历,识别和检验导致回避的信念
边缘型特征包括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情绪切换剧烈(包括倾向于热情投入但有时又突然戛然而止);受到别人批评时容易爆发暴力行为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
抑郁型则主要是面对外界总是采取消极的方式看待/给予消极的评价等,解决方式书中提出以下几点:
1. 通过比较来衡量自我价值时,鼓励重新定向更健康的目标,例如视为学习新技能的机会,而不要借此评判自己与别人的工作表现相比如何
2.?花费很多时间思考过去的失败和可能失败的未来时,需要提升对当下体验以及短暂正面情感的关注能力。(如果说形容自己从未感到快乐过,可以试着帮助患者理解什么叫感到开心快乐)
3.矫正自我设阻的行为习惯,例如拖延、冲动、被动这类反应模式
依赖型人格障碍具有类似的核心信念,包括: 自我无能;世界风险;前路多舛等。因此,养成并表现出:不良的社交技能/沟通技巧,反复寻求保证,回避性应对,书中提出的解决方式则包括: 耐受负面心境(如正面接纳)、应对压力情景(自信决断训练)、管理负面心境(放松,理性辩驳)减少向其他人反复寻求保证,并观察这一改变对其心境及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格障碍及治疗方法是什么?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障碍,又称精神病态,或病态人格。
人格,是支配人的行为的机体内所有力量的集合,是精神结构的总体。
病态人格是具有持久性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人格在发展和结构上的明显偏离正常,这种人格异常,主要表现出一种情感和意志活动的障碍。
病态人格的研究,历史并不算长,尚不到200年。首例病态人格的发现,并引起医学界重视的,是19世纪初,1806年,Pinel报告了一例一名法国农民在狂怒中将一名妇女投入井内的事件。罪犯并非精神病人,也与该妇女无冤无仇,杀人动机难以理解。罪犯自己也无法说明自己的行为。当这一案例在医学界提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因为世界各国都有这类案件发生。于是第一次提出了“精神病理性卑劣”
一词。后来,随着对病态人格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精神病理性卑劣”
一词被摈弃,而病态人格一词却为全世界的医学界所接受。
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将病态人格分为三大类:
(1)伴发脑功能障碍和脑损伤人格异常,包括癫病,多发性硬化症,脑功能硬化症,老年性痴呆等品质性疾病时的人格异常。
(2)伴发精神病的人格异常,包括偏执型、循环型、分裂性和强迫人格异常。
(3)作为单独的实体存在的人格异常,包括暴发型、癔病型、衰弱型、波动一攻击型、不足型等人格异常。
当您的心理失去平衡的时候,当您处在极度的悲痛、狂怒、激愤、绝望、狂喜或是一种不可抑制的非理性冲动的时候,您一定要冷静地问自己一声:
我的心理正常吗?我的心理,是否发生了障碍?当你变得焦躁、疑虑、压抑、愤怒、嫉世愤俗、悲观厌世,与周围的一切都那么格格不入,与亲人、同事、邻居关系变得冷漠、紧张、对抗、猜忌,甚至因险的时候,你一定要冷静地进行自我反省。
我的心理正常吗?我的人格是否发生了扭曲、畸变、解体或是出现了障碍?这些缺陷是否病态?一定要冷静、再冷静。
二、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
(1)萌芽于儿童、青少年期。人格是从小逐渐形成的,人格障碍的特征往往从儿童期就有发端,到青春期开始显露。因为年龄愈小,人格的可塑性就愈大,因而在青春期以前不能轻易诊断人格障碍。
(2)具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这是各类型人格障碍的最主要的行为特征。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行为变异,都会给他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祸害。
(3)常怨天尤人。因而不会感到自己有错误需要改正,而常把社会或外界的一切看做是荒谬的、不应该如此。
(4)自私没有责任感。对不道德行为没有罪恶感、伤害别人而不觉后悔,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能做出自以为是的辩护。他们总把自己的想法放在首位,不管他人的心情和状态。
(5)具有较强的猜疑、仇视。他们的嫉妒心很强,思维意识狭隘,任何新环境的气氛都要受其行为特点的影响。
(6)其行为常常伤及和致痛别人。
(7)不承认自己的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的怪癖和不良行为没有正确认识,通常由他人予以揭知。
人格障碍的行为问题程度各有不同。轻者完全过着正常生活,只有与他紧密接近的人(亲属或同事)才会领教他的怪癖,觉得他无事生非,难于相处;严重者事事都违抗社会习俗且积极表现于外,很难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三、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人格障碍是由于某种不健全的先天素质,或在后天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其表现在:
(1)生物遗传因素。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亲生父母有人格障碍的,被收养子女有病态人格的比率高。同卵孪生子比异卵孪生子在人格障碍、过失和犯罪等方面的一致率更高。
(2)病理生理因素。人格障碍患者对静态和紧张刺激的自主反应程度比正常人低,他们倾向于缺乏焦虑,因而不能从经验中吸取教训。
