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理论的教学启示(幼儿教育心理学)

心理健康 2023-09-28 15:27:02   点击量 : 12193  

作者 : 心理学栏目小组

班杜拉理论的教学启示

班杜拉理论是学习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指出个体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这个理论不仅适用于心理学领域,也可以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为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

班杜拉理论的教学启示

一、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班杜拉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这意味着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学习项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注重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班杜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学生需要能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控制学习情绪和认知过程等。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监控能力。

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班杜拉理论认为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偏好,因此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

四、建立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班杜拉理论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建立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需求,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支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信心。

总之,班杜拉理论为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建立支持性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灵活运用这些启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幼儿教育心理学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关于行为的习得过程。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人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阶段的逻辑过程表现为:(榜样示范)→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产生与之匹配的个体行为)。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二、社会学习理论对当代德育实践的社会意义析评
班杜拉在观察学习的研究中,注重社会因素的影响,改变了传统学习理论重个体轻社会的思想倾向,给了观察学习以应有的重视。在班杜拉看来,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反映了社会规范的要求,社会规范通过榜样的行为而对观察者产生影响。首先,观察学习不失为个体自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一种基本而有效的方式。这种可能通过个体自主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参与,通过对现实榜样的示范观察与个体自主意识、主体能力的结合后,便会使个体的自我学习与教育成为现实。因此,广大学校和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观察的方式来学习,教会学生懂得什么是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怎么对待观察结果和是否付诸自己的外显行为等。其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榜样具有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这使人们对榜样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品德教育中应尽量多提供正面、积极的榜样,少提供反面、消极的榜样;教育者应该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注意言传,更应该注意身教;教学中教师应该认真做好示范,突出知识技能的主要特征,提供详细的言语解释,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表象系统和符号编码,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之通过自我调节来改进自己的学习。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对于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情感、促进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发展都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为学生设立通向成功的阶梯。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爱好和特长,并给学生创造增强自信的机会,为学生铺好通向成功的阶梯。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及时肯定的评价。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激励其他学生的观察学习行为。最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的提出对我们当代的教育有重要启示作用。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稳固的自我效能感。
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对我国教育研究以及今天素质教育理论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首先,教育思想的发展不能囿于一家一派之说,成为一种封闭的、排斥型的思想模式。应当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建立一种开放的、积极吸收各家之长的理论模式。只有动态的、开放式的、发展型的理论,即不断加以修正、充实的理论,才有可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次,在教育思想的讨论和发展中,应当防止非此即彼的思想方法,倡导个人、行为、环境之间关系的交互决定论。在教育思想的讨论中,我们一方面要批判传统教育带来的弊病,同时也应当重视发扬传统教育中的合理因素,积极吸取进步的教育思想,创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论体系。
以上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和启发。

简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教师资格证考题)

班杜拉是没过心理学家,社会学习论的创始人。社会学习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其个性的理论。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班杜拉的社会理论学是以观察学习为核心而建立的,主要观点如下:

1、交互决定观环境决定论认为行为是由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决定的;个人决定论认为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班杜拉则认为行为、环境与个体的认知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素可能起支配作用。

但也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性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2、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即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班杜拉将观察学习分为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和创造性观察学习。

将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具体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和动机过程。

3、自我调节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这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4、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唤醒以及情境条件。



扩展资料:

学习理论

1、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2、重视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学习理论

如何应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建立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于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人在特殊情景下行为动机的产生原因。该概念被提出以后,心理学、社会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开始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一、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1.1 理论的背景

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动机。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是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行为不仅受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受通过人的认知形成的对自我行为能力与行为结果的期望的影响。

他发现,即使个体知道某种行为会导致何种结果,但也不一定去从事这种行为或开展某项活动,而是首先要推测一下自己行不行、有没有实施这一行为的能力与信心。这种推测和估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效能的表现。所以,人的行为既受结果期望的影响,更受自我效能期望的左右。

通过区别效能期望和结果期望,班杜拉创造了自我效能概念。结果期望,是人们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而效能期望则是个体对自己实施某一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对自身行为能力的推测。

1.2 理论的概述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在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自我效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动机心理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班杜拉对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在于他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既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的影子,又可以看到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他坚持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强调研究人类的行为,强调客观化的研究原则,强调学习中强化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也探索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强调自我因素对行为的中介调节作用。他主张行为和认知的结合;主张必须以环境、行为、人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传统的行为主义对学习的认识不同。传统的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而班杜拉认为人除了直接学习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可以通过观察去进行间接学习。

人的社会行为大部分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亦称之为“替代学习”。用班杜拉的话来说“一个替代学习事件可以这样来定义,既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矫正。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观察者并没有外显性的操作示范反应。”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看出观察学习的以下特点:一是观察学习并不必然具有外显的反应;二是观察学习并不依赖直接强化;三是认知过程在观察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由此,班杜拉认为强化除了对直接行为后果的外部强化外,还有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替代强化指观察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惩强化时,对自己的行为也有一个间接的强化作用。

自我强化是指在行动的过程中,人们根据自己设立的一些内在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自我效能理论正是从这两种强化的作用发展而来的。?

