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面塑代表及其传承与发展
典型的面塑代表及其传承与发展
面花一般指面塑,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艺术。面塑,俗称面花、面羊、礼馍、羊羔馍、花馍、捏面人等,它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捏面艺人用手加上简单工具,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压、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中国的面塑艺术最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宜宾面塑则起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面塑艺术大多是表达了人们对于没好生活的向往与祝愿。在面塑艺术中,制作者通常会运用以下方法对情感进行表现:第一,寓意法,即借助某种物象表达出相应的寓意,例如仙鹤和松树通常用作对老年人的祝福,也体现着长命百岁和延年益寿之意;鸳鸯多用于对新婚人士的祝福,体现了祝福新人新婚快乐和白头偕老的意愿。第二,谐音法,即通过某个物品的谐音表达出相应的祝福之意,例如两个柿子的造型就通过“柿”与“事”的同音表达出了事事如意的涵义;将如意置于瓶中的造型即为“平安如意”;第三,象征法,就是借某一物象经人们的联想表达出相应的意思。比如新房起架,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做好花桃花馍来庆贺,谓之“扶梁”,祝福金梁玉柱,千年永固的美好意愿。
那面塑的典型代表又有哪些呢?
菏泽面塑
菏泽面塑一般指曹州面人,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由郝胜、杨白四等民间艺人开始流传,再经过六代面人艺匠进行传承发展,曹州面人逐渐摆脱了充当民间祭神“花供”的功用,成为一种观赏性的民间工艺品。曹州面人来源于生活,乡土气息浓郁,它造型概括,简练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比例夸张适当,工写结合。
曹州面人有用色大胆,色彩艳丽,对比强烈的特点。曹州面人的戏曲人物,它不但形象生动,而且颜色搭配较为艳丽,对比较为强烈。从色彩角度说,面人中颜色搭配较有特点,红绿、黄紫、蓝橙这几组对比色用的较为到位,使整个作品形成大面积和谐、小面积的对比关系,这些小面积的冷暖对比使得作品亮丽多彩、对比强烈。以黄色、橙色和桃红色的线条呈漩涡状分布在下巴两端,这种彩色线条的出现跟大块面的衣服的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冷暖对比。人物胸脯中间的红绿搭配,有红花绿叶之美感。头冠上的颜色也采取了类似的对比手法。
霍州面塑
霍州面塑一般指霍州年馍,霍州年馍一种山西省的传统民俗工艺品,亦可食用。花馍可以说是山西特有的传统手工艺。它体现出了山西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是具有北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品之一。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霍州位于山西南部的太岳山区,主要以种植小麦为主,馒头也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要食品之一。在人们眼里,馒头外形不过是一个圆圆的,可以饱餐的食物。可是在山西霍州,人们在馒头上下起了功夫。馒头被赋予生命,成为人们寄予希望和祝福的美好事物。
霍州年馍又称无碱蒸馍。风味独特、花样繁多、造型逼真,因其选料考究与工艺独特,可在常温下放置3个多月不变质。年馍发面不打碱,揉面时间长,随揉随掺干面,蒸成后松散有层,水浸不酸。年馍选用纯天然无污染的自家小麦面粉,用传统酵母发面,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剂,面团经过多次揉和,一边揉一边掺干面,纯手工精制而成,所以色泽白嫩。做成馍样后,要放在热炕上,盖上被褥腾发,达到发虚光润,再放在笼内蒸熟,一般要蒸半个小时以上。
忻州面塑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山西忻州的传统艺术珍品,通称之为“花馍”。它花样繁多,造型生动,制作精巧。是极具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忻州面塑的形式、用途,均以民俗活动内容变化而变化。
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内要敬神蒸供。春节前,把发好的面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之为“花馍”。 忻州面塑在长期的民俗传承中,形成一套复杂的制作程序和严格的用料要求。面塑的主料为面粉,须用上好精粉,在发酵时适当用破,和面时在发面中按比例加入生面,然后把面揉和均匀,软硬适度,使蒸熟的面制品既不开裂,又不萎缩,光泽饱满,形态如生。制作的工具主要靠手,辅之以小梳、小剪和小铁锥子等。手艺精巧的家庭妇女靠搓、剪、压、挤等工艺制出各种动物,各色花样的面制品,造型生动逼真,透露出天然的神韵。
绛州面塑
绛州面塑是一种传统民俗工艺品。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是晋南平原上的一个县份。这一带历史上盛产小麦,一直是山西省小麦、棉花产地。所以,逢年过节,这里的家家户户都要用上等的小麦磨成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欢度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所以当地人称之为“花馍”。