(3)后天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这是形成异常人格的外因,而且是很重要的因素。人格障碍患者的异常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学得的,儿童期间单纯通过观察、模仿,即可学得许多情绪反应和行为方式,包括一些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并可通过条件反射机理而巩固下来。追溯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常可发现不良环境对其人格偏离所产生的影响。童年接受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行为影响最大。另外成年人在严重长期的精神打击下(如冤狱、单独隔离禁闭),也会后遗显著性的人格改变。
个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恒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但是,“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要加强自我调适和进行各种治疗,人格障碍是可以纠正的。
四、人格障碍的类型与治疗
1.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又称妄想型人格。
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其特征是对别人充满猜疑和偏执,因而认为人们的动机都是恶意的。
(1)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童年期即可表现出孤独、缺少同伴、社交焦虑、过分敏感、言词怪僻而刻薄等,令人感觉“古怪”;少数民族、移民和难民中,由于不熟悉特殊的社会文化和环境,易于产生偏执型人格;患者的家族成员中,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的患病率较高;经常无中生有地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或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对朋友和同事也缺乏信任,常无端怀疑;不愿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担心因此受到对方摆布;决不肯轻易透露个人秘密,而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则总要琢磨出“隐含的意义”以作为自己先占观念的证据;易记恨,对自认为受到的侮辱、不公正待遇或轻视等耿耿于怀,微不足道的轻视即可引起强烈的敌意,并长久地记恨:常伴病理性嫉妒,如无故怀疑其伴侣不忠;常伴有冷淡、敌对、顽固、情绪化、推倭、善讥讽和批评等个性特征,对自己的能力、等级和重要性常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可伴发偏执型分裂症、抑郁症、场所恐怖症、强迫症、酒精和药物滥用、分裂样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等。
①广泛猜疑,常将他人无意的、非恶意的甚至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歧视,或无足够根据,怀疑会被人利用或伤害,因此过分警惕与防卫;
②将周围事物解释为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阴谋”,并可成为超价观念;
③易产生病态嫉妒;
④过分自负,若有挫折或失败则归咎于人,总认为自己正确;
⑤好嫉恨别人,对他人过错不能宽容;
⑥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够合理的“权利”
或利益;
⑦忽视或不相信与患者想法不相符合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患者的想法。
患者的症状至少要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就可诊断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2)治疗方法。对偏执型人格障碍的治疗应采用心理治疗为主,以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认知提高法。首先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介绍其自身人格障碍的性质、特点、危害性及纠正方法,使其对自己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并自觉自愿产生要求改变自身人格缺陷的愿望。
②交友训练法。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交友活动,在交友中学会信任别人,消除不安感。交友训练的原则和要领是:一是真诚相见,以诚交心。必须明确,交友的目的在于克服偏执心理,寻求友谊和帮助,交流思想感情,消除心理障碍。二是交往中尽量主动给予知心朋友各种帮助。这有助于以心换心,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巩固友谊。三是注意交友的“心理相容”原则。性格、脾气的相似和一致,有助于心理相容,搞好朋友关系。
③自我疗法。具有偏执型人格障碍的人易走极端,要改变偏执行为,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首先必须分析自己的非理性观念。比如:
我不能容忍别人一丝一毫的不忠。
世上没有好人,我只相信自己。
对别人的进攻,我必须立即予以强烈反击,要让他知道我比他更强。
我不能表现出温柔,这会给人一种不强健的感觉。
