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苛勒关于顿悟的实验研究
描述苛勒关于顿悟的实验研究
顿悟指的是一种突然出现的领悟或者思考,有时候也被称为“灵光一闪”。顿悟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解决问题,而且在某些情况下,顿悟甚至可以比有条不紊地思考更有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苛勒关于顿悟的实验研究,分析他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顿悟的影响。
描述苛勒关于顿悟的实验研究
苛勒在196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旨在了解顿悟的本质。在他的实验中,他让一些猴子学习如何解锁一个箱子,箱子里面有一个香蕉。最初,猴子们试图通过不断地尝试来解锁箱子,但是他们很难成功。在一些情况下,猴子们会在尝试了很多次之后,突然停下来,似乎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很快地解锁了箱子,拿到了香蕉。苛勒发现,这些猴子在解锁箱子之前,其实已经悟出了解锁的方法,只是一直没有意识到。
苛勒的实验表明,顿悟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而非有条不紊的思考。这种潜意识的过程可能会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然后忽然出现。苛勒的实验还表明,顿悟可能与激励有关。当猴子们看到箱子里面有香蕉时,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尝试解锁箱子。这种激励可能会导致顿悟的发生。
此外,苛勒的实验还表明,顿悟可能与操作技能有关。当猴子们在解锁箱子方面变得更加熟练时,他们更有可能顿悟出正确的解锁方法。这表明,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可能与顿悟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总的来说,苛勒的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了解顿悟的机制。顿悟可能是一种潜意识的过程,与激励和操作技能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顿悟是如何发生的,从而更好地应用它来解决问题。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实验
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实验研究:
1.似动现象
似动现象是指,两个相距不远、相继出现的视觉刺激物,呈现的时间间隔如果在1/10秒到1/30秒之间,那么人们看到的不是两个物体,而是一个物体在移动。例如,人们看到灯光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事实上是这只灯息了,那只灯同时亮了。这种错觉是灯光广告似动的基础。在韦特墨之前,人们一般都认为这种现象并没有什么理论上的意义,只不过是一些人的好奇心罢了。然而,对韦特墨来说,这种现象正是不能把整体分解成部分的证据。这种现象的组成部分是一些独立的灯在一开一关,但组成一个整体后,给人造成这些灯在动的印象。
似动现象是形成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开始时,它主要关注的是知觉。如右图所示,如果你对着它多看一会儿,就会感到这些线条在移动。但倘若把每条线都分开,就不会有似动现象。后来,格式塔心理学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课题。它把重点放在整体系统上,在这个系统中,各个部分是以一种能动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仅根据各分离的部分,无法推断出这个整体。例如,漩涡之所以会那样,并不是由于它所包括的那些具体水滴的原因,而是由于水的运动方式。如果把旋涡分解成水滴,就无法理解漩涡这种现象了。又如曲调,因为曲调取决于音符之间的关系,而不是音符本身。为了强调这种整体性,韦特墨采用的德语“Gestalt(格式塔,或译完形)”一词,可以被翻译成“形式(form)”、“型式(pattern)” 、“形态(Configuration)”等,意思是指“能动的整体(dynamic wholes)”。由于韦特墨发起的这场运动关注的是这类完形或格式塔,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格式塔或完形心理学”。
2.整体与部分
格式塔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整体上,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承认分离性。事实上,格式塔也可以是指一个分离的整体。例如,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就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明显的实体。他们是用“图形与背景”这个概念来表述的。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知觉场始终被分成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图形”是一个格式塔,是突出的实体,是人们知觉到的事物;“背景”则是尚未分化的、衬托图形的东西。人们在观看某一客体时,总是在未分化的背景中看到图形的。重要的是,视觉场中的构造是不时地变化着的。一个人看到一个客体,然后又看到另一个客体。也就是说,当人们连续不断地扫视环境中的刺激物时,种种不同的客体一会儿是图形,一会儿又成了背景。说明这种现象的一个经典性例子是图形与背景交替图。
3.顿悟实验
1913 年至1917年,苛勒在腾涅立夫岛的大猩猩研究站以大猩猩为被试,作了大量的学习实验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给大猩猩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观察大猩猩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表现。由于他做的实验太多,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兹仅举两项最有代表性和最有说服力的实验,并加以说明。
“接竿问题”实验
实验时,大猩猩被关在笼内。大猩猩喜欢吃的香蕉放在笼外不远的地方(即用一根竹竿够不着,两根竹竿接起来可以够得着的地方)。笼内有一根较短的竹竿,笼外有一根较长的竹竿。
大猩猩为了取得香蕉,起初用那根较短的竹竿去够香蕉,但竹竿太短,够不到。猩猩常常将竹竿扔向香蕉,连竹竿也丢了。在用一只取名为“苏丹”的大猩猩做实验时,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苏丹为了取得香蕉,用较短的竹竿拨到了另一根竹竿。当它玩弄这两根竹竿时,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然后将两根竹竿接起来(用较细的竹竿插入较粗的竹竿),用这根接起来的竹竿够到了香蕉。这个过程是缓慢的,起初把两根竹竿放在一起,苏丹一看到两根竹竿处于这种关系,就能够突然地发现这种关系,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把一根竹竿插入另一根竹竿,从而移到远处的香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12327.html
上一篇: 梦从哪里来什么意思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