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自恋与自卑情绪的关系

心理健康 2023-08-18 17:10:58   点击量 : 2798  

作者 : 佚名

全能自恋与自卑情绪的关系

自恋和自卑情绪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但二者之间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恋是指一个人高度自我评价、自我满足和自我中心的情绪状态,而自卑情绪则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感到不足和不满的情绪状态。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全能自恋和自卑情绪的关系。

全能自恋与自卑情绪的关系

一、自恋和自卑情绪的根源

自恋的根源通常是对自己的过高评价和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自卑情绪的产生则源于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低估。这些心理状态通常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受到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二、自恋和自卑情绪的影响

自恋和自卑情绪都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自恋者通常表现出自大、自我中心、不尊重他人等行为,而自卑者则容易产生焦虑、消极、自闭等行为。在工作和生活中,自恋者可能会表现出不尊重他人、追求权力和虚荣等行为,而自卑者则可能会表现出自卑、退缩和缺乏自信等行为。

三、自恋和自卑情绪的相互作用

自恋和自卑情绪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自恋者通常会试图通过表现出优越感来掩盖内心的自卑感,而自卑者则可能会试图通过表现出自恋的行为来掩盖内心的自卑感。这种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自恋和自卑情绪的进一步加深。

四、如何处理自恋和自卑情绪

处理自恋和自卑情绪需要一个人有足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对于自恋者来说,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适度调整自己的自我评价。对于自卑者来说,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优势,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自恋是自信的一种表现吗?

作为精神分析流派的咨询师有必要在这里为自恋正个名,以前人们谈起自恋,都像是在谈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但从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科胡特开始,自恋这个词被赋予了中性的含义。科胡特认为,这是生命的一个根本动力,发展得好的话,极端的全能自恋,可以发展出 健康 自恋。

科胡特把自恋分为实体自恋和虚体自恋,有句古话讲:“人这辈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能耐是其次的”。那这里提到的里子就是实体自恋,你的自我价值感,你觉得“我很好”,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受到很大的损害;上面提到的面子就是虚体自恋了,你的自我价值感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方说美貌、金钱、 社会 经济地位、名气等等。当外在条件很好的时候,你的自恋会爆棚,但是当外在条件变差时,你的自恋会受到很大的损害。

所以自恋是否是自信的表现还是要看这里的自恋是虚体自恋还是实体自恋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理解自恋有所帮助。

自恋 是一种高度自我关注的状态(self-focused),高自恋的人的注意力大部分在自我欣赏、自我迷恋身上,而忽略了外在环境和现实的变化,也经常根本不在意其他人的感受,甚至觉得占别人便宜理所当然。

而且,在自恋的人沉浸于自恋状态的时候,自己是完美无缺的,极度美好、帅气或崇高的。自恋的人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或缺陷,或者看到了也不愿意承认,选择性忽略。

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高度自恋的人其实也可能是高度自卑的,自卑和自恋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当遭遇现实挫折,或者一些事情打破了自恋者的自我陶醉时,比如遇到负面评价,其结果往往令自恋者十分痛苦。他们的自尊心不够稳定,经常无法起到自我调节的作用(而真正自信者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往很强,后面会谈到)。

如果取得一些成功,他们会飞得很 high,而如果遭遇挫折,又会情绪跌落至谷底,自卑、自责、抑郁,还经常伴随有强烈的羞耻情绪,或者暴怒以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所以他们很希望自己“完美”,这样就无懈可击了。

而 自信 的人是现实目标导向的(task-focused),而非自我陶醉、自我沉浸。

自信的人会设立现实的目标,心怀能实现目标的信念(高自我效能感),通过各种努力去逐步追求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自我激励,也会注重他人的感受。

自信的人看重的是逐步完善自己,而不是完美无缺,自信的人接纳自己的缺点,也愿意改善自己。自信者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积累各种现实经验,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建立在现实牢靠的反馈和努力的基础上,扎扎实实,而非自恋者“水中花、镜中月”的幻影。