班杜拉认为强化并不像传统的行为主义者所认为的是学习的必要条件,而是一种促进条件。譬如小孩子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在没有外部强化的情况下,他们仍会玩得很开心。 ?

替代强化的作用机制可以描述如下:当一个人观察到别人的行为时,会产生两种认识:一是认识到行为所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外界对此行为的反馈与强化;另一个是认识到此任务的难度如何及其行为方式。

这两种认识将会影响观察者对模仿此行为的预期,此预期包括两种成分:对行动结果的预期及从事此行为把握的预期。这两种预期将对观察者是否采取此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

自我强化强调行动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标准,从而受到自我奖惩的内部强化。人在行动的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预期标准,如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标准就会更积极地去行动,否则就会改变行动?

对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深入研究,班杜拉发现了自我调节的重要性,他指出强化的作用在于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这种作用的机制在于从先前的经验中形成的对后续行为的期待。他把这种期待分成两种: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结果期待指的是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一种好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将会被激活,受到选择。

效能期待是指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是自己对自身能力的一种主观上的评估。在“效能期待”的基础上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

图-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示意图

2.1 自我效能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andura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应对外在环境挑战的信念。

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其中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导致什么样结果的推测;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实施某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在班杜拉看来,自我效能感并非是一般的人格特质,而是某领域特定的概念,在不同领域中个体所持有的自我效能感水平也会存在较大差异。?

2.2自我效能的功能

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和控制行为,并通过行为调控影响行为结果。自我效能对行为的调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与行为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恰恰相反。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预测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大,他就越会努力尝试去从事这些方面的活动,新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反之,就会逃避那些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行为的坚持性也就越差。

?2.2.2影响人们的努力程度和对困难的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事物所持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作为实施行为的心理准备状态,它支配着人们在实施行为过程中的记忆、判断、思考与选择。

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多富有自信,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因此,会竭力去追寻和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则会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甚至对能够行使的行为和完成的任务也不敢问津。?

2.2.3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总是担心自己会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缺陷和潜在困难上,导致紧张、自卑、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甚至产生无助和无所适从感,从而导致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低下;相反,有强烈自我效能感的人却把注意力集中在积极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上,他们知难而上、执著追求,在困难面前常常使得自己的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得以超常发挥,表现出优质的行为能力和行为效率。

2.2.4影响人们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个体解释和预测他人和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据研究,人们通常把成败结果归因于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等四大因素。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往往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天资不够。

2.3 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班杜拉通过大量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变化受以下四种信息源的影响,它们分别传递着一定的效能信息,影响人的效能水平。 ?

2.3.1直接性经验?

直接经验,如行为成败经验,来自个人的亲身体验,对自我效能影响力度最大。成功的经验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不断的成功与失败会使人建立起或高或低的稳固的自我效能感,使之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降低,也不因一时的成功而提高,而且还会泛化到类似的情景中去。 ?

2.3.2替代性经验?

这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人类的许多效能信息都是从替代性经验中获得的。一个护士学生看到某个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完成了某项操作,会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操作,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目睹同伴的失败,又会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也可能失败。替代性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关键之一是学习者与被观察者的一致性问题。通常,学习者是通过与被观察者的比较来评价自身效能的。?

2.3.3言语劝说

指凭借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引导,通过改变人们的知识与态度来改变人们自我效能的一种方法。言语劝说简便易行,然而由于没有经验基础,形成的自我效能常缺乏牢固性。

2.3.4其他因素

班杜拉在其“脱敏”研究中发现[2],心理状态是影响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悲伤都会导致个体自我效能感发生变化。平和、中等强度的情绪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形成,而过度强烈的情绪会削弱自我效能的功效发挥。另外,个人性格、自控能力与类型、拥有的知识和技能、自尊水平、自信心、意志力、环境、他人的期望与支持等也可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一般来说,充满自信与自尊的人以及内控型的人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气氛融洽、环境愉悦可促进个体自我效能的建立与发挥。

三、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和培养途径

3.1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

3.1.1影响个人选择

如果你面前有两种任务,一种是你非常有信心的,你认为自己有很大的概率会成功;另一种是你不太有信心的,你认为自己成功的几率很小。那,你会选择那种任务呢?

