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重复行为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强迫性重复行为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中强迫性重复行为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那么,什么是强迫性重复行为?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种行为?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一下。
强迫性重复行为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一、强迫性重复行为的定义
强迫性重复行为是指一个人无法控制地不停地重复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可能是某种动作、某种语言、某种想法等。这种行为会带来剧烈的焦虑和不适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将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工作。
二、强迫性重复行为的原因
1.生物学因素
研究表明,强迫性重复行为与大脑内部的神经递质有关。大脑内部的神经递质不平衡可能会导致人产生强迫性重复行为。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是引起强迫性重复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家庭的不稳定、学校的压力、社会的竞争等等,都可能会导致人产生强迫性重复行为。
3.心理因素
强迫性重复行为与许多心理问题有关,例如焦虑、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等。这些心理问题会导致人产生强迫性重复行为。
三、强迫性重复行为的解决方案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强迫性重复行为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抗抑郁药等等,都可以帮助人们控制强迫性重复行为。
2.认知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在心理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帮助人们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来减轻焦虑、抑郁等问题,并控制强迫性重复行为。
3.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强迫性重复行为的根源,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例如,认知行为治疗、暴露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等,都可以帮助人们控制强迫性重复行为。
综上所述,强迫性重复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它的产生与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都有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方法。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并解决强迫性重复行为问题。
强迫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发病原因 1、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强迫症与遗传的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同胞、子女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同卵双胞胎的同时患病的几率高达65%~85%,而异卵双胞胎则为15%~45%。
争渡心理咨询提供免费心理评估分析,付费心理咨询。支持线上线下
我是争渡心理咨询的小渡老师,如果你有任何自己目前无法合理疏导的情绪问题,点击上方卡片链接,支持线上线下免费测试评估,从专业的角度帮你梳理问题,让你的生活更加和谐自洽。
(2)?神经生物学基础
强迫症患者有特定的神经解剖学基础,其眶额皮质-纹状体-丘脑环路发生病变,表现出强迫性思维。此外,强迫症的发生还与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谷氨酸这三种
(3)?人格特质
研究发现,约2/3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就有强迫性人格,通常表现为:做事要求完美无缺,按部就班,墨守成规,有条不紊;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难以通融,固执而灵活性差;常有不安全感,为人处事唯恐发生疏忽或差错,经常检查或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拘泥细节,甚至生活琐事也要程序化。
2、诱发因素
(1)负性情绪与生活事件
负性情绪与生活事件常常是强迫症发病的导火索,如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不佳,责任加重,家庭不和、亲人逝世和突然的惊吓等。
(2)压力
压力使人容易恐惧、焦虑,强迫自己做某些固定事物,比如固定思维、行为模式来缓冲压力。
典型症状 1、强迫观念
(1)强迫回忆
患者对刚做过的或早已过去的事、经历,那怕是无关紧要的也要进行反复回忆,虽然明知无意义,却无法克制。
(2)强迫怀疑
患者对自己做过的事情经反复的考虑和检查以后仍不能放心,如出门后怀疑是否真把门锁好了,洗手后担心手没有洗干净等等。
(3)强迫联想
这种患者听见或看见某一事物,就会出现与这种事物有关的联想。如学生曾在菜汤里吃到一只苍蝇,此后一见汤就想到苍蝇,恶心不已,六年没敢再喝汤。
(4)强迫性穷思竭虑
患者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反复无效的思考,患者本人虽感到荒谬,但却难以控制,如人的眉毛为什么不与头发长在一起?永远有多长?地球爆炸了人类怎么办?树上的叶子为什么会落下?人为什么要分男女?等等。
(5)强迫性对立思维
患者脑中总是出现一些对立的思维,如当看到“快乐”二字时,则出现对立词“悲伤”;谈到“战争”时,则立刻反映出“和平”等相反的概念。
2、强迫意向
患者常常被一些与正常心理状态相反的欲望和意向纠缠,产生一些可能导致可怕后果的冲动。如走到河边或井旁时就出现要跳下去的冲动,看到刀就出现要拿起刀来砍人或砍自己的意向,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许多强迫性神经症患者被强迫性观念弄得极其焦虑,甚至会发狂或干出令人担心的暴力行为,但真正做出这些行动的人极少,他们只是不能控制这些意向的出现。因此有这种想法的外科医生总想回避上手术台做手术,以免引起焦虑和恐惧不安。此种恐惧属于强迫症在情绪方面的表现,与恐惧内容的强追性思维有联系,称强迫性恐惧。