举个例子,如果面对别人的意见,或者批评,自恋的人可能会表面上表现的不在乎,或者很生气,或者如果这个意见戳中他们的痛点的话(他们认为自己有“缺陷的地方”),他们会非常羞耻,引发深藏的自卑和自责,陷入抑郁。

但自信的人会认真考虑别人的意见,如果觉得意见不中肯但别人是善意的话,会对别人心怀感谢,而如果觉得别人说的确实有道理,则会用来更好地帮助完善自己。不论别人的意见对错,善意与否,并不会激起自信的人很大的情绪反应。

自信的人的自尊心更有“弹性”,既不是过于自负,也不是自卑。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自信的人不至于情绪波动剧烈,即使暂时郁闷,也会更快恢复,寻找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方法,而不会沉湎于自我,把注意力放在“我不够好,我不行”这些整体概括的自我描述上。

当然,上面讲的自恋是高度自恋者的表现,有点接近自恋型人格障碍。现实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小自恋的时刻,偶尔因取得些小成就而小小得意,小小陶醉一下,也没啥问题。只要别过分沉浸于自我幻想,忽略对现实、对他人的客观认识就好。

自恋,通俗点就是自我陶醉,自我迷恋自己;

自信,则是对自身能力、实力的一种展示,好比你每天训练一样,当有天去实践时,发现这实践的内容都是自己日常训练内容,所以,你会从容不迫的、心平气和的面对;

所以,自恋不是自信的表现,这是两个不同展示的神态,前者好比自我封闭,后者好比剑锋从磨砺出,展示优秀的一面

自恋,就是自我迷恋,跟自信没有关系。迷恋自己,也仅仅是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完美的,但是这不代表你做某一件事情会自信。

你试试看让一个自恋的学生去战场杀敌,看他会自信不?

【049:全能自恋——实体自恋/虚体自恋】

【049:全能自恋——实体自恋/虚体自恋】

上一期,咱聊过”全能自恋“是怎么回事儿,以及延伸出来的现象”无能狂怒“。

本期,话题是”实体自恋“和”虚体自恋“:

一、什么是实体自恋/虚体自恋?

实体自恋和虚体自恋,都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的术语。他从”人的自我价值感“这一角度,把自恋分两类:实体自恋/虚体自恋。

实体自恋:它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自我价值感,往往源自人花时间、费工夫真正地去和某人、某事建立深度联系。

人觉得“我很好”这种感觉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有实实在在的支撑物,往往和人自身已拥有的或自己的内在条件关联,这种自我价值感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受到很大的损害,这份感觉就像真实存在的实体一样。

比如说,你把一件事做好、成功挑战了一个你原本觉得有难度的事情、恋爱中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的男女、由于你帮助了人,你得到了别人真诚的肯定和赞许……。

虚体自恋:它是一种主动伪造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幻象,在国人的俗话中,也被称为“面子”。

人会本能地去寻求证据来说明“我是好的”、“我很好”,但因为种种原因暂时没办法、无力获得自我价值感, 把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和外物绑定 ,从而撑起一个虚假的、看起来强大的我 。

比方说美貌、金钱、社会经济地位、名气,等等。当外在条件很好的时候,可能你的自恋会爆棚,但是当外在条件变差的时候,你的自恋会受到很大的损害,这就叫做虚体自恋。

二、虚体自恋的问题在哪?

