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理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阻抗理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随着医疗设备技术的不断进步,阻抗理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阻抗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分析阻抗理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阻抗理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一、阻抗在医学检测中的应用
1.生物组织阻抗检测
生物组织阻抗检测是利用电流通过生物组织时的电阻和电导差异进行检测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可以用于检测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如心脏、肺、肝、脾等。利用阻抗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人体内部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2.生物电阻抗成像
生物电阻抗成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它通过测量身体部位的电阻和电导来显示出该部位的图像。生物电阻抗成像可以用于检测肿瘤、血管病变、肝硬化等疾病。与传统的医学成像技术相比,生物电阻抗成像具有成本低、无辐射、无创伤等优势。
二、阻抗在医学治疗中的应用
1.高频电疗
高频电疗是一种利用高频电流刺激人体组织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技术。高频电疗可以通过改变组织的电阻和电导来改变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高频电疗可以用于治疗关节炎、肌肉疼痛、神经炎等疾病。
2.电刺激治疗
电刺激治疗是一种利用电流刺激人体组织来治疗疾病的技术。电刺激治疗可以通过改变组织的电阻和电导来改变组织的代谢和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电刺激治疗可以用于治疗神经病变、肌肉萎缩、失眠等疾病。
三、阻抗在医疗设备中的发展趋势
1.多模式阻抗检测技术
多模式阻抗检测技术是一种利用多种频率的电流对生物组织进行检测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提高生物组织阻抗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有助于提高医疗诊断的效率。
2.阻抗成像技术的发展
阻抗成像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提高生物电阻抗成像的分辨率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肿瘤、血管病变等疾病的检测和诊断。
综上所述,阻抗理论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还可以用于治疗。随着阻抗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模式阻抗检测技术和阻抗成像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提高医疗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植入式人体通信技术的耦合方式研究
姓名:谢童? 学号:16020188008? 转自:中 国 生 物 医 学 工 程 学 报
摘 要:?
研究植入式人体通信方式中通信信号的衰减与不同耦合方式之间的关系。涉及的耦合方式包括电容耦合、电流耦合、正向容阻耦合和反向容阻耦合 4 种。通过建立等效电路模型进行仿真计算,以及在模拟体内环境的水模型中实验测量的方式,对 20 MHz 通信频率下不同耦合方式的通信衰减进行对比。仿真和实验的结果均表明,正向容阻耦合方式下通信的衰减最小,分别为 26 dB(计算值)和 28 dB(测量值),而电容耦合、电流耦合和反向容阻耦合方式的通信衰减依次增大。这一结果反映出不同耦合方式之间的机制区别,同时意味着若将人体通信方式应用于植入式医疗设备中,正向容阻耦合方式将是最好的选择。
引言
人体通信是一种利用人体作为信号传输途径的新型非射频无线通信技术,被设计用于进行可穿戴设备和植入式设备网络间的通信,收集分布于人体的各项生理参数,从而为即时的医疗诊断提供帮助。该方式最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Zimmerman提出 ,其原理是利用发送端在人体表面或附近的一对电极向人体输入通信信号,信号经过人体传输后由接收端的一对电极进行接收,完成通信过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在 2012 年确立的无线体域网标准 IEEE802. 15. 6 中,对人体通信的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都制定了详细的要求,使得该技术的进一步应用有了明确的依据? 。目前,世界各地都有针对人体通信技术的研究,已经可以实现利用人体通信完成包括通信速率 160 Mb/s 的高速通信 ,以及功耗 37. 5 μW 的低功耗通信等 。由于人体通信所需的设备体积小,功耗低,不会受到阴影效应的影响,通信速率也有一定的保障,因而十分适合在使用条件苛刻的植入式设备中应用,完成信号由体内向体外传递的功能 。已有的研究证明,使用人体通信完成短距离上的体内外通信是可行的,但何种人体通信的耦合方式更适用于进行植入式设备通信尚无明确的结论。因此,本研究通过等效电路模型仿真,在模拟人体环境的水模型中测试了不同耦合方式对于信号衰减的影响,得出了正向容阻耦合的方式是最适用于植入式设备人体通信的耦合方式的结论,为进一步将人体通信方式应用于植入式设备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1.方法