对这些观念加以纠正,消除极端偏激的成分。
我不是说,应学会宽容别人。
人有好坏之分,我应该相信那些好人。
对别人的进攻,马上反击未必是上策,而且我必须首先辨清是否真的受到了攻进。
你不敢表示真实的情感,这本身就是虚弱的表现。
每当故态复萌时,就应该把改造过的合理化观念默念一遍,以此来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有时自己不知不觉表现出了偏激行为,事后应重新分析当时的想法,找出当时的非理性观念,然后加以改造,以防下次再犯。
④敌意纠正训练法。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易对他人和周围环境充满敌意和不信任感,采取以下训练方法,进行克服。
首先,常提醒自己不要陷于“敌对心理”中。事先自我提醒和警告,处世待人时注意纠正,这样会明显减轻敌意心理和强烈的情绪反应。
其次,要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的基本道理。要学会对那些帮助过你的人说感谢的话,而不要不疼不痒地说一声“谢谢”,更不能不理不睬。
再次,要学会向你认识的所有人面带微笑。可能开始时你很不习惯,做得不自然,但必须这样做,以后,就会很自然。
最后,要在生活中学会忍让和有耐心。生活在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冲突纠纷和摩擦是难免的,这时必须忍让和克制。
2.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是一种具有精神分裂样表现的人格障碍,是日常生活中和医学心理咨询门诊中比较常见的人格障碍。
分裂人格障碍的形成通常与人的早期心理发展有很大关系。
人类个体出生以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独立,需要父母亲的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占重要地位,儿童就是在与父母的关系中建立自己的早期人格的。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每个儿童不免要受到一些指责,但只要他感觉到周围有人爱他,就不会产生心理上的偏差。但倘若终日不断被骂、被批评,得不到父母的爱,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更进一步,倘若父母对子女不公正,就会使儿童是非观念不稳定,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敌对情绪,有些儿童因此而分离、独立、逃避与父母身体和情感的接触,进而逃避与其他人和事物的接触,这样就极易形成分裂样人格。
(1)特点:
①有奇异的信念,或与文化背景不相称的行为,如相信透视力、心灵感应、特异功能和第六感官等。
②奇怪的、反常的或特殊的行为或外貌,如服饰奇特、不修边幅。
行为不合时宜、习惯或目的不明确。
③言语怪异,如离题、用词不当、繁简失当、表达意见不清,并非文化程度或智能障碍等因素所引起。
④不寻常的知觉体验,如一惯性的错觉、幻觉、看见不存在的人。
⑤对人冷淡,对亲属也不例外,缺少温暖体贴。
⑥表情淡漠,缺乏深刻或生动的情感体验。
⑦多单独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仅限于生活或工作中必需的接触,除一级亲属外无亲密友人。
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的人,可诊断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从以上的诊断标准可以看出,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主要表现出缺乏温情,难以与别人建立深切的情感联系,于是,他们的人际关系通常很差。也因此,大多数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独身。患者对别人的意见漠不关心,对别人的赞扬。批评,均无动于衷。过着一种孤独寂寞的生活。其中有些人,可以有些业余爱好,但多是阅读、欣赏音乐、思考之类安静、被动的活动,部分人还可能一生沉醉于某种专业,做出较高的成就。但从总体而言,这类人生活平淡、刻板,缺乏创造性和独立性,难以适应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
这类人的性欲淡漠也颇为突出,内心世界却极其广阔,常常想人非非,但常常缺乏相应的情感内容,缺乏进取心。他们总是以冷漠无情来应付环境,以“眼不见为净”的方式逃避现实,但他们这种与世无争的外表不能压抑内心动的焦虑和敌意的痛苦。
(2)治疗方法
对分裂样人格障碍的治疗目的是纠正其孤独离群性、情感淡漠和恢复其生活的热情。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社交训练法。纠正孤独不合群性,通常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是提高认知能力,懂得孤独不合群、严重内向的危害,自觉投入心理训练。同时讲清训练的方法、步骤、目的和注意事项,要求积极配合实施。
二是制定社交训练评分表。每天要进行自我小结,每周总结。8~12周为一疗程。心理医生每周核对记录,并作出评价。
三是自我评分标准:0分训练无变化;1分稍有进步,愿意与人接触交谈,但接触仍比较勉强和刻板;2分明显进步,能够主动与人接触交谈,3分孤独不合群现象基本消失。
评分规划和奖励方式。每日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3分,每周最高分为18分。倘若以8周为一疗程,总分144分。对患者的每一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并给予强化,以鼓励其自信心,这一点很重要。奖励方式通常可采用现金、赠送喜爱的生活学习用品、允许定期外出旅游等等。切忌因为无进步或进步微小而批评责备,以免造成患者心理反感和对自己丧失信心。