如果排除荣誉和报酬等强化物的影响,我想一定会选择第一种吧。这就是自我效能感在个人选择当中产生的影响。但是,不止如此。如果说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了个人的选择,那就相当于它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你一生中的生活经历,影响到了一个人潜能的开发。对个体的发展会产生长久的定向作用。

所以,如果想要突破自己,不妨试试从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入手。当面临选择时,有意识的调整自己对事件发展的预期,也许能够帮助你走出生活的舒适区,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哦。

3.1.2影响个人思维过程

在高中时期,成绩好的人往往倾向于给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而相对的,成绩较差的孩子,则会把自己的目标放的很低;成绩较好的孩子会更多的想象自己高考成功的画面,而成绩较差的孩子则会更多的思考自己落榜后会是怎样的生活;成绩较好的孩子倾向于将自己在考试中遇到的问题归因于自己学习方法的不合理,并且,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否成功大部分是由自己决定的,而与之相反,成绩较差的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智商不够高,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这样的现象我们司空见惯,但其实,这都是自我效能感在思维过程中的体现。

首先,目标的挑战性不仅激发个体的动机水平,?而且也决定个体对活动的投入程度,?从而决定其活动的实际成就。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破船理论和马太效应的心理原因。?

其次,自我效能感也会决定心象实现(imaaginal realization)?的内容和性质:个体若坚信自己的活动效能,?则会倾向于想象成功的活动场面并体验与活动有关的身体状态的微妙变化,从而有助于支持并改善活动的过程;否则,他更多想象到的是活动的失败场面,担心自己能力的不足,并将认知资源主要地投注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从而对活动的实际成就产生消极影响。

第三,在归因活动中,效能感强的人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失败归因为技能的缺乏和努力的不足。这种思维方式反过来促使个体提高动机水平,发展行为技能,?从而有利于活动的成功。并且,这也影响到人的内控和外控倾向,进而影响到习得性无助现象的产生。?

因此,即使是在同等能力水平上的人,在同一事件中的表现也会因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而相差悬殊。另外,在你担心失败时,不妨多想象一下自己成功的场景哦。

?3.1.3影响个人的行为动机

我们都知道,任何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活动都不免会遇到很多挫折,因为这样的活动在某些方面会与社会的主流存在一定的对立。就像孟德尔定律的提出,哥白尼日心说的普及……历史上,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伴随着一些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如果他们没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连自己都怀疑自己理论的正确性,那在无数的苦难和看不到头的压力面前,如何能够坚持下来,直到走向成功?

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到人的动机过程,使人在行为活动中拥有更强的持久力和耐力,这是人能够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

所以,往往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某事物动机倾向越高的个体,越能够长久的坚持。可见,日久见人心这个说法是靠谱的哦。

? 3.1.4影响心理反应过程

有的人会在演讲时过度紧张,导致本来已经倒背如流的演讲稿怎么都想不起来的窘境;而有的人则从容应对,演讲的效果会好的超出预期。

成为人群中的被关注者本来就是一种容易让人产生焦虑和紧张情绪的情境,但是这种情境带来的影响,则会因自我效能感的不同而不同。

在面临可能的危险、不幸、灾难等厌恶性情境条件时,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心身反应过程。这些情绪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

应对效能感强的人,?不会在应对环境事件之前忧虑不安。而怀疑自己处理、控制环境的潜在威胁的人则担心环境充满了危险,?因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并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御行为被动地应对环境。这些行为方式既限制了个体人格的发展,又防碍了其主体性在活动中的功能发挥。事实上,威胁性并不是环境事件的固有属性,而是建立在个体应对效能感和环境的潜在危险之间的一种关系属性,既决定于环境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于个体应对环境事件的自我效能感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应对过程的性质(Bandura, 1989b)。

所以当你对某件事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候,让自己相信自己能够做好,也许能够有效的化解这种情绪哦。

3.2 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可以通过以下四条途径来培养自我效能感。

3.2.1增加个体对成功的体验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效能的主观判断,不是凭空做出的,而是以个体多次亲身经历同类工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的,它是获得自我效能感最重要的途径,同时也是对个体已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进行验证的基本途径。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多次成功的体验则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3.2.2增加替代性经验

替代性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与自己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活动,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它是一种间接经验,它使观察者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的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就水平。

3.2.3语言说服

?人们对自身能力的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围人评价的影响,尤其当评价来自于有威信或对个体来说比较重要的人。当个体总能获得外界的关心和支持时,他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班杜拉认为对个体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是如果说服者的言语劝导与个体的实际能力不相一致时,一开始可能会增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但经过验证后,反而会加剧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3.2.4 培养和调节情绪和生理状态

?对生理反应的知觉会影响人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认知。高度的生理唤起水平比平静的反应会使人更不镇定、更不自信,如紧张、焦虑的情绪使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降低自我效能感。

? 3.2.5正确归因

近期的研究还表明,自我效能感绝不仅仅是由当前的活动结果和他人的评价被动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由人们对先前活动结果的归因决定的。同样是失败的经验,它可能降低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而不一定降低另一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只有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低的自我效能感。而当个体把失败归因于运气、机遇之类的外部的、不稳定的因素时,则他的自我效能感不一定会下降。成功的经验能否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取决于个体的归因方式。

?只有当成功被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出众等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才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把它归因于运气、机遇之类的外部原因时并不一定能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归因对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影响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主客观相互作用的产物,外部的经验与主观的认知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阐述教师为什么要注意言传身教

树立一个榜样。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阐述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是因为树立一个榜样。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12677.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