由于植入式医疗设备的特殊性,对于植入式人体通信技术耦合方式的研究并不方便直接在人体或生物体上展开,因此实验的主要方法是在模拟体内环境的水模型中测试不同耦合方式下通信衰减的大小。在此之前,用所建立的人体通信的等效电路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使其更具有说服力。基于 IEEE802. 15. 6 中对于人体通信的相关要求和规定,选取了 20MHz 这一典型的人体通信频率进行实验,该频率也被诸多研究证明是较为适合进行人体通信的? 。
1. 1 等效电路模型
建立等效电路模型的目的在于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验证其可行性并提供理论依据,为此选择了阻抗网络等效电路模型对通信过程进行仿真。有研究表明,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出人体通信时信道衰减的大小,复杂度较小且便于后续的分析 ,如图 1 所示。
在图 1 中,人体上与电极接触的 4 个位置被视为 4 个电路节点(A、B、C、D),其两两之间通过并联的电阻、电容设置阻抗参数 Z I 、Z T 、Z B 、Z O ,同时在人体与电极(E、F、G、H)之间存在有接触阻抗 Z C 。模型中的阻抗参数均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Z =l/(j2πfεA + σA?)? ? (1)
式中:l 表示所计算阻抗的两节点之间的距离;A 表示电极面积;σ 和 ε 分别为人体组织的电导率和介电常数,不同类型组织在不同频率下的相关参数均可由文献查得; f 为通信频率,在本实验中为20 MHz。
由于不同耦合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电极与人体是否接触,因此通过调节信号发送端的接触阻抗 Z C1和 Z C2 的值便可对不同的耦合方式加以区别:电容耦合方式下电极与人体不接触,故Z C1 和Z C2 主要呈现为容性;而电流耦合方式下电极与人体直接接触,Z C1 和Z C2 呈现为阻性。此外,针对信号发送端两电极耦合方式不同的情况也进行了分析,包括 Z C1 为阻性、Z C2为容性时的正向容阻耦合方式,以及 Z C1 为容性、Z C2为阻性时的反向容阻耦合方式,如图2 所示。
1. 2 水模型方式
由于研究为植入式人体通信耦合方式,需要将发送端置于人体或生物体之内,所以较为不便。在研究中,普遍会通过建立水模型的方式模拟人体环境进行实验,笔者也同样采用了这一方式。生物体对于电流的传导通路如图 3 所示,包括了经由细胞外液电阻 R ext 传导的细胞外通路,以及经由细胞膜电容 C m 和细胞内液电阻 R int 传导的细胞内通路。在本实验中,由于使用的通信频率为 20MHz,细胞膜电容 C m 的阻抗在这一频率下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视为信号是在电解质溶液中进行传播的。基于此,使用生理盐溶液对人体内电解质环境进行了模拟,并使用厚度 2 mm 的有机玻璃容器进行承装,以模拟皮肤在通信中起到的高阻抗作用,将通信端发送端和接收端分别置于容器内和容器外,如图 4 所示。
在人体通信实验中,若通信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接地设备,会引入地回路的干扰,造成测量结果的不准确? 。因此,使用由电池供电的独立信号发送端进行实验,可实现频率 20 MHz、峰峰值1 V 的正弦信号输出。电路和电池被共同放置在一小型号太空杯内进行防水处理,在正式实验中可整体没入生理盐溶液中,如图 5 所示。同时,对应电容耦合、电流耦合、正向容阻耦合和反向容阻耦合 4 种不同的耦合方式,共制作了 3种不同的电极与发送端电路相连:两电极均不暴露的电容耦合电极、两电极均暴露的电流耦合电极、以及仅有一个电极暴露的容阻耦合电极。电极为2 cm ×2 cm 的铜箔,衬底材料为环氧树脂,如图 6 所示。
在实验中,将装有通信发送端的太空杯固定于容器底部,电极与位于容器外部的通信接收端相对,两者间距为 30 cm。接收端的电极贴于有机玻璃容器的外表面,接收信号则通过滤波后由示波器进行观察记录,并通过公式计算衰减值,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G = - 20 lgV rec/V tra? ? ?(2)
式中:G 为衰减值,dB;V rec 和 V tra 分别代表接收和发送的电压幅值。
2 结果
2. 1 等效电路仿真
通过 改 变 输 入 端 电 极 的 阻 抗 特 性,使 用Multisim 软件建立了对应的等效电路模型,并仿真测试了 20 MHz 通信频率下 4 种不同耦合方式的通信衰减,计算机仿真结果如表 1 所示。结果表明,正向容阻耦合方式下通信的衰减值最小,随后依次为电容耦合方式、电流耦合方式和反向容阻耦合方式。
2. 2 水模型实验
示波器记录到 4 种不同耦合方式下的通信衰减结果,如表 2 所示。通过表中的数据不难看出,在水模型实验中,衰减最小的耦合方式为正向容阻耦合方式,电容耦合方式、电流耦合方式和反向容阻耦合的通信衰减依次增大,和仿真结果一致。
