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心理学理论

心理健康 2023-09-28 23:55:30   点击量 : 12839  

作者 : 佚名

偏见心理学理论

偏见是指对某一群体、事物或观点的不公正或不客观的看法或态度。偏见心理学理论是研究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对他人或他人所代表的群体持有的偏见的学科。偏见心理学理论认为,偏见是人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一种固定模式,它们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和文化背景形成的。在现代社会中,偏见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会对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偏见心理学理论

从认知角度分析偏见心理学理论,偏见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信息加工方式。人们在接受信息时,会根据个人的经验和文化背景来解释和理解信息,从而形成对信息的评价和态度。这种信息加工方式可能会导致人们对某些群体或事物的偏见。比如,在评价某个族群的时候,人们可能会受到媒体报道、社交网络信息、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负面印象和偏见。

从情感角度分析偏见心理学理论,偏见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情感反应。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受到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从而形成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可能会导致人们对某些群体或事物的偏见。比如,在面对某个族群的人时,人们可能会出于自我保护或恐惧的情绪反应而形成负面印象和偏见。

从行为角度分析偏见心理学理论,偏见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行为模式。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基于自己的偏见和偏见的社会氛围来对他人进行评价和行为。这种行为模式可能会导致人们对某些群体或事物的偏见。比如,在招聘或入学中,人们可能会出于种族、性别或宗教等因素的偏见而对某些群体进行歧视。

总之,偏见心理学理论是对人们对他人或他人所代表的群体持有的偏见进行研究的学科。从认知、情感和行为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偏见是一种固定模式,它们是基于过去的经验和文化背景形成的。偏见的存在会对人们的价值观、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认真对待偏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背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绝命毒师》中这些心理学理论,你知道吗?

《绝命毒师》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被认为是一部心理剧。Walt White从一个压抑、失败而善良的小人物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成为手染鲜血的一代毒枭,本身就是一个绝好的犯罪心理学教案。因为出色的编剧,整部剧又时不时闪现经典心理学理论的绝佳演绎。

????一、偏见

????第一季第二集Walt与Jesse第一次联手,就险些被绰号Crazy 8的毒贩枪杀 ,在紧急关头Walt制成致命的毒气磷化氢。然而阴差阳错Crazy 8并未在毒气中丧生,于是Walt就面临非常艰难的选择,杀死Crazy 8还是放他走。尽管此时,事实上Walt已经杀死一个人并将尸体用强酸溶解,但在心理上他显然把自己放在被害者立场上,杀人有防为的正当性。而当他面对被摩托车锁锁住脖子的Crazy 8时,杀人就有主动的动机而显得罪恶。

二、个性化

????然而结局仍然遗憾,Walt离开了双方互动的感性的场后,理性又回来了,偏见是如此根深蒂固,他不由自主地给自己的信念寻找事实证明。当Walt用颤抖的手拼出被摔破的瓷盘,并发现缺一角时,他完全崩溃了。被愚弄的挫折感强烈地触动了现实生活中长久的不得意、经济困难、儿子小Walt残疾、身患肺癌等不幸带来的挫折感,使被长久压抑的愤怒不可自抑地爆发,他最终毫不犹豫地杀死了Crazy 8。而从死去的Crazy 8手中跌落的碎瓷片似乎也给此时仍然本性善良的Walt对自己行为合理化的理由,他因此不仅没有太深的负罪感,反而甚至是兴奋的。电视剧中安排Walt杀人后的激烈性爱,也实在是精妙。

三、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攻击理论是最早对攻击性行为进行解释的心理学理论之一。而显然Walt有太多挫折体验了,因此从电视剧一开始Walt就表现出明显压抑的愤怒,情绪总会在一些挫折的情境中突然爆发,做出破坏性攻击行为,也为此后他的攻击行为不断升级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偏见的真正含义

偏见的真正含义如下:

偏见是对某一个人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是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对人和事物的消极认识与态度。大多数情况下,偏见是仅仅根据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而对其成员形成的一种态度,并且往往是不正确的否定或怀有敌意的态度。

拓展知识:

团体冲突(groupconflict)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石油等,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从这一点上来看,偏见实际上是团体冲突的表现。

团体冲突理论还用相对剥夺的观点解释偏见何时产生,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的实验说明了这一点。

谢里夫和他的同事所进行的一项著名研究。他们让一群来自不同地区的男孩参加一次暑期夏令营活动,到营地后,将其分为两组。开始,两组人员彼此互不认识,也不往来,各自从事自己组内的学习与活动,逐渐地在各族成员内部建立了“我们一体”的群体意识感和归属感。

随后,研究者安排两组进行各种竞赛活动,竞赛活动的奖励方式为一组之所得必为另一组所失。随着竞赛活动的进行,两个群体间的社会距离越来越大,而且产生了对己有利,对对方不利的看法。

每个小组成员都认为自己的群体是勇敢的、坚强的、友善的,而对方群体是卑劣的、狡诈的、邪恶的。即使双方成就差不多,也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成就而低估对方。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两个群体的对立态度不仅出现在竞赛活动中,而且也扩散到了其他非竞赛的场合。

《社会心理学》模块22:偏见的影响范围

进入全书的第四个部分社会关系,主要讲述“我”的社会关系,如对他人的偏见,对他人的喜欢即建立亲密关系,无条件利他等。

偏见以多种形式展现,如宗教、肥胖、性取向、年龄、移民等,喜欢自己的群体和不喜欢其他一些群体。

偏见: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对负面的预先判断。

偏见使一种态度。它是情感、行为倾向和信念的某种独特的结合物。

一个存有偏见的人,可能不喜欢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行为方式是歧视性的,并相信那些人无知而危险。与许多态度一样,偏见非常复杂,而且可能包含某种傲慢的情感成分,这种情感起到了使对方总是处于不利的作用。