四是训练内容和目标:训练内容。开始时由心理医生和受训者共同商定,交谈对象是较好的朋友,每次要求主动与他交谈10分钟,交谈内容和方式不限,逐渐做到主动、比较融洽地随便交谈。进而逐步增加交谈的时间(从10分钟增加半小时);对象由1人逐渐增加到5人。成功后,改变训练内容,鼓励患者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②兴趣培养法。兴趣培养有助于克服兴趣索然、情感淡漠的人格。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要求患者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确定积极的人生追求目标,并懂得人生是一种情趣无穷的愉快旅程,每一个人都应该像一位旅行家,时刻欣赏着一路的美景。
二是要创造条件,主动地接触社会实际生活,扩大接受社会信息量,促使兴趣多样化。
三是参加兴趣小组活动。比如绘画、歌咏、舞蹈、艺术、体育锻炼、科技活动等。这是培养兴趣的较好方式。
3.癔症型人格障碍
癔症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寻求他人注意,具有某些癔症样表现的人格障碍。其产生的原因通常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父母溺爱孩子,使孩子受到过分的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表现出癔症型人格特征。另外一个原因是,患者的心理常有暗示性和依赖性。
(1)癔症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①引人注意,情绪带有戏剧化色彩。这类人常喜欢表现自己,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并有一定的感染力。他们常常表现出过分做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②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这类人常爱幻想,把想像当成现实,当缺乏足够的现实刺激时便利用幻想激发内心的情绪体验。
④情感易变化。这类患者情感变化无常,容易心理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有情绪激动的反应,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往往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病呻吟。
④喜欢捉弄别人。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他们的人际关系较浅,表面上热情、好客、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自私自利。
⑤自我中心意识强。这类患者喜欢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他时才合自己的心意,并表现出欣喜若狂的态度,不然会热烈攻击他人。
⑥性心理不成熟。此类患者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
(2)诊断标准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中,将癔症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诊断标准定为:
①表情夸张像演戏一样,装腔作势,情感体验肤浅。
②暗示性高,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
③自我中心,强求别人符合他的需要或意志,不如意就给别人难堪或强烈不满。
④经常渴望表扬和同情,感情易波动。
⑤寻求刺激,过多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③需要别人经常注意,为了引起注意,不惜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者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得过分吸引他人。
⑦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完全按个人的情感判断好坏。
⑧说话夸大其词,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的真实细节,难以核对。
(3)治疗方法
①帮助患者了解认识自己人格中的缺陷。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扬其长避其短,适应社会环境。不然就会处处碰壁、导致病情发作。
②情绪自我调适法。患者的情绪表达太过分,常使人无法接受。
所以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便是向自己的亲朋好友作一番调查,听听他们对这种情绪表达的看法。然后,分析这些情绪表现哪些是有意识的,哪些是无意识的;哪些是别人喜欢的,哪些是别人讨厌的。对别人讨厌的要坚决克制,对别人喜欢的则在表现强度上力求适中,把无意识的表现写下来,放在醒目处,以便自我提醒。另外,可请好友在关键时刻提醒一下,或在事后请好友对自己今天的表现作一评价,然后从中体会自己情绪表达过火之处,以便在以后的情绪表达上适当控制,达到自然、适度的效果。
③升华法。癔症型人格患者有一定的艺术表演才能,就让其把兴趣转移到表演艺术中去,使患者原有的能力在表演中得到升华。癔症型人格的人适合于艺术表演。
4.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也称强迫症。它是以重复出现不能为主观意志所控制的强迫症状为特征的神经功能性疾病。强迫症的症状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概括而言,大体可划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三种类型。
