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文化教育 2023-02-27 13:07:44   点击量 : 12656  

作者 : 文学社

今天是中秋节,亦是赏月观潮的最佳时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名为《观潮》,描写的便是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可谓天下奇观。

实际上,早前一千年,北宋大文豪苏轼便写过一组七绝,名字叫《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诗中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潮势。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在这中秋佳节之时,我们不妨欣赏其中的两首,感受苏轼笔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的钱塘江大潮。

苏轼写这组诗的时候,是在宋神宗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36岁的苏轼正任杭州通判一职。中秋节当天,苏轼也来到钱塘江,感受震撼壮观的钱塘江大潮。

中秋节这一天,天气分外晴朗,苏轼的心中也倍加欣喜,他知道今晚的月亮一定又圆又亮。中秋节处在仲秋之时,早晚的天气有些寒意,一阵秋风吹来,倍感清寒。

诗中的玉兔指的便是月亮,除了玉兔,中国古人还赋予月亮很多诗意的名字,如玉盘、桂华、素娥、广寒宫等等,总之,人们对月亮充满太多的遐想与期待。

苏轼此时住在郡斋,所以他告诉门卫小吏,今晚一定不要上锁,因为他要趁着大好月色,去钱塘江看涨潮。这句诗写得很有生活气息,也让读者感受到苏轼对欣赏钱塘江大潮的激动心情。

钱塘江大潮有多壮观呢?苏轼用两个典故来描绘大潮来时的威势。潮水来时,声音洪大,如同万人同时敲鼓,使得观潮之人无不为之震撼。

这句诗实际上用了春秋时期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故事。公元前478年,吴越大战之时,越国军队在深夜擂鼓,猛攻吴军阵地,吴军惊恐,最终一败涂地。

第二句中,诗人将怒潮比喻成当年王濬率领水军,顺江东下,一鼓作气,攻下吴国都城建业的故事。

可以说,这两个比喻,极为形象地刻画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即便没有亲眼见过,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钱塘江潮水能涨到多高呢?小学课本说有两丈高,也就是足足有六米多高,而苏轼却不用数字来描写涨势,而是形象地说,潮涨之时,高高的越山都浸没在浪花中间了。

这句诗写得虽有些夸张,却更加形象,也让读者感受到白浪滔天,怒潮如箭的气势,这便是艺术的魅力。

古时许多文人墨客都描写过钱塘江涨潮的气势,如赵嘏在《钱塘》中便写道:“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写得极有气势。宋人潘阆用“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来形容观潮后的惊心动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wenhuajiaoyu/7061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Copyright © 2022-2024 生活常识网 版权所有
生活常识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客服邮箱:15053971836@139.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6 联系方式:15053971836@139.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