负面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经常源自被称为刻板印象的负面信念。刻板印象是一种概括,为了简化世界,我们概括出:英国人保守,美国人开朗等。这样的概括,或多或少是真实的。

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见态度。

态度和行为常常是松散地联结在一起的。偏见性的态度并不一定滋生出敌意行为,同样,并非所有的压迫都源于偏见。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是制度上的歧视举动,即使在没有偏见意图的时候也是如此。

偏见的微妙形式和公开形式:偏见为我们的双重态度系统提供了最好的证据,我们对同一个目标可以同时拥有完全不同的外显(有意识的)态度和内隐(自动的)态度。通过教育,外显态度会明显改变,但内隐态度会持续存在。

介绍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有两个比较特别的观点值得记录:生了男孩的父母比生了女孩的父母,在宣布宝宝的性别时更加骄傲;相反,生了女孩的父母在宣布宝宝性别时比生了男孩的父母更加开心。这似乎表明,父母在宣布性别的时候,对于男孩时从身份角度来描述,而对于女孩则是从关系角度来描述。

对女性最大的偏见是发声在产前。就全世界而言,人们倾向于生男孩。

大部分人更喜欢女性而非男性,他们感觉女性更善解人意、和蔼、乐于助人,称这种有利的刻板印象叫“女性优秀效应”。

人们对于女性和种族的态度,变化是很快的,短短10年,发展迅猛,10年前可能种族隔离,10年后再提,就显得是无稽之谈了。

认知心理学:决策与偏见

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科学。

认知心理学:探讨人为什么会有行为出现的科学。

人真的是理性动物吗?

人生无时无刻不在做决策,不做选择本身也是一个选择。 系统1的运行是无意识且快速的,不怎么费脑力,没有感觉,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系统2是理性的,以逻辑为基础,在意识中处理信息,它是缓慢的,善于计算。

人很少依照逻辑思考(演绎法)来做决定,而是通过简单的法则,尝试从错误中学习,人习惯从环境中归纳出模式,然后利用这些模式预测后来会发生的事情。

为什么偏差这么难消除?大脑为节省资源,遇到问题会先由系统一处理,行不通才找系统二。系统一依据的是过去的经验,走的是捷径。系统二依据的是知识、逻辑和计算。

马克吐温说过:“一般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喜欢通过学习和自省来构建自己的观点,然而却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自己的邻居在想什么,接着盲目从众。”

认知吝啬者是经常依赖显而易见的表面信息和简单有效的策略评估信息并作出决策的个体,即利用直觉判断系统,以减轻认知负担。

大脑为什么吝啬呢?因为资源有限。大脑占身体体重的2%,却消耗身体20%的能源。它无法一直去注意所有的刺激,因此必须将常用行为习惯化来减少能量的支出。我们生活中,60%是习惯化的行为。

所有动物对一个重复出现的刺激逐渐熟悉后,反应行为会降低。

你的背景知识决定你所看到的东西。我们大脑就把零碎东西集合在一起,然后拼凑出来就是你觉得应该是的东西。

我们永远看不到世界的真相,我们只是看见我们想看的世界。 如何平衡理性与感性?我们依靠教育,经验和修养,在超越天性的动物本性。

如何避免偏见呢?

第一,空杯心态。

第二,当自己了解自己有这种偏见的缺失时,不要完全依赖系统一的判断。事缓则圆。

第三,从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避免先入为主,然后你要亲自去体验。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我们都以为做决策是理性的,其实是感性的。如果没有了情绪,没有了偏好,人无法做出决策。 人不是理性的动物,意志对情绪的控制弱,情绪对意志的控制强。

嘴巴会说慌,大脑是不会说慌的。

多巴胺是兴奋性质的神经传导物质,与大脑的情欲、开心感觉有关,也与上瘾有关(吸烟、吸毒、刷手机成瘾)。运动会产生多巴胺。

大脑是环境与基因互动的产物,它会因为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连接。学习、经验、压力、创伤、受虐……都会改变大脑。大脑产生观念,观念引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结果改变大脑。

现代人必须不断学习,增加自己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有创新能力,才不被机器取代。聪明的人可以从别人的经验学到,笨的人就能从自己的经验学。

怎么样避免找东西?有固定地方放就不要去找。

框架效应: 即使面对同一问题,随着问题表达方式的不同,人们最终选择也会不同。

损失厌恶: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丢掉100元的痛要大于捡到100元的快乐。

人天生不喜欢损失,那是记录在基因中的。从进化的角度,大多数动物都处于生存的边缘,得或失的压力完全不同,失去一天的食物可能会致死,但多得到一天的食物并不会延长一天的生命(除非食物可以保存)。

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好结果)时,风险规避(到手更重要);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负面结果)时,风险偏爱(不损失更重要)。

启发式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式不能完全保证问题的成功解决,但是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较省时省力。

当面对不确定的事件,我们往往根据其与过去经验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判断或预测。

?证实性偏差 :当人确定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

锚定效应:人们把已知信息作为基准点,并锚定该点进行判断的行为。

调整不足:在设定好基准点后便不会脱离该基准点的行为。

买东西的时候,你要知道它的底价;不知道底价的时候,你可能会吃亏。

禅定时刻

不要躺在床上玩手机,因为躺在床上,人的意志力就变薄弱了,就管不住自己了。躺在床上直接睡觉。

减少能量的损耗,把能量聚焦在自己身上。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不度他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1527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