2. 3 结果对比
将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如图 7 所示。可以看出,无论是仿真值还是测量值,正向容阻耦合方式下的通信衰减明显小于其他 3 种耦合方式。对比仿真和实验的结果发现,除了反向容阻耦合方式外,电容耦合、电流耦合及正向容阻耦合方式下仿真和实验所得出的衰减值基本一致,证明了所建立的模型与真实情况较为相似,实验结果有一定的说服力。而反向容阻耦合方式下,两者呈现的区别主要是由于实验中使用的示波器的精度不足,无法测量到低于 10 mV 的接收幅值。
3 讨论
经过对 4 种不同人体通信耦合方式通信信号衰减的仿真和实验,可以得出正向容阻耦合方式是最适用于在植入式设备通信之中使用的结论,为植入式医疗设备的通信设计提供帮助和支持。目前,植入式医疗设备中所使用的均为基于射频的通信方式,其不足之处在于通信距离短、能量消耗大,对植入式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的影响,而造成这些不足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射频通信的信号衰减是按照通信距离的平方增大的。反观人体通信,实验中的正向容阻耦合方式在 30 cm 距离下的通信衰减仅为 28 dB,通过简单的放大滤波就可以获取通信信号,表明这种方式有着十分巨大的应用前景。图 8 人体通信不同耦合方式的传输原理。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也对造成该结果的原进行了分析,如图 8 所示。在电容耦合方式下,电极不与人体直接接触,通信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同人体及周围环境进行耦合,达到信息传输的目的;电流耦合方式则由电极直接向人体发送信号,但由于两个电极均与人体接触,通过人体形成了电流通路,大部分能量直接回流至信号源,仅有少部分实现了通信功能,因此通信衰减反而高于电容耦合方式;在正向容阻耦合方式中,发送端的信号电极直接接触人体,参考电极则与周围环境通过分布电容耦合,人体主要传输通信信号,通信衰减最小;而反向容阻耦合方式则相反,人体接触了发送端的参考电极,并未起到传输通信信号的作用,因此很难通过这种方式完成通信。此外,目前本实验只研究了由体内向体外发送信号的情况,如希望通过人体通信方式完成植入式设备的双工通信,还需进行信号由体外发送至体内接收的实验,方可将通信系统补充完整。
4 结论
人体通信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非射频无线通信方式,在诸多领域都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主要针对人体通信在植入式医疗设备中的应用,探索了使用人体通信进行植入式设备通信的最佳耦合方式,通过等效电路模型仿真和水模型实验测量的方式,对电容耦合、电流耦合、正向容阻耦合以及反向容阻耦合 4 种不同耦合方式的通信衰减进行了考察,并得出正向容阻耦合方式是最适用于体内外人体通信的耦合方式的结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将会尝试设计并制作适用于植入式设备通信的人体通信模块,通过动物实验对其进行实用性验证,以期达到将人体通信应用于植入式设备中的目的。
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的发展目标
(1)技术目标:突破20-30项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形成核心专利200项;在若干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并形成产业优势。
(2)产品目标:创制50-80项临床急需的新型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急救医疗器械产品,重点开发需求量大、应用面广以及主要依赖进口的基础装备和医用材料,积极发展慢病筛查、微创诊疗、再生修复、数字医疗、康复护理等新型医疗器械产品。
(3)产业目标:重点支持10-15家大型医疗器械企业集团,扶持40-50家创新型高技术企业,建立8-10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和10个国家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应用基地,完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4)能力目标:大幅提升我国医疗器械创新和产业化能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建立20-30个技术研发平台,新建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我国医疗器械标准、测试和评价体系,发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作用,推动产学研医深度结合,切实保障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力、光、声、电、磁等物理作用的生物学效应,重点开展生物电子学、生物力学、生物光子学、生物声学、生物磁学研究,尤其是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等不同层次生命活动中物理-化学-生物学之间耦合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研究,以及不同层次生命现象的建模与模拟;研究不同物质的生物学效应,重点开展生物材料与细胞组织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不同尺度特别是纳米尺度的生物学效应研究等。
