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的心理障碍及其治疗:从心理学角度更好地理解(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同性恋的心理障碍及其治疗:从心理学角度更好地理解
同性恋是一种被社会广泛排斥的行为,它会引发许多心理障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性恋者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仍然有许多同性恋者在心理上遭受到了很大的压力。那么,同性恋者可能会遭受哪些心理障碍呢?以及如何治疗这些心理障碍呢?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同性恋者可能会遭受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心理障碍。由于社会的排斥,同性恋者往往会感到自卑,他们可能会因此产生抑郁症状,甚至可能会产生自杀念头。此外,由于同性恋者可能会受到社会的指责和排斥,他们也容易产生焦虑症状,甚至可能会产生孤独症状。
针对这些心理障碍,心理学家建议同性恋者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药物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帮助同性恋者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综上所述,同性恋者可能会遭受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心理障碍,为了解决这些心理障碍,心理学家建议同性恋者采用心理治疗的方法,以改变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同性恋是一种心理疾病吗?
最近,关于大学教材将同性恋纳为精神障碍的事情,网上的争议非常大。
有文章说,国际医学界和心理学界普遍认为,同性恋不是疾病,不是精神障碍,也不是可以自愿改变的主观选择。
也有评论说,同性恋违背了科学和伦理,是种意外,不能当做常态。
我的工作圈内,同性恋同事及朋友比较多,平时关系也都处得比较融洽。
同性恋不妨碍他人,也有恋爱自由的权利,跟普通人一样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
但另一方面,我也目睹了身边同性恋朋友的生活现状,因为各种原因,真正过得很快乐的实际上非常少,所以我并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成为同性恋。
?
1,同性恋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影响?
关于同性恋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因素,《南方周末》在2019年曾发文阐述过,并不存在先天性的基因,所以后天的影响比较大。
?
大家熟知的电影《霸王别姬》,小豆子的性取向就是在成长环境中发生改变的。
年幼的小豆子最初对性别是有概念的,他在唱“我本身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的时候,屡屡唱成“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他的意识里自己是男儿。
为此,小豆子被师傅差点捣破喉咙,才终于唱对台词。而师兄对他的照顾与保护也让他产生了依赖,世态炎凉之中,让他觉得自己就是虞姬,而师兄就是霸王。
?
真正让他认知发生改变的是被太监李公公猥亵之后,李公公捧红了他,也让他从此把自己当作了女人。
如果没有环境的影响,小豆子应该也会跟师兄一样,娶妻生子,在乱世中也能勉强活下去。
现实中,很多同性恋都像小豆子一样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导致发生性取向的改变。
比如离异家庭,单亲妈妈带着儿子,孩子从小缺乏父爱而对男性产生依赖,还有父母对孩子关心太少,导致他们在得到来自其他同性感情上的满足时,极其容易产生认知的变化。
也有像张国荣一样在成年之后情感需求的转移,变成了同性恋。
如果说同性恋的存在不算是心理障碍,那只能理解为所有爱情的产生都是因为双方在情感上的需要,这一方面是相同的。
三毛说:爱情有如佛家的禅——不清不楚。
理解每个人情感的需求,不管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影响,只要他自己能感受到爱情的幸福和喜悦,我们就不应该因为是同性之爱而排斥,这也许是大多数人不反对同性恋的原因。
?
2,同性恋者的生活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同性恋大约4000万人,加上隐蔽的大概占比3%-4%,主要分布在几个发达且接纳程度比较高的城市,所以他们很少在自己的家乡生活,大部分选择了漂泊在外,居无定所。
不管在哪个城市,人们对同性恋还是有许多异样的眼光,因此他们非常敏感,大多不愿公开甚至不愿承认,周围的人也会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但私下免不了议论纷纷。
当然,也有一些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的,不愿别人背后说道,会自己主动公开。
我有一个男同事,工作能力强,英语也非常流利,而且性格非常开朗活泼。
第一次跟他打交道的人就能看出他是同性恋,他自己也一点都不避讳,经常翘着兰花指,搂着女同事撒娇叫姐妹,每个周末都会去参加同性恋俱乐部party ,交过的男朋友比较多,大都是外籍.
