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面对错误时我们如何反应
认知心理学:面对错误时我们如何反应
当我们面对错误时,我们的反应通常是消极的。我们可能会感到尴尬、自责或愧疚。而这种消极的反应可能会影响我们未来的行为和表现。
认知心理学:面对错误时我们如何反应?
认知心理学研究了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也包括了我们如何理解、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在这个领域中,研究者们发现,我们的反应方式与我们的认知过程密切相关。
以下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面对错误时的反应和如何改善。
1. 错误的认知处理
在认知心理学中,错误的认知处理通常指我们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出现偏差。例如,我们可能会忽略或扭曲某些信息,或者过度关注某些细节。
这种错误的认知处理会影响我们的反应。当我们犯了错误时,我们可能会过度关注错误的方面,而忽略正确的部分。这种错误的处理方式会导致我们对自己过度挑剔,从而影响我们未来的表现。
2. 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指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在面对错误时,我们的自我认知会影响我们的反应。如果我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我们就能更好地接受错误,并找到改进的方法。
然而,当我们的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时,我们就会出现消极的反应。例如,当我们过度自信时,我们可能会忽略错误的部分,并拒绝接受改进的建议。这种消极的反应会影响我们的未来表现和发展。
3. 反思和改进
当我们面对错误时,反思和改进是非常重要的。反思是指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和表现进行反思和评估。改进是指我们通过反思找到改进的方法,并采取行动来改善自己的表现。
在认知心理学中,研究者们发现,反思和改进是一种积极的反应方式。当我们面对错误时,我们应该积极地反思自己的表现,并找到改进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接受错误,并在未来的表现中不断进步。
结论
在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下,面对错误的反应和改进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避免错误的认知处理方式,正确理解自己的自我认知,并通过反思和改进来不断进步。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接受错误,不断提高自己的表现和发展。
假如我们现在的认知体系全是错误的,求:新的认知体系分享
认知体系的正确与否,是以被认知对象而言的。认知体系符合被认知对象的实际情况的,就应该认为是正确的认知体系。在实践中认知过程是否正确是会对被认知对象是否真正认知产生一定影响。这是一个哲学问题。有时认知过程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认知程序(这近乎于认知体系),这个过程是会产生痛苦和麻烦的,但是如果人们能客观地去对待,就像健康人感冒了,及时治疗康复后可以加快前进步伐那样,或叫做认知治疗。要知道真理是同谬误斗争中产生的。
管理心理学 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哪些认知偏差 我们如何正确地感知他人
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尽量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进行客观的评价,才能正确地感知他人。
认知偏差是人们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典型表现有显著性偏差、生动性偏差等。社会知觉中常见的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均为某种形式的知觉偏差。是个人知觉具有选择性的特征所致。
如何解释认知偏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经济学家认为,大脑通常采用简单程序应对复杂环境,因此出现偏差在所难免。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认知偏差跟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有关,是为了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保持自尊或者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不过,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和列托认为有的解释难以令人满意,给出的都是表面答案。他们提出了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通常的决策不是犯不犯错误的问题,而是犯哪种错误的问题。简单地说,错误管理理论认为人类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通常面临着出现差错的风险。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两类: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
认知偏差:人类是怎样通过犯错误来适应世界的?麻烦告诉我
有人说,“他人即是地狱”;也有人说,“老子天下第一”。前一种是高估了危险;后一种是高估了自己。这些都是认知偏差。