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塑造造型别致,尤其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每当城乡嫁丧婚娶,捏花馍便会成为一种必然的活动。而且,这些花馍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展示,从而得到品评,这种不推选冠军的自发的群众性品评,无疑成了推动捏制花馍的一种动力,成为促进面塑水平不断提高的民间评议。
山西面塑
山西面塑一般指山西民间面塑,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以造型艺术的身份出现是近几年的事,过去它只是一种被装饰过的食品,故从历史上讲既无作品记载也无珍品传世,实在是一大憾事。面塑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当今面塑称之为艺术,并且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世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绝无的功利思想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
山西春节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传统文化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上海面塑
上海面塑是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已有百余年历史。开创者当推被人称为“面人赵”的上海著名面塑艺术家赵阔明。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以传统戏剧和神话传说为主。作品人物形象逼真,神态生动,色彩鲜艳丰富,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他的女儿和徒弟们继承了他的技艺,在国外现场表演中被誉为“东方的明珠”、“中华之国粹”。面塑体积小,携带方便,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褪色,因而成为旅游者赠送亲友,留作纪念之佳品。
面塑在经历了发展和传承的断层之后,在一位位传承人不懈努力和我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效保护下,如今,面塑艺术有了一个崭新飞跃,在向更高一层的艺术领域靠拢。这门民间手工艺还飘洋过海,担当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重任,让更多人能有机会欣赏到它的永恒魅力,感受到它所蕴含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面塑正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展示着特有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北京面人的面塑的传承
面塑的传承与很多其他汉族民间艺术一样,一般采取口传身授传承,祖辈相传,师徒相传,而没有专门的学校机构去传播。传统的面塑艺人是“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 的街头艺人,很少有系统的知识,但是不可思议的是,面塑就是在这样的普通群众手中开出美丽的花朵。那应该是一种虔诚信仰和喜庆心情的结晶!如今的面塑艺 人,我们称之为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境况是怎样的呢?
现在正式从事面塑行业的艺人并不多。每逢过年节庆,捏面人的生意最好。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在扬州瘦西湖、天津古文化街以及杭州河坊街上先后遇到了几位面塑艺人,进一步走近了面塑艺术。
来自山东面塑艺术之乡的温兆国,现在是天津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古文化街民族民间展示队队员。其家庭从事面塑艺术制作已经三代,他不仅继承了祖传的技 艺,还大胆创新,把现代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融合到面塑艺术中去,拓展了面塑的表现形式,自己的技艺不断升华。捏制一件面塑作品准确迅速、色彩鲜艳、简 洁明快、质朴敦厚,令人爱不释手。他在古文化街摆摊边做边卖,摊子前面总是挤满了观众,争相购买。每个面塑根据大小卖五到十元钱,一天下来收入不菲。
杭州河坊街上的“面人徐”徐士军是山东齐河人,今年四十三岁,继承祖传的面塑技艺。1998年来到杭州,最初在西湖边上摆摊,2001年,得知河坊街被开发 为仿古街,他就去租了个摊位,每天的摊位费近百元。他说他们一家都做面塑,收入还不错。面人徐的作品造型生动精细,色彩浓艳。不管是那红面长髯、英武忠义 的绿袍关公,生性机灵、潇洒率真的美猴王,还是各种生肖动物,无不活灵活现。他还为真人现场捏相,这个工艺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收费也较高。为了达到“传 神写照”,他平时也看一些美术、解剖学的书籍。