他的朋友圈喜欢发与朋友聚会,与男朋友恩爱的日常,很阳光快乐的样子,但经常也发长篇大论,抱怨家人的不接受和非议,深陷痛苦之中。
?
他曾告诉我,从小父母离异,跟着母亲吃了很多苦,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独自悲伤哭泣,让他也变得有些脆弱,外表的乐观是希望让大家更好地接受自己。
传统的农村老家亲戚却经常骂他是不孝子孙,从未放弃迫切希望他改变的想法。
我有时候特别心疼他,但也帮不上什么忙,只能给予一些生活上的关怀和鼓励。在此呼吁大家不要歧视同性恋,他们本身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已经非常大了。
他们大多数人都敏感而孤独,自卑而坚强,自尊心特别强,生活上与其他人鲜少讨论感情的话题,只在自己的圈子里寻求温暖,而同性恋的APP也因用户不断增加,难免鱼龙混杂。
相对于14亿人口来看,4000万人属于少数,论人权,他们也有平等的恋爱生活权利,社会应该维护每个人的感情生活的自由。如果你身边有同性恋的朋友,请真诚地对待他。
?
3,同性恋对社会的影响
我不提倡同性恋,是因为对社会多少有一些影响。
很多同性恋传宗接代的方式就是能找到合适异性结婚生个孩子,一来对家人有交代,二来自己也有精神寄托,但是结婚对象也是同性恋最好,生完孩子可以离婚。
这个办法实施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社会上存在一些同性恋骗婚的情况,对被骗婚的对象来说,伤害打击非常大。
其次,对孩子也是不公平的,孩子出生之后如果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也就罢了,如果孩子得不到完整的爱,那对孩子的成长也会带来恶劣的影响。
?
另外,因为保守,国内的同性恋数据低于开放的西方,但由于情感的渴求,有很多人正在被“掰弯”。
在越来越开放的性爱文化里,异性恋受影响变成同性恋的越来越多,而同性恋变回异性恋的少之又少。
我认识的一个23岁女孩小林,谈过几次恋爱遇到渣男之后,心灰意冷一直单身。
去年她公司来了一个女领导,特别喜欢她,让工作能力并不出色的她担任了要职。小林跟着领导出席了许多重要场合,对领导的崇拜溢于言表。
领导对她也百般照顾,走哪带哪,日积月累两人就好上了,索性就搬到一起同居了。
今年领导任期满了要离开这座城市,小林已经离不开她了,不顾父母的反对跟着女领导走了。
从此又多了一个矛盾重重的家庭,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认同这些已经存在的,但是我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成为同性恋。
社会风气开放,赋予人们更多自由,这是文明发展的结果。不论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尽管遵循内心的情感大胆去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不要轻易去改变别人的性取向,除非你可以为她的人生负责,能让她过得更幸福。
?
4, 不歧视不提倡,是我的态度。
联合国声称: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性少数人群往往是社会中最为边缘、最为弱势的群体之一。
可见传统文化下,庞大的同性恋群体的社会环境非常艰难。
然而,自古有载“断袖”“分桃”,同性之恋存在的历史源远流长,人类对感情有不同的需求,希望社会更多的宽容和接纳他们,不要产生歧视和偏见。
建议在源头上减少同性恋,所有家庭对孩子不要只关心学习,在成长过程中,认知与观念非常重要,愿父母双方都能给予充分的爱与陪伴,教导与指引。
不完整的家庭和缺失的爱,充斥着与书本知识不相符的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等,容易让孩子的认知发生偏差。
你可能会发现,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原生家庭和成长过程中形成的性格和三观,对未来生活影响深远。
我们崇尚自由,无论是多少种不同的声音,基本的原则就是,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求同存异,不打扰别人的幸福。
从医学角度来讲同性恋是不是心理疾病呢?
国际卫生组织早就公认了同性恋为正常性取向之1,心理学上也证明过同性恋者的心理是正常的,所以说他们也是正常人,没有什么心理疾病之说.1楼,你没有常识可以,但是请你不要误导别人.
同性恋者除了性取向外与异性恋者并没有区别,只是喜欢同性罢了,没什么大不了的.无论同性恋还是异性恋,都是正常的性取向,没有哪个比哪个更好这种说法.心理疾病与性取向并没有什么联系,反倒是那些真正心理变态的人多数都是异性恋者.希望楼主能正确的看待他们.