3、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又称强迫动作,指反复出现的、刻板的行为。它继发于强迫行为或某个欲望,它可能是想消灭灾难,防患于未然。但这种动作既不与现实联系,又明显是过分的,可患者非做不可。
(1)强迫性洗涤
怕不清洁或患某种传染病,反复洗手或洗澡。患者每天多次洗手,倒垃圾箱,清理烟灰盒、擦桌子上的灰尘。一个患者说:“我每次到洗澡间,总要完全干净地出来……所以,我要疯了似地每天擦澡8-10次才能完事“有一女孩每天洗澡都要在三次以上,寒冬腊月也不例外,被同学视作有洁癖。原来她是被坏人强暴以后,总想通过洗澡来减少不洁,明知不合逻辑,仍然无法自控。
(2)强追计数
患者不可克制地计数,与强迫性联想有关。为了达到指定的目标,患者到电线杆,台阶,户柱子等,便情不自禁地紧依次点数。他们数数字,数栅栏的桩子、数人数人行道上的砖缝。患者明知此种计数无任何现实意义,但以后见到类似物体仍要进行计数。如对所点数目怀疑,则往往回头重新计数,不如此就会引起紧张、焦虑。
(3)强迫性仪式动作
患者收到每次总是要按一定的程序重复一定的动作,才能安下心来做别的事。如患者预先选定一个特定的数目作为刺激去完成一定的仪式动作,如每走到第6步摸心脏两次,每走到第12步摇头一下,等等。又如一患者进门先进两步,再退一步,表示他父亲的病就能逢凶化吉,如未完成这样的动作必须重复。患者明知这是毫无意义,但不做此动作,则焦虑不安。
治疗 强迫症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在药物治疗中,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目前的首选治疗药物,用于初始阶段的治疗。心理治疗中的认知行为治疗也是强迫症的一线治疗方案,对改善强迫症带来的影响有很好的疗效。
具体的治疗方法因人而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及严重程度,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并需要定期观察随访。
一般治疗:
强迫症属于一种慢性病,而且容易反复发作,所以同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需要长期坚持治疗。一般来说,强迫症的治疗应包括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缓解期治疗三个阶段。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治疗一般为10~12周,首选SSRIs药物,从处方推荐的较高剂量开始服药。多数患者在治疗4~6周会有显著疗效。如经12周急性期治疗效果不佳者,可根据医嘱增加药物剂量,仍不见效者则需要调整药物方案,或选择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其他治疗方法。
巩固期和维持期治疗:
经急性期治疗后,若疗效显著,可进入国内巩固期及维持其治疗,一般时间为1~2年。研究表明,持续坚持治疗可减少患者的复发几率。当完成维持期治疗后,经过医生的系统评估,患者可逐渐减少药量,但要定期就诊复查,监测减药后的反应和是否复发。如症状反复,则需加回原来的药物剂量,延长维持期的治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强迫症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等药物包括SSRIs,如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帕罗西汀等,此外还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如氯米帕明等。其中,SSRIs是目前等一线治疗药物,氯米帕明存在不良反应,临床上较为少用。
抗精神病药物虽然不是治疗强迫症的常规用药,但是与SSRIs联合使用时,可以增加SSRIs的疗效。常用药物包括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阿立哌唑、喹硫平和奥氮平等。
心理治疗:
强迫症的病因复杂,单靠药物治疗往往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还需要适当形式的心理治疗加以辅助。目前强迫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森田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行为认知疗法: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改变患者对自己、他人及事物的正确看法和态度,从而改善患者的强迫症状,需要医生与患者充分配合,共同协作,才能达到良好等治疗效果。该疗法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暴露疗法和反应预防、系统脱敏法,其中最有效果的是暴露和反应预防疗法。
暴露疗法:
该方法使患者学会面对引起焦虑等物品或环境。
反应预防:
要求患者推迟、减少甚至放弃能减轻焦虑等行为,如缩短洗手时间、减少洗手频率,直至放弃洗手。
森田疗法:
该疗法是由日本森田正马博士创立的,强调患者对症状“接纳客观、为所当为”,在治疗过程中,要求患者对症状采取顺其自然等态度,先面对现实,不强求改变,一方面学会接受症状,不予抵抗;另一方面带着症状逐渐适应工作和学习。目前,已有不少森田疗法治疗强迫症有效的报道,慢慢被国人熟知,开始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其他治疗:
当药物和心理治疗均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物理治疗,包括:改良电抽搐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和迷走神经刺激等。
强迫性重复的介绍
在人际关系中,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
譬如,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信任,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信任,他不仅能赢得一般人的信任,还能赢得那些很难相处的人的信任。按照曾奇峰的观点,是他教会了那些难相处的人信任他。
比如有的人受不了母亲太黏,什么事都要控制,长大后便娶了个很爱管的太太,然后开始第二回合的心理战争,要从她身上重新寻得自己追求了一辈子的尊重,心理空间与独立自主的权利。有的人受不了父亲太过懦弱,不能保护自己,成长后不知不觉地就嫁了个身上带着自己所熟悉父亲懦弱心理特征的“阿斗”,潜意识中希望藉自己的努力,使这个阿斗变得坚强,能带给自己从父亲身上未能得到的安全感。
相反,如果小时候的关系模式是敌意,那么一个人就会不断复制敌意,他不仅对那些与他有冲突的人充满敌意,他对那些本来对他很好的人也充满敌意,最后这些人也真的从对他友善转向了敌意。这一样可以说,是他教会了那些本来对他友善的人转而提防他。
当然,这一切都是相对的,因为他在教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教他。
不过,这种“教”,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更正起来尤其困难,这让我们忍不住悲叹命运。
为什么会强迫性重复?