实体自恋会让人做一些有效果的事情,增进自己的真本事、真感情,从能力上让自己可以更好地照顾自己的人生,从人性上成长和逐步圆满,让人的生命活出色彩,活的充实;而虚体自恋,却会让人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不断制造一个个迟早会破碎的幻觉,造成人心力和生命力很大的浪费,让人的成长和发展陷入停滞。

自恋是人本能的一部分,人会本能地确认“我很好”。

但是,人的本能,只给人一份强烈的动力去做一些人应该做事情,却不代表人已经具备可以把事情做好的能力,在本能的驱使下下意识去做事,却因能力不足把必须做的事情做砸,这是人生中一些痛苦产生的直接原因。

当人寻求虚体自恋时,人往往是渴求自我价值感而难得,人容易误把自我价值感和外在条件挂钩,比如说金钱、名气、社会地位……等,这里的问题在于,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自我价值感:

1、外在条件是人难以操控的,总有潮起潮落,你把自我价值感和它挂钩,它很差的时候,人会感到自己的价值感很低,自恋会受伤。

2、人会盲目,以至于忽略了一些本质性的东西,容易抓小失大。当人把注意力放在外在条件,放在各种比较虚的东西上,就会对真实的、核心的东西视而不见,同时拼命维持和追求那些外在条件,把那些外在条件当成一切,以至于拿到了面子上的赚,里子巨额亏损。

3、当人把心力全耗费在制造幻觉以给自己虚幻的价值感,TA便不再有余力去成长,生命也干瘪了。

比如说,有这样的极端例子,学生在家长的训练下把自我价值感和考试分数挂钩,考得越好似乎自己就“越好”,没想到,在高考的时候因为父母和自己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太大,发挥失常考砸了,由于学生和家长都把学生的“价值感”跟分数挂钩了,这时候,对学生来说,分数低不就意味着“自己真的就是这么差劲”嘛,如果旁边还有气急败坏的父母,让学生认定“自己就是个没价值的人”,“完全没价值”对人的潜意识来说,等同于“没有活下去的资格”,这时候有些学生自暴自弃,从心理上站不起来甚至自我了断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说,我见到这样的案例,男女双方婚姻不合,总是吵架、打架,在一起的时候天天不开心,可就是不离婚,原因是嫌“离婚”很丢人,尤其是他们的孩子还在上中学,而身边的亲友也在劝“离婚后,单亲对孩子不好”、“婚姻就是这样,你看XXX谁家不吵架,忍一忍呐”,父母更是劝“天天闹离婚,让街坊邻居们看笑话呐?”于是俩人又痛苦而不得不在一起十多年,最后终于忍不住大闹一场,家财尽散,人终于分开了。

在这个案例中,双方案主的自我价值感和“完整的婚姻、家庭”绑在一起。

在一些思想比较传统的国人看来,不管有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到了年龄就该结婚过日子才是正常人,才是大家认可的“榜样”,什么年龄能做到大家都做的事情才完整,而离婚,一来会让身边的亲友带异样的眼光,二来是父母希望他们做“正常人”,三来,闹离婚还让朋友圈看笑话。最重要的还是,他们接受了这些观念,并且把自我价值感和婚姻、家庭完整绑定,他们自己也认可,虽然天天吵架总是难受,可若是离婚了,仿佛自己从此就不再完整、不再是个正常人、也没了自我价值,总感觉被人看不起。

然而,这样的男女忽略的是自己可以照顾自己人生的权利和责任,白白在十多年里放弃了快乐和轻松的可能性,也看不到他们为了“面子”持续的争斗不仅伤害了整个家庭,更是浪费了他们自己的生命,最后,“完整婚姻”的幻象也破了,给双方再带来一重深深的伤痛。

对人来说,自我觉察力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但若你只有虚体自恋,你连自我觉察的能力都无从培养。当人只有虚体自恋时,一方面是TA似乎获得了自我价值感,可同时人很难骗过自己的心、潜意识,因为虚幻的自我价值感总是让人“感觉味道不对”、“不是我要的那一个”;另一方面,觉察意味着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戳穿幻象,制造虚体自恋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寻求自我价值感而有意制造幻象么?自己本来就匮乏自我价值感,现在都还对此有深深的需要,怎么可能随便允许自己去了解真相?那“我”的自我价值感缺口不是更大了么?