加强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应用于医疗器械的基础研究;重点开展新型的生物医学成像,医学图像处理,生理信号获取,生化、免疫和微生物检测,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神经工程等基础研究。 满足医学诊疗、健康服务和产业发展需要,围绕医疗器械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无/微创、低负荷、个性化、网络化、协同化等发展趋势,重点发展以下技术:
原理方法类:充分利用基础医学、生物化学、信息科学、电子科学、材料科学、高能物理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加强新原理、新方法的应用研究,重点开展多模态融合成像、生物传感、微弱信号检测、神经接口及刺激、高能粒子与射线治疗、高通量/微量/快速体外检测、生物医用材料改性等技术研究。
设计制造类:充分利用先进制造、微纳技术、生物力学、人机工程、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开展精密传动与控制、精密加工与组装、生物医用材料改性、个性化设计与制造等技术研究,着力突破计算机断层扫描仪(CT)、磁共振成像仪(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PET)、PET-CT、医用加速器等大型诊疗装备整机及核心部件,微型泵阀、微型传感器、微型光学镜头等高精密零件,以及介入支架、人工关节、骨修复等新型医用材料的设计、制备、制造等技术瓶颈。
应用服务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生物信息学、网络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领域的最新进展,积极推进医学影像技术与手术规划、放射治疗、导航定位、医用机器人等技术的结合,加快发展数字化医疗、移动医疗、远程诊疗等新型服务技术。
1、重大前沿技术
重点突破神经接口及刺激、低剂量光子探测成像、精准定位与导航、动态适形调强、电阻抗功能成像、微弱光电信号检测、电化学/生化传感、无创生理信号获取及参数辨识技术、细胞组织诱导材料和植介入体的个性化设计与制造等技术。储备发展多模态融合成像、分子成像、太赫兹(THz)波检测、微流控等前沿技术。
2、共性关键技术
重点发展数字化医疗、医学虚拟现实、人机交互设计、生物医用材料加工与制备、精密制造、电磁兼容、可靠性设计等共性技术。积极推进与医疗器械发展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支撑技术研究,包括工程物理技术、光学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 “十二五”期间,围绕重大疾病防治和临床诊疗需求,重点开发一批适宜基层的先进实用产品和主要依赖进口的中高端产品,积极发展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创新产品,显著提升医疗器械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预防领域,根据预防为主、战略前移和重心下移的发展要求,重点支持血压、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标的无/微创检测产品,以及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出生缺陷等重大疾病筛查产品,积极发展不同状态下的低负荷生理参数检测与监护设备,个人健康指标检测和功能状态评价装置,移动体检系统等产品,满足农村基层/社区和个体/家庭对预防类医疗器械的需要。
在诊断领域,针对疾病诊断无创、早期、精确、低负荷、定量化等要求的发展趋势,重点支持超导MRI、高性能彩色超声成像仪、高分辨内窥镜、多排螺旋CT、PET、PET-CT、数字化平板X射线机、低剂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系统、高性能免疫分析系统、全自动高通量生化分析仪、高性能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自动化微生物检测分析仪等重点产品、核心部件以及新型诊断试剂;积极发展生物芯片、现场快速检测仪器(POCT)、弹性超声成像等新产品,力求改变我国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国产产品可靠性差、长期跟踪仿造的情况。
在治疗领域,根据微/无创治疗、精确治疗以及智能化、个性化等新的治疗技术发展趋势,重点支持影像导航辅助系统、实时适形调强放射治疗系统、血液透析系统、神经刺激器、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系统、高频/激光等手术治疗设备、射频消融系统、新型介入支架、人工关节、骨修复材料、人工血管、口腔种植系统等重点产品;发展手术机器人、人工心脏辅助装置等产品,切实改变高性能治疗产品被国外垄断、治疗费用高的现状。
在康复领域,围绕我国“人人享有康复”的需求,根据普惠化、智能化、个性化等发展趋势,研究结构替代、功能代偿、技能训练、环境改造等技术产品,积极发展肌电及神经控制等智能假肢、人工耳蜗等智能助行/助听/助视辅具,老年人行为功能训练系统,脑卒中病人及运动功能缺失病人的康复训练系统等产品,加快智能化、低成本的先进康复辅具的研发,提高康复设备普及率。