扬州面塑艺人何传俊,是扬派面塑的代表人物。他祖籍兴化,祖上从事捏面人的行业已经八代。他从小就继承祖传的手艺,跟着戏班闯荡南北,塑造很多戏曲人物。上 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定居扬州,后来在扬州瘦西湖公园里的绿荫亭摆摊捏面人。他捏塑的人物、飞禽、走兽,姿态各异,神情毕肖,栩栩如生。由于技艺功底深厚,佳 作叠出,何传俊曾先后赴上海、深圳两地传艺,并两度应邀去日本进行技艺表演,赢得国内外观众对他“技术精益求精,手艺巧夺天工”的赞誉。如今何师傅已经退 休了,他的手艺被女儿何燕兰所继承。何燕兰在瘦西湖捏面人已经有五年了,制作的题材除了传统的戏曲人物和生肖动物外,还有颇具当地特色的扬州八怪形象,作 品于简约中见泼辣、饱满中见夸张。
无庸置疑,面塑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对传统的依赖性强,传承的面太窄,定位始终是民间手艺,不被学校教育所重视。尽管偶尔有个别面塑艺人被请进艺术学院的课堂教 过学生做面塑,也只是短暂的,更没有听说有哪位高等艺术学院的学生去从事面塑行业的。面塑艺术世代相传发展到现在,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或者教育家;经营的 方式从挑着挑子走南闯北逐渐变成了在城市的步行街上摆个固定摊位,琳琅满目的面人成为旅游纪念品,满足着游人猎奇的目光。
在这经济日趋全球化的时代,都市文明强大的诱惑力使地方民俗文化日益崩溃。面塑等民间艺术承载着深刻的民俗精神,他们就是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啊!传统社会中 因为“重道轻器”思想的原因已经造成很多技艺的丢失,如今在21世纪,在这个充满非物质文化遗产拯救的时代,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我的面人?
面塑艺术依托民俗而生,却要顺应时代而变,变则活。沿着“建立机制、组织协会、扩大宣传、普及教育、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打造品牌”的发展道路,面塑艺术将走出一片辉煌的天地。
面塑的历史和由来
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在中国民间也叫面花,是作为礼仪、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汉代时期,人们把面粉蒸制了一定的形象,为食用增强装饰效果。到了明代,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单纯艺术形式独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处奔波的面塑艺人出现在繁华闹市,以此为生计,进一步促进了艺术水平的提高。
近代,受文人艺术的影响,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其艺术魅力同样为许多王公贵族所动。他们不惜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面塑由街头转向登堂入室,从此身价百倍,整体产生水平质的飞跃,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现代面塑艺术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时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不断进取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它在民间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民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
面塑的原料主要是面粉或经过加工配置的复合软陶质材料。它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不同于彩塑作品是成形后再着色,面塑是由事先已经染色的面团巧妙地组合而成,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巧妙的心思和细腻的手法。
穆绪建的起源和发展
面人穆:起源于面塑艺人穆绪建,因其在继承菏泽传统面塑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并吸收众家之长,形成独特的面塑风格,近年来外界称其”面人穆” 。
1979年,穆绪建高中毕业后跟从堂哥穆绪竹学习面塑艺术,
1982年师从面塑大师李芳清,并虚心学习,先后拜访过济南的李芳格、北京的汤金章、上海的李新发、洛阳的李金城等面塑名家。
1983年在北京献艺被日驻华使馆 邀请献艺半月。
1992年参加首届菏泽国际牡丹花会获面塑一等奖。
1995年至2005年应邀在珠海一外资企业任礼品设计师(从事西方圣诞礼品类、复活节、感恩节及鬼节礼品设计)在近十年的工作中掌握并学习到很多制做中的技巧。
2005年春回乡创办自己的面塑工作室,工作室以面塑创作和面塑传承(面塑培训)为主;同年韩国KBS电视台摄制组到工作室给予专访。
2006年新春应邀去新加坡进行艺术表演;12月入选中国名人名家档案馆。
2007年1月应邀去马来西亚艺术表演;12月应邀随山东社科联去韩国进行为期一周的民间文化交流。
2008年入选《中国民间艺术名家指南》大型册书。
2009年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曹州面人”代表性传承人;4月应邀参加
在洛阳牡丹花会期间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展演”;同月中央七台摄制组到穆绪建工作室采访面塑艺术。