强迫观念可以表现为不自主呈现的某种想法、某种事情或某句话。如脑子里反复出现“我是一个俊姑娘”,“苗条身材”,“春风又绿江南岸”等等;还可以表现为强迫怀疑,如锁了门后又反复怀疑是否真把门锁好了,投信后又怀疑自己是否真把信封好了、投对了,等等;还可以表现为强迫联想,如看到树枝枝叶。草地便想到有许多虫子或野兽;还可以表现为强迫性穷思竭虑,如为何人要长两只眼睛?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强迫意向即是患者常常被某些欲望或意向纠缠而产生冲动。如患者走到河边时出现要跳下去的冲动,见到利器就出现想拿起来刺人或刺自己的冲动,登上高楼就出现往下跳的情境和冲动等等。但患者不会这么做,只是不能控制这些意向的出现。
强迫行为,具体可以表现为强迫计数,如上楼梯要计数有多少梯级,走路要数自己的步子,明知无意义,也记不住,但还是要数;还可表现为强迫检查,这与强迫怀疑相联系,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门锁是否锁上;还有强迫性洗手,强迫性洗衣,强迫性偷窃等等都属于强迫行为。
强迫观念、强迫意向和强迫行为,其共同点是具有强迫性、复性、刻板性和仪式性。
患者主观上都感到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强迫无奈的观念和情绪,他也明知这些观念、意向和行为的重复出现是毫无意义和不必要的,主观上却无法摆脱这些强迫症状的纠缠。因而导致情绪紧张、烦恼、焦虑不安,甚至头昏眼花、失眠、记忆力下降、身体衰竭。
(1)表现特征
①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因而有时反会影响工作的效率。
②不合理地坚持别人也要严格地按照他的方式做事,不然心里很不痛快,对别人做事很不放心。
③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
④常有不安全感,穷思竭虑,反复考虑计划是否适当,反复核对检查,惟恐疏忽和差错。
⑤拘泥细节,甚至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不遵照一定的规矩就感到不安或要重做。
⑥完成一件工作之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体验,相反容易悔恨和内疚。
⑦对自己要求严格,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无业余爱好,拘谨吝啬,缺少友谊往来。
患者状况至少符合上述项目中的三项,便可诊断为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就是要求严格和完美,过于理智,自制心理和自控行为都很强。患者常有不安全感,对自我过分克制,过分注意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举止是否适当。责任感特别强,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标准要求自己,同时又墨守成规。在情感上易焦虑、紧张、悔恨,待人接物上不能平易近人,难于热情待人,缺乏幽默感。
(2)行为表现
①心里总有一种不安全感,常处在莫名其妙的紧张焦虑状态。如反复洗,总担心手没有洗净。不停地洗衣,能持续几个小时等等。
②过多考虑,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做事总怀疑自己的能力。
③行为制约很多,不通人情。平时处理问题有秩序、整洁,严守时刻,但对突如其来的事情显得不知所措,对新事物接受慢。给人的印象是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
强迫型人格障碍通常形成在幼年时期,与家庭教育和生活经历有着很大关系。比如父母管教过分严厉、苛刻,要求子女严格遵守规范,不准孩子自行其事,造成孩子做事过分拘谨,生怕做错事而遭到父母的惩罚,慢慢就形成了经常性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父母的生活习惯,也对孩子产生影响,如父母过分爱清洁,对孩子的卫生特别注意,容易使孩子形成“洁癖”,产生强迫性洗手等行为。幼年时期受到较强的挫折和刺激,也可能产生强迫型人格。
(3)治疗方法
①顺其自然法。强迫型人格的主要表现是把冲突理智化,过分压抑和控制自己,因此强迫型人格障碍的纠正主要是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最有效的方式是顺其自然,不要对做过的事进行评价。比如担心门没有关好,就让它没关好;课桌上的东西没有收拾干净,就让它不干净;字写得别扭,也由它去,与自己无任何关系。开始时可能会由此带来焦虑的情绪反应,但由于患者的强迫行为还远没有达到强迫症的无法自控的程度,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自己意志的努力,症状是会消除的。
②当头棒喝法。“棒喝”是借用禅宗中的“德山棒,f临济喝”的说法。德山常以大棒惊吓学生,使执迷不悟的学生顿然开悟,而临济则以模棱两可的问题问学生,学生犹豫不能作答时,临济则大喝一声以示警醒。当一个人过分执著于经典与规矩时,就会对多变的现实感到无所适从。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已经习惯于按教条办事,在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发现生活中的独特事件,用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来改变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的习惯。