人越是自我价值感匮乏,越是选择制造幻象麻痹自己,来缓解内心的空缺。这时候的人不愿意、也不接受“自己去觉察事实”,这不仅仅和TA寻证“我很好”的本能相背,同时,让TA承认TA是在”自欺“也是对他自恋的很大打击。

当人沉浸在虚体自恋,人的生活如同走钢丝绳,且钢丝绳下就是万丈悬崖,人的求生本能让人想办法避免掉下去,于是人的全部心力都放在注意保持平衡,求活着,以至于完全没有心思去观察别人、觉察自己的真实,更没有余地去找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进退不得,只能颤颤克克地活在困境。

三、如何滋养自己的实体自恋?

两个办法:投入地去爱、投入地去做事 。

和自己的感觉在一起。

尝试和人与事建立深度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自恋虽然会受打击,但最终因为建立了关系,增强了情感与能力,并且获得了现实更多的情报,生活有了更大的确定性,这些都增加一个人的实体自恋。

具体到人的生活中:去尝试、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喜欢做的事情,多多尝试,尝试做好。

当你把自我价值感和自己拥有的事物挂钩,你会发现,你的自我价值感不会贬值;同时,你每进步一分,便多得一份欢喜,你的自恋就成了你发展与完善的动力。

引用心理学家弗兰克的看法:”投入地去爱一个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会降临“。

题外话:

改变有过程,需要时间,不会一蹴而就。

这意味着,如果你发现自己暂时还停留在虚体自恋中,不妨花花心思,找自己感兴趣的、能专注地、做得开心的事情,逐步让自己的实体自恋更多一点。

逐渐的,转变自然发生。

实体自恋?虚体自恋?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选择,对每个人来说,自己的人生只可以由自己照顾和自己来选择,你可以让自己每天更好一点;同时,你也有权利让自己保持在难受的状态。

特别提到这一部分,对有些人来说,发现自己还停留在虚体自恋的状态,早有改变的想法,但若是急求转变就会“欲速则不达”,过高的期望和短时间做不到,看不到明显的效果,这也很“伤自恋”和“打击积极性”,同时带来更多无力感和匮乏感。

倘若意识到“转变需要过程”和“允许自己暂且保持在虚体自恋的状态,逐步过渡,滋养自己的实体自恋”,每当自己因为投入和有成果而获得自我价值感,人的自恋便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滋养,慢慢就可以脱离自己“渴望拜托,但又暂时无从摆脱”的状态。

全能自恋是个专有名词,和通常说的自恋是两码事

什么是全能自恋?

全能自恋其实是每个人在婴儿时期都具备的心理特征。婴儿觉得,我一动念头,和我混然一体的外部世界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我所有的需要都应该被满足。

如果婴儿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并演化为一种心理缺失,致使在今后的生活中再次追求回到全能自恋的状态。

生活中通常所说的自恋,是对自己过分自信的一种陶醉心理。只要没有达到极端的情况,自恋其实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但全能自恋不是。成年人的全能自恋是有破坏性的,对他人,或者对自己,或者兼而有之。

全能自恋的成年人,在遭遇挫折后,常常会退行到一个比较低级的心理状态中去寻求满足。比如发脾气、谩骂、指责或者惩罚性语言。这不仅存在于成年人之间,也存在于亲子关系之中。

试着从不同的维度(如社交、工作、两性与家庭、亲子等等),去分析一下自己或身边的人是否存在全能自恋的倾向,定会加持一个人的自悟与成长,或许会对生命产生新的看法。

又及:了解心理学之后,很容易陷入到批判中去,批判自己的原生家庭、批判所处关系中那些不合谐的人……或者变身一位说教者,用绝对而笃定的口气去分析或预言。我觉得都不妥。

心理问题的出现,无论多大多小,都不是当事人自己愿意的,他们一定先是经历了些什么,才导致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试着去探寻、去领悟、去合解、去感恩。这旅途,无论对助人者,还是被助者,都是修行。

修行的终点,是慈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1119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