在应急救援领域,围绕灾难医学救援、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战创伤救治和基层医疗急救等不同需要,研发伤员搜寻、现场急救、转运救治、院内急救等应急医学救援链装备及系统,积极发展移动式重症监护救治系统、除颤仪、生命支持呼吸机、快速止血输血设备等产品,保障城乡急救体系、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需求。
1、基本医疗器械产品
紧密围绕基层医疗和常规诊疗需求,重点发展低成本、高性能、普惠型的数字X射线机、彩色超声成像仪、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微生物分析仪、心电图机、监护仪、除颤仪、呼吸/麻醉机、血液净化设备等当前基层配置急需的基础装备,加快突破螺旋CT、MRI、PET-CT、内窥镜、医用加速器、免疫分析系统等主要依赖进口的中高端主流装备和血管支架、人工关节等常用高值耗材,促进普及应用。
2、新型医疗器械产品
紧密围绕疾病预防、临床诊疗、健康促进的需要,突出融合成像、无创检测、动态监测、微创治疗、精确治疗等新的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发展新型医学成像、无/微创动态生理参数检测与监护、分子生物分析仪器、现场快速检测仪器(POCT)、新型微创治疗、术中监测/定位/导航、药械结合产品、医疗机器人、新型中医诊疗等医疗器械产品和系统,以及数字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型产品,不断提高医学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心理咨询中的阻抗研究与应对 心理咨询阻抗的表现形式
【摘 要】阻抗这一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它表现为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对咨询师的反抗、不顺从与不配合。阻抗的产生的原因既有来访者自身的因素,也有心理咨询师的因素。阻抗的出现会影响咨询的进程,解决好阻抗是咨询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关键词】心理咨询;阻抗;应对
阻抗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来访者以公开或者隐蔽的方式对咨询师进行反抗,不配合治疗进程或消极应对,严重影响心理咨询进展。在咨询过程中,阻抗难以避免,因此,如何应对阻抗成为心理咨询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不同理论学派对阻抗现象的解释
阻抗这一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发现来访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能或不愿继续下去的现象,他把这一现象命名为阻抗。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来访者回忆起了可怕的、令人厌恶的记忆,无法面对,于是抗拒心理治疗的进一步进行。阻抗概念提出以后,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重视,不同理论学派的学者对阻抗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1.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阻抗是来访者无法面对回忆引起的痛苦,于是压抑了这种回忆,以避免产生痛苦和焦虑。在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阻抗被视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并被认为是所有防御机制的总和,其实质是来访者为保护自己而产生的一种无意识行为,目的就是控制焦虑。本质上,阻抗与压抑源于同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先实施压抑,然后又产生阻抗来维护压抑。因此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中,阻抗是心理咨询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咨询师应该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释阻抗的成因以及背后的本质,从而消除阻抗,促进咨询进程。
2.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为阻抗是来访者对行为矫正的抗拒与不服从,而导致这种不服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来访者缺少行为产生所必须的知识技能;二是,来访者对咨询过程或结果持消极或怀疑态度;三是,心理咨询或治疗缺少行为产生的环境条件。
3.认知学派。认知学派认为阻抗是来访者抗拒改变,目的是为了保护个体已有的构建现实的方式。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认知图式,并通过这种图式来表征世界,因此认知学派咨询的本质就是改变来访者认识世界的方式。改变就意味着不一致,个体为了避免陷入由不一致导致的认知混乱,会本能抗拒改变,于是就产生了阻抗。