希望能帮到你.
如何看待同性恋问题
如何治疗同性恋倾向者
我们将来访的同性恋倾向者按其“治疗愿望的有无”分成两类:一类对象自己认命是天生的性取向,无法改变,也不愿意改变,来咨询的目的不过只是说说自己的苦恼,讲讲来自环境中的压力,有的则是来倾诉与同性对象相处的矛盾和苦恼,这类来访者并不要求医生对其变态行为进行纠正;第二类对象认为自己的性取向是可以改变的,因为自己曾经是正常人,自己讨厌目前的变态状况,不愿意向那种不正常的性冲动屈服,迫切要求获得医生的帮助。
根据咨询对象的这种求医动机与目的的不同,医生所采取的治疗策略理应有所区别,就第二类对象的个案而言,由于考虑到来访者治疗前已有较明确的纠正动机和强烈愿望,而一般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效果不佳,经过协商考虑可选用厌恶疗法。治疗前应向当事人对厌恶治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疗程进行必要的说明,取得当事人的知情同意和积极配合。治疗程序大致如下:
(1)接受治疗前,先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当事人的焦虑程度,以备治疗评估之用。在安静的治疗室内,让接受治疗者舒适地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双目轻闭,先聆听几分钟的轻音乐,稳定情绪;
(2)让当事人想象进入平时见到的有吸引力的同性男子并有性冲动的情境;嘱每当在脑海里出现这类情境并进入角色时,用食指向医生略做表示;
(3)治疗者使用光控厌恶治疗仪,从弱渐强地给予被治疗者的合谷穴以瞬间的脉冲刺激,每次可选用一侧穴位;
(4)每次电击后,当事人将会立即中断正在发生的念头,从当下愉悦的想象情境和性冲动中解脱出来;
(5)指导当事人在轻音乐背景下做深呼吸和放松练习;
(6)治疗其间测量当事人的脉搏、血压,观察其面部表情和生殖器反应情况(可采用阴茎勃起测量带进行观察),每次治疗持续30分钟左右;2~3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然后休息1周,再进入第二个疗程的巩固性治疗。
(7)每次治疗结束后,应与当事人交换治疗时的体验;下次治疗开始前先让当事人介绍回家后在生活中的变化情况;结束治疗后可再次测量焦虑自评(SAS)变化值,评估治疗效果。一般来说,每次治疗后,当事人主诉进入情景的时间延长,性冲动减少;经过第1~3个疗程治疗后,当事人与同性接触时的焦虑程度明显减轻。经过巩固性的治疗后,当事人多数能适应正常人际交往。治疗时观察,当事人的脉搏和血压在治疗开始前加快和增高,随着当事人对厌恶刺激与强迫念头之间联系的建立,冲动出现时间的延长,脉搏和血压逐渐趋于稳定。认为,尽管学者们对同性恋的病因、病理和咨询目的有多种多样的理解,但是作为临床心理学家均应该以如何解除当事人的心理痛苦为其行动的基本准则。当事人是否有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愿望是我们选择厌恶治疗的主要理由。疗程是否能按计划完成,以及治疗效果的大小和疗程与当事人的知情同意和配合情况具有较大的关系。
根据对同类接受治疗者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同性恋者的性取向(心理)与其及时的性冲动(性行为反应)之间具有一定的反馈联系,由于治疗者对其性取向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所以,通常对那些要求改变自己的来访者,临床心理学家基本上处于无可奈何的境地。经验表明,对于那些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同性恋倾向者,具有强迫症类似的基本特征,即“明知道不好,但无法自制自己的念头或冲动”。所以,如果我们从其外在的可见行为进行治疗,即对不合适宜的性冲动进行遏制,进而就能为改变其性取向打好基础。这种由“外”而“内”的治疗方式不失为临床实用的一种治疗策略。
在治疗后期,在帮助当事人消除其焦虑反应的同时,还应积极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指导当事人学习欣赏异性,并从与原先认识的异性开始学习正常的人际沟通技巧,然后再逐渐将已取得的经验推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16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