为什么会强迫性重复?
01.存在与活着的感觉
02.寻找熟悉的感觉
03.获得掌控感
04.拯救情结
05.代际创伤重复
06.周年反应
01.存在与活着的感觉
(1)当你「不」将自己置身于重现创伤的情境中,反而会有一种模糊的恐惧、空虚、无聊和焦虑感,似乎只有在痛苦中才有活着的感觉。
(2)一个人早年没有被精神富养过,或者没有被很好地对待过,在成长经历中从未体验过美好的关系,当有人真正对他好时,会感觉这样的情感太过平淡,反而会去选择那些非常具有挑战性,甚至有些病态的关系,选择那些明显有人格缺陷、有暴力倾向、狭隘偏执或者多疑的伴侣。
与这样的人相处,你会发现困难重重。似乎只有一次次地被伤害,一次次地体验痛苦,才会让他有存在感。(有点儿像受虐心理,因为从小被原生家庭模式虐习惯了)
02.寻找熟悉的感觉
我们后天行程的行为模式、关系模式以及对自我的认识都来自早年与重要的养育者之间的客体关系,换句话说,我们早年曾经是怎样被对待的,会被我们在生理与心理层面全盘吸收,在成年后,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地采用早年习得的自动化反应模式,潜意识地引导别人反过来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
比如:一位女性曾因为是女孩被父母嫌弃,从小就非常自卑,内在有一种强烈的不配得感。成年后,她会潜意识地去寻找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才能让她感到不会被抛弃,从而获得一点儿安全感。伴侣也许会出于嫉妒而不断打击她,她往往会去认同,确实是自己还不够好。事实上,她明明已经非常优秀了,却总是在很多时候感到极度不自信。
把自己置身于早年熟悉的场景,她就可以用早年习得的方法,比如讨好、妥协、压抑、牺牲、忍气吞声来解决冲突,如果无效,她可能会再加大讨好的剂量,让自己做得再好一点儿,牺牲再多一点儿,来获得自己渴望的东西。而在寻找伴侣时,他们也往往第一时间从对方身上嗅到同样的味道,看见自己熟悉的某些东西。
03.获得掌控感
为什么人们总是想要回到过去的情境中呢?因为这样可以获得某种掌控感。在熟悉的场景中用自己熟悉的模式去应对问题,会更有安全感。即便他们知道自己「过去」熟悉的模式已经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但他们仍然会一再地重复使用这些方法,因为至少自己努力做了,只不过这些努力可能都是徒劳的。
04.拯救情结
我们在寻找伴侣时,总是会寻找那些与我们的异性父母相似的人,因为这是我们人生最初的关系模板。当然,也可能会找一个与他们完全不同的人,但是经年累月,我们会发现,对方跟自己的异性父母越来越像。这是因为我们可能会潜意识地重复早年父母之间的关系模式,让自己能够有机会去改变那个令人厌恶、痛恨的父母。
05.代际创伤重复
举例:若女孩从小不被母亲重视,被母亲教育要以夫为尊、女性的价值就是嫁个好男人。女孩为了获得母亲的爱和认可,全盘接受了这样的理念。女孩长大结婚,委曲求全只为讨婆婆、丈夫欢心。被抛弃感、无价值感成为了她的性格底色。
当她有了女儿后,女儿成为了她彰显自身价值的工具,她对女儿打压、苛责、吹毛求疵;任何人对女儿好,她都会告诉女儿“对方不是真心的”。女儿最终为了讨好母亲,嫁给了自己不喜欢的“人上人”,重复着母亲当年的婚姻模式--取悦、讨好、委曲求全,却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夫家的尊重。「不配得感、无价值感」的代际创伤,犹如一个传家宝一般,从母亲那里传到了女儿那里。
06.周年反应
周年反应是指在某个特殊的时点重复发生类似的事件,或者重新体验过去的创伤所带来的痛苦。
举例:一位妈妈与13岁的女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当时女儿正处于青春期,某些叛逆行为属于这个年龄阶段的正常表现。妈妈后来回想起自己13岁时也曾经非常怨恨父母,但却从不敢表达出来。她后来承认,女儿其实比当年忍气吞声的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与需要。仔细想想,她好像还有些嫉妒女儿。这种冲突实际上激活了她早年的委屈,和一些被压抑了很久的愤怒。
最后:我们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回到早创伤发生的时刻,变被动为主动,掌控年幼时无法控制的东西,改变最后的结果。只不过,我们永远也回不到过去。
强迫性重复的行为就像刻舟求剑(移情、过时的地图),创伤发生在过去,人生之舟已经在时间的洪流中开出很远了,我们的目光却还停留在原来刻下痕迹的地方,这其实是当年创伤刻在身体中的记忆。
当我们不断地在当下寻找过去时,这种无意义的行为似乎耗费了生命,我们被困在时间里,人格发展也就停在了过去受到创伤的那一刻,始终无法成长。
感兴趣的推荐阅读书籍:《我们内在的防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2547.html
上一篇: 认知心理学中的知觉调节及其应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