4.人本主义学派。人本主义学派认为,阻抗是来访者对威胁的反应,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对来访者来说,咨询师的任何试图说服和改变的尝试都是危险的,当人处于危险的时候,就会产生抗拒行为,固着其已存在的思想,无法全面观察和分析问题。
罗杰斯认为,阻抗是来访者在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咨询师人为加快咨询进度而产生的。此外,当咨询师没有很好的处理来访者的问题和情感表达时,来访者也会产生阻抗。因此,如果咨询师能够把握好咨询进程与态度,阻抗就不会产生。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1.沉默、寡言、赘言。沉默是咨询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阻抗形式,表现为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长时间不说话或不回答咨询师提出的问题,体现出访者强烈的抵触情绪。沉默的出现会导致咨询师产生紧张、焦虑、尴尬等消极情绪。但并不是所有沉默都是阻抗,来访者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反省而陷入沉默,此时咨询师要注意区分。寡言通常是来访者没有想说话的愿望,对于咨询师的提问仅用简单的字词回应,多见于被迫咨询或者对咨询持怀疑态度的来访者。寡言会使咨询师产生挫败感,无法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内心,影响咨询进程。与上面两种情况相反的是赘言,主要表现为来访者积极回答咨询师的提问,滔滔不绝地讲话。其真实目的是减少咨询师的提问机会,转移咨询师的注意力,从而回避某些核心问题,避免由此而可能产生的痛苦体验。
2.不履行咨询关系中应尽的义务。咨询关系一旦建立起来以后,来访者有一些应尽的义务,在阻抗产生以后,来访者可能会故意不履行其应尽的义务,如故意迟到、借故不参加咨询且不通知咨询师、不完成咨询师布置的作业等,这些是在咨询关系不太牢固的情况下产生的现象。
3.来访者在咨询内容上的阻抗。这是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通过对谈话内容的控制所表现出来的阻抗。主要表现形式有:来访者用一些专业术语来与咨询师进行交谈,从而避免谈论自身问题;来访者为了转移咨询师的注意力,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深入讨论;或者把谈话问题从主要问题转移到其他问题上,漫无目的地闲谈,以达到回避某些核心问题的目的。
4.其他形式的阻抗。有的来访者在谈到自己的问题时,把产生问题的原因归因为环境或他人,没有从自身角度来认识,当咨询师指出这一点时,他们又往往加以否认;有的来访者会对某些经历表现出遗忘,无论咨询师怎样唤醒,都不能引起来访者的回忆,这些通常是来访者压抑了的比较痛苦的经验;还有的来访者会对咨询师表现出绝对的服从,从而使咨询师无法深入。
三、阻抗的应对
不论是何种形式、何种原因出现的阻抗,都是由于来访者碰到了不愿意讨论的问题,想要避免产生痛苦体验,咨询师应当意识到这是咨询的关键点,只要能合理应对阻抗,处理好由此带给来访者的不良情绪,咨询过程就可以得到很大进展。
1.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良好咨询关系是咨询取得效果的前提和基础,它会使来访者减轻防御,相信并信任咨询师,接受咨询师的建议,积极配合,减少阻抗的产生。同时咨询师和当事人建立起目标一致的咨访关系,与来访者讨论咨询过程,也有利于在阻抗产生时,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同盟,共同处理阻抗。
2.咨询师对阻抗要持接纳的态度。阻抗的产生会使咨询师产生挫败感,降低咨询师的信心,此时咨询师要对阻抗持积极接纳的态度,理解阻抗产生的必然性,不急不躁,维持或者减缓咨询的进度,并积极了解阻抗产生的形式和原因,及时处理阻抗。同时咨询师也要时刻保持敏感性,发现来访者最本质、最核心的问题,以真诚的态度来应对阻抗。
3.咨询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咨询师要通过督导、案例学习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积累相应的经验,也可以在阻抗产生时以一个积极、平和的态度应对阻抗,正确分析阻抗产生原因,与来访者一同寻找解决方案。
参 考 文 献
[1]冯宇平.罪犯心理咨询中阻抗的分析与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11(2):27~31
[2]侯振虎.心理咨询中的阻抗现象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2):73~78
[3]谭雪晴.心理咨询中阻抗现象的再认识[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8(1):77~79
[4]宋尚桂,宋雷.心理治疗阻抗现象研究评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10(76):89~95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3256.html
上一篇: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败犬效应的成因
下一篇: 多血质人群如何进行心理调节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