5.依赖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又称无力型人格障碍或被动型人格障碍,是一种过分顺从别人的意志,严重缺乏独立性的人格障碍。
(1)表现特征
①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作出决策。
②无助感,让别人为自己作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③被遗弃感。明知他人错了,也随声附和,因为害怕被别人遗弃。
④无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或做事。
⑤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⑥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⑦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⑧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⑨很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具有上述特征中的五项,即可诊断为依赖型人格。
(2)治疗方法
习惯纠正法。治疗首先必须破除患者的不良习惯。找出自己的行为中哪些是习惯性地依赖别人去做,哪些是自作决定的。每天作记录,以一个星期为期限,然后将这些事件进行规类按自主意识强、中等、较差分为三等,每周一小结。
对自主意识强的事件应坚持自己做。
对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应提出改进的方法,并在以后的行动中逐步实施。例如,制定工作计划,在听取了朋友的意见时,你有不同的看法来。就应该把自己的理由说出来。这样,在工作计划中便
什么是社交型人格障碍 应该怎么办呢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简单的说就是该症患者的行为是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著差别的、会让人行“注目礼”的行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也叫做无情型人格障碍或悖理型人格障碍)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又如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的变现主要有以下几点,也可作为临床上诊断的主要依据: 1、冷漠冷酷,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 2、缺乏责任感,无视社会规范、规范与义务,且顽固不化,持续时间长; 3、 社会交往能力正常,但是不能长久地保持已有人际关系,且多以不愉快的结局收场; 4、较难承受挫折经历,即便是微小刺激也有可能引起他的攻击甚至是暴力行为; 5、没有愧疚感,不能从经历中,哪怕是是惩罚中吸取经验教训; 6、极易责怪他人,当出现自身与社会相冲突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合理化”解释。
因小事情绪异常激动,难以自控——冲动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 又称爆发型人格障碍,一般在儿童学龄期开始,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爆发非常强 烈的愤怒和冲动,自己无法控制,情感及行为的暴烈程度与精神刺激不相称,可造成严重的伤害或财产损失。
这种爆发历时数分钟至数小时,随即平静下来,事后常感到后悔和自责,但不能防止再次发作。间歇期正常,并无冲动或攻击的迹象。
冲动型人格障碍患者个性特别强,过分主观,易激怒。不发作时一切正常,而且平时与人有相当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旦发作与平时判若两人。虽然是阵发性,但极易发生偶然性、应激性犯罪,一般很难以制止。
在临床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症状:
1.行为的目的在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不在于其他。
2.这些冲动行为本身往往是损人又不利己的。
3.患者能够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但难以自控,往往多次努力均以失败告终。
4.在实施此行为前感到逐渐增强的紧张和兴奋,直到开始行动。
5.在实施此行为的过程中会体验到一种愉悦、满足的感受。
6.在实施此行为后会感到释放和轻松;有人可能会感到后悔、自责或自罪,但这并不能防止再发。
7.常伴有各种人格障碍、抑郁或焦虑症,以及精神发育迟滞等。
8.神经系统可能存在非特异性症状体征。
冲动型人格障碍治疗较为困难,其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有不同的变化,一般具有逐渐缓解的趋势,但往往仍遗留有人际关系的障碍,表现为对亲友和邻居的敌对态度。
一般而言, 药物治疗很难改变人格结构,但是在出现异常应激和情绪反应时少量用药对于症状的控制仍是有帮助的。
心理治疗 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帮助其认识个性缺陷之所在,鼓励他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出现的积极变化予以鼓励和强化, 对冲动型人格障碍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3599.html
下一篇: 行为心理学:如何提高情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