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举是谁提出的
唯才是举是谁提出的
曹操
"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是曹操提出来的。曹操用举事例的办法,要求他的手下们帮助他发现那些出身低微或德行不够廉洁,但是又很有才能的人,加以任用,这是曹操第一次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又发布了第二道“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此令的大意如下:
有良好品德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作为的人也未必能有好品德。不能说陈平的品德好,也不能说苏秦守信用。但陈平能协助汉高祖夺取天下,苏秦能救助弱小的燕国。
由此说来,有才能的人虽然有短处,但怎么能够弃置不用呢?主管选拔官吏的人想通了这个道理,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埋没和遗漏,政事也就不会荒废了!
在这里,曹操又一次说明了人才在品德上虽然有短板,但也不能废弃不用的道理。
曹操决心通过“唯才是举”继续选拔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来壮大自己集团的力量,从而扩大统治基础。
历史典故
三国时期,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即使在当今社会里,有如此识见和气度的领导,也不多见。
当时,在许都,可以设想,是一个多么人才济济的兴旺局面。
就以文学来说,我们所讲的建安时期文学的繁荣景象,大部分作家都在曹氏父子周围。
至于那些政治上、军事上的谋士,则更是曹营中的骨干力量。
官渡之战,是决定曹操能不能立足于天下的最大考验,不消灭这个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的劲敌,曹操一天不得安生,连觉都睡不踏实的。
而且,袁绍手下的谋士,像许攸、沮授、审配、郭图,也都是一流的“智囊”。
因此,曹、袁之战,也是一场谋士之战,结果,由于袁绍“多疑而寡决”,手下谋士又分帮结派,纷争倾轧,可以打赢的仗,也打输了。
而曹操之胜,应该说,很大程度获益于他的这些谋士的高明对策。
官渡之战,久攻不下的时候,曹操也动摇过的,因为几无隔宿之粮,干脆不如撤兵算了。
他同荀彧商量,这位谋士给曹操写了封信,信内建议:
“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失。”
以弱战强,正如狡兔和鸷鹰搏斗,只有一口气不停地拖着叼住它的鹰向前奔走,愈到最后时刻,愈不能泄劲,坚持到底,才是胜利。哪怕稍一迟疑,全盘皆输,必然会成为鸷鹰的一顿美餐了。
官渡大捷以后,他给皇帝上表,给荀彧请功。
曹操在这份《请增封荀彧表》中说道:
“昔袁绍作逆,连兵官渡。时众寡粮单,图欲还许,尚书令荀彧,深建宜住之便,远恢进讨之略,起发臣心,革易愚虑,坚营固守,徼其军实;遂摧扑大寇,济危以安。”
他还设想,“向使臣退军官渡,绍必鼓行而前,敌人怀利以自百,臣众怯沮以丧气,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
所以,曹操承认荀彧的谋略,“以亡为存,以祸为福,谋殊功异,臣所不及”。
即使在今天,能找到这样敢于襟怀坦白,承认自己“不及”部下的人,怕也不多的。
历史上曹操是“唯才是举”的典范,曹操用人,“不念旧恶”,比如张绣;“各尽其才”,比如任峻;善于在实践中选拔人才,比如郭嘉;此外,能用度外人,比如刘备。
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思贤若渴,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不拘一格,广揽人才,知人善任,能用度外之人。
魏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站在这个阶层一边。
曹操由于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说来不为名士所尊重,不具备战胜出身于世家大族的割据者的政治优势。
操杀戮讥议自己的名士边让,引起兖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势力几乎覆没。
东汉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绍,实力和影响远胜操,在讨曹檄文中曾辱骂操是“赘阉遗丑”。
官渡之战时,操的文武官员多与袁绍通谋。操不得不度外用人,发布“唯才是举”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齿于名教但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但操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操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在其帷幄中有许多名士。官渡战前,徐州混乱,他曾派出名士陈群、何夔等人出宰诸县,以图稳定局势。操得邺城后,立即辟用绍原来辖区内的名士;破荆州,也尽力搜罗本地的和北方逃来的士人。操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为念。
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
从公元210年至216年七年间,曹操连下了三道“求贤令”。他求才若渴,急切地表明:“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生在东汉末年,那时候世族豪强,把持朝政,用他们那一套符合特权阶层的标准褒贬人才,并给一些出身微贱但有真才实学的士人横加“不仁不孝”的“污辱之名”。为了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治的垄断,让真正有才能而被豪强大族压抑的人出来治理国家,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主张。
曹操的“唯才是举”是有鲜明倾向性的,就是这个“オ”必须符合他的政治要求。曹操派尚书仆射毛珍主持举人才的工作,向他明确指出:必须让真有本事的人掌权,打击那些靠着世家大族势力结党营私专讲个人关系的人。
曹操的重要谋臣和大将,大部分出身微贱,但有真正的才干。他手下的第一位谋士荀彧,就是出身于三代“布衣”的家庭,投奔曹操时只是个小县令,但很快成为曹操的心腹重臣。曹操还起用了出身寒微的杜袭做西鄂长,因为他组织生产和守城有功又把他提拔到中央,让他镇守长安这样的大城市。
曹操用人不责备求全,他的“求贤令”说: “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承认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有缺点错误。陈琳曾一度投靠曹操的政敌袁绍,并为袁绍写过辱骂曹操的檄文,袁绍失败后陈琳被俘。但曹操并不因为陈琳骂过自己就杀他,而是重用陈琳,让他掌管机密文书,使陈琳深受感动。
曹操的这种用人政策,使魏国的政事比较清明。这对巩固封建政权以及有效地组织农民恢复北方的生产,是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为何要发三道《求贤令》?
因为曹操不仅想让别人举荐贤才,还希望那些贤才能够自己来找他。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非常爱才的人,他希望天下有才人士都能够归附于他,因此他就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方针,而后来又发了三道《求贤令》,以此来帮助他寻找人才。
他希望三道《求贤令》可以帮助他找到更多的人才。曹操是一个非常爱护人才的人,他总是会去寻找许多人才,然后把他们重用起来,而古代很多人才都是得不到重用的,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没有人推荐他们,而另一方面是这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才华去哪里施展,而当时曹操就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方针,发布的这些《求贤令》也是为了让这些人才才知道他这里可以让这些人才来一展才华,他当时发布这些《求贤令》,也就是告诉天下的人才,他可以帮助他们实现他们的抱负,只要他们是有才华的,能够帮助他完成他的大业,他都会重用他们的。
他也是希望通过《求贤令》可以告诉天下的人,他是一个非常爱才的人。如果曹操当时没有做这些举动,我们肯定不知道曹操是一个爱护人才的人,而当时就是因为他发布了这些的命令,我们才可以得知他是一个爱护人才的人。,正是因为曹操当时通过《求贤令》以此来召告天下他是一个非常爱护人才的人才,让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当时他没有这样做,我们肯定也不会知道曹操是一个爱护人才的人。
曹操为了招揽人才做了很多的举措,他当时发布了《求贤令》也是希望人才能够到他这里来帮助他完成自己的大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生活常识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dsy56.com/ertongjiaoyu/22376.html
上一篇: 中国第一位播音员是谁
下一篇: 神六的航天员是谁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15053971836@139.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相关阅读