2010年2月应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之邀在北京国萃苑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9月应邀参加在郑州举办的中国第二届绿化博览会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演示”,面塑作品被评为“最佳作品”奖。
2011年春中国教育电视台到穆绪建工作室采访;7月份随省领导去台湾参加“山东印象展”,向台湾同胞展示山东面塑艺术;9月份受澳门文化局邀请在澳门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澳期间创作的面塑作品以牡丹和莲花为主题“我爱祖国-我爱澳门”和以卡通形象为主题的牡丹仙子、莲花童子“腾飞”深受澳门人民的欢迎。
济南面塑的传承发展
济南面塑是中国汉族特有的民间艺术,有着300多年的历史,它曾在鲁西南地区流传广泛、极具影响,济南面塑是济南工艺美术中,最具地域特色的种类之一。中国现代面塑艺术现已公认起源于山东省菏泽地区,而济南面塑正是菏泽面塑的正宗传承地,但现发展也不是很景气。
位于济南西门附近的济南民俗艺术馆,这里聚集了不少济南的面塑艺人,还有省内其它地市的一些面塑艺人也经常来这里交流。据该馆刘学斌馆长介绍,现济南有20余位面塑艺人在国内都有一定名气,有的还曾受邀到国外进行过表演。他说,济南的现代面塑创作是从建国初期开始的,当时李芳阁、李芳清两位著名面塑艺人从菏泽来到济南,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面塑组织——济南面塑社,开始授徒并出售作品,自此济南的面塑艺术创作以独特的面貌出现了。
张福利是济南民俗艺术馆面塑研究所副所长,从事面塑创作已经20余年。他说,现喜欢面塑的多是三四十岁以上的人,年龄比较小的如小学生和幼儿园的孩子多喜欢动画里的形象,介于他们之间的20多岁的年轻人喜欢的很少,而这部分人又是现消费主体,所以这也是面塑难以开拓出比较大市场的主要原因。
谈到现济南面塑的创作,以创作“蝈蝈白菜”闻名的闻文均先生说,面塑创作讲究快、准、色彩搭配协调等,以前的艺人在人物面塑创作时有的不太讲究比例,粗犷豪放,但现今的面塑创作对此已经比较讲究了,而且越来越快速和细腻,以后的发展还要向精、快、色彩鲜明等方面发展。他说,现街上的“捏面人”不是真正的济南面塑艺术,已经走了形,这些“面人”以赚钱为目的,没有创新,在创作手法以及题材等方面都比较粗俗。
高级工艺美术师董凤歧女士认为,现面塑已经不是以前手手相传的简单谋生工具了,而是具有美术鉴赏、艺术收藏价值的艺术品。谈到面塑的发展,董老师认为,面塑不能固守老一套,一定要和人们的生活,要和市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现很多大饭店都开发了一些特色菜肴,如红楼宴、金瓶梅宴、八仙宴等,如果能搭配摆放上相关的人或动物等面塑,不就更有特色了吗?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还可以提高宴席的文化品位和档次,而面塑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种独特风景了,这样不是一举两得吗?
为此,有山东政协委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组织、联系各种对外商业性演出,将“面塑”推向市场,提高艺人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使更多的年轻人看到民间艺术的美好前景,从而有兴趣学习面塑艺术;二是在幼儿园开设“面塑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手工课,让孩子们从小学习民间艺术;三是将“面塑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拍摄成教学片,通过电视台少儿节目展播,达到宣传、普及的目的;四是将民间艺术纳入各级学校劳动技能或美术教学的必修课,鼓励学生学习民间艺术。同时,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开发民间艺术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开拓国际旅游工艺品市场,在拯救发展民间艺术的同时形成规模生产,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旅游及相关部门应支持旅游景点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长街”,并对民间艺术人才实行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艺术家(大师)开馆授课,培养民间艺术后备人才,对民间艺术传承、发展有贡献的民间艺术家给予奖励。
据了解,由于现济南的面塑水平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准,而且从远古至今,济南的面塑工艺没有中断过,据称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现全国很多一流的面塑艺人都在济南,面塑的发源地又是在山东,所以刘学斌馆长认为,济南要争一争“面塑之乡”、“面塑之都”的称号。
更多“典型的面塑代表及其传承与发展”的相关资讯请关注生活常识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热门推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xiaochangshi/218911.html
上一篇: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各种蛋?
下一篇: 关于奶豆腐的那些小常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