每个人都会犯很多类似的认知偏差,例如人们在判断他人行为原因的时候,容易高估性格的影响而低估环境的作用。比如把别人的沉默当做内向,却忽视了你们之前缺乏共同语言。而男人在判断女人是否喜欢自己的时候,又常常是一个乐天派,对方的回眸一笑常常会被他们理解成为以身相许。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认知偏差呢?错误背后的进化逻辑如何解释认知偏差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经济学家认为,大脑通常采用简单程序应对复杂环境,因此出现偏差在所难免。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认知偏差跟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有关,是为了维持积极的自我形象,保持自尊或者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不过,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M.G.Haselton)和列托(DNettle)认为目前已有的解释难以令人满意,给出的都是表面答案。他们提出了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通常的决策不是犯不犯错误的问题,而是犯哪种错误的问题。
简单地说,错误管理理论认为人类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通常面临着出现差错的风险。这些错误可以分为两类: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
错误肯定是把噪音当成信号,比如把没病的人识别为有病的;而错误否定则是把信号当成噪音,比如把有病的人识别为没病的。两类错误,在进化环境中通常具有的代价是不同的。
哈瑟尔顿和列托认为,许多认知偏差都是自然选择配备给人们的行为手册,指导人们以犯错误的方式适应世界,因为如果不犯这种错误,就可能会犯代价更高的错误。举例来说,把有毒的蘑菇当成没毒的风险就远远高于相反的情形。因此,假如一个原始人在野外找吃的,看到一种从来没见过的蘑菇,在不能判断对方是否有毒的情况下,假设蘑菇有毒的代价无疑是可以接受的(即使这种判断可能是错的),顶多就是挨饿。可这位老兄要是饥不择食,假设蘑菇是没毒的,恐怕就有中毒身亡的代价。因此,认为不熟悉的蘑菇可能有毒的错误感知和判断能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有些错误其实很靠谱
错误管理理论能够解释和预测许多有趣的心理现象,下面列举一些有趣的案例。
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升高时,人们会高估音量变化的幅度。这是因为音量升高常常意味着某一物体趋近自己,人们高估这种冲向自己物体的速度无疑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反应时间,因为对方极有可能是来者不善的天敌。类似地,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们会高估这段距离的深度。这会让人在面临高度情景时更加小心翼翼,以免失足。
人们更容易把没病的人看成有病的,而不是相反。比如,他们在下意识里会把残疾人、破相者以及肥胖者跟疾病联系起来,把他们当作病人看待。这样做的损失通常很小,也就显得自己很不友好、善良而已;但如果他们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在缺医少药的蛮荒时代,那危险就大多了,很可能被疾病传染,甚至死掉。
排外心理也跟认知偏差有关。虽然陌生人不一定都是坏人,问题是人们通常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精确判断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他们既可能把好人当成坏人,也可能把坏人当成好人。这两种判断的代价不同,把坏人当成好人的代价无疑更大。因此默认陌生人是坏人的排外心理,其实是帮助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的锦囊妙计。
男女犯错,各有特色
对女人来说,听到男人说“我爱你”是令人激动的浪漫情节。问题在于,男人的承诺可能是真心真意,也可能是虚情假意。一个女人可能把真的承诺当成假的,也可能把假的承诺当成真的。两种错误之中,后者带来的代价对她们而言尤为沉重。因此,女性可能会“错误”地低估男性承诺的可靠程度。男人的山盟海誓和甜言蜜语于是在女人可能会进行默认地烘干处理,以便减少水分。
2000年,哈瑟尔顿和巴斯(D.M.Buss)通过两个研究证实了这一假设。他们要求男女大学生评价一系列男女交往的行为,判断它们多大程度上代表对方有意愿跟自己发展长期关系,结果发现女生打分明显低于男生。
除此之外,女性的认知偏差还包括高估男性的强暴意图。由于在进化环境中女性经常面临遭遇男性强暴的风险,这种风险在排卵期时更为严重。因此,排卵期女性可能会“错误”地高估男性的强暴意图。为了检验这一假设,新墨西哥大学的嘉沃-阿帕格(C.EGarver-Apgar)等人招募了一批男大学生进行录像,要他们冲两个录像的女学生说明为什么自己是一个更合适的约会对象,然后要求观看录像的女大学生评价两位男性的人格特征包括对方的强暴倾向。结果显示相比其他女性,处于排卵期的女性认为对方更可能采用暴力手段对付自己。
男性的认知偏差则有自己的特色。在进化环境中,男性留下后代的数目受到跟自己发生关系的女性个数的限制,一个男人拥有更多的交配机会无疑会使他可能留下更多后代。因此在判断对方是否钟意自己的时候,男人常常会犯一种“自作多情”的错误:他们偏执地认为某个对自己微笑的女人爱上了自己。因为相比这种错误,低估女性对自己兴趣的代价反而更大。
2005年,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迈纳(J.K.Maner)等人发现观看浪漫影片之后,男性的择偶动机被激发,他们因此认为美貌的女性会为自己而春心荡漾。女性可没有这么自负,无论男性长相如何,浪漫电影都不会让她们有这种幻觉。在此之前的2003年,哈瑟尔顿通过询问当事人的方法,发现女性通常抱怨自己的心思被男性误解,他们更多地把自己的善意过度解读为爱意,男性则没有这种令人尴尬的遭遇。
2008年,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irginiaCommonwealthUniversity)的安德鲁斯(P.W.Andrews)等人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男性认知偏差,即他们容易高估伴侣背叛的可能。虽然女性也会犯类似的错误,即认为她的男人跟其他女人上床而实际上没有这回事,不过男人犯这种错误的几率远远高于女性。这可能跟男性低低估这种风险的代价太大有关:被戴绿帽子之后,他们不只失去了自己的女人,还有可能帮别人养孩子。
错误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人是通过犯错来适应世界的。很多时候,如果想错了,那就做对了。因为大脑倾向于以“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方式来帮助我们适应一个不完美的世界。犯错,是为了避免更大的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ljk/10321.html
上一篇: 危险人格的社会心理学解释和理论模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